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月秋 上海海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
鄭和七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開創(chuàng)了大規(guī)??缪蠛胶5暮陚I(yè)績,推動了世界聞名的文明交融,創(chuàng)造了中華文明的輝煌。我國領導人孫中山、周恩來、鄧小平、江澤民、溫家寶等曾多次對鄭和下西洋的功績和貢獻進行論說和評價。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建設“一帶一路”的宏偉愿景,鄭和下西洋作為“中國故事”的主角,多次在國際外交中提及,成為我國與各國友好交往中的“中國名片”。在鄭和下西洋616周年之際,本文梳理近年我國領導人對鄭和下西洋的相關評論,從語境考察中探討鄭和下西洋對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現實意義。
2013年8月1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同來訪的肯尼亞總統(tǒng)肯雅塔舉行會談:
中肯友好交往源遠流長。中國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曾率遠洋船隊多次訪問肯尼亞。中方愿同肯方共同努力,發(fā)展平等互信、互利共贏的全面合作伙伴關系。中非從來都是命運共同體。
——新華社北京2013年8月19日電
2013年10月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fā)表演講:
15世紀初,中國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七次遠洋航海,每次都到訪印尼群島,足跡遍及爪哇、蘇門答臘、加里曼丹等地,留下了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歷史佳話,許多都傳誦至今。
——新華社雅加達2013年10月3日電
2013年10月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和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共同出席中馬經濟峰會。習近平在致辭時說:
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七次遠洋航海,曾五次駐節(jié)馬六甲。39年前,馬來西亞在東盟國家中率先同新中國建交。馬來西亞有句諺語,叫“切水不斷”,用它來形容中馬傳統(tǒng)友好關系再恰當不過了。
——新華網2013年 10月4 日電
2013年10月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吉隆坡會見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時講:
600多年前,中國航海家鄭和七次遠洋航海,五次駐節(jié)馬六甲,成為中馬友好交往史上一段佳話。撫今追昔,中國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fā)展道路,講信修睦,致力于同馬來西亞發(fā)展睦鄰友好關系。
——新華社吉隆坡2013年10月5日電
2014年5月15 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出席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xié)會成立60 周年紀念活動的講話:
600多年前,中國的鄭和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船隊七次遠航太平洋和西印度洋,到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沒有占領一寸土地,播撒了和平友誼的種子,留下的是同沿途人民友好交往和文明傳播的佳話。
——《人民日報》2014年5月16日02版
2014年9月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對馬爾代夫進行國事訪問之際,在馬爾代夫《今晚報》和太陽在線網發(fā)表題為《真誠的朋友,發(fā)展的伙伴》的署名文章:
中國和馬爾代夫友好交往源遠流長。早在中國明代,中國航海家鄭和就率領船隊兩度到過馬爾代夫,馬爾代夫國王優(yōu)素福也三次派遣使者來華。
——中新網2014年9月14日電
2014年9月1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對斯里蘭卡進行國事訪問之際,在斯里蘭卡《每日新聞》報發(fā)表題為《做同舟共濟的逐夢伙伴》的署名文章:
中國和斯里蘭卡有高僧法顯開啟的千年佛緣,有鄭和七次遠洋航海的歷史紐帶,有患難見真情的米膠協(xié)定,更有兩國人民在印度洋海嘯和汶川地震中守望相助的感人佳話。
——《人民日報》2014年9月17日02版
2014年9月1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印度世界事務委員會發(fā)表題為《攜手追尋民族復興之夢》的演講:
中國大航海家鄭和七次遠航、六抵印度,帶去了中國的友邦之誼。
——新華網新德里2014年9月18日電
2014年9月2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講話:
絲綢之路的開辟,遣隋遣唐使大批來華,法顯、玄奘西行取經,鄭和七下遠洋,等等,都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生動事例。
——新華社北京2014年9月24日電
2015年11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發(fā)表題為《深化合作伙伴關系共建亞洲美好家園》的演講:
15世紀初,中國著名航海家鄭和揚帆遠航,多次到訪新加坡。新加坡海事博物館有一艘按原尺寸復制的鄭和寶船,以紀念這一偉大事件。
——新華網新加坡2015年11月7日電
2015年11月20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馬來西亞多家媒體發(fā)表《歷史的航道 嶄新的坐標 揚起的風帆》的署名文章:
中馬是隔海相望的近鄰,友好交往歷史源遠流長,最早的商貿往來可以追溯到公元紀年之前。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曾七下西洋,五次到訪馬六甲,在中馬兩國史書上留下豐富的記載,三寶山、三寶井和許多美麗的故事廣為流傳。
