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盧俊茹
“小王,你好!最近在干啥呢?大家伙兒都挺想你們的,念叨著你們啥時候有時間過來玩兒,……”11 月9 日,十二師西山農(nóng)牧場城鎮(zhèn)管理服務(wù)中心工作人員王德財接到十四師四十七團四連黨支部書記史小軍的電話,放下電話,王德財回憶起了在四十七團四連“訪惠聚”的日子。
2018年1月31日,一支由來自十二師公安局、西山農(nóng)牧場和十四師四名人員組成的十二師駐四十七團四連“訪惠聚”工作隊進駐了該連隊,十二師公安局的張志剛?cè)喂ぷ麝犼犻L,西山農(nóng)牧場的申樹徽任副隊長,王德財和另一名當?shù)毓ぷ魅藛T任隊員。他們凝心聚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為確保已脫貧人口不返貧,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付出了極大的努力。
四十七團位于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南緣,昆侖山北麓的和田地區(qū)墨玉縣境內(nèi)夏爾德浪村,團場處在墨玉縣的最下游,團部距墨玉縣城37 公里,距師部63 公里。四連位于團部西南部,距團部25 公里,周邊與墨玉縣喀爾賽鄉(xiāng)、奎牙兩鎮(zhèn)、雅瓦鄉(xiāng)、烏爾其兩鄉(xiāng)穿插接壤,是一個典型的“嵌入式”連隊。
眾人拾柴火焰高,2018 年初,四十七團全面脫貧。十二師黨委以“千難萬難也要向南,千方百計堅決向南”的使命擔當,舉全師之力推動向南發(fā)展,以“一團一企幫一連”的精準幫扶機制,助力四十七團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工作隊來到四十七團四連,帶著感情、帶著責任,通過入戶走訪,問困難、聽意見、摸實情,了解到連隊共273戶、1024人,少數(shù)民族比例為92%,平均文化程度初中,主要年齡段為50-60 歲,人均占有耕地面積約為15 畝。職工群眾主要靠種地為生,主要種植作物為小麥、紅棗、玉米,但科學種田意識差,收入較低。想靠打零工補貼家用,但就業(yè)渠道狹窄,職工群眾也沒有其它就業(yè)技能,鮮有就業(yè)機會。
了解到這些情況后,申樹徽提出可以在連隊進行早熟馬鈴薯的試種和推廣。沒想到這個方案一提出,得到的卻是一片反對聲。48歲的麥麥江·麥提努爾家里有三個正在上學的孩子,花銷比較大,再加上自己和妻子生病的花銷,讓麥麥江·麥提努爾感覺生活壓力很大。讓申樹徽不解的是,急切的想找到致富之路的麥麥江·麥提努爾在聽到“種洋芋”的致富思路之后,頭搖得跟撥浪鼓一樣:“洋芋在這里種長不大,賣不上錢。這地方種不成洋芋……”大家也紛紛提出異議。
原來,在2012年,麥麥江·麥提努爾做了全連隊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種了一季洋芋,結(jié)果由于不會選種,不懂種植技術(shù),第一次嘗試以失敗告終。第二年,不甘心的他又試種了一季,結(jié)果仍然賠了錢。從那以后麥麥江·麥提努爾堅定地認為:“這個地方不適合種洋芋!”
