王湘淇
(阜蒙縣紀委監(jiān)委,遼寧 阜新 123100)
普通民眾在充分地享受言論自由權利的同時,民眾所反映的意見和建議乃至民眾的疾苦在借助自媒體這一平臺得到了政府與行政機關的極大關注,促使政府與行政機關解決民眾所反映問題的效率有了質的飛躍。民眾也通過自媒體平臺很好地行使了自己的監(jiān)督權、保障了自己的知情權。但由于民眾的素質參差不齊和一些不法網絡供應商等為了自身取得更大的利益,自媒體侵害公民隱私權的問題(即自媒體時代的隱私權侵權問題)也時有發(fā)生且愈演愈烈。所謂自媒體時代的隱私權,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網絡隱私權,具體說來就是公民在網絡平臺中的自身信息不受非法侵犯的權利。目前,在自媒體時代背景下,自媒體隱私權的侵權主體主要有網絡服務商、商業(yè)公司、自媒體用戶。
網絡服務商獲取利潤的途徑是通過開發(fā)APP等軟件為網絡用戶提供網絡的平臺支持,網絡平臺上常見的APP有我們經常用于網絡互動的微博平臺和日常用于交流、聊天等的微信平臺。①洪偉.大眾傳媒與人格權保護[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26.使用網絡服務商開發(fā)APP等軟件的用戶,在享受這些軟件給他們帶來表達與交流的便利時,卻忽視了這些軟件也在悄無聲息地竊取用戶的個人信息,網絡服務商通過網絡用戶進行交流時輸入的關鍵詞,在這些網絡用戶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掌握了網絡用戶的興趣愛好信息,在自媒體用戶通過網絡平臺發(fā)布自己的信息時,自身的信息資料也同時存在泄露的危險。一些不法的網絡服務商在這些平臺用戶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將這些用戶的個人信息非法轉賣給第三方來獲取不法利益。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自媒體用戶的個人信息具有前所未有的價值,在巨大的利益驅使下許多商業(yè)公司為了不法獲取自媒體用戶的個人信息,采用通過向網絡服務商購買等其他違法手段取得了自媒體用戶的個人信息,自媒體用戶的隱私權在其沒有意識到的時候就已經被泄露出去,如興趣愛好、購物喜好,甚至連個人自然信息及家人信息等都被不法商業(yè)公司所掌握,接著,這些不法的商業(yè)公司就會針對其掌握的自媒體用戶的這些信息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廣告推銷。當然這些商業(yè)公司的出發(fā)點都是為了更好地打開自己的市場,但其為了迎合自媒體用戶的興趣、偏好而進行推銷時已經侵犯了自媒體用戶的隱私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會經常收到推銷商品的網絡信息和電話,其實這些都是我們個人用戶的隱私信息被泄露的結果,這些騷擾的廣告和電話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不小的困擾。
我國《憲法》賦予了公民的言論自由權,但也限定了這種言論自由權的行使需要滿足在不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這一先決條件下。在傳統(tǒng)媒體的背景下,進行網絡互動、信息反饋是受限制的,因此,也不會帶來像自媒體時代這樣的關注度。在現今的自媒體平臺上,一條信息常常會有數以萬計甚至幾十萬上百萬的轉發(fā)、評論與分享。一方面,這種大眾的普遍關注會極大提高社會事件的解決效率,另一方面,自媒體背景下信息的過度傳播常常也會引起網絡輿情,網絡性質的群體事件也如雨后春筍般的涌現出來。自媒體平臺的用戶在行使信息發(fā)布權的同時,卻往往忽略了對他人隱私權的保護,即使自媒體用戶發(fā)布的信息是真實的,但只要不是涉及重大違法、犯罪會使公共利益受損,就應當在發(fā)布信息之前征求當事人的明確同意,如果當事人沒有明確表示同意,那就不應該讓當事人的隱私權受到侵害。自媒體用戶不同于專業(yè)的記者,專業(yè)的記者要受到職業(yè)道德和法律的約束,但自媒體用戶在自媒體平臺發(fā)布信息的門檻太低,幾乎沒有什么限制,這就使得很多公民成為自媒體侵權的受害者。
