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開始,新冠疫情席卷世界,對整個世界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我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團結一致,科學防控,共抗疫情,使得國內局面得到有效控制,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生動的現實素材。這一時期,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呈現出新特點、新變化,本文針對此,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側重點和實施的有效路徑。
(一)愛國熱情較高,理性認識較少。學生普遍關心疫情的發(fā)展態(tài)勢,對于中央政府采取的疫情防控舉措普遍認同,對于“鐘南山院士親赴一線”“各地醫(yī)護人員馳援”“方艙醫(yī)院收治感染者”“城市解封”等身臨其中的社會事件持續(xù)關注,表現出極高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有較強的歷史責任感和大局意識,但對于我國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勝利的原因缺乏深刻認識。
(二)獲取信息網絡化、碎片化。隨著時代的飛速發(fā)展,互聯(lián)網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首要渠道。學生對政府門戶網站和央視新聞、中央廣播等主流媒體關注較少,更多的是通過手機瀏覽微博、刷朋友圈、看知乎、刷抖音等獲取外界信息?;ヂ?lián)網的信息面廣、信息量巨大,信息質量良莠不齊,很多不良媒體用標題來博關注,用個別極端案例夸大事實賺流量,而學生由于知識面有限、社會閱歷不夠,難以分辨真假信息,容易被謠言誤導。由于互聯(lián)網大數據的廣泛應用,網絡軟件針對歷史瀏覽記錄分析用戶個人喜好而推送信息,學生容易重復瀏覽同一類型的信息,視野受限,缺少多方比對,導致認知片面,想法單一。再者,網絡信息多以碎片化的形式展現,難以形成系統(tǒng)、全面的知識體系。學生遇到問題,多依賴百度、谷歌等搜索軟件尋找答案,認知過程追求短平快,認為搜索結果“即真理、即事實”,獲取信息越發(fā)扁平化,缺少主觀思考和邏輯推理的認知過程,導致思想認知缺乏深度,思辨能力欠缺,認知能力有待提高。
(三)心理脆弱,抗壓能力差。當代大學生多為95后、00后,他們沒有經歷過1998年的抗洪、2003年的“非典”,對于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缺少心理建設和防御能力,心理應激反應較大。疫情防控期間,學生改變了原來的生活狀態(tài),由校園學習變?yōu)榫蛹覍W習,線下聽課變?yōu)榫€上聽課,學習和生活空間都受到限制,部分學生不適應,產生煩躁不安、厭學等情緒。
(一)弘揚愛國主義,厚植家國情懷。面對困難,中華民族總能以非凡的凝聚力團結一致、克服困難,以超乎尋常的智慧理清思路、找到解決方案,以奮勇拼搏的姿態(tài)唯實唯干、攻堅克難。強大的國力為我們戰(zhàn)勝疫情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家國情懷則為中華兒女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高校要善于用新冠肺炎疫情中涌現的“中國速度”“中國力量”“中國精神”激勵學生,用身邊鮮活的抗“疫”素材感染學生、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讓學生認識到中國的抗“疫”是人民群眾人人參與的抗“疫”,是一個個家庭參與的抗“疫”;引導學生將個人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相連,激發(fā)其愛國之情、砥礪其愛國之志。
(二)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堅定“四個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疫情發(fā)生以來,黨中央總攬全局、協(xié)調各方,各級黨委政府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指示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全社會眾志成城、團結一心,展現出我國應對重大疫情風險考驗的治理力?!泵鎸σ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疫情防控要堅持全國一盤棋。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堅決服從黨中央統(tǒng)一指揮、統(tǒng)一協(xié)調、統(tǒng)一調度,做到令行禁止。”黨中央在疫情防控、醫(yī)療救治、科研攻關、后勤、宣傳等方面統(tǒng)一指揮,集中人力、物力、財力,統(tǒng)一調度;各級地方政府聽從黨中央指揮,紛紛響應,嚴格落實防控措施,形成合力。我們擺事實、列數據、講道理、理思路,讓學生深刻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yōu)勢,使學生的認識上升到理性層面,堅定“四個自信”。
(三)提升網絡素養(yǎng),培養(yǎng)新時代網民。新時期,互聯(lián)網成為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網絡信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除了線上聽取專業(yè)知識,大學生課外使用互聯(lián)網主要為休閑娛樂,互聯(lián)網上大量的優(yōu)質學習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甚至很多錯誤觀點和思想給青年帶來負面影響。高校要提升學生的網絡素養(yǎng),引導學生正確、合理、高效地使用互聯(lián)網。要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強化學生的自主意識,對外界信息多加篩選和甄別,多閱讀、勤反思,不輕易接受某種網絡言論;要提高學生的自我約束力,合理分配互聯(lián)網使用時間,不沉迷網絡;要加強網絡道德培育,教育學生注重網絡禮儀,不轉發(fā)謠言,不惡意跟帖。