為了幫大家打消顧慮,重振信心,工作隊先是分別給人做工作,在確定一部分人的顧慮已經(jīng)打消之后,又召集集體開會,選出十幾戶愿意試種的示范戶。
在得知“訪惠聚”工作隊幫助四十七團四連職工群眾種植早熟馬鈴薯的工作思路后,十二師西山農(nóng)牧場黨委給了很大的支持,從脫毒馬鈴薯種業(yè)公司選了15.6 噸優(yōu)質(zhì)種子送到四十七團四連。
2018 年3 月5 日,那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日子,盡管已經(jīng)過去兩年半,申樹徽對那個日子仍然記得清清楚楚。那一天,大家懷著激動、期待的心情種下了致富的金種子——洋芋種子。申樹徽是一位農(nóng)藝師,也是工作隊里唯一農(nóng)學專業(yè)的,自然擔起了引導大家科學種田、幫助大家增收致富的工作任務(wù)。
從切種子、播種到田間管理、收獲,申樹徽一腳踏進職工家里,踏進田地里,一心撲在了洋芋上。切種時,他現(xiàn)場把關(guān),不分白天黑夜,一家一家的跑,反復示范,叮囑一定要做到切種大小均勻,每塊上面都有芽。
播種時跟著播種機走,不斷檢查下種量和施肥量;職工不舍得投入,他就不斷講解肥料與產(chǎn)量的關(guān)系,需肥特點,敦促職工施足底肥;播完種后,又逐一到地里示范如何覆土,要求職工必須覆土。
“找到地里,卻找不到人,我就打電話;聽不懂國語,我就找維吾爾族同志翻譯;每天至少要打十幾個電話,直到覆土合格?!鄙陿浠栈貞浧甬敃r的幫扶經(jīng)歷,所有的情景歷歷在目。
在所有的努力付出后,一棵棵承載著希望的幼苗終于破土而出。申樹徽每天在地里,教大家如何解放苗。有的種植戶存在懶惰思想,覺得出苗就行了,不用再操心了。申樹徽就請上當?shù)啬觊L的維吾爾族老人一起給他們做思想工作。直到看到接近100%的出苗率才放下心來。
4 月20 日,申樹徽開始教大家中耕追肥澆水,“滴灌地要做到每周澆一水,每次12 至15 小時。水澆地時間可以長一些,但也要10天澆一次水,到時間就要澆。就像人渴了要喝水一樣……”,這樣的話,申樹徽不知道重復了多少次,一開始給大家教的時候耐心地說,后面大家沒有按時澆水的時候跟著說,有時不能及時澆水的時候又追著說。買買·阿布都說:“他操心得很,我們種地,他比我們還上心,咋樣播種,咋樣澆水,咋樣施肥……一天追著說的呢?!?/p>
6 月中旬,大家的洋芋相繼成熟了,麥麥江·麥提努爾瞪大了眼睛看著自己地里挖出來的洋芋:那么大、長得那么好的洋芋,真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他地里的產(chǎn)量是最好的,畝產(chǎn)達到2.5 噸。價格也讓他驚喜不斷:一上市賣到1.5 元/千克,然后賣到2.2 元/千克,最后的三分之一賣到1.8 元/千克。當年麥麥江·麥提努爾賣洋芋的收益達到2.5萬元。
和麥麥江·麥提努爾一起種洋芋的弟弟高興地合不攏嘴,逢熟人就說多虧聽了申樹徽的話,執(zhí)意不種的哥哥看到他倆都豐收了,掙了錢,打了個翻身仗,后悔沒有聽申樹徽的勸說。趕緊跟申樹徽打好招呼,第二年一開春就種洋芋。
買買·阿布都因為沒鋪地膜,洋芋成熟的比其他人晚十幾天,6月下旬才迎來收獲,價格最高賣到1.6元/千克。也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他高興地說:“洋芋賣掉,還可以再種一茬蘿卜、苞谷。比以前掙錢多!”
通過優(yōu)秀干部“南下”,北疆優(yōu)勢“南助”,扶持政策“南傾”,援疆資源“南注”……“訪惠聚”工作隊的努力,凝心聚力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
“‘訪惠聚’工作隊,‘亞克西’!要是給我的申兄弟打分,我打個滿分!”麥麥江·麥提努爾伸出大拇指說道,他們家還養(yǎng)了牛和羊,他和妻子有50 畝身份地,20 畝種紅棗,30畝種洋芋、麥子、胡蘿卜、恰瑪古等,種完洋芋之后還可以再種一茬菜,跟著申樹徽學到了很多科學種田、增收致富的知識,收益比以前好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