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衛(wèi)平
平度市明村鎮(zhèn)明村中學 山東青島 266000
初中教學過程中歷史課程并不是考試的重點,學生對本門課程并不重視,加之傳統(tǒng)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應用,學生對此課程并不感興趣。新課改背景下為了能夠有效改善初中階段歷史課程教學受阻的局面,應當及時轉變教學理念,以終身學習為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模式來取代以往的課程體系,并以此為基礎來提高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提高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在初中階段歷史課程教學實踐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來有效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們的核心素養(yǎng)。
核心素養(yǎng),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yǎng)、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fā)展、合作參與、創(chuàng)新實踐。以往的傳統(tǒng)教育大多只注重于書本和教材教學,用作業(yè)和考試成績單來評估一名學生,往往忽略了對學生思想品格和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品格的缺失。教學應更多地重視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建設,讓學生養(yǎng)成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和積極向上的思想品質,并且培養(yǎng)成習慣,學生無論是在學校、家庭等任何時間地點都能下意識地體現出這種優(yōu)秀的核心素養(yǎng)[1]。
歷史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歷史的時空觀念、歷史理解、歷史解釋、歷史價值觀等,歷史科目的綜合性和全面性對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有積極的影響,例如,教材上的“貞觀之治”,學生可以不僅可以學習到唐太宗李世民勵精圖治,開創(chuàng)初唐盛世的歷史知識,也可以看到李世民個人身上的優(yōu)秀品質,作為一國之君能夠業(yè)精于勤,禮賢下士,悉心聽取他人建議等,也能了解我國唐代時期的繁榮社會和偉大文明,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同時課堂的學習也吸引很多學生對唐代歷史和人物的興趣,主動閱讀更多相關的歷史文化書籍,有助于學生拓寬歷史知識層面并養(yǎng)成愛好讀書的習慣。
歷史事件是初中歷史教學之中的重點,老師需要充分利用歷史事件這一特殊教育教學資源改革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與其他階段的歷史教學相比,初中歷史教學的跨度較廣,覆蓋面較大,歷史事件的講解非常重要。為了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表達和分析能力,歷史老師需要引導學生對歷史事件進行分析,了解整個歷史事件的發(fā)展過程,鼓勵學生進行自主闡述以及主動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在主動學習以及研究的過程之中提高個人的感性認知以及理性認知水平及能力,對所學習的歷史知識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及理解。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一課時,通過學習帝國主義列強爭霸世界和兩大軍事集團形成的史實,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前經歷了長時間矛盾與沖突的醞釀,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歷史事件的意識和能力。充分發(fā)揮歷史地圖、圖畫、資料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多動手查資料,勤用腦想問題的良好學習習,堅持“論從史出”的科學歷史觀,運用史實分析評價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學生對歷史因果關系的分析以及感悟最為關鍵,老師需要注重學生理性認知以及感性認知的有效過渡,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是非判斷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2]。
調查發(fā)現,為數不少的學生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歷史科目學習的目的和意義何在。從本質上來講,歷史知識和理論的學習最大的意義在于知前事、醒自身。《戰(zhàn)國策》中的前事之不忘與后事之師,也許就是學習歷史的意義。歷史課程的學習和研究,可讓我們通過對前人經驗以及教訓的學習與借鑒,來警醒自身和強大自身與祖國,筆者認為這就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以及家國情懷的意義之所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其中積累了武術的經驗和教訓,一路走來,我們吸取歷史的經驗,不斷的前行著。自鴉片戰(zhàn)爭到新中國成立,無數先輩們用血汗寫成了這段不朽的歷史,如今生活中依然激勵學生和每一個人。學習歷史,時刻反省吾身,培養(yǎng)學生們的自我反省意識和能力,使他們不忘初心,同時這也是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應有之義。
教師如果能夠將歷史課本教材與課外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展開歷史教學活動,可以增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程度,不斷提高對歷史事件的思考程度。教師引領學生參加相關的歷史課外實踐活動中,應該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求真務實的史料證明思想,促使學生在探索過程中,不斷地提高歷史學習的求知欲。教師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可以滿足條件的基礎上,帶領學生走進身邊的歷史博物館,學生通過欣賞歷史文物的方式來增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程度。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歷史知識點,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增強尊重歷史現象的敬畏感。學生在強化歷史認知過程中,會不斷激發(fā)出對歷史事件的好奇心。學生在調動學習能力過程中,也在不斷地強化自身的核心素養(yǎng)[3]。
例如,七年級歷史教材人教版《青銅器和甲骨文》一課,教師在展開教學活動過程中,可以在滿足條件的基礎上,帶領學生走進博物館參觀相關的歷史文物。學生通過參加實踐活動,不僅能夠培養(yǎng)自己的史料實證能力,還能大大提高對歷史文物的敬畏感。
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需要積累,教師應當充分思考教學方式,豐富課堂內容,修正教學理念,通過歷史教學引導學生對歷史文化的熱愛,增加對知識的探索和實踐,繼而幫助學生健全人格,提升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