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qū)銘恒
【摘要】優(yōu)選巖溶發(fā)育地區(qū)的地基基礎方案,對保證結構安全,控制項目工期造價,具有很大的影響。結合場地特性、上部結構特征,靈活選擇地基基礎方案,是一個值得總結和探究的課題。
【關鍵詞】巖溶發(fā)育;溶洞;地基基礎設計;技術方案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26.044
1、引言
在我國南方,碳酸鹽基巖廣泛出露,在長年累月水位變化和高溫高濕的環(huán)境下,基巖溶蝕現象廣泛發(fā)生,形成了許多巖溶發(fā)育的場地。獨特的巖溶地質,給工程建設中的地基基礎設計帶來了不少挑戰(zhàn)和課題。我國工程建設者在長期的技術攻關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在巖溶發(fā)育場地進行建設的寶貴經驗和技術措施。而國家標準《巖溶地區(qū)建筑地基基礎技術標準》GB/T51238-2018在2018年11月1日被住建部批準實施,更體現了國家有關部門對巖溶地區(qū)工程建設活動的技術規(guī)范化、科學化的重視。
筆者在巖溶發(fā)育場地較廣的廣東地區(qū)從事建筑結構設計工作,從業(yè)以來遇到了不少巖溶地區(qū)地基基礎設計的工程案例,在技術方案的必選和設計工作中學習了一些相關的處理方法,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特在下文總結分享。
2、巖溶地質對地基基礎設計的影響
目前溶洞埋藏情況大多通過地質勘查和超前鉆等方式,“以點代面”地予以評估,溶洞對建筑結構地基基礎的穩(wěn)定性、承載力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溶洞也是工程地質勘察和基礎設計的重點關注內容。溶洞引起地工程事故時有發(fā)生,例如樁基施工階段一旦樁端破壞了較大的溶洞的頂板,容易發(fā)生樁身突然下滑失穩(wěn),甚至地表坍塌的嚴重事故,而在建筑使用階段,未經處理的溶洞如果處于基礎應力擴散區(qū)域較淺的范圍,則會導致基礎安全系數下降,不均勻沉降擴大等現象,危及結構安全。
3、溶洞地基的處理方法和基礎設計方案
《巖溶地區(qū)建筑地基基礎技術標準》GB/ T51238-2018中總結了巖溶地基處理的幾種方法:充填法、跨越法、樁基法、高壓旋噴注漿法、褥墊層法等,是目前溶洞建筑地基基礎處理的主流方法,下文簡述一些運用這些方法處理溶洞地基的工程案例,并嘗試比較幾種處理方案的優(yōu)勢,總結其適用范圍。
3.1 樁基方案
某科技產業(yè)園項目位于廣州市白云區(qū)白云湖畔,主要為一棟商墅、三棟辦公樓以及展廳及市民活動中心及相關配套設施,地下1層,地上5~13層,結構形式為框架剪力墻結構,總建筑面積128321.59m2。根據勘察報告鉆孔資料,擬建場地地層按地質成因及力學性質依次分為:由人工填土(Qml)、沖積-洪積層(Qal+pl)、殘積層(Qel)及下覆基巖二疊系(P)的灰?guī)r。場地范圍內下伏灰?guī)r屬可溶性巖石,表現為隱伏型巖溶,為巖溶強烈發(fā)育場地。
根據場地上覆土層承載力和固結程度偏低和結構柱底力較大的情況,首先排除筏板基礎方案,擬采用樁身質量可靠、施工周期短的預應力管樁基礎,管樁樁端以中風化巖為樁端持力層。由于樁側土軟弱,經驗算,單樁承載力Ra取值只有1000kN,管樁可以滿足裙樓和多層結構的基礎承載力要求,但即使?jié)M堂布置也不足以滿足高層塔樓的承載力要求,故高層塔樓采用鉆孔灌注樁基礎,其余單體和純地下室部分采用管樁基礎。
