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思偉
日本外交史研究,首先應重點解決該領域基本問題的選擇與界定。社會轉型和發(fā)展時期重要代表人物的思想,重大歷史事件,斷代與分期之階段劃分即屬其例。其中,作為20世紀人類歷史上產(chǎn)生重大而深遠影響的世界性事件,也是戰(zhàn)后外交史研究老問題的日美同盟,就與蘆田均外交有著直接的密不可分的生成性關系,蘆田外交就是這種首應界定的基本問題之一,甚至是戰(zhàn)后日本外交史最為基礎、關鍵及核心的課題之一。
蘆田均是日本著名職業(yè)外交家及保守派革新型政治家,外交生涯長達近半個世紀,跨越明治、大正及昭和時代,從1947年6月1日至1948年10月15日,1年又4個半月之二戰(zhàn)后美國主導下的同盟國集團對日占領中期,出任片山內(nèi)閣外相及其后親自組閣并兼任外相,最早做出對美英為主片面議和及對美結盟決策。迄今為止,日本及國際學界,尚無一部全面、完整、深入的蘆田外交研究專著問世。除某些論述盟總內(nèi)部對日政治主導權之爭、日本政治斗爭之文,如菅原通濟《吉田茂——蘆田均抗爭秘話》(《中央公論》1974年第8期);延至個人簡歷綜述,如《戰(zhàn)后日本內(nèi)閣首相簡介之五:蘆田均》(《日本學刊》1986年第2期);再有學位論文,如植田麻記子《占領初期蘆田均國際形勢認識:從“蘆田修正”到“蘆田書簡”》(《國際政治》2008年春季號),《從蘆田均看“自由主義”的展開:戰(zhàn)后日本政治與外交之一雙軌性考察》(慶應義塾大學2011年法學博士論文),三戶英治《蘆田均的外交安全保障論》(《六甲臺論集 法學政治學編》2005年第52卷第1期),芳賀綏《開眼看世界大勢——蘆田均》(《威風凜凜的領袖們 學習昭和人物史》清流出版2008年版),楠綾子《蘆田均》(增田弘編著《日本戰(zhàn)后首相之外交思想:從吉田茂至小泉純一郎》,密涅瓦書房2016年版);乃至參與整理出版蘆田戰(zhàn)前、戰(zhàn)時日記,立論卻多有不足的矢嶋光諸文,以及匯文成冊的《蘆田均與日本外交:從國聯(lián)外交到日美同盟》(吉川弘文館2019年版),等等之外,專題研究論文、專著洵不多覯,一般史書幾乎未設專章予以論述,以致蘆田外交鮮為人知,甚至成了日本歷史上漸被遺忘的外交家,“提起蘆田,現(xiàn)在了解他的人已經(jīng)不多了”,“蘆田執(zhí)政時期的舊事已變成遙遠的回憶”。[1]131
辭書關于蘆田均及其外交的編目與釋義,普遍極為不足,對蘆田外交種種歷史性舉措、重大事件、基本史實等,甚至幾乎忽略不計。
日本部分辭典,如鲇澤信太郎等編、誠文堂新光社1956年第3版《日本史辭典》,栗嶋狹衣編、歷史圖書社1975年版《日本史人名辭典》等,并未專設蘆田均詞目。大型綜合性參考工具書類,東京廣播系統(tǒng)、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先后與吉布尼(Frank B.Gibney)為首的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公司合作,出版的《不列顛百科全書》日美共同編譯版、國際中文版,(1)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公司編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不列顛百科全書編輯部編譯《不列顛百科全書·國際中文版》(Encyclopedia Britannica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ition)全20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又稱《大英百科全書》。亦與中譯本《簡明科林斯百科辭典》《大美百科全書》《麥克米倫百科全書》《拉魯斯百科全書》《世界百科全書》《康普頓百科全書·社會與社會科學卷》等國際大百科全書類同,對日本歷史人物吉田茂、東久邇稔彥、東條英機等或列詞目,惟卻失收蘆田均專條。(2)陳建華等編譯《簡明科林斯百科辭典》上下卷(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該書系據(jù)《袖珍科林斯百科全書》(Collins Gem Encyclopedia)英國科林斯兄弟公司1980年版編譯而成;同書編委會編《大美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Americana)全30卷(外文出版社、光復書局,1994);艾倫·艾薩克斯主編,郭建中等譯《麥克米倫百科全書》(The Macmillan Encyclopedia:1997)(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法國拉魯斯出版公司著,同書編譯委員會譯《拉魯斯百科全書》中文版全10卷(華夏出版社,2004);美國《世界百科全書》編委會編,同書編譯委員會編譯《世界百科全書》(The World Book Encyclopedia)國際中文版全20卷(海南出版社、三環(huán)出版社,2006);戴爾·古德主編,徐奕春等編譯《康普頓百科全書·社會與社會科學卷》(商務印書館,2006)。歐美語詞類及兼收各國重要歷史人物等各科知識的辭書《牛津當代百科大辭典》(3)《牛津當代百科大辭典 英漢·英英·彩色·圖解》(The New Oxford Illustrated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它是在臺灣旺文社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中文繁體字版《牛津當代大辭典》基礎上,編輯修訂而成的中文簡體字版?!端{登書屋韋氏英漢大學詞典》,(4)斯圖爾特·B.弗萊克斯納主編,同書編譯組編譯《藍登書屋韋氏英漢大學詞典》(Random House Webster’s College Dictionary),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第2322頁:“Togo Shigenori,東鄉(xiāng)茂德(1882—1950,日本政治領袖、外交家)”同樣收有東鄉(xiāng)茂德等詞目,惟卻失收蘆田均專條。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著的《中國百科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編著的《辭?!罚约爸袊_灣版《世界百科全書》等大中型辭書亦復如此。(5)同辭典編委會編《中國百科大辭典》全10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辭海編委會編《辭?!?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同局編輯部編《世界百科全書》第8冊《亞洲 Ⅰ 日本·韓國卷》(“光復”書局,1986)。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著的第一部大型綜合性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情形稍異。其1994年版《總索引》卷英文字母排序L欄內(nèi),與《外國歷史》卷正文前所附詞目分類目錄亞洲歷史之日本歷史部分,以及正文后另附詞目漢字筆畫索引、英文INDEX OF ARTICLES部分一樣,皆未見蘆田均詞目,但在同卷正文最后另附按照英文26字母排序的索引部分,L欄內(nèi)卻列有蘆田均詞目:“蘆田均(Azshida Hitoshi, 1887~1959),787f。”然而,循此查找,正文第787頁并未單列與索引部分相對應的蘆田均詞目,而是在該頁“日本社會黨”詞目詮釋中,敘述該黨1945年11月2日成立后的發(fā)展時,附帶地簡單提及蘆田其人其事:“1948年3月,社會黨參加了以民主黨為首的蘆田均內(nèi)閣。1948年10月蘆田內(nèi)閣總辭職后,該黨一直是在野黨。”該書修訂后的第2版對此也是大同小異,只是鑒于社會黨1993年8月參與組成八黨派聯(lián)合政府、1994年6月與自民黨、先驅(qū)新黨聯(lián)合執(zhí)政,社會黨再度由委員長村山富市任總理大臣組閣之事,遂將末句“該黨一直是在野黨”中的“一直是”改換為“長期為”,略微更動區(qū)區(qū)3字,其余字符一仍其舊。(6)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外國歷史》編委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歷史》(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0年版第1267、787頁);同書總編委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第2版)第18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版第475頁)。不過,《中國大百科全書》第3版,已于2015年1月24日由國務院立項,正式啟動編纂工作。(7)《三聯(lián)生活周刊》2017年第20期第19頁:“中國科學院宣布,《中國大百科全書》第3版的網(wǎng)絡版將在明年首次上線。第3版首期目標為30多萬個條目,每條約1000字,內(nèi)容涉及103個學科,是《大英百科全書》的兩倍?!?017年9月8日,第3版總編輯委員會成立,網(wǎng)絡版將先行上線運行,紙質(zhì)版擬待各學科卷成熟完善后出版,現(xiàn)已進入全面組稿階段。有鑒于此,增撰獨立的蘆田均、蘆田外交、同盟國對日早期議和等條目之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不言自明。至于中國專門辭書《當代百科知識大詞典》《中日關系辭典》《簡明日本百科全書》《二十世紀國際問題詞典》《西方七國知識辭典》《中日關系全書》《世界外交大辭典》等,亦皆失收蘆田均詞目或幾乎只字未提蘆田外交。(8)曲欽岳主編《當代百科知識大詞典》(南京大學出版社,1989);夏林根、董志正主編《中日關系辭典》(大連出版社,1991);同書編委會編《簡明日本百科全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沈?qū)W善主編《二十世紀國際問題詞典》(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鄂人主編《西方七國知識辭典》(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關捷、譚汝謙、李家巍主編《中日關系全書》(遼海出版社,1999);同辭典編委會常務組編《世界外交大辭典》(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
深受國內(nèi)外大型百科全書編纂情形影響,中國大陸出版的語詞類及兼收百科知識的辭書,普遍失收蘆田均專條。陸谷孫主編《英漢大詞典》亦僅收錄池田勇人等的詞目。(9)陸谷孫主編《英漢大詞典》(第2版),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940頁:“Ikeda Hayato:池田勇人(1899—1965,日本首相、自由民主黨總裁)。”《實用漢英分類百科詞典》,在“世界一些國家著名人物/亞洲各國著名人物/東亞各國人物/日本”欄下,按照人名、英譯名、生卒年代,將二戰(zhàn)后直至1994年日本兩位天皇裕仁、明仁,以及19位首相名單依次排列,未詳言及人物簡介、生平履歷、歷史評價等重要部分。[2]
單獨列出蘆田均詞目的辭書文獻的情形又是如何呢?茲將各書立目所述具體生平簡歷略去,只列出詞目標題之后、釋文正文之前,所附簡短身份屬性之概括性、定性語詞:
1.僅稱為眾議員、政黨總裁、首相或總理大臣等,而未直接點明政治家、外交家或外交官等身份
“眾議院議員、法學博士”(下中彌三郎編《新撰大人名辭典》第7卷,平凡社1938年版第12頁)。
“前首相、民主黨總裁”(鈴木泰二編《グランド現(xiàn)代百科事典》第1卷,學習研究社1983年版第223頁)。
“曾任日本民主黨總裁、自由民主黨顧問、內(nèi)閣總理大臣”(熊復主編《世界政黨辭典》,紅旗出版社1986年版第143頁)。
“日本前首相兼外相”(石磊、魯毅主編《現(xiàn)代國際關系史辭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24頁)。
“日本內(nèi)閣前首相、法學博士”(安國政等主編《世界知識大辭典》,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版第925頁)。
“第47屆首相、日本民主黨總裁”(日外アソシエーツ編《政治家人名事典》,日外アソシエーツ1990年版第15頁)。
“日本內(nèi)閣首相、民主黨總裁、改進黨、自民黨顧問”(楊元恪等主編《世界政治家大辭典》,人民日報出版社1993年版第1673頁)。
“日本第四十七屆內(nèi)閣總理大臣”(朱庭光主編《當代國際知識大辭典》,團結出版社1995年版第382頁)。
2.僅稱為政治家等而不計外交家或外交官等身份
“現(xiàn)代政治家”(山吉長監(jiān)修《最新人名辭典》,むさし書房1959年版第10頁)。
“日本政治家、法學博士”(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近代現(xiàn)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人名資料匯編》,商務印書館1965年版第89頁)。
“政治家、日本民主黨總裁”(新井政義編《現(xiàn)代日本人物事典》,旺文社1986年版第33頁)。
“戰(zhàn)后占領期的政治家”(教育社編《新訂日本重要人物辭典》,教育社1988年版第27頁)。
“日本內(nèi)閣首相、政治家、民主黨總裁、改進黨、自民黨顧問”(同辭典編委會編《各國首腦人物大辭典》,中國社會出版社1991年版第434頁)。
“日本政治活動家”(蘇聯(lián)百科全書出版社學術委員會、蘇聯(lián)科學院歷史學部編,黑龍江大學等合譯《世界歷史百科全書·人物卷》,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第66頁)。
“大正、昭和時期的官僚、政治家”(京大日本史辭典編纂會編《新編日本史辭典》,創(chuàng)元社1995年版第20頁)。
“日本政治家、首相兼外相”(楊玉文等主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大詞典》,華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294頁)。