這首先歸功于鄭和當年的“有所為”。據記載,他在這里敦睦邦交,發(fā)展貿易;幫助當地軍民修筑城墻,驅逐海盜,平息沖突,維護海上安寧;傳播農業(yè)、制造、醫(yī)學等生產生活技術。
從后世的角度看,中馬交往這段佳話的特別之處,還在于鄭和的“有所不為”。他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來到這片富庶之地,并沒有搞掠奪,也沒有搞擴張,更沒有搞殖民,留下的是當地傳頌了幾個世紀的善舉和義舉。不僅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且實現了“己欲達而達人”。鄭和維護正義、兼濟天下的事跡,正是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睦鄰友好的思想精髓,也是地區(qū)國家綿延至今的共同精神財富與文化基因。
真誠、友好、互利、共贏,這是鄭和時代就已開啟的中馬關系歷史航道,是兩國乃至本地區(qū)各國人民的民心所向和時代潮流,也是我們都要繼續(xù)為之不懈努力的目標。
——中國政府網www.gov.cn,2015/11/21
2016年1月1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報》發(fā)表題為《做共同發(fā)展的好伙伴》的署名文章:
中國明代穆斯林航海家鄭和遠航吉達、麥加、麥地那等地,盛贊所到之處“民風和美”,“誠為極樂世界”。
——新華網www.xinhuanet.com,2016/1/22
2017年5月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
這些開拓事業(yè)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為使用的不是戰(zhàn)馬和長矛,而是駝隊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堅船和利炮,而是寶船和友誼。
——新華社北京2017年5月14日電
2018年11月1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新加坡會展中心出席第13屆東亞峰會發(fā)表講話:
600多年前,中國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開創(chuàng)了亞洲地區(qū)以德睦鄰、和平共處的友好傳統(tǒng)。
——新華社新加坡2018年11月15日電
2018年11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文萊《婆羅洲公報》《詩華日報》《聯(lián)合日報》《星洲日報》發(fā)表題為《攜手譜寫中國同文萊關系新華章》的署名文章:
中文兩國是隔海相望的友好鄰邦。文萊自古便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中國西漢時期,我們的祖先就通過這條海上紐帶互通有無,譜寫了相知相交相親的美好篇章。鄭和率領船隊兩次途經文萊,給當地人民帶來了和平與友誼,被文萊民間親切稱作“鄭和元帥”。斯里巴加灣市的“王總兵路”和蒲公墓,中國南京市的泥國王墓,都見證了兩國悠久的友好交往歷史。
——《人民日報》2018年11月18日01版
2018年11月1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菲律賓《菲律賓星報》《馬尼拉公報》《每日論壇報》發(fā)表題為《共同開辟中菲關系新未來》的署名文章:
中菲隔海相望、一衣帶水,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舟舶相繼,商使交屬”。600多年前,中國航海家鄭和七次遠航,多次到訪馬尼拉海灣及維薩亞、蘇祿等地,傳播友誼和合作。
——《人民日報》2018年11月20日01版
2019年5月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同希臘總統(tǒng)帕夫洛普洛斯舉行會談:
600多年前鄭和下西洋時率領的是當時世界最龐大的艦隊,帶去的是絲綢、茶葉和瓷器,而不是戰(zhàn)爭,沿途沒有占領一寸土地。
——《人民日報》2019年5月15日01版
2020年1月19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吉隆坡舉行的2020“中國馬來西亞文化旅游年”開幕式上致賀詞:
中國和馬來西亞是隔海相望的鄰居,傳統(tǒng)友誼跨越千年。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曾五次到訪馬六甲,同當地人民結下深厚情誼,成為中馬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話。
——新華社北京2020年1月19日電
2013年秋,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成為我國參與全球開放合作、改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促進全球共同發(fā)展繁榮、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習近平主席所到出訪國家,盡顯大國外交風采,在談到“一帶一路”建設時,多次引用鄭和下西洋事例來表明中國政府一脈相承的和平外交理念。其中2013年和2014年,習近平主席在外交活動中提到鄭和分別有4次和5次之多。鄭和已經成為國家宣揚中華民族和平外交的一張重要名片。
從近年我國領導人發(fā)表鄭和下西洋評論的活動地點來考察,涉及新加坡、吉隆坡、馬六甲、文萊、菲律賓、斯里蘭卡、印度、馬爾代夫、沙特阿拉伯、肯尼亞等東南亞、南亞和東非地區(qū),幾乎覆蓋鄭和遠洋航線所經地區(qū)。這些地區(qū)不僅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也是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點沿線國家。2014年9月16日,習近平在對斯里蘭卡進行國事訪問之際,斯里蘭卡總統(tǒng)拉賈帕克薩向習近平贈送了藏于斯里蘭卡國家博物館的鄭和《布施錫蘭山佛寺碑》的拓片。該碑是中國與印度洋地區(qū)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結晶,“是在同一海洋背景和文化氛圍之中產生的文化共生現象”,說明了鄭和對各國各種文明的尊重和包容。斯里蘭卡總統(tǒng)拉賈帕克薩曾說過,鄭和《布施錫蘭山佛寺碑》豎立及其600多年后的發(fā)掘保護過程是中斯兩國友好關系最好的證明。
