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新發(fā)
課前熱身
先抑后揚(yáng),也叫欲揚(yáng)先抑。這是一種寫作手法,指為肯定某人、事、景、物,先用曲解或嘲諷的態(tài)度去貶低或否定它的一種寫作方法。先寫壞的,后寫好的,就好像山峰要用山谷來襯托。前后形成鮮明對比,使文章更精彩,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記敘文做到“尺水興波”,即寫出事情的波瀾,才能化腐朽為神奇,將“引人入睡”的狀況變成引人入勝的境界,讓你筆下的事件趣味盎然。
這一期,讓我們一起走進(jìn)劉心武的《螞蟻唱歌》,去感受“先抑后揚(yáng)”在記敘文中的妙用吧!
名家范本
螞蟻唱歌
劉心武
依成人經(jīng)驗,螞蟻唱歌是騙人的鬼話。換句話說,就算是螞蟻能唱歌,誰又能聽得見呢?可我證明起碼有一個人能聽得見螞蟻唱歌,而且常常聽得如癡如醉。這個人是誰呢?是我老家鄰居的女兒小毛豆。
毛豆這個名字是我給她起的,她姓黃,合起來就是黃毛豆。她爸老不樂意,說,虧你還寫文章有文化,就給我女兒起名叫毛豆?還不嫌土呀,干脆叫地瓜得了。毛豆只有四歲,調(diào)皮得像個野孩子,并且身上永遠(yuǎn)臟污不堪。在街坊鄰居之間,大家都不喜歡她,不喜歡的原因之一,就是她愛撒謊,連她母親也這么認(rèn)為。大家喜歡把毛豆和我的女兒做對比,我女兒永遠(yuǎn)文靜、聽話,每天早晨她早早起床自覺地背英語單詞,然后吃飯上學(xué)。出門給她五元零花錢,到晚上她不知怎么用就又還給我。黃昏降臨的時候,她會自動打開樂譜架夾上的樂譜,練上一小時的小提琴。我有時候也覺得她生活太單調(diào)沉悶了,就帶她上公園,希望她放開手腳像毛豆那樣瘋野一下,可她只是斯斯文文地站著,不肯坐在泥巴地上。
[先抑(略寫):第二自然段簡略地概述毛豆身上的種種缺點,很好地渲染了人物的形象,足以讓讀者對毛豆產(chǎn)生一種排斥的心理。]
微評:“抑”就是貶抑,即在寫人文章的前面部分將人物的缺點、不足、陋習(xí)等展現(xiàn)出來,給讀者一種假象,將讀者的心理評判引入反面評價中。
幾天前我們回家又看到毛豆,吃飯的時候我也給毛豆盛了一碗飯,毛豆媽看見了,呵斥道:“到一邊吃去!”她跟毛豆說話向來都用這種口氣。毛豆覺得母親在外人面前不給她面子,嘟著嘴一臉不悅。我捧著飯碗慢慢湊近她,她見了我立馬笑了起來,吃了一大口飯。我也模仿她吃了一大口,她忽然神秘地沖我說:“昨晚,我下了一個天藍(lán)色的蛋?!蔽夜室庖惑@,說:“啊,蛋在哪兒?”她把我?guī)У剿译u窩邊,一指,說:“在這兒。”我想怪不得大家都說她愛撒謊,其實她哪兒是在撒謊呢,她是把孩子的幻想、夢境與現(xiàn)實完全攪和在一塊兒了,用作家的觀點就是魔幻現(xiàn)實主義。
我追問:“蛋呢?”她想了一下說:“讓螞蟻搬走了。”我忙說:“我昨晚也下了一個蛋,是紅的。”她一怔,她沒想到一個大人會用這樣的口氣和她說話;怔過之后她大笑起來,一直笑出了鼻涕。她說你的蛋有多大?我說有紅燈籠那么大。她激動萬分地跑去報告說,陶舒天的爸爸也下了一個蛋,比我的蛋還大。她為找到一個同行而心滿意足,可卻沒人附和她,她稍稍顯得有點兒失望,不過總算找到了一個知音,一下午她就纏著我。
我午睡醒來,在廚房后面找到了她。我問她在干什么。她說她在聽螞蟻唱歌。土墻上果然有一窩螞蟻,我側(cè)耳靜聽了一會兒,說:“我也聽見螞蟻唱歌了,唱得可好聽了。你聽,那個螞蟻王,它像豬哼;那個小細(xì)腰螞蟻,聲音又尖又脆;還有那個來回跑的螞蟻,嘎聲嘎氣的……”她不住地點頭?!斑溃?,我天天都要來聽,天氣好時它們才肯唱?!彼銎鹦∧槢_我說著,開心地笑了起來。
我羨慕毛豆的快樂與幸福,這份快樂我女兒不會擁有,她長大了多半會成為一個白領(lǐng)吧,機(jī)械、冷漠,這與不完整的童年肯定有關(guān)。毛豆長大了會干什么呢?干什么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她擁有一個浪漫的童年,一個會下天藍(lán)色蛋、能聽見螞蟻唱歌的童年。