3.在政治家之后續(xù)加外交官、外交史家等詞
“政治家、法學博士、外交史家”(フランク·ギブニー編《ブリタニカ國際大百科事典》,小項目事典第1卷,TBS·ブリタニカ公司1972年版第67頁)。
“政治家、外交官”(新村出編《廣辭苑》,巖波書店1976年版第35頁)。
“昭和期的政治家、外交官、首相、法學博士”(山崎金造編《世界與日本新選人名辭典》,永岡書店1982年版第24頁)。
“政治家、外交官、前首相、法學博士”(日外アソシエーツ編《人物レファレンス事典》Ⅲ《現(xiàn)代編》上,日外アソシエーツ1983年版第47頁)。
“現(xiàn)代政治家、外交官”(教學研究社編輯部編《世界人名事典》,教學研究社1986年版第7頁)。
“政治家、外交官、首相、外相”(梅棹忠夫等監(jiān)修《日本》,講談社1986年版第1028頁)。
“政治家、外交官、法學博士、前首相”(王長新、金峰玉主編《日本學辭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446頁)。
“政治家、外務官僚、外相、首相”(松村明等著、邵延豐中文版主編《新世紀日漢雙解大辭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年版第47頁)。
4.在外交官之后續(xù)加政治家、外交史家等詞
“外交官出身的政治家”(日本歷史教育研究所編《日本史事典》,旺文社1978年版第17頁)。
“外交官出身的昭和期的政治家”(桑原武夫等編《世界傳記大事典1〈日本·朝鮮·中國編〉》,ほるぷ出版1978年版第39頁)。
“外交官、政治家、首相”(每日新聞社編《最新昭和史事典》,每日新聞社1986年版第17 頁)。
“外交官、政治家、法學博士”(《日本人名大事典·現(xiàn)代》,平凡社1990年版第16頁)。
“外務省官僚出身的政治家”(下中弘編《日本史大事典》第1卷,平凡社1992年版第141頁)。
“大正、昭和時期的外交官、政治家”(稻橋兼吉等編《日本人名事典》,むさし書房1996年版第16頁)。
“昭和時期的外交官、政治家”(同辭典編委會編《日本史廣辭典》,山川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頁)。
“外交官、外交史家、政治家、首相”(豬口孝等編《國際政治事典》,弘文堂2005年版第20頁)。
5.僅稱為外交官等而不計政治家、外交家等身份
“前首相、外交官、法學博士”(昭和出版研究所編《日本百科大事典》第1卷,小學館1962 年版第143頁)。
“外交官、民主黨總裁、外相、首相”(芳賀綏等著、復旦大學歷史系日本史組編譯《三木武夫及其政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9頁注釋2,蘆田均人物注解)。
“外務官僚、法學博士、外交評論家、外相、首相”(憲政資料編纂會編《歷代閣僚與國會
議員名簿》,ライフ1978年版第193—194頁)。
“外交官、法學博士、前內(nèi)閣首相”(于清高等編《現(xiàn)代日本名人錄》下冊,時事出版社1984年版第114頁)。
“日本首相、法學博士、外交官”(同辭典編委會編《外國人名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版第207頁)。
“日本外交官、曾任內(nèi)閣首相”(姜士林、魯仁、劉政主編《世界政府辭書》,中國法制出版社1991年版第204頁)。
“外交官、外交史學家、外交評論家”(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同辭典編委會編《日本外交史辭典》,山川出版社1992年版第10頁)。
“原外交官、內(nèi)閣總理大臣”(伊藤隆、季武嘉也編《近現(xiàn)代日本人物史料情報辭典》,吉川弘文館2004年版第6頁)。
6.在外交家之后續(xù)加政治家、外交史家等詞
“外交家、政治家、學者、評論家”(神川彥松:“蘆田均逝世悼詞”,日本國際政治學會季刊《國際政治》1959年第2期《集體安全保障研究》,1959年10月15日發(fā)行,第148頁)。
“外交家、政治家、首相”(大江健三郎著、陳言譯《沖繩札記》,三聯(lián)書店2010年版第95頁注釋1,譯注)。
上述詞目編撰者們似曾互相參照,既各有側重,又每每雷同,以致大多流于泛指或有失主次。一般都無外乎述及早年在外務省供職,1931年因不滿九一八事變時的外交政策而辭職,加入政友會,次年起連續(xù)多次當選為眾議員,1933年至1940年任英文《日本時報》社長,“在外交政策上對軍部持批判態(tài)度”,二戰(zhàn)結束后參與創(chuàng)建自由黨,任幣原內(nèi)閣厚生相,1947年脫離自由黨,另建民主黨,任總裁及片山內(nèi)閣副首相兼外相,1948年3月重組三黨聯(lián)合內(nèi)閣,任首相兼外相,推行引入外資政策,10月因昭電事件被迫總辭職,旋被捕,1952年初判無罪,有外交史著作等幾點,但卻給人以一種不良印象和不準確、不正確判斷,即似乎九一八事變肇始的抗日戰(zhàn)爭期,蘆田等所謂穩(wěn)健派是反戰(zhàn)的、并不負有戰(zhàn)爭罪,而完全無視其九一八事變伊始,即積極有效地配合軍部侵華、極力鞏固日本戰(zhàn)時侵華權益的一面:倡議締結遠東太平洋洛迦諾公約,參預收購中東路創(chuàng)意,出任眾議院預算委員、《日本時報》社長、情報部要員,等等,都致使其終難洗脫應負且大負特負之戰(zhàn)爭責任。更遑論其戰(zhàn)后修憲,即推出“為達前項目的”之陰謀顛覆新憲法第九條宗旨的“蘆田修正”,繼而主政,便確立對美英為主片面議和及對美結盟政策,基本促成美國徹底轉變對日占領政策,遠東重心由中國一變而為日本。再而,下野后首倡修改新憲法、再軍備等之劃時代重大影響事件,其辭書條目釋文中,更是幾乎一概未提。
至于除神川彥松等外皆未強調(diào)蘆田的外交家身份,也反映出日本歷史辭典中普遍存在的另一共同現(xiàn)象:對其政界、外交界歷史名人的詞目說明上,無一例外地只有政治家、外交官而無外交家的冠名稱謂。或許,這出于仿照國際辭書界編撰體例上,敘述而非評論、客觀而非主觀等的歷行慣例和一般通則,亦如中國權威辭書《世界外交大辭典》一樣,對于著名外交家喬治·凱南,也只有“美國外交官”一種稱謂而已。[3]991然而,歷史研究之所以被稱為科學,就在于其最低層次上,即追求歷史的真實、準確、完整及詳盡,日本辭書這一表述的缺失與錯位,亦似對其歷史上眾多世界級外交名家、著名外交家群體思想與實踐的集體不尊重或集體無意識。如果認為將非職業(yè)外交官出身但卻產(chǎn)生重大外交影響的首相們界定為外交家,從而對是否也將外相、首相們一并定位為外交家而頗感困惑的話,那么至少應對職業(yè)外交官出身的幣原喜重郎、吉田茂、蘆田均等二戰(zhàn)前后所謂“成就最大”的外相、首相們定位為外交家。如果連他們都不配被稱為外交家,那又與日本其他外相、首相及外交官們有何重大區(qū)別,同時代的亞洲乃至世界上還有多少名實相符的外交家可言。如果認為戰(zhàn)前舊憲法及天皇最高決策權之下,很難說有外務省與內(nèi)閣外交決策權及真正意義上的外交家出現(xiàn)的話,那么戰(zhàn)后新憲法頒布并施行之后就根本不同了,適值被占領期該憲法頒行前后的幣原、吉田、蘆田3人,特別是與天皇主導下執(zhí)意推行宮廷外交相抗衡、相斗爭的蘆田外交的歷史意義,更是不言而喻了。
盡管日本學界所涉蘆田外交個別事件的研究成果,也在外務省所修半官方權威辭書《日本外交史辭典》中反映出來:“蘆田備忘錄:1947年片山內(nèi)閣外相蘆田均制訂的早期議和意見書,分為7月28日致盟總外交局長艾其森、民政局長惠特尼以及9月致返美的第8集團軍司令兩種。前者包括和約全部內(nèi)容,日本參加和約,自發(fā)履行和約規(guī)定,盡早加盟聯(lián)合國,議和后增強警察力量,歸還給日本歷史、文化、經(jīng)濟方面淵源極深的相關領土,賠償問題不應妨礙日本經(jīng)濟自立,緩和對日經(jīng)濟活動限制等9項內(nèi)容。盡管該意見書被拒,但英文抄件迅速報送美國政府。后者希望將對象限定為對外安全保障及維持國內(nèi)治安,在美蘇關系不穩(wěn)定情況下根據(jù)特別協(xié)定繼續(xù)使美軍駐留日本,同時增強日本警察力量,等等。”[4]然而,就其兩種備忘錄表述上詳前略后而言,與上節(jié)所述辭書普遍現(xiàn)象相似,日本半官方、官方及政要等,亦未注重蘆田外交在其外交史上之地位、作用及深遠影響。
1957年,吉田茂出版《十年回憶》,就“日美共同防御體制的由來”稱,早“在片山內(nèi)閣時期已有此計劃”,但“關于媾和后的保障日本安全的方式,當時(引者按:指杜勒斯1950年6月首次訪日之時)美國的想法似乎也沒有成熟。”[5]71,75,8意即該計劃成效有限。實則恰恰相反,正是片山內(nèi)閣對美結盟意愿在先,才有了誘促美國不惜弱化、放棄對華同盟、轉而對日結盟之惡果后生。吉田雖亦述及蘆田與官房長官西尾末廣洽商,最早確立議和后依靠美國保障安全的政策,而于1947年9月13日,由停戰(zhàn)聯(lián)絡橫濱事務局長鈴木九萬向即將返國的美國第8集團軍司令艾克爾伯格(Robert L.Eichelberger)提交意見書之事,卻未充分評價蘆田外交肇始其端、早開先河的意義與影響,僅僅對其沿襲蘆田外交路線之事一帶而過:“我的第二次內(nèi)閣是在1948年10月成立的,我們認為日本的方針只有大體上遵循上述片山內(nèi)閣時代的路線,所以內(nèi)閣雖然更替,但我們并不認為這個方針有變更的必要。關于這個問題,在1951年1月杜勒斯特使來訪之前,雖然有過一些醞釀,但實際上并無進展?!盵5]75-76并僅復述鈴木所傳意見書內(nèi)容稱:“首先表明了日本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國內(nèi)騷亂鎮(zhèn)壓下去;然后說:‘當此國際的不穩(wěn)局勢日益加甚之際,我們認為保障日本獨立的最好辦法,就是一方面同美國締結特別協(xié)定,以防備第三國的侵略,一方面從陸海兩方加強國內(nèi)的警察力量。日本國民希望至少在聯(lián)合國能夠按照憲章的規(guī)定實際發(fā)揮其機能以前,由美國來保障日本的安全?!@個文件的理想是:美國應保持其駐在日本周圍的兵力,一旦有事時,日本應提供可供美軍使用的國內(nèi)基地。所以雖非積極希望美軍駐扎日本,但其方向卻和后來形成日美安全保障體制基礎的想法完全一致?!奔锘乇芗毦科滟澩?、褒揚心理,僅稱:“我個人對于保障日本安全的基本想法是這樣:即使國內(nèi)的治安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來維持,但是對外的安全決非依靠自己的力量所能保障的,因此,只有依靠適當?shù)耐饬?;一般人認為正確的辦法是仰賴聯(lián)合國來保障安全,但是實際上,究竟能得到聯(lián)合國多大支持還是疑問,還沒有確實的把握;如果這樣,則只有同某一個特定國家締結防御協(xié)定,來保障我國的安全,而且這個特定國家也只有自停戰(zhàn)以來一直是占領和管理日本的主要負責者——美國”。[5]76-77
職業(yè)外交官加瀨俊一著、日本經(jīng)濟新聞社1965年版《日本外交的決定性瞬間:置身外交舞臺》,以及文藝春秋1974年版《日本外交的主角們》,皆未述及蘆田。前書憶述“密蘇里號”艦受降儀式及舊金山和會,后書僅列幣原喜重郎、廣田弘毅、有田八郎、米內(nèi)光政、松岡洋右、東鄉(xiāng)茂德、重光葵、吉田茂、近衛(wèi)文麿9人。片山哲、西尾末廣之福村出版1967年版《回顧與展望》、每日新聞社1968年版《西尾末廣政治備忘錄》,亦未述及蘆田外交。
戰(zhàn)后史見證人,經(jīng)濟政策通、國際通、外交通之前外相、首相宮澤喜一,在《東京—華盛頓會談秘錄》中4次寫到蘆田,卻未提及蘆田外交。盡管1949—1954年日美談判躬與其事的宮澤聲明,“不過,這本小冊子所包括的事實畢竟是作者親自參與過的,在寫作中究竟能排除多少主觀成分,恐怕還有一定的局限性?!钡珜Ψ罴锸紫嗝苊懊赖牟叵喑靥镉氯耍?950年5月3日會見公使兼陸軍部顧問約瑟夫·道奇時稱,美方若不便提出締結和約后美軍仍須駐日的希望,則可由日方請求美軍駐日一事,仍難免武斷地認為:“總之,5月3日的備忘錄,是日本第一次向美國表示意見,企圖以在媾和后承認美軍駐扎來促進和約的締結。日美安全條約的基礎就這樣奠定了,它對和約在翌年9月締結,起了很大促進作用?!?10)參見宮澤喜一著、谷耀清譯《東京—華盛頓會談秘錄》(世界知識出版社1965年版第114、122頁,以及序言、正文第29—30、32頁)。
前外相、首相岸信介也錯誤地認為,片面議和、出租基地、請求美軍駐日結盟皆出自吉田決斷:“我歷來認為,真正的政治在于作出‘決斷’。在選準問題,付諸實施時,必須敢作決斷,挺身而出。在這個意義上,戰(zhàn)后歷屆總理中,首先作出決斷的是吉田,他簽署了《舊金山和約》。當時不少人主張全面媾和,吉田力排眾議,認為多數(shù)媾和就行了,從而確保了日本政治獨立。其次就是我了,我把日美安全條約修改成為對等的條約?!薄暗谌齻€決斷就是修改憲法,不知由誰來作了?!?11)“岸信介—細川隆一郎時事對談”(《全貌》1980年第7期);岸信介、矢次一夫、伊藤隆鼎談,周斌譯《官場政界六十年:岸信介回憶錄》(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193—194頁)。其間,山田實編、東京山田書院1954年初版、1962年6版《日本外交百年小史》,與倉富欽市等編、北九州市九州日日新聞社1975年版非賣品《日本外交百年史》,兩書內(nèi)容基本相同,后者僅增添1章即三木武夫內(nèi)閣時期的內(nèi)容,且為外務省監(jiān)修,但皆未言及蘆田外交。
駐俄使館時代以來的故交、前陸相荒木貞夫,力贊蘆田的俄國通素養(yǎng)及其對日本外交的重大影響,卻對蘆田主政期外交事項未置一詞。[6]曾蒙蘆田1947年6月7日由停戰(zhàn)聯(lián)絡大阪事務局長擢任外務省情報部長、11月24日轉任貿(mào)易廳涉外部長的小滝彬,生前并未著文論及蘆田外交;1960年9月,小滝彬傳記刊行會發(fā)行的非賣品《小滝彬傳》,對于傳主情報部長、涉外部長任內(nèi)的業(yè)績,以及對蘆田外交有何影響,外務省情報部為何撤廢等問題,皆未給予應有說明。同樣,蘆田舊屬、被占領期外交參與者、見證人山田久就、大野勝巳,在回憶錄《渾人外交官》(金剛出版公司1966年版)、日本經(jīng)濟新聞社1978年版《霞關外交:其傳統(tǒng)與人們》中,亦未提及蘆田及其外交。而蘆田外交核心人物、職業(yè)外交官曾禰益、西村熊雄、松井明等人之論,亦參錯不一。
