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金輝
(樂安縣財政局,江西 樂安 344300)
土地整治是現(xiàn)階段我國為保障耕地數(shù)量總平衡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保障糧食安全和新農村建設的支撐[1]。土地整治是指通過行政、經濟和法律手段,采取措施提高土地集約化水平利用率和產出率的方式。在“占補平衡”政策的主導下,常常出現(xiàn)占用優(yōu)質耕地而補充產出率地下農田現(xiàn)象,而利用旱改水方式實現(xiàn)占補平衡可以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江西省樂安縣為了提高耕地質量,優(yōu)化種植結構,提高土地整治經濟效益,規(guī)劃實施“旱地改水田”,文章通過適宜性評價,為項目的實施提供指導建議。
樂安縣位于江西省中部腹地,撫州市西南部。受地理條件限制,境內耕地資源珍貴,耕地種植利用率較高,但土地耕作困難,大部分為梯田,田塊面積不大。為了提高農業(yè)發(fā)展水平,對項目區(qū)土地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增土地平整,實施水改田項目,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樂安縣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主要涉及22個村,總建設面積為25991畝。
為提高耕地質量,優(yōu)化種植結構,提高經濟效益,規(guī)劃針對項目區(qū)內有條件進行旱地改水田的區(qū)域進行改造設計,擬實施“旱地改水田”面積699.93畝,其分布概況見表1。
表1 樂安縣旱改水項目分布
選取評價因子時,應結合區(qū)域現(xiàn)狀充分考慮各影響因子的客觀性、獨立性和可比性。選取有代表性的指標使評價結果可靠、準確。基于以上原則,本次評價選取水量分析、水源、灌排條件、土壤改良措施、地形條件、工程經濟條件和公眾參與性等條件構建適宜性評價體系。
旱改水各片區(qū)主要種植作物為水稻,另有少量雜糧、蔬菜等,本設計主要對水稻(包括早稻、晚稻)的灌溉制度進行分析。采用水稻的間歇灌溉制度。該灌溉制度是采用淺水間歇式灌水,其優(yōu)越性表現(xiàn)在:有利于更多的利用降水、節(jié)約灌溉用水量;淺水有利于水稻的根系呼吸,從而促進根系發(fā)育,增進有效分蘗,提高水稻單產;在水源保證的情況下,考慮曬田,曬田的作用是阻止無效分蘗,促使根系向深層伸展,從而防止倒伏。
水稻生長耗水主要包括水稻葉面騰發(fā)、田間水面蒸發(fā)、土壤下滲等項。通過以下的田間水量平衡方程式逐時段分析計算其耗水量。
式中:H末為時段末田間蓄水深度,不小于允許水深下限hmin,mm;H始為時段初田間蓄水深度,不大于允許水深上限hmax,mm;P為灌水時段內降水量,mm;M為灌水時段內灌補水量,mm;ES為灌水時段內水稻生長需水量,mm;Q為灌水時段內稻田排水量,mm。
經分析,灌區(qū)多年平均綜合畝凈灌溉定額499.4 m3/畝,設計保證率P=85%綜合畝凈灌溉定額586.8 m3/畝。
項目區(qū)設計灌溉總面積699.93 畝,農作物種植主要為水稻,另有少量雜糧、蔬菜等。設計灌區(qū)渠系水利用系數(shù)取0.75,田間水利用系數(shù)取0.95,灌溉水利用系數(shù)0.71。根據綜合畝凈灌溉定額和灌溉水利用系數(shù),計算可得,項目區(qū)多年平均毛灌溉定額703.3 m3/畝,P=85%保證率毛灌溉定額826.5 m3/畝。則項目區(qū)多年平均灌溉需水量49.23萬m3,P=85%保證率灌溉需水量57.85 萬m3。
項目區(qū)主要河流有撫河水系的公溪水、寶塘水、谷崗水、山碭水和烏江水系的牛田水、萬崇水,有友誼水庫、坎坊水庫2 座?。?)水庫,元頭水庫、寒華嶺水庫、石仔坑水庫、石咀頭水庫等4 座小(2)型水庫,另有縱多山塘和山澗水來水。項目區(qū)屬于丘陵地區(qū),大多為山垅中的梯田,且片區(qū)較為分散,山上植被茂盛,蓄水能力強,常年有山澗水流出,根據水量平衡分析,完全可滿足新增面積的水稻用水。