[后揚(yáng)(詳寫):文章后面部分將毛豆告訴“我”她下了一個天藍(lán)色的蛋和聽螞蟻“唱歌”兩件事娓娓道來,讓人感嘆孩子的世界是那樣新奇有趣,富有想象力,從而水到渠成地“揚(yáng)”了起來,絲毫沒有突兀之感。]
微評:有了前面的“抑”,后面就需要巧妙地“揚(yáng)”,即由于某種原因而否定了原來的看法,然后借助具體的事例來個逆轉(zhuǎn),從而讓讀者重新認(rèn)識文中的人物,前后形成鮮明的對比,讓讀者感受人物之美。同時,在情節(jié)上也會產(chǎn)生曲折生動、波瀾起伏之感。
人不可貌相
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qū)第八中心小學(xué)
五年級 鄭煒桐
我很討厭我的新同桌。
新學(xué)期我換了新同桌,他是一個其貌不揚(yáng)的男生。在我看來,他甚至有點兒傻里傻氣的。我對他沒有任何的好感,對于他的主動搭訕,我向來是愛搭不理。
他學(xué)習(xí)的積極性不高,所以成績一直很不理想。只要一上主課,他保準(zhǔn)像霜打的茄子——蔫兒了。而一旦下課鈴響起,他立即“滿血復(fù)活”,可勁兒地折騰起來,那動靜可大了。作為他的同桌,我可就倒霉了,所以,我也越發(fā)地討厭他了。
(先抑:簡略地解釋了“我”討厭新同桌的原因。)
誰承想,劇情不久就反轉(zhuǎn)了。
在一節(jié)體育課上,我們準(zhǔn)備進(jìn)行400米跑的測試。輪到我時,跑著跑著,我突然腳底拌蒜,摔了個大馬趴,半天都爬不起來。同桌第一時間沖了過來,他吃力地把我扶了起來,細(xì)心地幫我把身上的塵土拍去,焦急地問我有沒有受傷。我小心地卷起褲管一看——膝蓋擦傷了。我感到一陣鉆心的疼,眼淚簌簌地往下掉。
同桌向老師請示后,將一瘸一拐的我扶回了教室。接著,他又拿出班里的藥箱,細(xì)心地幫我處理傷口。我感動極了,囁嚅道:“我……我平時對你很不友好,你為什么還要幫我?”他聞言抬起頭,憨厚地笑著說:“你可是我的同桌,你出了事,我哪能袖手旁觀呢?”我羞愧得無地自容。
這位貌不驚人的同桌用他的行為給我上了人生中重要的一課。這真應(yīng)了一句古話: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我不再討厭我的同桌了。
(后揚(yáng):小作者通過具體的事例,刻畫了一個樂于助人、可愛的同桌的形象,也向讀者解釋了“我”對同桌的情感發(fā)生變化的原因。)
技術(shù)指津
例文給我們的啟示是運用先抑后揚(yáng)的寫作手法,可以讓人物的個性更加鮮明。我們不妨結(jié)合例文一起來分析一下:
一、強(qiáng)烈地“抑”。無論是開篇的直抒胸臆,還是第二自然段中的“其貌不揚(yáng)”“傻里傻氣”,以及第三自然段中的“積極性不高”“可勁兒地折騰”,這幾處描寫很好地用“抑”渲染了同桌的形象,將讀者對同桌的心理評判引入反面。
二、巧妙地“揚(yáng)”。例文有了前面的“抑”,于是選取了同桌在“我”摔倒后熱心地幫助“我”這一事件來“揚(yáng)”,成功塑造了一個樂于助人的同桌的形象。同時向讀者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在評價一個人時,不能只看表面,而應(yīng)該看其內(nèi)在的品質(zhì)。
文章前面的“抑”是假,先抑是為了后揚(yáng),“揚(yáng)”才是小作者的用意所在。小作者采用了先抑后揚(yáng)的寫作手法,在情節(jié)上突出跌宕之感,掀起了情感上的變化與逆轉(zhuǎn),人物形象前后形成鮮明對比,以此來抒發(fā)對同桌的感激、敬佩之情,以及對自己的反思,大大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