曾禰益1947年5月任片山內(nèi)閣官房次長兼聯(lián)絡調(diào)整中央事務局長官,1948年3月留任蘆田內(nèi)閣聯(lián)絡調(diào)整中央事務局長官,回憶錄中卻僅1處提及蘆田外交,是在述及占領后期吉田外交重點經(jīng)濟立國時,順帶提及的,且錯誤地論稱蘆田首相期向盟總探詢,而非片山內(nèi)閣外相期就已穿越盟總,直接向華府探行由美國防衛(wèi)日本了:“此即,應大書特書的,是對杜勒斯勸告吉田首相擁有自衛(wèi)力量,吉田先生毅然拒絕之事?!薄斑@樣,根據(jù)此后的議和條約(終告)獨立,日本的防衛(wèi)(亦)非(依靠)占領軍,作為一種安全保障合作的形式,美軍擔負成為現(xiàn)實。此事決非只是吉田先生的觀點,在蘆田首相時代,蘆田首相自己就此種方向,向麥克阿瑟司令部征詢、探查議和及議和后的安全保障問題也是事實,如此考慮,雖然作為日本總理,若是有國際眼光者自是當然,但我想,關于此點,吉田首相踢飛杜勒斯壓力的確是大功績?!盵7]163此外,1948年7月24、25日,蘆田日記稱:“橫濱的鈴木局長提出,想在艾克爾伯格回國后辭職,不過,我與曾禰君商定,望其留任?!薄?1時左右,鈴木九萬君夫妻前來,一同進餐?!盵8]158,159然而,曾禰回憶錄中,卻未述及蘆田外交期鈴木、艾克爾伯格秘史,只是寫到,戰(zhàn)前調(diào)任芳澤謙吉外相秘書官,而于1932年5月15日傍晚回國,在巴黎“火車正要開出之際,從前來送行的前輩鈴木九萬氏處聽聞,犬養(yǎng)首相被軍人暴徒殺害之五一五事件發(fā)生”[7]58一事。
1947年12月10日,西村熊雄繼同年10月28日代理外務省條約局長的鶴岡千仞之后出任條約局長,但他仍只是引述吉田回憶錄及數(shù)件政府檔案,述及兩次蘆田備忘錄、蘆田與中澳外長會談等事,對比吉田、蘆田差異僅稱:“蘆田總理,每次會談都親自詳細記錄會談內(nèi)容,甚至在末尾寫下感想及對對話者的人物評論,下發(fā)給事務當局。吉田總理,沒有這么做。若有同席者,同席者就記下來做成會談紀錄。沒有同席者的情況下,會后問他‘怎么樣了’,便只是或春風滿面、笑逐顏開,或悶悶不樂、板著臉地說出幾句感想?!?12)參見西村熊雄《日本外交史》第27卷《舊金山和約》(鹿島研究所出版會1971年版第52頁注釋1)。西村甚竟認為片面議和決策始自占領后期的吉田內(nèi)閣。[9]
1982 年,為紀念《舊金山和約》生效30周年,外務省出版《日本外交30年:戰(zhàn)后軌跡與展望》,僅在序論“戰(zhàn)后外交重開足跡”中將蘆田內(nèi)閣一筆帶過,不提蘆田外交,反而以松井明“緬懷吉田總理”、齋藤鎮(zhèn)男“外交政策形成的基礎”兩大專題闡述吉田外交,有違史實地強調(diào)吉田開始致力于以美國為中心的議和之論:“在日本國內(nèi),戰(zhàn)敗苦痛與新生日本氣息相互交錯,自鈴木內(nèi)閣歷經(jīng)東久邇、幣原、第一次吉田、片山、蘆田、第二次吉田內(nèi)閣,形勢瞬息萬變,大致從1948年10月吉田第二次組閣時起,特別以同盟國集團中的美國為中心,致力于對日議和問題。”[10]
曾為新生代主要代表,而在政壇舉足輕重的小澤一郎,其評論亦富有代表性、典型性及廣泛影響力。他認為,“日本有植根于長期傳統(tǒng)中的智慧”,并評論肩負“明確使命感”的前輩稱:“日本近現(xiàn)代120年歷史中,我列舉4位引人注目的領導人,這就是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原敬和吉田茂?!闭J為大久保對明治維新貢獻極大,締造了近代中央集權國家,伊藤建立內(nèi)閣制,制定明治憲法,樹立國家獨立目標,原敬確立政黨地位,率領最初真正的政黨內(nèi)閣致力于一戰(zhàn)后的內(nèi)政外交,吉田則建立了親英美派官僚集團之權力基礎。[11]
曾為蘆田舊屬及得力支持者的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新舊世紀之交的日本,更具有無人超越、無可替代的影響力、支配力,(13)參見井澤豐一郎編《中曾根山莊》,世界文化社2015年版第307頁:“1997年,中曾根氏膺受大勛位菊花大綬章。像他這樣生前得受(如此最高殊榮勛)章的例子非常少?!钡?39頁:“成為唯一一位生前大勛位保持者也是理所當然吧?!比欢K其一生,在所問世的數(shù)本論著中,對于蘆田外交不贊一辭,則尤令人殊難理解。
1986年2月10日,中曾根在東京平河町砂防會館大廳召開的推進自民黨稅制改革全國會議上,發(fā)表首相致辭:“在政治家那里,背負在時代潮流中、必須挑戰(zhàn)這種歷史性宿命。例如——日俄戰(zhàn)爭后,下定決心,締結為了和平的日俄議和條約(樸茨茅斯條約)的小村壽太郎全權(外相。輿論對于盡管打贏了戰(zhàn)爭、但卻無領土、無賠款之事抗拒不接受,而發(fā)生群集襲擊報社等縱火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實行與美國單獨議和的吉田茂首相,修訂日美安保條約的岸信介首相諸位。私人個人什么的怎么樣也都可以,但國家、國民方面才是重要的。立于這種信念,所以,希望務必做成事。希望拼上身家性命奮戰(zhàn),完全徹底地盡到作為政治家的責任。”“雖然預定的時間是10分鐘,但由于切切訴諸真情及認真回答質(zhì)疑,以至歷時約40分鐘。”后來,中曾根將此發(fā)言收入《日本的總理學》一書,置于第6章“領袖的事業(yè)”之“確定消費稅方向的售后稅”一節(jié)。[12]該節(jié)前后,同一章內(nèi),也有“從大局出發(fā)不拘小節(jié)”“政治家立于歷史法庭的被告席上”“先進更要求勇氣與脊梁”“調(diào)整力是領袖的重要條件”等節(jié)。然而,其上述發(fā)言及該書各章內(nèi)容,卻均未論及蘆田。
1992年,中曾根出版回憶錄,特別強調(diào)政治家的素養(yǎng)及戰(zhàn)后日本首相兩種類型稱:“然而,政治家與一般官僚不同。他們必須敏感地捕捉到政治風向的變化以及國際環(huán)境的改變,并基于自己的使命感做出反應,積極準備各類相關資料,經(jīng)過一段迂回之后再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政治家所肩負的正是這樣一種工作?!薄叭毡镜氖紫啻笾驴蓜澐譃閮山M,一組是以吉田、池田、田中、大平為代表的,以經(jīng)濟發(fā)展為中心的首相;另一組是以鳩山、岸、佐藤、三木為代表的,更多關注日本的獨立和國家個性的首相。我或許也屬于鳩山首相這一系列。不過,佐藤首相所完成和確立的沖繩歸還大業(yè)和非核三原則,無疑堪稱永載戰(zhàn)后日本歷史的偉業(yè)?!倍匀徊惶崽J田,依然大評特評吉田:“從占領期起到獨立之后不久,我都一直在徹底地攻擊吉田首相。因此作為在野黨,為了要向占領軍說明日本的民意,除了在國會上攻擊執(zhí)行占領軍政策的吉田內(nèi)閣之外,沒有其他有效的方式。”“然而我內(nèi)心還是很尊敬吉田首相的,與在野黨的政治家同僚相比,他具有國際性的視野,雖然他耍手腕、傲慢莽撞,仍不失為一個卓越的政治家。但在政界,特別是在占領時期的政界,雖然主要目標基本相同,而在為了達到這一目標的手段和方法上,各個政黨、各個政治家分工不同。特別對于在野黨來說重要的工作是,激勵國民精神、訂立國家的長遠發(fā)展目標、避免對現(xiàn)實輕易妥協(xié)。占領時期,執(zhí)政黨自然要變成一個為自己辯解的黨,而具有健全機能的在野黨的重要任務就是對政府機構的指責、監(jiān)督及提示民族精神?!盵13]113
2000年,中曾根《日本21世紀的國家戰(zhàn)略》由PHP研究所出版,第3章“首相的決斷——大學里的對話”第1節(jié)“成為首相的前提條件”稱:“但要成為首相,至少需要10到15年的努力,這需要具備一定的前提條件。這些前提條件就是自身內(nèi)心的修煉和對內(nèi)外政策的掌握,還有培養(yǎng)人際關系,創(chuàng)造環(huán)境?!薄八^內(nèi)心的修煉,是指觀察前輩的種種行為方式,了解政黨和政黨政治家為何物,以及學習如何統(tǒng)領官僚、籠絡黨內(nèi)人心、壓制反對派和如何處理與外國的關系等。這種種問題先從向前輩學習入手,然后再逐漸在自己的腦中整理和保留下來。這樣的階段每個人都要經(jīng)過。我也經(jīng)歷過這樣的階段?!薄霸趥魇谖艺渭业男袨榉绞椒矫孀饔米畲蟮挠兴纱逯t三和河野一郎兩位前輩?!薄岸涛沂紫嗟男袨榉绞降氖区F山一郎和佐藤榮作兩位前輩。鳩山一郎是很有長遠眼光的人,進行了日蘇談判,還要求修改憲法,”“我會見過形形色色的政治家并和他們進行過交談,在話別之際,讓我覺得‘啊,這個人不錯’,因而有一種心靈契合的親切感而依依惜別的人,在世界政治家中只有3個人,這就是里根、戈爾巴喬夫和鳩山一郎?!盵14]67,68-69,70全書及中譯本附文“中曾根康弘論‘9·11’之后日本的國家戰(zhàn)略”仍未論及蘆田,附文開篇即稱:“所謂‘現(xiàn)代’是什么樣的東西?在戰(zhàn)后政治的大潮流中,‘現(xiàn)代’是屬于哪種潮流,又應該朝什么方向發(fā)展?極端地來說,這涉及到自民黨所應當具有的根本理念?,F(xiàn)在政界所欠缺的,就是這樣的東西。”“吉田茂強化了日美安保條約下的合作,創(chuàng)造了一個價值和利益的共同體。從價值觀來說,它可以使日本順應自由和民主主義的世界潮流,從利益共同體的角度說,給日本提供了獲得美國龐大市場和科技的機會。從這一意義上來說,吉田茂的選擇是非常正確的,將這一點靈活運用,是后世的我們的任務。考慮到過去這樣的歷史,安保條約的核心就是必須依存于美國,其代價是為美國提供一定的軍事基地,這是日本為了和平必須做出的忍耐?!盵14]261-262,271
2004年,中曾根《自省錄》仍未論及蘆田外交,僅3處提及蘆田,卻也認為他比不上吉田。后記稱:“我迄今也寫了多本書。本書則是以其總決算內(nèi)容為目標而執(zhí)筆的。是龐大記錄《內(nèi)閣史》與精細話談《天地有情》各種特征兼?zhèn)涞慕Y果,有了成為‘中曾根版·戰(zhàn)后昭和史’‘領導者論’之感?!钡?章“人物月旦:戰(zhàn)后日本政治家們”第1節(jié)“保留在記憶里的政治家們”全文稱:“我通過作為政治家的活動,比較接觸的是很多同時代的政治家,試列舉保留在記憶里的人吧?!薄凹锩?1878—1967)、鳩山一郎(1883—1959)、松村謙三(1883—1971)、石橋湛山(1884—1973)、河野一郎(1898—1965)、三木武吉(1884—1956)、大野伴睦(1890—1964)、岸信介(1896—1987)、佐藤榮作(1901—1975)、田中角榮(1918—1993)、三木武夫(1907—1988)、以及大平正芳(1910—1980)?!薄凹热环Q‘人物月旦’,就意味著得要有獨特性一面,這也只不過是限于我的看法。有趣的是,作為是名為‘人物月旦’之‘歷史法庭’被告的政治家的我成了檢察官,也可能對其他被告?zhèn)兗右哉摂?。?/p>
第2章第2節(jié)“吉田茂——英國訓練、教育、貴族趣味者”稱:“對于吉田茂先生,我現(xiàn)在與年輕時候的評價不同。當時,也仍然認為(他)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薄耙谎砸员沃?,吉田先生這位總理大臣,是占領軍最高司令麥克阿瑟的非常好的搭檔角色。有對這個角色充分把握的一面?!薄爱敃r,我雖是在野黨,但也認為,我們在野黨一側的蘆田均、三木武夫、苫米地義三、重光葵等諸多前輩,無論怎么奔馬刨地般地掙扎,也都比不上吉田先生。”“甚至也讓人看到了在麥克阿瑟司令部也有時怒鳴,這是不是真正地這么做了不知道,但卻漂亮地制造出了這種傳說的印象?!薄八裕趪裱壑?,留下吉田先生對麥克阿瑟不是那么卑屈,進入盟總這一瞬間努力苦勞的國士印象。另一方面,是狡猾之人、在各種局勢下借助麥克阿瑟的虎威之事,也是清晰明了的?!薄叭欢蚁耄锵壬?,是在與麥克阿瑟的對手戲中,共同演出的好搭檔。出色地將所分配的職務運用自如。到現(xiàn)在,有這種評價也是事實。”“再次思考吉田政治,可以重新理解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的一個分水嶺?!薄懊髦尉S新以來,日本拼命努力形成國民國家,這中間決算惹起了‘大東亞戰(zhàn)爭’,產(chǎn)生了悲喜交加的重大結果。‘大東亞戰(zhàn)爭’失敗后,新日本(建設)全面展開,打下基礎、構成其骨架的一部分的是麥克阿瑟。作為其輔助、搭檔角色,吉田首相則進行了拼命的努力?!盵15]
2004年7月18日至2014年1月4日,日本電視轉播中曾根康弘、渡邊恒雄、石原慎太郎、寺島實郎一年一度“真話激論!中曾根山莊”對談實況,翌年編輯成書《中曾根山莊》,仍未論及蘆田。只是成書時,就所談“逮捕總理大臣”事項,附加注釋云:“迄今尚無現(xiàn)職總理大臣被逮捕的例子。不過,逮捕首相經(jīng)歷者迄今有兩次。1948年(昭和23)昭和電工事件之蘆田均氏,1976年(昭和51)洛克希德事件之田中角榮氏?!盵16]
2009年3月,在砂防會館中曾根康弘事務所,7博士中島琢磨、服部龍二、昇亞美子、若月秀和、道下德成、楠綾子、瀨川高央,以戰(zhàn)后日本外交為題,采訪中曾根。其后大約兩周1次,共計29次,2012年10月25日,《中曾根康弘談戰(zhàn)后日本外交》發(fā)行。全書27章,仍未專列蘆田外交章節(jié),雖多處涉及蘆田,但主要集中在民主黨創(chuàng)黨及舊金山議和前后,共議修改憲法及日美安保條約不平等條款環(huán)節(jié),而在每每概論戰(zhàn)后日本外交大局、大勢時,卻仍看不到論及蘆田外交史實及其作用、影響。
例如,第2章“戰(zhàn)爭甫息與吉田外交”第3節(jié)“復員回內(nèi)務省”開篇即稱:“回到內(nèi)務省是在(1945年)10月1日左右。復員的人們相當多。由于成立了調(diào)查部這一部署,我被任命為調(diào)查部部員。”昇亞美子提問:“其后,您擔任與艾克爾伯格中將率領的第8集團軍司令部進行聯(lián)系的聯(lián)絡官,那是什么樣的職務呢?”答稱:“盟總傳令,對征用、接收的物品查封、蓋印。在麥克阿瑟司令部,實際上,推行占領政策的是第8集團軍艾克爾伯格中將。其司令部在橫濱。我被任命為這一聯(lián)絡官,時常去橫濱。對方是第8集團軍經(jīng)濟部長R.J.巴樂德大校,是位儀表堂堂的幽默家。”第8節(jié)“對戰(zhàn)前議會政治家的評價”,就1947年春支持蘆田任民主黨總裁的緣由稱:“認為幣原喜重郎高齡。幣原時代也已過去。這么一來,我預測到,接下來是蘆田吧?!薄褒S藤隆夫政治性領域狹隘。我遂持有作為通達國際、引領占領下的日本前行的政治家,他比不上蘆田這種印象?!钡?3節(jié)“和約與安保條約”,中島琢磨提問:“若根據(jù)外務省公開的《關于締結和約之調(diào)查記錄》,吉田首相曾在某一時期,表示自己不出席舊金山和會之意。關于這一點,您了解嗎?”答稱:“我想,吉田先生莫非是要表明自己的民族主義嗎?不想做像出席和會低頭認錯那樣的舉動。總之,吉田先生的確懷有日本武士這種氣概,不過,我不認為他這是在認認真真、正兒八經(jīng)地說的。雖然是向周圍泄露了自己的心情,而真心話,則是在這么想的吧——與美國議和、使日本能上和平安定的軌道這件事,除自己以外無人(做得到),蘆田、幣原都不行?!盵17]
第3章“革新型保守主義”末節(jié)(第12節(jié))“蘆田均之評價”,也并非按照時間先后順序,置于1947—1948年蘆田外交期,而是放在1951年舊金山議和之后論述。而且,該節(jié)開篇,即是昇亞美子提問“如何評價蘆田均這位政治家?”而非“如何評價蘆田均這位外交家?”甚或“如何評價蘆田均這位政治家、外交家?”