在基礎設計中,除了通過計算保證理論上樁基的承載力可靠之外,還需要在施工方法和構造上提出針對性的要求,以克服溶洞強發(fā)育對地基基礎的不利影響。
(1)巖溶強發(fā)育地區(qū)往往因為溶蝕作用產生大量的石芽等起伏巖面,容易造成管樁壓樁施工過程中樁身傾斜斷裂,造成廢樁,為降低斷樁風險,可適當降低單樁承載力設計要求,使壓樁力相應降低,采用鋸齒式十字形樁尖,使其能適應傾角>45°的巖面,對防止水平偏移效果較好;(2)在巖溶發(fā)育地區(qū),平面距離很近的兩個點的土層情況可能截然不同,“以點代面”的地勘鉆孔資料往往不足以充分揭示每個樁位的實際地質情況,為了規(guī)避溶洞對樁基的不利影響,在每個樁基施工前進行超前鉆是非常必要的;(3)根據地勘和超前鉆資料,在樁基施工前應對位于樁底下3倍樁身直徑范圍以上的溶洞需要預處理,預處理方法多用充填片石和預注漿法,通過分析施工記錄中的注漿量,可以大致反推溶洞的充盈情況,判斷施工質量;(4)較大直徑的灌注樁,可能存在超前鉆點位不能揭示樁側溶洞的風險,加之灌注樁施工過程中導管提升過快、護壁泥漿稠度不足等原因,會出現灌注樁漏漿現象,造成樁身缺陷,導致出現Ⅲ、Ⅳ類樁,嚴重降低樁身承載力。對于這個問題,一是需要加大超前鉆的分布廣度,提前發(fā)現隱患;二是需要保證樁身施工過程中按照規(guī)范和工序操作,嚴密關注泥漿液面的下沉情況,及時發(fā)現和處理;三是加強后期檢測,更廣泛地采用抽芯檢測或者高、低應變法等,對巖溶地區(qū)的灌注樁樁身完整性予以檢測確認,以免留下安全隱患。
樁基法常常與超前鉆和充填法、注漿法結合使用,是高層建筑結構在巖溶發(fā)育地區(qū)最常規(guī)可靠的做法,其受力明確、針對性強,能有效貫穿樁側溶洞,發(fā)現樁底潛伏溶洞并予以預處理,技術成熟。
3.2 淺基礎方案
當建筑結構柱底力較小,溶洞埋深較大,且上有較厚的頂板時,可以考慮采用淺基礎方案,充分利用上覆土層的地基承載力,如采用梁板式筏板等剛度較大的基礎形式,還能通過基礎的架越作用,進一步降低小型溶洞的工程風險。
采用淺基礎方案時,可參考《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50007-2011中驗算軟弱下臥層的公式,計算溶洞頂板上的荷載,并根據溶洞頂板裂隙發(fā)展的程度,按懸臂梁、簡支梁、固支梁等力學模型,驗算頂板承載力是否符合要求:
式中,p0為基底附加壓力,l、b為基底尺寸、pz為溶洞頂板附加壓力,pcz為溶洞頂板土層自重壓力、q為溶洞頂板總壓力。
淺基礎方案充分利用了上覆土層的承載力和持力層應力擴散的原理,避免擾動深層溶洞,節(jié)省了大量的溶洞處理費用和樁基礎造價,檢測方便,工期大幅縮短,在上部土層承載力高,溶洞埋藏深的場地建設多層建筑時,該方法具有很好的經濟效益。
梅州市蕉嶺縣某醫(yī)療建筑項目的場地下發(fā)現溶洞,地面以下土層依次為素填土(平均厚度2.32m)、粉質粘土(平均厚度為10.38米,地基承載力160kPa)、中風化巖。其中中風化巖層中發(fā)育溶洞,溶洞平均高度10.38m。
該項目上部為五層框架結構,無地下室,用途為負壓感染病房,傳至基礎的荷載較小,粉質粘土層承載力尚可,固結程度好,可作為淺基礎的持力層,溶洞埋藏深,經試算,基底應力擴散后,頂板可以滿足受力要求。本項目經綜合比較后,選用了獨立基礎方案,避免了擾動深處的溶洞,沒有產生難以預估的注漿處理費用,節(jié)約了造價,縮短了工期,是巖溶發(fā)育地區(qū)淺基礎方案的又一次成功運用。
3.3 地基處理+淺基礎方案
由于溶洞深埋地下,其大小和發(fā)育情況不容易被完全精確了解,所以實施樁基方案前的預處理往往難以預估注漿和充填的工程量,造價和工期因此不受控。同時,若溶洞上方土層較為軟弱,則給直接采用淺基礎方案帶來困難。此時,若能采用換填或者攪拌樁等地基處理形式,提高上覆土層的地基承載力,則為采用淺基礎提供了前提條件。