現今的手機用戶大都選擇使用智能手機,除少部分老年人因智能手機的操縱煩瑣和其僅需要接打電話而不需要其他功能等原因外,可以說智能手機幾乎已經完全在民眾中普及開來。每個智能手機用戶只要稍加注意就會發(fā)現,在自媒體平臺中有“是否清空cookies”的這個選項,這就是網絡服務商設計的一款旨在獲得手機用戶信息的軟件。這款軟件主要是用來獲取用戶的個人信息和公眾的電子地址,并通過其特有的技術手段將手機用戶瀏覽過的網頁、網站信息進行技術分析和技術處理,通過這種技術的運用,篩選出用戶的個人興趣和偏好。正如李德成在《網絡隱私權保護制度初論》中說所闡述的,“‘cookies’采取通過不斷地對用戶信息進行數據信息追蹤和技術分析,而后整理出較為完整的用戶肖像”。①李德成.網絡隱私權保護制度初論[M].中國方正出版社,2011:268.這些用戶肖像的形成為網絡服務商提供了大量、具體準確的用戶信息,這就使得這些網絡服務商對用戶的興趣、愛好有了比較準確的了解。通過對這些用戶興趣偏好的掌握,可以讓網絡服務商投其所好地對這些用戶投放符合其胃口的產品廣告。這是這些網絡服務商第一次獲利。網絡服務商第二次利益的獲取是通過將這些用戶信息非法轉賣給其他商業(yè)公司,這些得到用戶興趣、愛好信息的商業(yè)公司,借助這些信息有針對性地對這些用戶開展商業(yè)活動,從而攫取商業(yè)利益。
當我們在自媒體平臺運行各種軟件的過程中,都需要填寫詳細的個人信息來完成這一軟件的賬戶注冊,這就使得自媒體用戶的個人信息完整的被網絡服務商和平臺公司收入囊中。網絡服務商和自媒體平臺也會通過技術手段收集、處理用戶在使用自媒體平臺時無意間泄露的個人信息和工作、生活、興趣愛好等信息。自媒體平臺憑借為平臺用戶提供網絡平臺和將用戶信息轉賣這兩個途徑,從而實現二次盈利。
未經他人同意即對其信息、隱私通過發(fā)布、傳遞等進行披露,這就侵犯了其隱私權。目前,在網絡平臺上這種情況時有發(fā)生,通過網絡用戶不停地轉發(fā)和分享等方式會迅速地發(fā)酵成“熱門事件”,使得被侵犯隱私的公民遭受無法承受的網絡攻擊、謾罵和他人的嘲諷,嚴重影響了其正常的生產、生活。
自媒體用戶的門檻很低,這個群體中只有極少部分是計算機方面的專業(yè)技術人員,大多數的自媒體用戶不懂得在網絡平臺如何保護自己的隱私,他們借助網絡平臺這個虛擬世界發(fā)布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的同時就會不經意的泄露自己的隱私。由于缺乏專業(yè)的互聯(lián)網和計算機軟件知識,大多數的自媒體用戶在網絡平臺不能很好地保護自身信息、數據,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就會將自身的隱私泄露出去。例如,我們生活中最普遍的現象就是在工作閑暇之余發(fā)一個朋友圈,朋友圈的內容涉及景點、美食、親朋好友等信息,也會經常發(fā)表一些自己的心情、感悟和觀點,殊不知這樣就會將自己的和與自己相關親朋好友的信息、隱私全部暴露出去。
自媒體侵犯隱私權的案例屢見不鮮,相關主管機構并沒有很好地行使對自媒體隱私權進行保護的職責,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因為法律具有滯后性這一屬性,故不論哪一時代都沒有完全符合時代要求的法律,在自媒體時代的背景下我國需要制定專門保障自媒體隱私權的相關法律和法規(guī),鑒于目前自媒體隱私侵權案件的逐漸增多,并且隨著自媒體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侵權人的侵權手段日益復雜化和新型化,這就導致現有的法律已經不能有效的規(guī)范自媒體侵權問題,我國現有法律中針對傳統(tǒng)媒體認定的隱私權侵權標準已經不能夠完全適用于自媒體侵權問題。并且現有的法律雖然明確地將公民隱私權作為公民獨立的民事權利立法加以保護,但存在的問題是由于沒有對自媒體隱私權進行有針對性的立法解釋和對自媒體隱私權的內涵明確作出規(guī)定,也沒有對自媒體平臺的用戶和網民進行有效的規(guī)制,導致在司法實踐中相關法律的實用性不強。
此外,我國現有的法律對隱私權的侵權行為沒有樹立足夠的權威性,即強制性的懲罰措施不足,由于隱私權侵權的違法成本不高,就導致網絡侵權事件時有發(fā)生。