總之,中曾根之所以仍未談及蘆田外交,既反映出采訪者、對談者對蘆田外交缺乏研究及關注的一面,也表明,1940年高等文官行政科考試合格、1941年東大法學部行政科畢業(yè)并入職內(nèi)務省的中曾根本人,其成長經(jīng)歷,本就有異于1911年高等文官外交科之外交官及領事官考試合格、1912年東大法學部法學科法國法學專業(yè)畢業(yè)并入職外務省的蘆田,反而與1906、1941年東大法學部政治科畢業(yè)的吉田茂、宮澤喜一頗多相似,其對國際法及外交學專業(yè)缺乏訓練,對蘆田外交內(nèi)幕并不知情,對蘆田外交史實并不熟悉,對蘆田在日本外交史上的地位與影響缺乏應有認識,等等,也就不難理解了。不過,蘆田內(nèi)閣辭職前后,中曾根的確關注內(nèi)政外交問題:“昭和二十三年(1948年秋),我去了位于熱海伊豆山的晚晴草堂,拜訪了悠哉自在的德富蘇峰先生?!薄跋壬小督毡緡袷贰?,對明治、大正、昭和的日本思想界有很大影響。我想詢問一下學識淵博的先生對戰(zhàn)后日本之見解?!薄跋壬€特別指出日本的前進方向要看美國和中國的關系。他告誡道:‘當前要和美國攜起手來。請記住即使日本再給美國出什么樣的難題,我們也無法擺脫美國。(中略)只是美國缺少各種智慧,我們?nèi)毡居斜匾探o他們?!盵13]78-79這表明,在美國可能放棄敗局已定的南京政府,轉而與中國共產(chǎn)黨合作卻又猶豫不決的重大關頭,遂敢于越過麥克阿瑟總部而直接展開對美高端外交,爭取美國軍、院、國會等各界接受《第二次蘆田備忘錄》對日結盟,從而給予日本以明確的“前進方向”,已成為蘆田等日本決策層及主流社會的普遍共識,盡管中曾根當時并不了解蘆田外交內(nèi)幕。然而,中曾根生前,不可能不讀過吉田回憶錄關于片山內(nèi)閣規(guī)劃日美安保條約藍圖的論述,也不可能不讀過恰值第二次中曾根內(nèi)閣期出版發(fā)行的戰(zhàn)爭末期及戰(zhàn)后部分的7卷本蘆田日記,三度組閣之主政期,更不可能不對日美同盟追根溯源,如此復雜、矛盾現(xiàn)象,仍值得進一步深入探究。
日本學界,長期以來也不重視蘆田外交問題。除巖本博民著、青谷商店出版部1982年版《孤高之人·蘆田均》,宮野澄著、文藝春秋1987年版《最后的自由主義者·蘆田均》,富田信男著、行研出版局1992年版《蘆田政權二二三日》等政治類個別著作之外,在外交類及相關著述中,豬木正道等編、創(chuàng)文社1955年版《現(xiàn)代史事典》,高橋幸八郎等編、東京大學出版會1981年版《日本近現(xiàn)代史綱要》,井上清著、巖波書店1981—1982年版3卷本《日本歷史》(下迄1960年代),入江通雅著、嵯峨野書院1983年增補版《戰(zhàn)后日本外交史》,大畑篤四郎著、成文堂1986年版《日本外交史》,佐佐木隆爾著、山川出版社2008年版《占領·復興期的日美關系》,等等,皆未論及蘆田及其外交。不過《日本外交史》情形稍異:“這本著作所敘述內(nèi)容的時間跨度從近代明治維新到戰(zhàn)后20世紀70年代末,對世界近代以來日本國門被打開、通過明治維新迅速崛起、邁入近代國家行列、侵略周邊國家、進入帝國主義列強行列、發(fā)動太平洋戰(zhàn)爭,以及戰(zhàn)后接受美國的占領和改造、重新進入國際社會、日美安全保障體制的建立、戰(zhàn)后與中國的關系等內(nèi)容都做了比較詳細的敘述”,書后“日本歷屆首相和外相年表”,也列有蘆田任外相及首相兼外相字樣,[18]然而,通覽全書12章內(nèi)容特別是最后兩章戰(zhàn)后部分,第11章“舊金山體制的建立”、第12章“戰(zhàn)后日本外交軌跡”,卻并未看到蘆田及其外交事項。
提及蘆田或蘆田外交的日文論著的情形又是如何?“國民的外交”研究會編《戰(zhàn)后日本政治外交史》及戶川豬佐武著、學藝書林1973年版《昭和外交五十年》,提到蘆田組閣,但皆未論及蘆田外交。前書甚至錯誤地認為,“事實上議和”不是始于1948年10月7日NSC 13/2號文件出臺,而是始于1950年5月3日池田密使代傳吉田旨意之事:“這一托帶口信,不僅決定了事實上議和之形式,也決定了至今日本及日本國民的命運?!盵19]菊池久著《戰(zhàn)后總理大臣研究》第1章“戰(zhàn)敗被占領時代”末節(jié)(第5節(jié))“因權力抗爭和貪污疑案倒臺的蘆田均”,開篇斷言:“幾無可觀業(yè)績,一邊終日埋首于閣內(nèi)內(nèi)訌,一邊汲汲以求盟總深情支持延長內(nèi)閣壽命。這是獻給片山內(nèi)閣的評價,對后繼者蘆田均內(nèi)閣的評價亦可謂相同?!盵20]
今井久夫在1980年11月至1982年1月《月刊筆》雜志上,連載《宰相之妻》系列文章?!缎聵虻拿琅畨勖雷印肺闹袑懙剑骸疤J田本人擔任了副總理資格的外務大臣”,以及“他耍了一個小小的花招”,“既巧妙、又順利,從而誕生了蘆田內(nèi)閣”,但認為“蘆田為人冷淡、不善于交際”,而未述及蘆田外交史實及評論問題。今井盡管論述戰(zhàn)敗前夕,蘆田進見近衛(wèi)文麿稱:“起初,近衛(wèi)想親自飛往莫斯科,通過蘇聯(lián)與美國講和。但是,過去曾在土耳其對俄國革命進行過詳細觀察的蘆田,認為通過蘇聯(lián)搞和談活動非??坎蛔 KJ為,倘若如此,說不定什么時候日本會被蘇聯(lián)出賣掉。因而,不如干脆打著白旗去美軍前沿陣地,與美軍司令進行談判,然后通過美軍部隊司令官直接與華盛頓講和。這樣做,見效會更快些。”“于是,蘆田把上述想法告訴了近衛(wèi)。但公卿貴族出身的近衛(wèi),卻沒有這種膽識。戰(zhàn)爭結束后,近衛(wèi)被定為戰(zhàn)犯。為此,他喝了氰化鉀毒劑而自殺身亡。近衛(wèi)既然有自殺的勇氣,當時他為什么不按蘆田的意見,選擇與華盛頓直接進行談判的道路呢?”但卻未能將此事,與被占領期蘆田九晤艾克爾伯格等外交準備、外交實踐相聯(lián)系分析。戰(zhàn)時即為美軍前線司令的艾克爾伯格,對戰(zhàn)后日本外交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今井寫到壽美子于一戰(zhàn)后巴黎和會等耳濡目染,見過大場面、大世面,與夫婿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每次駐在國大臣舉行招待宴會,或本國大使舉行晚餐會時,只要蘆田夫婦一出席,壽美子便成為會場上的中心人物。壽美子簡直受到了宛如女王般的待遇?!薄霸趪馍钇陂g,壽美子經(jīng)常在公眾場合拋頭露面。她想,這樣做是作為一個外交官妻子的義務。”[1]135,136,142,144卻未寫到二戰(zhàn)后的她,作為參與者、見證人,與夫君一同在日本外交史上永載史冊,在歷史的瞬間卻產(chǎn)生深遠影響的另一重大事件:1947年9月10日,艾克爾伯格日記即稱蘆田夫人前來品茗。以艾克爾伯格為主人公的兒島襄著、文藝春秋1978年版3卷本《占領日本》,亦未寫及此事。當時,蘆田出京演說,在外交被禁及聯(lián)華派巨擘麥克阿瑟占領下,即使身在東京亦不便頻繁親往橫濱。2天后,以鈴木九萬“極密且是鈴木個人意見”的形式,遞交與艾克爾伯格的《第二次蘆田備忘錄》隨即出臺。
戶川豬佐武著7卷本昭和宰相傳記,從犬養(yǎng)毅、近衛(wèi)文麿、東條英機、岸信介、佐藤榮作寫到田中角榮,但未對蘆田單獨立傳,只是第4卷《吉田茂與日本復興選擇》(講談社1982年版),稍涉蘆田之事。北岡伸一則認為,蘆田遠不如吉田高瞻遠矚。北岡全文共分5節(jié):“向清澤表示對(歷史)感興趣的3位戰(zhàn)后首相”,“幣原關于把握事實的堅強意志”,“將現(xiàn)代定位于歷史之中的蘆田”,“思想馳騁于遙遠未來的吉田”,“承擔重任的職業(yè)外交官出身的3人”。內(nèi)稱:“蘆田第5號書簡中‘渺茫、無?!鹊谋憩F(xiàn),與第2號書簡中‘倦怠、煩悶’、第3號書簡中‘厭膩’同樣,盡管是致親友,但也只是文人的語言而非政治家的語言。在此,令人感到虛脫感,與在另外3封書簡所看到的緊張感形成鮮明對照。總之,令人感到,似乎蘆田稍微欠缺擔負起戰(zhàn)后動蕩時期政治家所必需的堅強、執(zhí)拗的性格?!薄叭欢麄儭?,“關于從日本國憲法到議和、安保之戰(zhàn)后日本根本規(guī)范的制定,扮演了決定性的重要角色。在此沒有詳論的余地,不過,此際,他們盡管被戰(zhàn)敗及占領這種殘酷的現(xiàn)實所限制,但也絕非一味地追隨于此,而是基于各自不同的經(jīng)驗、思想及獨立自主的決斷,承擔這一重任的。”“可以認為,雖然他們能夠成為首相、承擔如此重任有諸多理由,但其中之一,則似乎是他們對歷史感興趣。幣原對過去的事實一點也不動搖地固守,進而極力把握現(xiàn)實。蘆田能夠根據(jù)閱讀歷史加以思考,從而對現(xiàn)在進行更好地理解。吉田還一邊思考50年后、回顧50年前,同時又一邊思考何為政治責任,而極力推動、轉變現(xiàn)實。持有如此豐富的歷史知識,持有將現(xiàn)在定位于歷史之中這一明確的意識,故而,在國民茫然自失之時,能夠不只是一味追隨驟變的環(huán)境,而是將日本應有的姿態(tài)進行較為機動靈活地思考吧?!盵21]而作為1995年11月18、19兩天,日本第3屆近現(xiàn)代史討論會“戰(zhàn)后日本:出發(fā)點與21世紀展望”講演及評論的編集《戰(zhàn)后日本史與現(xiàn)代課題》,述及蘆田戰(zhàn)時反擴大化作戰(zhàn)及戰(zhàn)后改憲活動,[22]卻未置言蘆田外交決策及其歷史定位問題。
御廚貴監(jiān)修《熟懂日本“總理大臣”》一書,第3章“昭和后期五五年體制發(fā)端”第5節(jié)“盟總及不穩(wěn)定的聯(lián)合政權下煞費苦心的首相 第47任內(nèi)閣總理大臣 蘆田均”題下,共設3個小標題:“‘蘆田修正’使得為自衛(wèi)而保持軍備成為可能”“以微差(票數(shù))戰(zhàn)勝吉田茂掌握政權”“‘昭電疑案’致使遭受決定性致命打擊”。內(nèi)稱:“蘆田均首相任內(nèi),因不穩(wěn)定的聯(lián)合內(nèi)閣(內(nèi)部)傾軋及污職事件,而被迫早早解散內(nèi)閣,(給后世)留下似乎未能實行重大改革之記憶。實際上,卻采取了像導入外資,等等,而對戰(zhàn)后日本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政策,只是由于這些幾乎都是在盟總主導下進行,故而,蘆田(給后世所留)印象淡薄,當時,蘆田內(nèi)閣即被揶揄為‘唯命是從內(nèi)閣’。”“此事,在蘆田所撰《蘆田均日記》中也可看到,他似乎看清了本質(zhì)是‘在占領軍統(tǒng)治下的政府,即便任誰擔負政局,也(都只能是),除了按照同盟國占領政策(劃)線施政外別無他途’,自己遂沒有積極地行動?!薄叭欢?,成為首相前的蘆田,卻是貫徹自己意志的人物。例如,在外務省時代,反對日本(舉兵)進入‘滿洲’而辭職,希望靠自己的雙手改變?nèi)毡?,遂作為候選人參加大選。而且,在第一次吉田茂內(nèi)閣時期,擔任眾議院帝國憲法修正案委員會委員長之際,務使憲法第九條內(nèi)容不是完全放棄戰(zhàn)爭,只是放棄侵略戰(zhàn)爭,而不顧吉田反對,強行修改。根據(jù)這一后被稱為‘蘆田修正’的修改,日本為自衛(wèi)而保持軍備成為了可能?!蓖ㄓ^全文,盡管言及“蘆田內(nèi)閣按照盟總設想,相繼(審議)通過了國家行政組織法、教育委員會法、地方財政法、檢察審查會法等法案”,[23]但仍只字未提蘆田就議和及安全課題,做出的對美英為主片面議和及對美結盟決策。與此稍異,纐纈厚著《我們的戰(zhàn)爭責任》,提及蘆田外相謁見昭和天皇,但未指明蘆田片面議和及對美結盟決策原點,反而述稱:“天皇提議戰(zhàn)后日本的防衛(wèi)依存于美國的構想,據(jù)此締結了日美安保條約?!薄霸H侍旎侍岢龅娜彰腊脖sw制”。[24]
其間,鑒于美國國務院1972年起陸續(xù)解密并刊行戰(zhàn)后外交檔案,日本學界也呼吁起步跟進,外務省遂于1976年5月、7月及1977年6月,首度解密占領期外交文書,1978、1982年再度解密,2000年5月29日、12月20日第15次、16次解密。2002年,外務省刊行全4冊《日本外交文書·關于締結和約之調(diào)查記錄》,2006年重刊而為全6冊新版同名文書,外務省外交史料館長在每冊書前的序言中,特就昭和戰(zhàn)前期內(nèi)容尚未出齊、尚止于1937年的情況下,先行出版被占領期部分作了說明:“受到對于昭和戰(zhàn)后期的高度關心及對該時期研究進展的影響,而著手編纂戰(zhàn)后期日本外交文書?!辈贿^,這6冊新書仍然出現(xiàn)了不適當和不應該出現(xiàn)的前后倒置現(xiàn)象:1951年9月舊金山議和部分多達5冊,而將收錄了包括蘆田外交等部分在內(nèi)的1945年10月至1951年9月外務省針對即將到來的和談締約而進行的各種準備性研究、陳述書,以及與同盟國折沖等的相關文書,附錄于后,歸為末冊,即第6冊《舊金山和約準備對策》,給人以好像只是舊金山議和之前的準備而已、并不重要等錯位印象和價值誤導。即便該階段文書數(shù)量相對較少,但其重要性并不以數(shù)量多寡來做決定,該套書修訂再版之際,或宜按照占領初期、中期、后期之時間先后順序,將6冊或多冊位次依次重新調(diào)整過來,以便在共同促進歷史研究上,也能夠與繼學者呼吁“鳩山一郎及蘆田均日記雖已證實的確存在,但實際上仍處于未公開狀態(tài),不僅自由黨成立問題甚至戰(zhàn)后政治史研究均有待于這些日記早日公開”,[25]而于蘆田百年誕辰之際,先行刊印的進藤榮一、下河邊元春編,巖波書店1986年版7卷本《蘆田均日記》,暨丸善書店2000年版縮微膠卷《片山—蘆田政權閣議文書》,以及業(yè)已完成的蘆田均資料數(shù)字化工程等相對稱、相媲美。然而,盡管相隔26年,蘆田全部戰(zhàn)前戰(zhàn)時日記始由福永文夫、下河邊元春編,柏書房2012年版5卷本《蘆田均日記 (1905—1945年)》續(xù)行刊印,日記部分終于補齊出版,但新版蘆田日記編者,卻比26年前蘆田日記編者進藤榮一的識評大步倒退,令人遺憾的還有,蘆田均書信集等極為珍貴的原始資料迄未刊行:“蘆田的個人文書,2648余件作為‘蘆田均關系文書’被寄存于憲政資料室。雖然日記、親筆原稿、憲法改正、再軍備關系、書翰等,質(zhì)量上也頗為充實,但戰(zhàn)前的書簡和文件等一部分卻仍未公開。其中,戰(zhàn)后(部分為戰(zhàn)爭期間)的日記和些許文件,被翻印入進藤榮一、下河邊元春編《蘆田均日記》全7卷(巖波書店,昭和60—61年)中?!盵26]
伴隨外交檔案解密,戰(zhàn)后史、冷戰(zhàn)史、占領史、議和外交、安全保障及日美結盟等研究熱點紛呈,研究視角和方法也由傳統(tǒng)政治外交、日美關系延展至社會史、區(qū)域史等領域。西村熊雄著、鹿島研究所出版會1971年版《舊金山和約》,細谷千博著、中央公論社1984年版《舊金山議和之路》,渡邊昭夫編、有斐閣1985年版《戰(zhàn)后日本對外政策》,五百旗頭真著、中央公論社1985年版2卷本《美國對日占領政策:戰(zhàn)后日本的設計圖》,渡邊昭夫、宮里政玄編、東京大學出版會1986年版《舊金山議和》,神谷不二著、新潮社1989年版《戰(zhàn)后史中的日美關系》,三浦陽一著、大月書店1996年版《吉田茂與舊金山議和》,五十嵐武士著、東京大學出版會1999年版《對日議和與冷戰(zhàn)》,添谷芳秀著、慶應義塾大學出版會2019年版《入門講義戰(zhàn)后日本外交史》等專著,也都論及蘆田或其外交。
