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麗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文學院 陜西 西安 710100)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感,情感在不同的時期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情感是人的一種情緒體驗,是心理活動的一種反映,它的產(chǎn)生是由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和愿望、觀點是否一致而引起的[1]。情感教育指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從而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實現(xiàn)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達到教學目的的一種教育方式和手段。情感教育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意義重大,它不僅是新課標提出的要求,也是中學語文教學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實現(xiàn)三個教學目標,一是知識目標,即學生切實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也是課程教學大綱中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二是能力目標,即學生能把學到的知識轉(zhuǎn)化為能力,運用這些技能能夠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這是比較高的教學目標要求,而且在新課改下對這個目標的要求越來越高,目的在于使學生擺脫眼高手低的現(xiàn)象,成為動手能力強的學生;三是情感目標,即在課堂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積極的情感教育,將學生培養(yǎng)成品格高尚、心靈美好的人?,F(xiàn)代教學論和現(xiàn)代認知理論都強調(diào)指出:情感教育在中學語文教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和作用,是課堂教學中必須實現(xiàn)和實施的教學目標。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一定要牢記這三個目標,針對這三個目標備課,并且要在每節(jié)課中都要實現(xiàn)這三個目標。情感教育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有如此重要的意義,那么如何實現(xiàn)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呢?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主要可以通過教學內(nèi)容的情感性、教學語言的情感性和教學方式的情感性實現(xiàn)。
教學內(nèi)容的情感性包含兩層含義:首先,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對所講授的內(nèi)容要有豐富、充沛的感情。唐代詩人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師只有這樣,才能感染和打動學生,使他們在情感教育磁場中感受到強大的情感引力。我國著名的散文家秦牧就曾指出:聽著教師娓娓動聽、親切真誠、能夠表達教師個性的獨特語言、肺腑之音,在教師的強烈的抒情氛圍中,能使學生產(chǎn)生如和故人對坐的感覺,這樣就能做到學生整個心靈都被抓住的良好效果。中學語文課本選了很多古代詩詞,在講《古詩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時,教師可以先給同學們講一個故事:晚唐時期有一位著名詩人,他寫了《燕臺四首》,同學們知道這位詩人是誰嗎?不知道。他還寫過“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等,同學們知道這位詩人是誰了吧?對,是李商隱。李商隱的弟弟李讓山在洛陽吟誦李商隱的《燕臺四首》,有一位叫柳枝的洛中里娘聽后備受感動,就問“誰能有此(情)?誰能為是(詩)?”誰能有如此要渺幽微的情感?誰能寫出如此精致優(yōu)美的詩篇?這個故事是當代著名的古代文學研究專家葉嘉瑩先生講的,葉先生是加拿大一所大學的終身教授,也是南開大學的客座教授。葉先生說她每次讀古詩十九首,都會和那位洛中里娘一樣產(chǎn)生誰能有此(情),誰能為是(詩)的疑問?!豆旁娛攀住肥呛迷?,那么它究竟好在哪里,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行行重行行》。教師用這樣充滿感情的內(nèi)容開場,就能迅速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喜歡上所講的內(nèi)容,并產(chǎn)生強烈的情感共鳴。教師在講作品內(nèi)容時,自己必須有充沛、深厚的情感,只有這樣,才能調(diào)動起學生的情感。正所謂“巧把金針度與人”“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就曾指出:情感就好像肥沃的土地,要把知識的種子播在這塊肥沃的土壤上。梁啟超先生亦曾說過:情感是人類最神圣的一種情緒體驗,用情感激發(fā)人,就像磁對鐵具有強烈的吸附作用那樣,吸引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2]。其次,教學內(nèi)容的情感性也指教師在教學內(nèi)容中對學生直接進行情感教育,包括愛國主義情感、親情、友情和愛情等多種情感。愛國是每個人必須擁有的最基本的情感之一,愛國主題是中國文學中的一個永恒主題。屈原是戰(zhàn)國時期的一位愛國詩人,他以死殉國的悲壯情懷至今都使人感動不已。杜甫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那“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憂國憂民情懷,就是我們學習的典范。陸游是南宋時期的愛國詩人,他的詩既表達了他強烈的愛國熱情,也表達了他對當時的南宋朝廷不積極北伐的痛恨之情,這種情感至死都不改;“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惫糯膼蹏娙藬?shù)不勝數(shù),他們的愛國精神激勵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除了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外,還要對他們進行如何對待親情、友情和愛情的教育。中學語文教材中選了很多有良好情感教育意義的篇目,如孟郊“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蘇軾“與君世世為兄弟,再結(jié)來生未了因”,歌頌的是人世間最美好的親情,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杜甫“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歌頌的是朋友間深厚的友情;蘇軾“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和陸游“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歌頌的是堅貞不渝的美好純正愛情。