廣州市黨員干部法紀教育基地項目位于廣州市花都區(qū),地上建筑面積14430㎡,地下建筑面積1733㎡?;亟ㄖ偢叨?3.4m,地上3層,地下1層。地表以下依次是:填土層(欠固結)、粉質黏土層<2-1>(fak=80~100kpa)、粉細砂層(不液化)、粉質黏土層<2-2>(fak=220kpa)、中風化灰?guī)r、微風化灰?guī)r。場地地下水豐富,巖溶強發(fā)育,溶洞頂板厚度較薄,完整性較差,強度較低,且遠小于溶洞的洞高,對場地地基穩(wěn)定性極為不利。
結合地勘報告的建議,原設計采用灌注樁基礎,以微風化巖為持力層,穿透溶洞發(fā)育層(如圖1),鉆孔樁直徑800~1000mm,屬于較為常規(guī)的基礎設計方案。
在提交方案后,建設單位提出,本項目為重大政治性任務,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要力爭壓縮工期,節(jié)省造價,采用灌注樁方案工期長,溶洞處理費用不可控,希望設計單位對基礎方案進行優(yōu)化。
設計單位經過研究分析,認為要大幅度壓縮工期造價,就必須避免產生溶洞處理這一變量因素,而本項目上覆表層土層粉質粘土層<2-1>軟弱,不可直接作為淺基礎持力層,需要進行地基處理,經過比選,決定采用水泥粉煤灰碎石樁(CFG樁)局部處理柱下區(qū)域,形成復合地基,然后設置柱下獨立基礎的方案,樁徑采用600mm,樁距1200mm,樁端設在粉質粘土層<2-2>,通過充分發(fā)揮樁側阻力,達到單樁承載力特征值130kN,能有效提高復合地基的承載力,處理后基底承載力特征值達到400kPa,滿足獨立基礎的設計前提,成功規(guī)避了溶洞的處理費用和其對基礎質量的風險。經過估算,可以大約節(jié)省資金投入598萬元(如表1)。該方案得到建設單位等各方的認可并予以實施,目前建筑已經竣工并投入使用,結構安全性表現良好。
總結:
如表2所示,根據巖溶發(fā)育情況、建筑結構荷載情況、上覆土層的厚度及承載力、工程項目對造價和工期的要求等各因素,結構設計人員應該靈活運用規(guī)范和設計原理,高度重視地下溶(土)洞對基礎承載力和穩(wěn)定性的影響,盡量預判工程實施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問題,充分做好相關技術交底,針對性地補充技術措施要求,保證結構安全,降低工程造價,使每個項目都能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巖溶地區(qū)建筑地基基礎技術標準GB/T51238-2018[UDC].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2(11).
[2]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建筑樁基技術規(guī)范JGJ94-2008[UDC].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8(4).
[3]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50007-2011[UDC].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2(7).
[4]《工程地質手冊》編委會.工程地質手冊(第五版).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