其中,《舊金山議和》一書,第2章“議和問題與日本的選擇”第3節(jié)“蘆田均與外務省──1947—1948年”、第4節(jié)“吉田茂與外務省——1948—1951年”表明,該章作者渡邊昭夫?qū)⑻J田外交與吉田外交相提并論,并視為占領期外交兩座高峰。然而遺憾的是,該書仍認為“舊金山議和成為戰(zhàn)后日本外交的出發(fā)點”,甚至借口中文資料匱乏難尋,而實則掩飾輕視中國在議和中的重要作用。前言寫道:“關于作為同仁共同工作成果的本書在結構上的特征問題,沒有必要特別多地說明。除了完成和約的國際環(huán)境以英美關系為基軸、概況作為第1章(細谷論文)之外,所余11章內(nèi)容按照議和過程中各種各樣的參加者對應分配。將最大的當事者日本分為3章,接著將條約的主要起草者美英兩國分為3章。后面3章則以大洋洲兩國和亞洲兩國為對象,這些國家雖然本來并不是完全代表亞洲太平洋各國(例如并不包含加拿大),但也可能是值得加深對動輒容易忽略的對日議和的當事者情形之印象的存在。最后2章論述的是關于中國(話雖如此,但遺憾的是該部分因史料限制而對北京方面不能充分說明)和蘇聯(lián)這一退出‘部分議和’對象之外的可以說是潛在的參加者?!钡?1章“中國與對日議和——以中華民國政府的立場為中心”,由石井明撰寫,以1949年10月1日至1952年4月28日為重點,而對1947—1948年中日早期議和外交僅用兩段略述,且所引主要資料出自中文史料叢編而非直接查閱原檔原件。[27]這與林代昭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戰(zhàn)后中日關系史》,吳學文等著、時事出版社1995年版《中日關系(1945—1994)》等戰(zhàn)后中日關系史書頗相類似,反映出中外學界在對日議和外交史研究上,相對輕視戰(zhàn)后初期同盟國對日早期議和部分,更不重視中日早期議和乃至1945—1949年中華民國對日關系4年又1個半月的歷史,以及該時期日美同盟形成與中美同盟離失相對應、相對稱的密不可分的關系,此后日本與中國臺灣當局非正規(guī)、非正常狀態(tài)下的議和,反而成為論述日本被占領期中日關系及戰(zhàn)后中日議和的熱點。
蘆田主政期的對華關系,實為一大重點。上田美和說明“蘆田是對‘戰(zhàn)爭失敗’的悔恨”,但在論證蘆田與王世杰會談大表“悔恨”上,卻未盡申明事理:“說蘆田沒有表明對侵略亞洲的悔恨嗎?僅從筆者的管見來看,幾乎沒看到,僅僅是確認(有)如下史料的程度。蘆田外相偕同片山哲首相、西尾末廣官房長官與中華民國外交部長王世杰的會談(1947年10月25日)備忘錄。對于王外交部長所述‘中國人盡管憎惡戰(zhàn)爭中日本人的暴虐,但現(xiàn)在已予忘掉而來對待日本’,蘆田回應稱,‘回顧過去十數(shù)年間我方對于中國的舉措,看到蔣主席公正明達、洋溢著高貴精神的訓令,作為日本人,不勝愧怍。’”“這是被中華民國一方的發(fā)言所促使的應答,不是超出外交辭令范圍的話,難以解釋為他積極表明悔恨(之意)?!?14)上田美和《自由主義者的悔恨與冷戰(zhàn)認識:蘆田均與安倍能成》,載伊藤信哉、萩原稔編著《近代日本對外認識 Ⅰ》(彩流社2015年版第316頁正文、第346頁注釋61注文)。同注文注有出處:“蘆田均(片山·西尾)《中華民國王外交部長會談備忘錄》,外交史料館所藏外交記錄《對日和平條約關系》,大岳秀夫編·解說:《戰(zhàn)后日本防衛(wèi)問題資料集》第1卷,三一書房1991年版,第307頁。”上田并未申明蘆田主政期采取的對美英為主片面議和及對美結盟等善后之策,更未論及蘆田不僅不對侵華、侵亞“悔恨”,反而再度利用中國內(nèi)戰(zhàn)、美蘇冷戰(zhàn)等新舊局勢卷土重來,更遑論蘆田陰謀離間中美同盟等種種舉措了。
《大公報》東京特派員、記者高臨渡報道稱:“記者曾于(1947年)6月2日訪問蘆田,以新閣今后之內(nèi)外政策為詢。”“關于對外部分,記者因蘆田系日本有名之國際問題專家,現(xiàn)又居外相之職,故特以國際現(xiàn)勢之歸趨及日本之態(tài)度為詢。蘆田或避不作答,或否認既存之事實,或發(fā)為空洞之講論,處處流露是日本老外交官之伎倆。當記者詢以日本對講和會議之希望時,蘆田提出四點:(一)領土問題,(二)賠償問題,(三)貿(mào)易,(四)物資輸入?yún)f(xié)定。記者請其對一二兩項作具體說明,氏僅概括解釋:賠償方面,希聯(lián)合國注重實際,不尚空言,否則即使定立繁重之賠償條款,日本無支付能力,亦屬枉然。領土方面,日本希望與聯(lián)合國商討九州南端諸島與北海道北端諸島之歸還問題,因該諸島原屬日本領土。蘆田談及此點,面上微露笑容,一如胸有成竹者然?!?15)《大公報》(天津),1947年6月24日,第3版,高臨渡:“日本新內(nèi)閣之性格及其政策──蘆田均西尾末廣訪問記”,6月6日寄稿。引者按:文中“聯(lián)合國”系誤譯,應為“同盟國”。其間,中國輿論界大批特批兩天前始被曝光的吉田茂琉球“美日共管論”,卻對蘆田向高臨渡所謂“九州南端諸島歸還日本論”失察。6月5日外國記者招待會上,蘆田繼稱,日本周邊淵源極深的琉球群島等應歸還日本。
蘆田所作與王世杰會談記錄,則仍頻頻使用“支那”一詞:“(昭和)22年10月25日上午10時,往訪‘支那’公館,”“王部長詳細談了本年7月華盛頓政府發(fā)出會議邀請函、‘支那’對其答復為持有保留的事實,”“與歷來大多數(shù)‘支那’人相比,王世杰是一位冷淡且寡言型的政治家?!盵28]26日晚,王世杰對來訪的美國國務院駐日代表、盟總外交局長、麥克阿瑟政治顧問西博爾德,就蘆田的真實面目作了說明:“西博爾德先生問,作為訪日的結果,王博士是否已能形成或許是切要的結論。王博士答稱,在他看來,以片山首相為首的現(xiàn)內(nèi)閣,努力在日本人中間普及民主,這是真摯的,誠實的,而且,他高興地聽到,在對日管制中的(諸多)新的根據(jù)。他說,昨天上午,按照他的要求,片山先生和蘆田博士曾到中國代表團進行短暫訪問(蘆田則是不請自來),他最為焦慮而望(片山能)以一開誠布公的回答得以判定的,即是,在這位首相看來,占領軍一旦撤離,日本政府是否將會承受得住來自右翼和左翼團體的壓力。片山先生未能徑直回答這一問題,而請?zhí)J田博士作答。在王博士看來,蘆田博士的回答既不令人信服,也不坦誠相見。王博士認為,這一問題是極其重要的(問題)之一,是一必須立即回答(的問題),并且,(根據(jù)其)這一回答,將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判定,(簽訂議和)條約以后,對日管制的類型(屬何)。”(16)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 by the Acting Political Adviser in Japan (Sebald), Secret, (Tokyo)October 26, 1947.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7, Volume VI, The Far East,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2, p.547.
蘆田內(nèi)閣發(fā)軔之初,更在中日關系上動作頻出,大力支持“臺獨之父”黃紀南等。1948年2月28日,廖文毅在香港成立戰(zhàn)后島外首個“臺獨”組織“臺灣再解放聯(lián)盟”,秘書長黃紀男后來回憶“在日本的臺獨活動”稱:“我于1948年4月初抵日后不久,便前往日本國會拜訪倉石忠雄氏,主要目的是要請他幫我引見當時執(zhí)政的日本首相蘆田均。倉石忠雄慨然應允了我的請求,并且還邀我至他家中便飯?!薄耙娺^倉石忠雄的一星期后,我便與他同至蘆田均位于國會的辦公室拜會?!薄拔野菀娞J田均時,仍然對他詳述‘二二八事變’發(fā)生的情況,以及國民黨政權自日本戰(zhàn)敗后統(tǒng)治臺灣的種種劣跡惡政,他非常嚴肅關心的仔細傾聽,而后我又重申臺灣應該獨立,并冀望日本對于此事能予支持之意。他回答我說:‘我以日本首相的身份,實在很同情臺灣人的遭遇。不過,今天的日本是一個戰(zhàn)敗國,我們一言一行全在麥克阿瑟將軍的管轄之下,一切需要聽命于他,我個人及日本政府要幫你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建議你還是直接去見麥克阿瑟吧!’這次會面約進行50分鐘,我對會面結果不免有些悵然,不過總算盡了一份心力?!盵29]部分如愿以償?shù)氐玫教J田等支持的黃紀南,遂向麥克阿瑟尋求協(xié)助,麥克阿瑟指點他暫時離開東京,到大阪、京都活動以避開南京政府的監(jiān)視等。
此外,專注于戰(zhàn)后日本形成特別是占領期政策變化研究的五百旗頭真所撰《美國對日占領政策:戰(zhàn)后日本的設計圖》一書,大量運用美國檔案,從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直至《波茨坦公告》發(fā)布,2處提及戰(zhàn)時蘆田事項,成為研究美國對日占領政策起源的名著,惟惜未能延及戰(zhàn)后對日占領期政策實施、調(diào)整及轉變階段。1987年、1989年,他編輯的《資料集成·對日占領》《對日占領第2部分 美國及同盟國政策1945—1952》,由美國國會信息服務公司及丸善公司制成縮微膠片發(fā)行。1997年,新作《占領期:首相們的新日本》由讀賣新聞社出版。1998年12月1日,于外交史料館講堂舉行“占領期我國對外關系”講演會。1999年6月,《外交史料館報》第13號全文刊載其講演內(nèi)容,同期附有學界泰斗細谷千博1999年2月5日口述文章《五百旗頭教授講演記錄讀后感》。然而,當今日本外交史學界首屈一指的名家五百旗頭真,對蘆田外交誤讀、誤解、誤判尤為典型,面目全非,不知所云。
其《戰(zhàn)后日本外交史:1945—2010》第1章“被占領期的日本‘外交’”稱:“如果日本政府不能通過對總司令部的‘外交’而不斷取得支持和理解,不要說實現(xiàn)自己的政策,甚至連自己的政權都不能維持。在美國占領時期的歷屆內(nèi)閣中,日本對盟軍總司令部的‘外交’有以下幾種類型。其一,與總司令部沒能建立合作關系并因此輕易地招致了政權的崩潰,如東久邇首相。鳩山一郎也因為在盟軍總司令部中缺少關系,1946年5月在即將成為首相前因民政局的政治清洗(開除公職)被剝奪機會,招致厄運發(fā)生。其二,與總司令部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有深交,如幣原和吉田。這二人在戰(zhàn)前都做過外交官,習慣與各國領導人談判。他們大概都認為,雖說是在美國占領時期,但作為一國首相或大臣與盟軍總司令部內(nèi)幕僚級別的人員進行談判有損日本的名譽。”“與其他日本人不同,他們對美國沒有畏縮,具備與美國進行對等談判的素養(yǎng),這對他們來說是不可忽視的優(yōu)勢。其三,與民政局建立緊密關系,如片山、蘆田、西尾、楢橋渡等人。民政局在總司令部內(nèi)部不僅是擔任政治方面的部門,還因為由深得麥克阿瑟信任的惠特尼擔任局長而在美國占領前期對日本政府產(chǎn)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力。而且,具有實力的副局長凱迪斯抱有強烈的改革意識,他對于主張中庸聯(lián)合政權的社會黨的片山和西尾以及民主黨的蘆田來說,無異于來自上面的強有力的支持者?!薄捌渌模嬖谠S多以經(jīng)濟科學局為代表的、與不同領域的日本部門建立的關系”。“1948年2月片山內(nèi)閣總辭職后,凱迪斯與西尾合作,背離輿論和民意,于3月強行成立了同樣是三黨聯(lián)合的蘆田內(nèi)閣?!薄皠P迪斯等為了控制政局,讓西尾、蘆田等日本方面的合作者接受自己的指示,使合作者依附于自己、失去獨立性、成為外部壓力的工具?!薄暗?,吉田的‘外交’談判對象及合作性質(zhì)皆與上述合作不盡相同。從麥克阿瑟方面看,并非偏重幣原和吉田,在片山和蘆田擔任首相時他也分別表示了熱烈歡迎并積極支持。麥克阿瑟對日本的歷屆首相進行了全方位外交,然而吉田和幣原以外的其他首相沒有在關鍵時刻頻繁要求與麥克阿瑟會面。吉田不僅比任何人都更頻繁地與麥克阿瑟會面,而且試圖直接或間接地引導麥克阿瑟為日本的國家利益工作。”“另外,吉田還不忘在媾和與安保問題方面對麥克阿瑟加緊工作,讓他成為‘吉田構想’的良好理解者與代言人?!盵30]
五百旗頭真此論并非原創(chuàng),而是沿襲由來已久、單純依據(jù)與麥克阿瑟交往次數(shù)多寡之習慣性、簡單化思維,只不過是在舊有認知軌道上滑得更遠而已:“本來,麥克阿瑟并不怎么與日本人進行私人交往。據(jù)《麥克阿瑟的日本》一書記載,與麥克阿瑟單獨‘二人對談’2次以上的日本人,在整個被占領期間只有16人。與麥克阿瑟5年之中會談76次的吉田茂是個特例,其余15人則最多不過3次。據(jù)該書稱,這15個人除天皇、重光、近衛(wèi)、東久邇、幣原之外,還有松平恒雄、片山哲、松岡駒吉(眾議院議長)、大池真(眾議院事務總長)、蘆田均、一萬田尚登(日銀總裁)、三木武夫、佐藤尚武(前駐蘇大使、參議院議長)、南原繁(東大校長),以及田中耕太郎(最高裁判所長官)?!?17)三宅正樹、秦郁彥、藤村道生、義井博編《昭和史上的軍部與政治》第5卷《戰(zhàn)后世界與日本再軍備》(第一法規(guī)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20—21頁、第39頁注釋11);周刊新潮編輯部編《麥克阿瑟的日本》(新潮社1970年版第246頁)。保阪正康1990年6月采訪舊金山和會時吉田的私人秘書、三女兒麻生和子稱:“被占領時期、舊金山和會、日本獨立的恢復,吉田在這樣的時代里充當著日本的‘舵手’,”“吉田將作為為了復興戰(zhàn)敗的日本而傾注了心血的首相而留存在人們記憶中。同時,他也將作為和以美國為中心的聯(lián)合國(引者按:應為同盟國)交涉而名垂史冊?!薄奥樯磸驼f道,對于被占領下的日本來說,‘幸運的是他和麥克阿瑟的關系還比較融洽?!薄?吉田對和子說:)‘他(麥克阿瑟)腦子非常好,能很快理解我的話,回答也比較恰當?!薄胞溈税⑸图镏g的信賴感逐漸加深,不久成為好友,或許也是因為兩人能夠進行心領神會的對話的緣故。或者是因為兩人的‘心理頻道’能夠溝通。歷數(shù)戰(zhàn)后首相,能夠在‘心理頻道’上和麥克阿瑟溝通的,確實只有吉田茂一個人。他不怵麥克阿瑟,并能坦陳自己的意見,強調(diào)日本的國家利益。而除了吉田以外的首相,東久邇宮、幣原喜重郎、片山哲、蘆田均等,均做不到這一點?!盵31]