(四)強化生命教育,激發(fā)生命潛能。每一次重大災難來臨,人類都會對生命的內涵和意義給予更深層次的思考,重新審視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埂耙摺边^程中,我國政府“應收盡收、應治盡治”,盡最大可能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這無疑是對生命和對人權的終極關懷,對大學生而言更是一次生命教育。高校要因事而化,利用好時事素材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幫助學生掌握疫情防控的相關知識、引導學生注重個人衛(wèi)生,保持公共環(huán)境清潔,為自己、為他人的生命安全負責,強化學生的生命意識,教育學生珍愛生命,敬畏生命。教育工作者平時要豐富生命教育的內涵:要對學生進行身體健康和人身安全教育,如飲食安全、交通安全、防溺水、防火、防盜、防詐騙等;要對學生進行生命價值和生命感受教育,如學會自我接納、自信心重塑、個性化發(fā)展等。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而每一個生命個體都值得被尊重。蘇霍姆林斯基說:“世界上沒有才能的人是沒有的。問題在于教育者要去發(fā)現每一位學生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為他們的表現和發(fā)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的引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發(fā)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幫助學生在擅長的領域發(fā)光發(fā)熱,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實現生命的價值,綻放生命的光彩。
(一)堅持輿論引導,筑牢意識形態(tài)陣地。加強輿論宣傳,利用學院官方網站、公眾號等線上平臺廣泛宣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zhàn)爭、總體戰(zhàn)、阻擊戰(zhàn)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掌控主流意識形態(tài)在高校的話語權。利用成功控制新冠肺炎疫情這一重大事件和關鍵時間節(jié)點,因勢利導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完善網絡思政課堂,利用學習強國、騰訊會議、中國大學慕課等開展黨課、班團會議,組織學生黨員、積極分子開展線上學習,組織學生在線收看“全國大學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課”“這就是中國”等系列課程。講好中國故事,報道一線防疫抗“疫”先進事跡,宣傳正面典型,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塑造學生積極樂觀、平和理性的健康心態(tài)。在學校官網、公眾號上開展抗“疫”題材征集,動員思政教師、班導師、學生圍繞抗疫題材撰寫網文、制作小視頻,凝聚師生共同抗“疫”的青春力量,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會責任教育。
(二)密切聯(lián)系學生,掌握思想動態(tài)。關注輿情信息,利用學生組織、輔導員教師、學生干部群體做好網絡輿情監(jiān)管工作,及時報告、正向引導、有效應對。構建學院-年級-班級-學生干部四位一體的聯(lián)絡機制,暢通聯(lián)系渠道,建立班級微信群、QQ群。利用學生黨員、班級干部等隨時了解班級情況,密切關注重點學生的健康狀況和思想動態(tài)。班導師、輔導員要通過電話、微信等渠道聯(lián)系學生,關心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增強人文關懷,增強教育效果。
(三)提高服務質量,強化教育效果。高校要圍繞學生、關心學生,從學生訴求出發(fā),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到學生管理和服務中去,增強思政導向和教育效果。要關注學生的身心狀態(tài),進行心理健康排查,對有心理危機的學生進行及時干預,提供心理咨詢和學校支持,培養(yǎng)學生積極健康、陽光向上的心理品質,增強其抗壓能力,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配合網絡課堂的推進,營造線上學習的良好氛圍,宣傳考研成功典型,建設優(yōu)良學風。對學習吃力的學生采取一對一幫扶,幫助其建立學習信心、掌握學習方法、增強學習動力。以學校就業(yè)指導課為基礎,以專業(yè)課為導向,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熱情,明確學生的就業(yè)方向,幫助學生分析自身優(yōu)勢,做好就業(yè)規(guī)劃。關注畢業(yè)生群體,落實好學校就業(yè)相關工作,做好畢業(yè)生線上面試輔導,組織畢業(yè)生參加線上企業(yè)招聘,減少其就業(yè)困難,緩解其就業(yè)壓力。加強對學生的實踐指導,與擴寬志愿服務渠道,鼓勵學生黨員和干部帶頭參加社區(qū)志愿服務,提升學生的參與度,使學生在實踐中鍛煉成長,獲得事件參與感,增強社會責任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高校要在新時期,有效利用時事素材,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模式,提升親和力和感染力,凝聚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共識,匯集起磅礴的青春力量,譜寫新時代教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