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若曦
近期,沙特、巴林、科威特以及阿聯(lián)酋相繼宣布召回駐黎巴嫩大使。其中,幾十年來一直作為黎巴嫩商品巨大市場的沙特還宣布暫停進口黎巴嫩產品。
美聯(lián)社指出,黎巴嫩正在經歷嚴重的經濟和金融危機,亟需外國援助,此舉無疑給這個遭受危機打擊的國家?guī)砹烁蟮膲毫Α?/p>
“這是海灣國家和黎巴嫩多年來最嚴重的裂痕之一。”報道評價道。
追根溯源,這場外交糾紛還要從黎巴嫩新聞部長在上任前的一段電視采訪說起。
小采訪引發(fā)大糾紛
當地時間10月26日,卡塔爾半島電視臺播放了一則視頻報道。其中黎巴嫩新聞部長喬治·庫爾達希稱,沙特主導的多國聯(lián)軍在也門參與的戰(zhàn)爭“荒謬”“無益”,還指責沙特和阿聯(lián)酋等國軍隊在戰(zhàn)爭中“襲擊也門人民”。
庫爾達希所指的也門戰(zhàn)爭,還要追溯到7年前。
2014年,胡塞武裝奪取也門首都薩那,后來進一步占領也門南部地區(qū)。2015年3月,沙特聯(lián)合阿聯(lián)酋、巴林、科威特、卡塔爾等海灣國家對胡塞武裝發(fā)起代號“果斷風暴”的軍事行動,對也門境內的軍事目標實施空襲。
庫爾達希的這番批評言論,讓海灣國家極為不滿。包括沙特、科威特等海灣國家紛紛對此表示抗議和譴責。
緊接著事態(tài)升級,當地時間10月29日,沙特政府要求黎巴嫩駐沙特大使48小時內離境,同時召回駐黎巴嫩大使并暫停進口黎巴嫩商品。隨后,巴林、科威特以及阿聯(lián)酋紛紛采取類似行動,聲援沙特。
庫爾達希的話引發(fā)海灣國家強烈反應,或在于其恰好觸及了沙特的敏感點。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田文林對新京報記者表示,一方面,從海灣國家接連聲援沙特來看,這證明沙特在海灣國家中的領導地位非常突出。另一方面,也門戰(zhàn)爭其實是沙特政府的“潰瘍”,沙特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收效甚微。沙特政府正在努力解決這個問題,所以針對外界在此事上的批評尤為敏感。
辭不辭職,這是個問題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黎巴嫩官員第一次因言論問題與海灣國家發(fā)生沖突。
今年5月,黎巴嫩看守政府外長韋貝在采訪中,指責某些國家支持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等在黎巴嫩、敘利亞和伊拉克境內的活動。
該言論雖未“點名道姓”,但也招致黎巴嫩國內外輿論批評,尤其招致海灣國家抗議。隨后,韋貝為言論致歉,強調無意冒犯海灣國家,并因此辭職。
與上次情況雷同,面對海灣國家譴責,如今壓力又回到了黎巴嫩身上。
本次糾紛的主人公態(tài)度很明確,庫爾達希拒絕就言論道歉,還表示不會因為此事辭職。
庫爾達希對這番言論回應稱,他無意批評沙特和阿聯(lián)酋等國。他還專門就采訪時間進行解釋,指出他在今年9月被任命為新一屆政府新聞部長,該采訪是在8月份完成的,只是在10月份播出,僅代表個人言論。黎巴嫩總理納吉布·米卡提也強調,該言論并不代表黎巴嫩政府立場。
不過,隨著外界對黎巴嫩施加的壓力越來越大,庫爾達希辭職的可能性仍不能排除。
阿拉伯國家聯(lián)盟秘書長表示,庫爾達希的言論引發(fā)了危機,導致黎巴嫩和海灣國家關系嚴重惡化,敦促黎巴嫩總理和總統(tǒng)采取必要措施,以緩和關系。
米卡提也要求庫爾達希將國家利益放在首位,做出正確決定,以修復與其他阿拉伯國家的關系。分析人士對路透社指出,如今局勢升級,為了避免產生進一步后果,庫爾達希辭職的壓力越來越大。
針對辭職一事,黎巴嫩國內也有分歧。BBC指出,當地時間10月30日,黎巴嫩舉行了一次部長危機會議,由于庫爾達希是與真主黨結盟的政治集團成員,有人擔心,他的辭職可能會產生連鎖反應,使黎巴嫩聯(lián)合政府面臨風險。
內外交困的黎巴嫩
“這次外交爭端,無疑是對米卡提內閣的最新挑戰(zhàn)。”路透社指出,在貝魯特港口大爆炸之后,黎巴嫩未曾從危機中恢復,常年陷入經濟危機之中,政局僵局難解。近期,圍繞貝魯特港口大爆炸調查的爭論,總理內閣已經處于“政治癱瘓”狀態(tài)。
本次外交爭端首先讓黎巴嫩的經濟危機“雪上加霜”。
海灣國家對黎巴嫩經濟有著重要作用。《金融時報》指出,1990年,黎巴嫩結束了長達15年的內戰(zhàn)后,海灣地區(qū)的投資者在貝魯特的重建中發(fā)揮了關鍵作用。海灣地區(qū)也是黎巴嫩工人的重要就業(yè)市場。
此外,如果外交糾紛不斷發(fā)酵,這或進一步導致黎巴嫩政局動蕩。田文林指出,從國際層面看,如今多個阿拉伯國家與黎巴嫩外交關系降溫,這會導致黎巴嫩在阿拉伯世界處境更加“孤立”。
據新華社報道,沙特指認也門胡塞武裝獲得伊朗和黎巴嫩真主黨支持,還把真主黨列為恐怖組織。
田文林認為,黎巴嫩國內的遜尼派和馬龍派主張修復與阿拉伯國家的關系,但什葉派真主黨未必認同。由于各教派利益訴求不同,如果事件進一步發(fā)展,也有可能加劇黎巴嫩社會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