楠綾子亦論稱:“當時,同盟國對日感情依然嚴厲,傾聽日本政府希望的余地本就很少。再加上,蘆田選錯了接觸對象。與和麥克阿瑟直接交涉習以為常的幣原、吉田不同,蘆田多與民政局惠特尼、凱迪斯局次長等盟總校官級交往。然而,不是別的,正是關于議和問題,向占領日本最高責任者麥克阿瑟洽詢則是高明之策吧。在受推進非軍事化、民主化改革之盟總中堅新政們優(yōu)厚庇護、建立與他們之間過于密切關系的蘆田及其周圍,有過高估計民政局影響力的傾向。結局是,蘆田未能正確讀懂其華盛頓本國政府以1948年為分界線,開始將對日政策立足點由非軍事化、民主化改革轉向政治經(jīng)濟及社會安定的動向?!遍c子隨后話鋒一轉:“但是,在該時期的外務省,產(chǎn)生了成為此后日美安保條約基礎的想法值得注意。”繼而述及1947年9月,蘆田以下外務省首腦通過橫濱停戰(zhàn)聯(lián)絡局,將《第二次蘆田備忘錄》轉托臨時回國的第8集團軍司令艾克爾伯格密呈華府,斷言:“在直視冷戰(zhàn)下聯(lián)合國不能發(fā)揮機能,日本除托附美國保障安全外別無他法,為確保最為基本的生存這一現(xiàn)實思考之安保問題上,蘆田與吉田有共同見解?!奔任磸娬{(diào)占領初期吉田舉措滯后、占領后期方繼承蘆田外交路線的一面,亦未揭示蘆田與美國占領政策、冷戰(zhàn)格局互動聯(lián)動愈演愈烈的一面,反誤認為,占領后期,在野的“蘆田(首倡日本再軍備之論,)描繪出了冷戰(zhàn)下的國際政治,某種程度上作為主動性角色參加之日本像?!?18)佐道明廣、小宮一夫、服部龍二編《由人物讀解現(xiàn)代日本外交史:從近衛(wèi)文麿到小泉純一郎》,吉川弘文館2008年版第148—149、150、152頁,楠綾子撰第2章“議和與安保:從占領期至高速增長時代”第2節(jié)“蘆田均:從新憲法旗手至再軍備旗手”。第1節(jié)“吉田茂:戰(zhàn)后日本外交基本路線的設定”亦為楠綾子撰著。然而,并非沒有異論。五百旗頭真、三宅正樹、保阪正康、楠綾子等,是否注意到政治記者出身、“作為政治評論第一人而活躍于電視、報刊”的學者內(nèi)田健三之論不得而知,盡管內(nèi)田并未論及蘆田外交,并未肯定蘆田應對“亂世政治”同樣游刃有余的一面:“叫做什么歷史審判的政治評價,有時候?qū)μ囟ㄈ宋飫t(失之于)不當而苛酷。反之,伴隨歷史的推移,也有超乎本來面貌而被美化、被過高評價為是大人物、是英雄的人物。若說前者為蘆田、后者為吉田,會是說得過分了嗎?筆者對吉田是戰(zhàn)后宰相中響當當?shù)牡谝幻?,尤其是偉大的外交家、政治家而予以高度評價,以下介紹這一側面觀察。所以說,不參與、不袒護所謂吉田是好人、蘆田是壞人之胡亂的評價,或者稱蘆田是唯命是從者、吉田是與占領(軍)政權平等交涉、激烈交鋒的人物這一偏見?!薄疤J田,是在整個戰(zhàn)時、戰(zhàn)后期間,日本擁有最高才智的人。雖然權謀術數(shù)也是政治家(當須具備的)必要的條件之一,然而,蘆田難道不是過于純粹的理念型,不堪忍受占領支配下的聯(lián)合政權這種亂世的政治嗎?”“蘆田的本領,莫如說,(可以)從作為首相前、(昭和)21年制憲議會之特別委員長大顯身手,特別是在憲法第九條第二項加上‘為達前項目的’的重大修正,以及數(shù)年后以吉田首相為對手而展開白熱化的自衛(wèi)權論爭中,看到(其)作為議會政治家的真正本領。蘆田在(昭和)34年6月,后輩岸首相60年日美安保改約騷亂正大時,悄然離世?!?19)內(nèi)田健三《戰(zhàn)后宰相論》(文藝春秋1994年版,著者略歷、正文第102、103—104頁)。
五百旗頭真等之所以沒有對蘆田外交的作用、影響和意義給予應有評價,也在于一開始,就犯了與麥克阿瑟1947年6月4日初晤蘆田一樣先入為主的錯誤,沒有讀懂、理解、詮釋蘆田話語的真正涵義。既然蘆田向麥克阿瑟聲稱“作為就任外相的禮節(jié)性拜訪”,但卻何以臨別設辭,并不繼續(xù)自稱“作為外相”甚或“副總理”,而不惜降尊紆貴、自貶身價,謙稱所謂“我作為停戰(zhàn)聯(lián)絡事務局總裁,打算在與盟軍最高司令緊密聯(lián)系之下,于政府的各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呢?[32]盡管五百旗頭真也注意到蘆田早在1945年秋就已聯(lián)同重光葵建議外務省盡早展開議和對策研究,同年11月21日遂設立和約問題研究干事會等之歷史作用,杜魯門政府早在1946年秋即已著手擬訂對日和約,麥克阿瑟也早在1947年3月17日就公開呼吁對日議和迫切在即,然而,何以蘆田初訪麥克阿瑟時,既不主動談及議和、安保及所謂琉球等“領土主權”問題,麥氏也不主動開口詢及呢?五百旗頭真既未闡釋蘆田等并不接受麥克阿瑟1947年5月23日向片山哲談稱日本應為中立國之“遠東瑞士論”,也沒有認識到蘆田多與民政局校官級交往實則“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一面,相反地,認為天皇口信的作用遠超蘆田外交,對蘆田與艾其森、惠特尼交涉及《第一次蘆田備忘錄》被退還評論稱:“如果蘆田認真地沉下心打算‘重開外交’的話,最好與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直接會晤,請求他的合作。實際上,幣原在蘆田來商議之前(引者按:應為之時)(就)對他提出如此建議。但是,蘆田認為還是首先與實際業(yè)務層次的相關人員協(xié)商為好,所以沒有接受這個建議??傊J田陸續(xù)與實際業(yè)務人員接觸后,遭到了麥克阿瑟司令部的拒絕?!薄皩τ谌毡菊畞碚f,要求參與而遭到拒絕是最應該避免的事情。因此,蘆田將這份文件托付于即將返美的第8軍司令艾克爾伯格,并在9月13日緊急準備了另一份文件。在這份新文件中提出如下對策:一旦因美蘇關系惡化而難以期待由聯(lián)合國主導來保障日本的安全時,根據(jù)日美之間的特別協(xié)定‘將日本的防衛(wèi)委托美國’。此時提出日美安保條約的方案值得注意。雖然可以將‘蘆田備忘錄’看作《日美安保條約》的起源,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艾克爾伯格沒有將‘蘆田備忘錄’交給美國政府的重要部門,只限于用作自己的參考。這樣,蘆田做出的努力終于不了了之。”[30)46然而,五百旗頭真2008年初版的《日美關系史》,卻與上述說法自相矛盾。該書第6章撰寫者柴山太、楠綾子斷言,《第二次蘆田備忘錄》確由艾氏代轉美方了。該章“日美戰(zhàn)爭與占領日本(1941—1952年)”第5節(jié)“冷戰(zhàn)與議和”第1部分“美國的冷戰(zhàn)戰(zhàn)略和形形色色的對日議和方針”稱:“日本在安全保障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的構想。1947年9月,片山內(nèi)閣外相蘆田意識到冷戰(zhàn)已真正開始后,認為聯(lián)合國因盟國對立已難以保障日本安全,因此主張通過日美條約對日本提供安全保障,并將此想法通過美第8軍司令艾克爾伯格上將轉達給了美國國內(nèi)。不過麥克阿瑟司令部唯我獨尊的性格使其對日本政府的外交活動心懷芥蒂,另外當時美國政府也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意見應對該主張。不過,日本的這一方針被1948年以后的吉田內(nèi)閣繼承了下來?!盵33]1949年6月6日的蘆田日記,也明確寫到文件確由艾氏轉呈華府了:“10時離家,與壽美子一起去橫濱?!薄绊樀廊モ從揪湃f氏府第。鈴木君提及前年秋與艾克爾伯格所談的那件事(在政府機關的機密文件之中),并說,當時,將軍說,其結局,也許不到議和之際,(它)是不會被拿起來(提出)的吧?!盵34]
五百旗頭真將被占領期議和劃分為4個階段:“第一階段,1946年1月分析《波茨坦公告》與盟國的對日管理政策,總結整理它們與媾和之間的關系?!薄?946年1月外務省的研究分析指出,”“媾和條約將會把占領后逐步形成的‘既成事實’在事后進行形式上的追認?!薄爱敯l(fā)現(xiàn)‘既成事實主義’出人意料地對自己有利(時),日本逐漸顯示出了自信。幣原、吉田兩屆內(nèi)閣制定了在國際上通行的憲法,在盟軍總部與日本政府之間建立了跨越國家的合作網(wǎng)絡,外來的統(tǒng)治者開始成為日方各種利益的代言人?!薄暗诙A段,是1946年3月憲法修改方案發(fā)表后的時期。外務省的媾和研究被迫進行了觀念轉換。他們在傳統(tǒng)意義上研究如何將恢復主權國家的條件降到最低限度及看到憲法第九條出臺后,開始要求‘日本的永久中立國化’和‘由遠東委員會各國主導的集體安?!T谶@一時期,日本還沒有放棄對以盟國為中心實現(xiàn)和平抱有希望,探討了獨立后在國際社會謀求日本安全的可能性?!薄暗谌A段,是隨著冷戰(zhàn)的開始日本被迫從戰(zhàn)后的和平夢想中驚醒的階段,”“日本方面極其重視的、成為重開外交活動契機的盡快媾和工作就這樣以失敗告終,原因之一是美國政府內(nèi)部凱南等人的反對。凱南批評博頓等的媾和方案帶有處理舊敵國的色彩,缺乏將日本作為冷戰(zhàn)下的友好國家使其復興的觀點。還有一個原因是,蘇聯(lián)在要求四大國全體一致(各國均有否決權)的外交部長會議上主張優(yōu)先審議對日媾和事項,與主張以多數(shù)表決為準的美、英等國發(fā)生了對立。冷戰(zhàn)的開始,改變了日本的媾和與安保的坐標。”“第四階段,在鄰國激烈進行朝鮮戰(zhàn)爭的冷戰(zhàn)條件下,日本在吉田首相的直接指揮下,努力將舊金山媾和研究轉化為成果。”[30)44-45,47,48從而就“被占領期‘外交’的意義”,充分肯定占領初期幣原、吉田兩屆內(nèi)閣事實上議和政策,對于占領中期蘆田外交期,斷言早期議和外交無實質(zhì)性進展,否認美日雙方達成的事實上片面議和、全面結盟共識,而未明了艾克爾伯格返美述職,以及美國陸軍部副、正部長德雷柏、羅亞爾及凱南赴日背后,蘆田對美國各界所做工作迭相推進之成效,基本促成美國對日政策逆轉、遠東冷戰(zhàn)格局趨于形成。的確,吉田深悉盟總內(nèi)部長期存在敵日、聯(lián)日兩大派系間的對立,體現(xiàn)在對盟總外交對應上,直接爭取麥克阿瑟的理解與支持,對主張日本潛在基地論的威洛比等保持密切聯(lián)系,對主張日本潛在威脅論的惠特尼等極力挑戰(zhàn)與對抗。吉田外交二重對應方式每獲稱頌,岸信介說:“吉田先生運用其巧妙的外交手腕,時而與占領軍妥協(xié),時而又與之對抗,終于贏得了獨立。”[35]曾任第一次吉田內(nèi)閣藏相秘書官的宮澤喜一也認為,吉田外交“是一種利用對方矛盾的古典作法”:“當時最令日本官僚費心的問題,是如何調(diào)動占領軍這個絕對權力者為己所用。使權力者內(nèi)部發(fā)生對立,乘隙而入,這雖是一種利用對方矛盾的古典作法,但也能收到一定的效果?!盵36)9然而,宮澤同時也質(zhì)疑吉田的眼界、氣度與智慧:“美軍占領初期的對日方針,是徹底除掉日本的戰(zhàn)爭力量。”“以1947年的‘2·1罷工’為契機,該方針出現(xiàn)了轉變征兆?!?·1罷工’指‘官公勞’(按指官廳和公共機關的工會組織)、民間工會提出打倒吉田內(nèi)閣口號,并定于2月1日上午零時舉行罷工。麥克阿瑟在罷工之前下達了禁令?!薄暗?,美國占領下的日本,是與國際社會隔絕的封閉社會。當時,美蘇關系已經(jīng)惡化到了美國務院政策企劃室主任喬治·凱南提倡采取遏制政策的程度。美國不久即改變了占領方針。而我們并未立即意識到這一點。”[36)61946年2月1日至1947年10月27日任外務省條約局長的萩原徹后來亦追憶稱:“1946—1947年,支配國際氣氛的特征為大國間關系緊張,而非兩極的疏遠。我們尚未進入冷戰(zhàn)時期。”(20)劉世龍《美日關系(1791—2001)》(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年版第384—385頁)。第385頁注1:萩原徹回憶出處:邁克爾·M.吉津(Michael M.Yoshitsu)《日本與舊金山媾和》(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2頁)。而蘆田則并不真正信任惠特尼等人。1948年7月6日,艾克爾伯格迫于麥克阿瑟壓力被迫辭職。華盛頓時間20日,美國陸軍部宣布沃克將軍將繼艾克爾伯格出任美國第8集團軍司令。東京時間21日,鈴木九萬急訪艾克爾伯格,并稱隨后再次轉托艾氏代傳密函,向美國政府傳達。艾克爾伯格當晚日記即稱,其離任使鈴木明顯感到震驚,認為鈴木所說盟總里沒有贏得日本人民信任的人即是惠特尼。顯然,五百旗頭真之論并未切中要害,一中鵠的,反而迭陷誤區(qū),似是而非,堪稱敗筆,給人以看似蘆田外交平淡無奇,甚至畏葸不前、阘懦無能、無所用心、無所作為之感,實則恰恰相反,殊為皮相之見,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2019年12月1日,矢嶋光出版《蘆田均與日本外交:從國聯(lián)外交到日美同盟》。是以2014年大阪大學法學博士論文《戰(zhàn)后日本再軍備論理念及起源:“新外交”論者蘆田均戰(zhàn)前、戰(zhàn)時、戰(zhàn)后》為原型。全書共分6章:“作為外交官之出發(fā)”“向政黨政治家轉身”“與外務省的協(xié)動與對抗”“在崩壞的秩序中”“以日本外交的再生為目標”“走向再軍備論者之途”。蘆田任外相及首相兼外相期,僅置于第5章末節(jié)(第2節(jié))“冷戰(zhàn)表面化與《蘆田備忘錄》”部分。全書內(nèi)容簡介稱:“新憲法制定不久的戰(zhàn)后日本與吉田茂的輕武裝論對立、倡導再軍備論的蘆田均,從外交官時代的經(jīng)驗形成了怎樣的國際政治觀呢?也留意于其戰(zhàn)敗為止對蘇外交論變化和外務省政策,以及與幣原喜重郎、重光葵等人脈的譜系,同時,追尋蘆田的政治足跡,而對其再軍備論進行內(nèi)在性分析。考察戰(zhàn)后日本外交路線形成與對立的各種現(xiàn)象?!?21)矢嶋光《蘆田均與日本外交:從國聯(lián)外交到日美同盟》(吉川弘文館2019年版第315—316頁后記、封底)。亦有上田美和、熊本史雄等撰文延譽,(22)上田美和:“書評 矢嶋光著《蘆田均與日本外交:從國聯(lián)外交到日美同盟》”(《ヒストリア》(大阪)2020年第282期,第63—70頁)。熊本史雄:“書評 矢嶋光著《蘆田均與日本外交:從國聯(lián)外交到日美同盟》”(《歷史評論》(東京)2021年第849期,第90—94頁)。但全書研究本體、主體與重心并不在蘆田外交期,仍難稱為是一部全面、完整、深入的蘆田外交研究專著。
矢著從蘆田戰(zhàn)時倡導“國民外交”論出發(fā),闡釋蘆田戰(zhàn)后推行“國民外交”之新外交論,卻與荒敬所論片山內(nèi)閣打出“應舉國一致組成矚望和會之日本全權代表團”方針,及其所基于的“把外交作為供于國內(nèi)政治斗爭的工具乃是舊日本的惡疾,惟有超黨派主義外交才是國民外交的真髓”理由,(23)荒敬:“社會黨的議和政策及其形成過程”,載日本現(xiàn)代史研究會編《戰(zhàn)后體制的形成》(大月書店1988年版第157頁)。第179頁注釋4:細川隆元:“政局·新黨·議和”(《社會思潮》1948年第2卷第1期)。并無二致,沒有真正明了蘆田1932年回國從政,挑戰(zhàn)近代天皇制體制及舊外交的深遠意義。
矢著書評撰寫者上田美和,亦曾撰文分析蘆田與安倍能成的自由主義觀,但卻與安倍一樣,對于蘆田改革宮內(nèi)府等缺乏應有認識。安倍作為蘆田一高時代以來的摯友,幣原內(nèi)閣期,與蘆田分任文相、厚生相,第一次吉田內(nèi)閣期,與蘆田分任憲法修正案特別委員會貴族院委員長、眾議院委員長,蘆田內(nèi)閣期,也向蘆田推薦好友田島道治出任宮內(nèi)府長官,但他卻在蘆田去世前一年譏評稱:“我想,蘆田雖是頭腦明敏、有學問、通常也有風趣的男子,但仍然急于功名、強硬行事,后來豈不是遭到惡果了嗎?”(24)上田美和:“自由主義者的悔恨與冷戰(zhàn)認識:蘆田均與安倍能成”,載伊藤信哉、萩原稔編著《近代日本對外認識 Ⅰ》,第343頁注釋24注文。同注文注有出處:“安倍能成:《安倍能成 戰(zhàn)后自傳》,日本圖書中心2003年版第145頁。底本是1958年載于《周刊新潮》單行本化之新潮社1959年版《戰(zhàn)后自傳》”。而與蘆田戰(zhàn)時以來的摯友石山賢吉,贊賞“智能型總裁”及追求“正義與信念”的蘆田之論大相徑庭:“世間稱蘆田氏是強行首相。誠然,蘆田氏是強行首相。然而,蘆田氏的強行卻并非始于今日。蘆田氏作為外交官奉職歐洲時,日本掀起‘滿洲事變’。蘆田氏遂拋卻其地位,急速返回日本,為將自己的信念訴之于日本國民,而被提名為眾議院議員候選人?!薄斑@就是強行的開始?!薄叭绱耍J田氏的身邊機變一轉。當時,片山內(nèi)閣下臺,蘆田氏大展志向的時機到來。蘆田氏拼上作為政治家的命運,被提名為總理大臣候選人”,“故此,稱蘆田氏為強行首相,正說對了?!盵37]