近年我國領導人在進行國事訪問期間,習近平主席、李克強總理利用公開講話、會談會見等場合講述鄭和故事,并在當地主流報紙上刊發(fā)署名文章,詳細闡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合作方向,使各國國家元首到民眾能夠全面了解我國外交政策,更加看好中國發(fā)展前景,更積極參與到與中國的合作中來。2015年11月2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馬來西亞主流媒體撰文時用近五分之一的篇幅追溯鄭和船隊傳播友誼的歷史,講述雙方人民互幫互助的佳話,并在馬六甲參觀鄭和文化館并與當地民眾互動交流。李克強總理大談鄭和,主要有兩方面考慮:“一方面,鄭和下西洋的故事本來就是中國與馬來西亞甚至是與東南亞國家歷史聯(lián)系的見證;另一方面,鄭和的‘有所不為’也正與中國政府倡導的和平發(fā)展外交理念相契合?!?/p>
中華民族歷來是熱愛和平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發(fā)展中,中華民族一直追求和傳承和平、和睦、和諧的邦交理念,以和為貴的思想深深嵌入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原與西域各國友好往來,開啟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15世紀,鄭和七下西洋“充分展現了中國作為海洋強國和文明大國的風范,使中華文明體系走向世界,也即是具有國際意義并產生深遠影響?!编嵑拖挛餮筮M行的外交活動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傳承。習近平主席及李克強總理對鄭和精神的宣揚,“體現了他們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外交基本方針及秉持親、誠、惠、容的外交思想,體現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當中“以和為貴”“協(xié)和外邦”的仁愛之心?!?/p>
我國領導人之所以多次論鄭和,是因為鄭和下西洋是我國與海上絲綢之路各國友好聯(lián)系的見證。從明朝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間,鄭和奉命統(tǒng)領龐大船隊七下西洋。面對汪洋大海,船隊“云帆高張,晝夜星馳,涉彼狂瀾,若履通衢”。船隊總航程不少于三十萬公里,遠達紅海與非洲東海岸,遍歷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鄭和的船隊在造船技術、船隊規(guī)模、航海技術等方面,在當時處于世界領先水平。鄭和船隊每到一處都堅持睦鄰友好的宗旨,與所到國建立了和平友好關系。在與亞非各國的商貿往來中,他堅持互惠互利,為促進國際貿易作出了貢獻。鄭和熱心傳播中華文化,與所到國進行廣泛的文化交流。明初鄭和下西洋秉承的睦鄰友好的外交政策深深扎根在“和合文化”的土壤中;“宣德化、柔遠人”“厚往薄來”源于《禮記?中庸》;“共享太平之?!钡睦砟蠲撎ビ凇抖Y記?禮運》。194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是我國海上對外交往時代的頂峰,“遠洋航行規(guī)模盛大,功績卓著,是史無前例的”,332所到之處播撒下友誼和善意的種子,收獲的是互惠互利的果實,因而留下了千古傳誦的佳話。
鄭和下西洋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著相同的文化內涵和文明追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個偉大思想。在人類命運共同體中,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當前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凸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鄭和下西洋表現出的中華文明體系符合中華民族歷來秉持的天下大同思想,符合中國人懷柔遠人、和諧萬邦的天下觀,順應時代要求和各國加快發(fā)展的愿望,能夠得到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歡迎和支持,鄭和下西洋“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海洋強國展現出來的泱泱大國風范和經驗,是十分值得重視和發(fā)揚光大的?!?/p>
鄭和航海促進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給沿岸各國帶來更多的實惠,促進政治、經貿、文化多方面的合作發(fā)展。2020年初,李克強總理在吉隆坡舉行的“中國馬來西亞文化旅游年”開幕式上致賀詞表示:“希望雙方以文化旅游年為契機,擴大文化交流,深化旅游合作,促進人員往來,增進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不斷續(xù)寫兩國友誼新的佳話?!痹凇耙粠б宦贰背h的背景下,中外領導人通過重建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記憶,對促進雙方文化旅游合作和貿易發(fā)展,意義深遠。
總之,21世紀海上絲綢絲路旨在借助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fā)展的旗幟,發(fā)動沿線國家和民族共同打造休戚與共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責任共同體。鄭和下西洋和平外交的典范為我們提供了歷史經驗,開辟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過程,除了政治互信、經濟融合外,更需要堅持交流互鑒,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交流互鑒是文明發(fā)展的本質要求。文明之間需要多話和交流,不要排斥和取代。我們需要以鄭和下西洋為榜樣,將鄭和精神融入到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實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