項目區(qū)灌溉水源主要為山塘、水庫及山泉水,部分來自于河道或排澇港,主要以自流灌溉為主,部分以提灌站、水陂和節(jié)制閘提水灌溉。項目區(qū)位于丘陵地區(qū),大部分位于山垅中,主要以梯田為主,山塘、水庫縱多,水源工程維護良好。山上植被覆蓋茂盛,含水量高,常年有山泉水流下來,基本能滿足項目旱改水所需的農用水灌溉。
項目區(qū)地處丘陵地區(qū),田間主要灌排渠道基本上都是單向灌溉和單向排水,灌排方向一致。渠道布置在田塊較高位置,排水溝布置在田塊較低位置,以便滿足自流灌溉、自流排水需要。項目區(qū)主要由山塘、水庫或通過提灌水進入渠道在逐級分散模式進行灌溉。設計過程中對于灌溉渠道進行襯砌,并根據需求重新規(guī)劃灌排體系,以達到高標準農田的要求。根據高標農田規(guī)范,本次設計灌溉渠道以現(xiàn)澆為主,部分偏遠、山垅地區(qū)采用土渠。排水溝主要采用土質斗溝、農溝,對于部分有防沖要求的地段可適當進行選擇性襯砌,尺寸較小的農溝、斗溝以開挖為主,尺寸較大的農溝以清淤為主,為保持原生態(tài)盡量不開挖大溝大渠。
旱改水在土壤方面的受限因子主要是改種水稻后土壤有機質和pH值,土地質量的是否提高對水稻產量和其生長環(huán)境的適宜性有直接影響。水改田實施過程中,針對土壤環(huán)境采取以下措施,保障土壤墑情達標。
(1)土壤有機質:通過秸稈還田、綠肥種植、施用有機肥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水田土壤有機質達到25 g/kg以上,水澆地、旱地土壤有機質達到20 g/kg以上。
(2)土壤障礙因素:冷浸田通過水旱輪作,適當增加排水農溝深度,配置排水毛溝等措施,消除障礙。
(3)土壤酸堿度:pH 低于5.0 的土壤宜通過施用生石灰、有機肥和減少酸性肥料使用等措施,使土壤pH值逐步提高到5.5 以上。
(4)土壤污染物:耕作層土壤重金屬含量指標應符合《土壤環(huán)境質量標準》規(guī)定,輕度污染土壤應通過物理、化學、生物等措施進行修復。
根據地形圖和實地踏勘,區(qū)域內總體地形起伏不大,大田塊內部相對比較平整。耕地整體坡度在0°~6°之間,大部分為水平梯田,田塊內部較平整,田塊布局規(guī)整,田塊之間小部分田坎高約0.5 m。因此,區(qū)內地形條件適宜改造為水田。
旱地改水田涉及工程投資費用及改造后運行費用經濟性分析。本旱地改水田布設的主要工程為灌排工程、土方工程等,從項目設計工程的費用組成來看,灌排工程比重最大。區(qū)域內田塊內部相對較平整,需要平整的工程措施減少,并且實施中土方開挖與回填量、運距均比較經濟。而區(qū)域水源灌溉工程主要是進行溝渠襯砌,田間道路建設,從而降低了“旱地改水田”的改造成本,土壤培肥是在項目實施后在耕作過程中進行綠肥培土。因此,旱地改水田工程投資費用與一般土地整治投資費用差別不太,無額外較大費用投入。本項目改造后運行費用與現(xiàn)行耕地運行費用相差不大,項目改造后運行費用增加值占耕種成本比例不高,對村民耕作積極性影響不大,后期運行經濟上是可行的。
通過以上分析,本項目旱地改水田在工程實施階段、后期運行階段在經濟上都是可行的,適宜改造為水田。
旱地改水田對現(xiàn)狀改變較大,涉及群眾意愿內容較多,如權屬調整、后期土壤改良運作等。本項目于踏勘階段對當?shù)厝罕娋吞岢龊档馗乃?并針對區(qū)內所需水源、規(guī)劃田間道路等給出相關思路與要求。對于項目實施中涉及到權屬調整內容,涉及調整的村小組成員均要求實施中田塊歸并,實施后重新統(tǒng)一分配;公眾就項目實施完成后耕地培肥等后期管護內容表示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實施。
綜上,旱地改水田片區(qū)位于地形坡度小于25°的區(qū)域,區(qū)域內土地利用率低,經濟效益偏底,周邊地類大部分為水田,有充足的水源和排水區(qū),土壤適合農作物生長,無潛在土壤污染和地質災害。片區(qū)具備建設所必需的水利、交通、電力等骨干基礎設施且地方政府高度重視,當?shù)剞r村集體組織和農民群眾積極性高,均證明旱地改水田是適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