矢著則與上田所引安倍之論,以及上田所著、吉川弘文館2016年版《自由主義能沮遏戰(zhàn)爭嗎:蘆田均、清澤洌、石橋湛山》同樣,在就蘆田反思日本戰(zhàn)時內(nèi)外失策根源上,皆缺乏應有的深度分析,未能揭示蘆田主政期,即極力抵制昭和天皇主導下的宮廷外交,而暗自籌謀天皇退位,推進廢止天皇制運動,推行新外交及現(xiàn)代化進程等終極目標的一面。本來,蘆田1948年夏日記即云:“6月14日下午3時,在宮內(nèi)府(召開)皇室經(jīng)濟會議,只有松本治一郎君就宮廷預算加以反對。返途并排步行于走廊時,松本君(與我)談話有云,‘龐大預算造出為好。因為,這就會成為廢止天皇制運動的大好理由?!薄?月8日下午3時過,宮內(nèi)府長官田島君前來”,“兩人尤其認真商談的事是(天皇)退位問題”,“萬一實現(xiàn),兩人就必須下決心共同擔負責任?!盵8)129,152而因遽遭吉田茂政治暗算之昭電事件被迫辭職,一直在野悲抑莫名的蘆田,在10年后方最終被判無罪的當天,友好為其舉行的祝賀盛宴上,即簡短致辭。在場的鶴見祐輔,1年后追悼并感嘆蘆田痛惜政治理想未得實現(xiàn)云:“沒有任何急言激語痕跡。同君胸中一定有萬斛義憤?!薄叭欢倪@一演說中,只是一句流露出無限感慨。此即:‘我28年余的漫長的議員生活中,真正能夠講說所思所想的事情,只是4年?!盵38)47
矢著另一核心觀點,所謂蘆田戰(zhàn)時崇奉“普遍的國際協(xié)調(diào)論”,亦未切中肯綮,未能從明治外交傳統(tǒng)這一日本近代外交傳統(tǒng)著眼,揭示近代重點對美英協(xié)調(diào)乃至結盟進行大陸擴張的本質(zhì),及其對蘆田外交觀形成所產(chǎn)生的影響,反而“過譽蘆田對美歐國際協(xié)調(diào)觀一面,而失究、避忌其片面協(xié)調(diào)論對日本擴大戰(zhàn)爭進程、侵害中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乃至誘促美歐對日綏靖惡性循環(huán)等之不良影響?!盵39)39結果,未能找到一條連動并貫通被占領期前后日本外交的基軸與主線,未能拿出一把如何才能打開蘆田外交研究大門的鑰匙。畢竟,“在思想淵源上,吉田、蘆田外交是近代以來日本對美協(xié)調(diào)主義的繼承與發(fā)展?!薄皬拿髦尉S新以來日本外交的主流來看,不難發(fā)現(xiàn),自陸奧外交、幣原外交直至吉田、蘆田外交,一脈相承、一以貫之的即是‘內(nèi)心感情絕對親英美’?!薄罢碱I期日本外交傳統(tǒng)的復歸問題,值得進一步認識和分析?!盵40)50吉田即就此“日本外交的沒落和復原”總結稱:“日本外交的根本方針必須放在對美親善這個大原則之上,今后也不會改變,而且也不應該改變。因為這不單是戰(zhàn)爭結束后的暫時的惰性,而是遵循明治以來的日本外交上的正確路線?!盵41]
矢著強調(diào):“片山內(nèi)閣成立當天,外務省決定了起草和約前,轉告日方希望實現(xiàn)更為有利的議和的方針”,但其蘆田外交期的論述,除解析蘆田對比鈴木九萬、萩原徹兩議案而采納前者,“成為(第二次蘆田)備忘錄原型的,是鈴木議案”,[42]以及提供1947年10月31日亨利·勞倫斯來訪史料外,幾無新意。甚至即便對勞倫斯來訪及其報告“遣返日本人;和約;煤炭生產(chǎn);外相蘆田可能面臨辭職壓力”等之史料解讀,亦失之于誤讀、誤解、誤判:蘆田“就任外相后,(在)與盟總外交局的會談席上稱:‘只限于有關日本(一方),條約,無疑地,最后只不過是被告知一下,而日本則不懷有任何異議,僅在上面簽字而已吧?!瘜Υ?,同局亨利·勞倫斯(W.Henry Lawrence Jr.),記錄稱:‘完全看不到蘆田像是在抱有條約可能成為交涉型的事理這種幻想。’因此,起草和約前,轉告日方希望至為重要這一外務省的方針,對蘆田而言也是得到了充分理解,可以說,這與他自己以前開始的思考正相同?!?25)矢嶋光《蘆田均與日本外交:從國聯(lián)外交到日美同盟》(吉川弘文館2019年版第205—206頁)。第219頁注釋38: “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 October 31, 1947, ‘Repatriation of Japan; Treaty of Peace; Coal Production; Possible Pressure on Foreign Minister Ashida to Resign; Political Career of Mr.Takizo Matsumoto’, Tokyo to Department of State, November 6, 1947, 894.00/11-647, Central Decimal Files, 1945-1949, Record Group 59, National Archives Ⅱ, College Park, Maryland.”重蹈了對蘆田日記所謂被占領下只能按照占領政策劃線施政錯誤認知的覆轍,未能發(fā)現(xiàn)職業(yè)外交官出身的蘆田言不由衷、全然外交辭令的一面,缺乏史學工作者應有的“同情之理解”,仍像五百旗頭真等人一樣,未能從74年甚或76年前,蘆田專為麥克阿瑟盟軍總部所布設下的一道道陷阱、一重重迷魂陣中走脫出來。畢竟,一旦1年后蘆田辭職在野,且勞倫斯離日他往,二人談話旨趣便迥然有別了。蘆田1948年10月30日日記即云:“傍晚7時客來。與懷亞特先生和夫人,亨利·勞倫斯先生(因履新新加坡而離京),布朗先生和他的新娘麥肯納女士,松本滝藏夫人,百合子10人桌前并排,進餐日本飯菜。暢談至近10時。有說有笑、歡快熱鬧,沒想到能夠毫無隔閡地交談?!盵8]234
學界研究不足,致使大眾網(wǎng)絡影視對蘆田的評介愈發(fā)失真失實。維基百科刊布的“蘆田均”詞目之“蘆田內(nèi)閣開始工作”欄內(nèi),譏評蘆田與麥克阿瑟、美國政府交涉不足稱:“當時的政府有眼前多種棘手的重要課題——糧食問題的解決、通貨膨脹的克服、生產(chǎn)的增強、失業(yè)的解決——,而忙煞于其應付和處理。一方面,在蘆田內(nèi)閣(時期),制定了成為戰(zhàn)后日本基礎的多種法律。此即基于新憲法的刑事訴訟法的全面改正,警察組織的根本改革(舊警察法的制定),國家行政組織法及基于此的所謂中小企業(yè)廳、煤炭廳、建設省、海上保安廳、水產(chǎn)廳、經(jīng)濟調(diào)查廳之各行政廳的設置法,教育委員會法,日本學術會議法,警官職務執(zhí)行法,行政代執(zhí)行法,地方財政法,檢察審查會法,輕犯罪法,風俗業(yè)經(jīng)營法等。然而,卻幾乎看不到蘆田自身作為總理大臣,就那樣的課題而積極努力的跡象。”“蘆田當時這樣寫道:‘據(jù)我所見,作為占領軍治下的政府,即便誰擔當政局,除了沿著同盟國占領政策的(劃)線推行政治外,皆別無他途?!m然這是(另)一面的真理,但可以說,這卻與同樣在占領政策的框子里,也能和麥克阿瑟、(甚至)屢屢(和)美國政府直接交鋒而盡力實現(xiàn)自己政策的吉田茂首相的姿態(tài),形成了鮮明對比?!?26)維基百科,2015年2月3日搜索。
1993年,渡邊昭夫、五百旗頭真監(jiān)修,日本放送協(xié)會制作的4卷8集紀實片《戰(zhàn)后日本外交是如何形成的》熱播。4卷是《吉田茂與對日議和》《鳩山一郎與日蘇復交》《岸信介與日美安保改約》《佐藤榮作與沖繩返還》,每卷分上下兩集,每集30分鐘,惟卻失設蘆田專卷專集,缺失了蘆田對美英為主片面議和及對美結盟決策,以及早期議和等戰(zhàn)后日本外交形成的關鍵一環(huán)。而日劇《敗中求勝:創(chuàng)基戰(zhàn)后的男子吉田茂》,更將褒吉貶蘆的大眾化印象,塑造、演繹得家喻戶曉,登峰造極,完全漠視蘆田傳奇性政治外交生涯,反卻大大渲染其戲劇性、悲劇性政治宿命:“本劇描寫二戰(zhàn)后美國占領日本期間,總理吉田茂領導一個不知明日溫飽的戰(zhàn)敗國再度獨立,并走向復興的故事。吉田茂,他帶領化為焦土的國家,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況下,一個人作為最高領導人與麥克阿瑟談判,爭取日本利益?!薄皯?zhàn)后被問到重振國家的時候,吉田信心十足地說:‘輸了戰(zhàn)爭,贏了外交的歷史。’帶著絕對不放棄、不屈服的精神,他成為日本總舵手,引導日本走向復興,敢毫無畏懼地與聯(lián)合國(引者按:應為同盟國)總司令對峙,結果兩人達成了讓日本‘再生’的一致意見?!?27)百度百科,2017年9月30日搜索:《負けて、勝つ ~戦後を創(chuàng)った男·吉田茂~》劇情簡介。共5集,日本放送協(xié)會2012年9月8日至10月6日周四21:00—22:13播出,柴田紳一、楠綾子負責時代考證,古關彰一負責憲法考證,小田部雄次負責宮中考證,米倉リエナ負責英語臺本考證。
誠然,學術問題有歷經(jīng)數(shù)年、數(shù)十年解決的,也有歷久而仍未洞明的。人們習于觀成而疏于慮始。然而,“鑒物于肇不于成”,“小事之成,不若大事之廢”,“治學術思想史須在源頭處著力?!?28)余英時《錢穆與現(xiàn)代中國學術》(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序言第4頁:“錢先生又特別提醒我:治中國學術思想史必須在源頭處著力,不能以斷代為限?!狈从^日本及國際學界,吉田外交研究異常繁盛,蘆田外交研究乏人問津,原因概或莫不如此。東京大學即不似戰(zhàn)前那樣成為日本國際法及外交史研究的引航者,日本戰(zhàn)前如蘆田本人所著鴻篇巨制比比皆是,洋洋大觀,戰(zhàn)后反卻少之又少了。
總之,外交史研究的中心是外交政策的制定、實施及演變過程。外交有外交政策與實踐之別,外交家也有外交思想家、理論家、實踐家之異。當外交獲得成功、外交實踐者贏得聲譽之時,外交提案者、決策者、先行者卻往往多被忘記。日本學界論及蘆田外交,指出依靠聯(lián)合國保障安全論只是占領初期的產(chǎn)物,到占領中期片山內(nèi)閣成立不久的1947年9月12日即被否定,轉而奉行片面議和及對美結盟政策:“片山哲內(nèi)閣認為,‘在對日問題上,如果蘇聯(lián)不合作,即使只有西方國家,也要采取適當?shù)拇胧!盵43]日本學界亦以和約起草者美英兩國的動向為中心,以亞太國家及日本政府等的反應和對策為主要著眼點,關注美國對日占領政策的轉變,認同其主要標志始于1948年10月7日NSC 13/2號文件的制定,至于“日本國內(nèi)輿論、在野黨及政府以外的動向研究相對薄弱”(44], “一般對蘆田內(nèi)閣評價極低”(45], “片山、蘆田兩屆中道政權的改良性質(zhì)、內(nèi)政及外交結果研究不足”(46],“如在前章中管窺所見,關于議和條約的成立,吉田茂的存在與影響非常大。但是,我們似有必要將聚光燈照向另外一位人物。由于吉田的存在與影響過大,所以,被遮蔽在其背后、往往被人看不見的,難道不是1947—1948年盡管短時期卻擔任外相及首相的蘆田均的作用嗎?”[47]尤其是,蘆田何時開始醞釀并利用艾克爾伯格等人,以反制麥克阿瑟等美國聯(lián)華派及遠東委員會,而秘密展開離間外交、越頂外交的,何時最早形成對美英為主片面議和及對美結盟構想,其東亞戰(zhàn)略及對美政策轉變過程具體怎樣,昭和天皇主導下的宮廷外交與蘆田外交有何異同,都沒有給予詳細明晰的實證性研究,以致日美同盟的起源研究等并不完整,蘆田推行的被占領下情報戰(zhàn)、諜報戰(zhàn)、心理戰(zhàn)、宣傳戰(zhàn)、輿論戰(zhàn),更是鮮為人知,湮沒不彰,某些研究領域極為不足甚至頗多錯訛。日本被占領中期外交史,正像史學研究通常遇到的現(xiàn)象那樣,“迄今為止,還沒有人曾經(jīng)完全根據(jù)其時代的紀錄作出考查以發(fā)現(xiàn)那個時期事件的真實情況?!盵48]“很多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外交政策出臺的過程依舊不為人知。”(29)楊奎松在2009年1月華東師范大學“冷戰(zhàn)與中蘇關系:外交、經(jīng)濟與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發(fā)言。見李丹慧主編《冷戰(zhàn)國際史研究》第10輯(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年版第331頁)。
1962年,吉田茂回憶錄英譯本在美國面世。吉田原書中,對其外交自我粉飾,含混其辭,回避占領初期一味囿于與麥克阿瑟總部交涉的片面性、狹隘性等短視史實,盡管亦提及美國第8集團軍司令艾克爾伯格之名,給人以似乎他早自占領伊始,就已發(fā)現(xiàn)并注重艾氏特殊利用價值及無可替代的影響力印象,實則他只是到占領后期,方恍然大悟,如夢初醒,遂大步占領中期蘆田外交手法后塵,1950年4月,即命藏相池田勇人作為首相特使赴美,表面上考察美國財政、經(jīng)濟,暗自則為轉達吉田片面議和及對美出租軍事基地口信。由此,直至舊金山議和,等等,竟致掠人之美,貪人之功。而1971年馬丁·溫斯坦《日本戰(zhàn)后防衛(wèi)政策 1946—1968》,1979年約翰·道爾《帝國與復興:吉田茂與日本經(jīng)驗 1878—1954》,1987年美日學者合著《占領日本研究》,1989年霍華德·舍恩伯格《戰(zhàn)后復興:美國人與日本再造 1945—1952》等書的問世,皆直接、間接地受到英譯本吉田回憶錄的影響。