首先,正如前文所述,自媒體用戶不同于專業(yè)的記者,他們沒有專業(yè)記者的職業(yè)道德和自律性的約束,這就要求網絡服務商和網絡平臺開發(fā)商對自媒體用戶發(fā)布的信息進行嚴格的核實和監(jiān)管。由于立法方面的不完善等原因導致網絡服務商和網絡平臺開發(fā)商并沒有履行好嚴格把關的職責。其次,自媒體用戶淡薄的法律意識也是導致自媒體侵權事件多發(fā)的主要原因。自媒體用戶需要在增強法律意識的同時,應樹立良好的自律意識,時時以法律和道德為進行社會活動的基本準則,但從現在的情況來看,自媒體用戶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
1.通過立法界定隱私權和知情權的權利范圍
自媒體時代背景下,信息的傳播更加自由和迅速,民眾借助自媒體平臺可以更好地行使自己的知情權,從而參加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但公眾的知情權常常會與個人的隱私權存在一定的矛盾,因為如果想更好地保護個人的隱私權就要犧牲部分公眾的知情權,反之亦然。這兩種權利本身就沒有顯著的界限,加之法律對這兩種權利的界限也沒有明確的區(qū)分開來,這就會導致一旦出現公民的隱私權與公民的知情權發(fā)生矛盾時,因為沒有明確的法律作為依據,導致兩者的矛盾得不到有效的解決。所以,在今后的立法過程中,一定要明確好隱私權和知情權的權利界限,用法律明確限定出兩個權利的范圍,這樣才是解決這兩個權利之間矛盾的最有效辦法。
2.區(qū)分隱私權的不同主體和不同的侵權主體
首先,要在立法過程中,注意對隱私權的主體加以區(qū)分。因為不同的隱私權主體其對隱私權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在立法過程中對不同的隱私權主體要有針對性地制定出不同等級、類別的隱私權保護規(guī)范。具體說來,要在立法中重點保護國家公職人員的隱私權,但是這種保護是有一定限度的,要在公民的知情權和公職人員的隱私權之間找到平衡,這樣才能有效地緩解二者之間的矛盾。此外,在立法中也要注意對公眾人物隱私權的保護,屬于公眾知情權范圍內的公眾人物的隱私是可以公開的,但公眾人物的家庭、生活隱私是要受到法律保護的,這就需要在立法中找到一個平衡點,緩解公眾人物的隱私權與公民知情權之間的矛盾。
其次,在立法過程中,要區(qū)分不同的隱私權侵權主體。因為不同的侵權主體,就會有不同的侵權行為,帶來的侵權結果也會不同。因此應當針對不同的侵權主體制定相應的法律制度,這樣才能做到不縱不枉,更好地保護公民的隱私權。
3.加強對隱私權侵權的懲治力度
我國現有法律對侵犯隱私權采取的懲處措施和打擊力度都不夠嚴厲,這就導致侵害隱私權的侵權成本過低,不能很好地保護公民的隱私權。所以在今后的立法過程中要加大對隱私權侵犯的懲處力度,制定有針對性的、合理的處罰措施。只有把握好侵害隱私行為的懲處方式和懲處力度才能真正起到威懾違法犯罪的作用,更好地保護公民的隱私權。
行業(yè)的自律標準是參照職業(yè)者的從業(yè)標準和職業(yè)道德標準而制定的,從目前來看我國自媒體的行業(yè)自律標準并不高,一些網絡公司會制定所謂的“隱私權保護協(xié)議”,其目的也不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的隱私權而是為了擺脫法律的干預,協(xié)調公司與用戶的利益。這些協(xié)議書、聲明書都是格式條款,并非在與用戶平等協(xié)商的情況下簽訂的。結合自媒體行業(yè)自律和規(guī)范意識現狀,亟須成立一個類似于自媒體行業(yè)協(xié)會之類的組織對自媒體行業(yè)進行統(tǒng)一的監(jiān)督和管理,并加快制定對個人信息、數據進行收集與使用的規(guī)范和細則,同時要積極加強各個網站之間的協(xié)作,加強對隱私權的保護。
在自媒體時代,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網絡數據、信息傳播的速度超出想象,單單依靠法律規(guī)范和行業(yè)自律來保障公民的隱私權收效不大,這就要求加強個人對自我隱私的保護意識,當發(fā)現自己的隱私被泄露或是個人信息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發(fā)布到網絡平臺上,就要第一時間要求刪除,同時通過法律手段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以保護自己的隱私權不被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