這些內(nèi)容對中學生有直接的情感教育的意義和作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所講授的這些內(nèi)容的情感教育意義。對中學生進行教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任務是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曠達、積極、自信、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對每個人都很重要,對中學生尤其重要。現(xiàn)在的中學生抗壓能力普遍堪憂,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zhì)勢在必行。據(jù)報道,現(xiàn)在中學生跳樓等惡性事件發(fā)生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實在讓人痛心、痛惜又痛恨。中學語文課有責任對學生進行良好人格的塑造和教育,教材上選的那些作家在面對人生煩惱和痛苦的時候,他們表現(xiàn)出樂觀豁達的態(tài)度。講到這些作家時,語文教師要因勢利導,讓同學們向他們學習。比如講到蘇軾這位文學大家時,語文教師引導同學們要像蘇軾學習,學習他像天地那樣寬廣、平和、崇高、坦蕩的人生境界和他“憂患來臨,一笑置之”“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樂觀精神,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這樣的情感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使他們擁有健全的人格,豁達開朗、樂觀自信的品質(zhì),而這樣的人格和品質(zhì)對他們的一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作為重要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語言對每個人都具有重大意義,對于教師的教學意義更重大。情感性語言指在表達一定話語內(nèi)容時飽滿、充沛的語言,教師運用情感性語言對學生的學習意義非常重要。著名教育學家夸美紐斯說:知識的溪流是一個源泉,是從教師的嘴中發(fā)出的。中學語文教師能夠很好地運用情感性語言,就會達到良好的教學目的和教學效果。比如,在講陶淵明的《歸園田居》詩時,教師可以運用這樣充滿情感的語言: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杰出的詩人之一,得到了后世文人的廣泛喜愛。蘇軾是北宋中后期的文壇領袖,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作家,他非常崇拜陶淵明;他說李白、杜甫也比不上陶淵明,晚年想學陶淵明但是學不到,所以蘇軾說“欲以晚節(jié)師范其萬一也”。(《與蘇轍書》)辛棄疾是南宋時期的一個叱咤風云的英雄,他也非常喜歡陶淵明,他說“須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凜然生氣”。(《水龍吟》)他說陶淵明沒有死,栩栩如生地活在人們的心中。清代龔自珍說:“淵明酷似臥龍豪,萬古潯陽松菊高”。(《雜詩》)他說陶淵明像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一樣有豪氣,他家鄉(xiāng)潯陽的松、菊也成了高尚氣節(jié)的象征。陶淵明能穿透功名欲望的迷霧,能在日常所見的山水田園和農(nóng)家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能捕捉到沁人心脾的詩的美感,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寄托自己豐富的情感,把普通的世俗生活提升到審美的層面去欣賞和考量,能在俗世紅塵之中為自己營造精神家園,過一種充滿詩意和詩情的人生,“詩意地棲居 ”。陶淵明的這種能將世俗生活審美化的生活方式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追求,對于我們每個人都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因此,我們要好好學習他的人格精神和人生境界,他的人格精神和人生境界值得我們每個人一生用心去學習。教師這樣富有情感性的語言,一定會引起同學們的共鳴,并對陶淵明、蘇軾等作家產(chǎn)生熱愛和敬慕之情,從而愛上他們的作品,并去深刻、透徹地理解他們的作品,這樣就比較容易達到教學目的。
教學方式的情感性指教師運用教學語言講授教學內(nèi)容時,其講授的方式是充滿情感的,采用了親切、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而不是板著面孔的說教,或是以訓斥的方式在授課。比如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教師要以一種充滿愛的方式講授??梢赃@樣來講:這首詞是作者在1076年中秋節(jié)寫的,是一首借月抒懷的節(jié)日詞。這年的中秋節(jié),作者是在遠離家鄉(xiāng)、遠離親人的山東密州度過的,但是月亮并沒有叫他孤獨,因為他的心中有思念。他最思念的那個人是弟弟子由,兄弟倆已經(jīng)有六年沒有見面了。這首詞主要寫了歡度中秋佳節(jié)的愉快之情和對弟弟的思念之情,詞中在抒發(fā)懷念弟弟之情時,同樣表達了熱愛人生的曠達情懷?!叭擞斜瘹g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有悲歡離合,月亮也有陰晴圓缺的時候,這是自古以來就難以圓滿解決的問題,可是總希望人能夠長久而健康地生活著,這是一種十分超脫而且格調(diào)很高的美好祝愿。我們說“文如其人”,蘇軾詞如其人,他的詞品與他的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統(tǒng)一、融合,體現(xiàn)了蘇軾灑脫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和樂觀自信的崇高品質(zhì)?!暗溉碎L久,千里共嬋娟”不僅是對他弟弟一個人的美好祝愿,而且是對天下所有人的美好祝愿,這樣就能引起人們的共鳴。教師講課的方式是否充滿情感,對學生來說很重要。學生喜歡的是充滿愛的親切的方式,而不是板著面孔說教。總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對教學內(nèi)容充滿情感,教學語言和教學方式也要充滿情感,這是實現(xiàn)情感教育目標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是行之有效的策略。每位中學語文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實踐,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達到對學生進行良好人格和高尚情操教育的目的。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成為合格的教師,才能實現(xiàn)對學生進行真正的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