以《占領日本研究》為例。該書仍未脫出占領初期吉田外交狹隘性、滯后性思維認識,依然單純從盟總與日本政府間的關系就事論事,而照納吉田說辭,大談特談“不僅僅盟總局課層次意見分歧。雖屢屢可見局課長見解和態(tài)度定下下屬與日方之間接觸的氛圍基調(diào),但在各方面亦因個人而存在相當大差異。吉田茂在回憶錄中寫道,在總司令部內(nèi)存在一些集團以及其間的對立,并說,像在哪個方面存在差異呢?吉田遂對占領初期‘理想主義的’改革者們、‘穿軍服的文職人員們’、對日本民主化懷抱熱情的‘新政們’予以強烈批判,卻說威洛比將軍、艾克爾伯格將軍等之‘軍人’,則對此較為‘切合實際’,說他們認識社會不安之危險和秩序之必要性?!?30)庫爾特·斯坦納:“占領與民法法典之修訂”。載坂本義和、羅伯特·E.沃德編《占領日本研究》(東京大學出版會1987年版第442—443、455頁)。第455頁注釋56:“吉田認為,日本人中有‘利權追求者’與‘進步派’乃至‘過激派’,這些人與總司令部內(nèi)的‘左翼分子’密切關聯(lián),這些日本人‘特別有害’。見吉田茂《回憶錄》,Houghton Mifflin,1962,pp.38-39, 43-46, 53-55, 287。又,吉田對日本一側的批判,見pp.59-61, 151”。引者按:庫爾特·斯坦納(Kurt Steiner),時為斯坦福大學名譽教授,該書另一編者羅伯特·E.沃德(Robert E.Ward),同為斯坦福大學教授。如此引文出處、行文觀點乃至字詞句式,完全蹈襲1979年約翰·道爾出版的吉田茂研究一書的論述內(nèi)容。(31)約翰·W.道爾著,大窪愿二譯《吉田茂及其時代》下卷(中央公論社1991年版第43頁)。引者按:原書名為:John W.Dower, Empire and Aftermath:Yoshida Shigeru and the Japanese Experience,1878-1954,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1994年,舍恩伯格專著日譯本《占領 1945—1952: 締造戰(zhàn)后日本的8位美國人》問世,并未指出原著重蹈其所引前述馬丁·溫斯坦《日本戰(zhàn)后防衛(wèi)政策 1946—1968》之既有錯誤,而仍照譯稱:“被禁止設置在美代表部的戰(zhàn)后日本政府高官,以及支持日本政府的所謂銀行家、產(chǎn)業(yè)家們,探索應向美國國內(nèi)尚未看到的同志傾訴、以搶先于改革指向的最高司令的方法。窗口之一是羅伯特·L.艾克爾伯格陸軍中將。由此,他便和日本游說團親密(交往),1947年以后與麥克阿瑟敵對起來。截至1948年夏作為第8集團軍司令的艾克爾伯格,由于在橫濱有司令部,故能遠離總司令部(進行)某種程度地自由行動,也能與陸軍部取得直接聯(lián)系。對占領軍進行的政治改革、經(jīng)濟改革幾乎皆抱反感的吉田首相,而且還有蘆田均外相、停戰(zhàn)聯(lián)絡橫濱事務局局長鈴木九萬,和艾克爾伯格親密(交往),不停地利用他的建議與支援。”(32)霍華德·B.舍恩伯格著,宮﨑章譯《占領 1945—1952: 締造戰(zhàn)后日本的8位美國人》(時事通訊社1994年版第178—179、374頁)。第374頁注釋30:“Martin E.Weinstein, Japan’s Postwar Defense Policy, 1946-1968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1), 18-25.For Eichelberger’s association with the Japan Lobby, see notes 36 and 37 below.”引者按:原書名為:Howard B.Schonberger, Aftermath of War: Americans and the Remaking of Japan, 1945-1952, Ohio: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89.該書將締造戰(zhàn)后日本的美國人,列為格魯、麥克阿瑟、畢恩來、基倫、克恩、德雷柏、道奇、杜勒斯共8位。其實,最應列出的還有艾克爾伯格,他甚至可謂第一人,其作用,緣起于其軍職及與馬歇爾、艾森豪威爾、布萊德雷等淵源頗深之身份的特殊性,以及戰(zhàn)后初期冷戰(zhàn)氛圍下美國國安會決策機制、海外軍事占領體制缺陷、軍人權勢集團干政、全民安全國家構建等特殊環(huán)境下,艾氏及五角大樓等軍方聯(lián)日派勢力惡性膨脹,導致艾氏野心膨脹及其作用無可替代性。畢竟,被占領伊始,蘆田、鈴木等,就是最早首先從艾氏及美國第8集團軍首腦層打開缺口,攻心為上,并由此引發(fā)一系列連環(huán)影響的。
尤有甚者,前駐日大使、日本問題專家賴肖爾的著述被推為名家名著,影響較大,也提及蘆田,但他卻認為:“結盟還是中立的問題是美國強加給日本人的。1951年美國決定在沒有蘇聯(lián)和中國參加的情況下單獨同日本簽訂了和約。與簽訂和約相配合,日美之間又簽訂了一個安全條約,允許美國在一個獨立的日本保留其軍事基地,并對日本的防務承擔義務。從美國的觀點看,這兩個決定都是不可避免的。占領時期已經(jīng)過久,再繼續(xù)下去倒會使已經(jīng)取得的成就遭受損害。但是,簽訂一個包括各方在內(nèi)的和平條約看來又不可能。邀請中國參加是困難的,因為美國同它的盟國之間在哪個中國政權是真正代表中國這個問題上存在著分歧。美國承認國民黨而英國和其他一些盟國則承認北京的人民共和國,當時美國同后者在朝鮮進行戰(zhàn)爭。很顯然,莫斯科和北京都不會同意美國所認為的必不可少的和平條件,尤其不會接受美國在日本保有軍事基地。但是,無論是從支持美國在朝鮮戰(zhàn)爭中的軍事地位來說,還是為了保衛(wèi)毫無防御力量而又危險地處于暴露地位的日本來說,美國人認為這些基地都是極其重要的?!薄叭毡镜谋J嘏烧晤I導人理解并贊同這種理由。蘆田均首相首先主張繼續(xù)保持同美國的防務關系,繼任首相的吉田茂也支持這一政策。甚至比較溫和的社會黨人也同意需要有一個‘單獨和平條約’,并在這個問題上同該黨左翼發(fā)生了分裂。然而,其余反對派團體則激烈反對?!盵49]賴肖爾等強調(diào)蘆田首相首先主張繼續(xù)保持同美國的防務關系,認識到蘆田在日本現(xiàn)代外交史上的開創(chuàng)意義,卻未說明蘆田此前外相時代就已提出對美英為主片面議和及對美結盟問題,甚至無視日本單方主動請求美國結盟這一恰恰相反的史實,而錯誤地認為結盟或中立問題是美國強加于日本的。如果說蘇聯(lián)學者日美安保條約及結盟之論幾乎眾口一詞,一致認為“這個條約是美國在武裝占領日本期間強迫日本接受的(1951年9月8日正式簽訂)”(50)20,而多從政治宣傳與輿論攻擊出發(fā),大失學術水準及科學研究嚴謹意義的話,美國卻也有人如此認為,且是外交大員及學者雙重身份者,誠不免匪夷所思了。
美國學界研究不足,典型反映在被譽為西方日本史研究集大成者、6卷本《劍橋日本史》的系列編撰中。1989年,第6卷英文版《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Japan (Volume 6: The Twentieth Century)》出版,6位日本學者三谷太一郎、福井治弘、秦郁彥、中村隆英、香西泰、平良浩治(福井、平良供職于加利福尼亞大學、伊利諾伊大學),以及1位澳大利亞學者分章參撰,但仍未真正達到“本卷將為當代以及未來的研究者設立20世紀日本歷史研究的非常高的學術標準?!?33)彼得·杜斯主編,三谷太一郎等著,王翔譯《劍橋日本史:第6卷 20世紀》(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封底所引《跨學科史》對其贊語。究其原因,除了步武前人,深受日本及國際學界研究滯后影響外,主要在于,該卷主編及他人研究方向皆非日本外交史等知識結構的限制:“彼得·杜斯,美國哈佛大學博士,斯坦福大學歷史系日本歷史終身教授,胡佛研究所榮譽研究員。研究方向有現(xiàn)代日本政治、經(jīng)濟等。著有《現(xiàn)代日本》《日本的封建主義》等6本著作,并主持編著過3套大型叢書。”(34)彼得·杜斯主編,三谷太一郎等著,王翔譯《劍橋日本史:第6卷 20世紀》(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主編簡介。該書章節(jié)安排、結構設計等布局謀篇上,即可見一斑。
目錄分“緒論”(第1章)及后文4編共14章。第1編“國內(nèi)政治”含括第2—4章:“政黨內(nèi)閣的建立(1898—1932)”、“日本的政治與動員(1931—1945)”、“戰(zhàn)后政治(1945—1973)”。第2編“對外關系”含括第5—7章:“日本殖民帝國(1895—1945)”、“在亞洲大陸的擴張(1905—1941)”、“太平洋戰(zhàn)爭”。第3編“經(jīng)濟發(fā)展”含括第8—10章:“工業(yè)化與技術變革(1885—1920)”、“蕭條、復蘇與戰(zhàn)爭(1920—1945)”、“戰(zhàn)后日本經(jīng)濟(1945—1973)”。第4編“社會與文化變遷”含括第11—14章:“農(nóng)村社會轉型(1900—1950)”、“日本的經(jīng)濟發(fā)展、勞動力市場與勞資關系(1905—1955)”、“社會主義、自由主義與馬克思主義(1901—1931)”、“20世紀日本對西方的反抗:政治和文化的批判”。對于奠定戰(zhàn)后日本社會發(fā)展基本路線之關鍵性、決定性時段的被占領期,政治、外交部分,僅置于第4章共分兩節(jié)的首節(jié)“政治調(diào)整:占領及其直接后果”1處行文,并未成為中譯本即長達800頁、79.4萬字的全書重點,相較于日本國內(nèi)素有占領史、占領外交等專有名詞的研究重心,尤不成比例。由此,長達50頁詞匯索引中,蘆田均、蘆田外交等詞付之闕如便不難理解了。
彼得·杜斯說明云:“給予政治和外交史的篇幅與它們的豐富內(nèi)容相比要少,從而關于細節(jié)的報告也少。但是,由于英語中有許多關于這些主題的優(yōu)秀著作,讀者們要填寫記錄中明顯的空白將不會有什么麻煩。對于他們來說,可能更加困難的是找到關于其他主題的簡潔描述,特別是在經(jīng)濟、社會和思想文化史方面。因此,內(nèi)容編排上可能的錯誤反而會對他們有利。”(35)彼得·杜斯主編,三谷太一郎等著,王翔譯《劍橋日本史:第6卷 20世紀》(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第6卷前言。然而,既然英文著作日本被占領期外交研究多存不足,那么,他的這種說法便大可質(zhì)疑。外交內(nèi)容相對較少,所下論斷卻多有失誤,如此現(xiàn)象更不難理解了。
具體而言,盡管數(shù)處提及吉田,但對吉田“敗于戰(zhàn)爭、勝于外交”之論無動于衷,不僅失載蘆田外交誘促美國遠東戰(zhàn)略大轉變、遠東重心由中國一變而為日本所造成的地區(qū)及全球性深遠影響,且此種不良影響,在21世紀的今天尤為世人看得愈發(fā)分明,反而判定日本無外交、被動接受《日美安保條約》、不想追求大國地位等。彼得·杜斯所撰第1章“緒論”,即不惜筆墨,一味強調(diào)此乃敗勢下的被動無奈:“隨著1945年的戰(zhàn)敗,日本領導人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身處一個新的世界,在新的形勢下,外交上自主行動的可能性已經(jīng)不被承認。戰(zhàn)后的‘東亞新秩序’完全不同于戰(zhàn)前領導人所曾期望的那種秩序。首先,日本軍事能力的毀滅及其殖民帝國的放棄,嚴重降低了它的國際地位并縮小了它的行動范圍。其次,中國的虛弱曾經(jīng)引發(fā)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大陸政策’的推行,如今這一情況已經(jīng)結束。再次,日本軍隊在中國和東南亞的無情和殘酷政策,更不用說它在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qū)的長期殖民統(tǒng)治,讓大多數(shù)亞洲人民對日本懷有敵對情緒。最后,在戰(zhàn)前卷入這一地區(qū)政治事務的主要西歐大國,最為顯著的是英國,已經(jīng)失去或正在失去它們在這些地區(qū)的影響力,而新的非歐洲的三強國家——美國、蘇聯(lián)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則主導了地區(qū)的政治。這種新的結構從根本上改變了日本政策選擇存在可能性的范圍,從根本上降低了日本在國際政治事務中充當自由中介人的能力,即便日本領導人曾經(jīng)對此滿懷期望也無濟于事。”“不管怎樣,戰(zhàn)后的日本領導人已經(jīng)不再想象日本是一個強國,也不再期望日本在世界政治事務中扮演主要的角色。確實,在戰(zhàn)后十年的時間里,日本的領導人正在努力改正自己的行為,以使人們忘記日本作為一個顛覆性的擴張主義力量的名聲?!薄霸?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日本政府在與外部世界的關系上有意識地采取了一種‘低姿態(tài)’,使其外交政策的重心及其經(jīng)濟和安全放在與美國的聯(lián)系上。事實上,除了與美國保持一致以外,日本真的沒有外交政策可言?!薄懊髦螘r代的領導人曾經(jīng)奮力戰(zhàn)斗,以掙脫在19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被強加的不平等條約體系的束縛,但1951年的吉田茂卻別無選擇,只能接受《日美安保條約》。”[51]
1999年,日本研究名家約翰·道爾出版名著《擁抱戰(zhàn)敗》,引起很大反響。日譯本由三浦陽一、高杉忠明、田代泰子翻譯,巖波書店2001年出版。中國《讀書》雜志亦刊發(fā)評論專輯稱:“(2008年)9月,《擁抱戰(zhàn)敗》中譯本出版后,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和三聯(lián)書店聯(lián)合召開了座談會,本刊編輯部約請參加座談的部分學者在發(fā)言的基礎上就相關重要專題寫成文章,刊登如下,供讀者參閱?!盵52]然而,青年時代師從秦郁彥研究日本史的道爾,此著在學術意義上,很難說多大程度上超越了其早年吉田茂研究水準。他寫道:“日本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戰(zhàn)敗以及此后美國主導占領的出版物,不勝枚舉。它們當中有在文獻資料的基礎上進行的優(yōu)秀的學術研究,也有各式各樣的暢銷文集,內(nèi)容有當時發(fā)表的文章、占領期間向報社的投稿、詳盡的年表、照片、電影簡介、流行歌詞、關于戰(zhàn)爭犯罪與黑市的特集、戰(zhàn)后暢銷書榜單與摘要,等等。正如本書注釋所示,我十分倚重這些日文的出版資料,而對某些特定的論題來說,我認為自己的任務,就是將日本學者的某些發(fā)現(xiàn)呈現(xiàn)給英語世界的讀者?!盵53]雖謙抑有加,甚至多處寫到蘆田,但對其外交終未作出深入研究和全面評價。
2002年,安德魯·戈登出版《日本的起起落落:從德川幕府到現(xiàn)代》?!案甑墙淌谑枪鸫髮W日本史專家,身為美國人,可以說是從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去觀察上述日本歷史的爭議?!盵54]然而,從第13章“美國占領下的日本:新出發(fā)點及延續(xù)的舊結構”等內(nèi)容來看,論述了二戰(zhàn)前后的穩(wěn)健派,但未提及該派核心成員及靈魂人物之一的蘆田及其外交。
2007年,著名漢學家費正清及史學家賴肖爾的高徒羅茲·墨菲,根據(jù)40余年教學經(jīng)驗,在1992年版《亞洲史》基礎上,出版的插圖第4版《東亞:一部新歷史》,仍未述及蘆田。第22章《1945年后的日本》第1節(jié)“日本的復蘇”“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用1整段贊評吉田,至于所謂吉田“反對日本占領中國東北”,更是有失準確:“日本戰(zhàn)后早期恢復和民主政體建設的主要代表人物,是1946年4月就任首相的吉田茂(1878—1967)。和許多日本人一樣,吉田茂對占領當局的許多改革都很不滿,但是他卻像一位盡職盡責的公務員一樣履行他的責任。戰(zhàn)前,吉田茂也曾反對日本與德國走得太近,主張要與英美發(fā)展關系。但時勢比人強,后來日本所走的道路恰恰與他的主張相反。他反對日本占領中國東北,后來又支持盡快與盟國進行和平談判。為此,吉田茂被逮捕入獄。吉田茂的經(jīng)歷,當然使他成為比較容易被美國人接受的戰(zhàn)后日本的新領袖。吉田茂曾經(jīng)在東京大學接受精英教育,畢業(yè)后進入外交機構(擁有東京大學的學位是進入外交界的必要條件),之后擔任了日本駐英國大使,因此,他對英美人士是十分熟悉的。吉田茂在國內(nèi)是一位保守派,強烈支持日本的非軍事化,盡可能使日本避免卷入冷戰(zhàn)的任何一場軍事沖突中?!?36)羅茲·墨菲著,林震譯《東亞史》(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2),陳奉林2012年4月于外交學院所撰序言“開拓東方歷史研究的新視野”第1頁,正文第562頁。
卡梅爾·惠特尼著、王泳生編譯之《麥克阿瑟》,未提蘆田,反卻是特地印有微笑著的、占據(jù)當頁1/3篇幅的吉田茂半身照,像左側余白處,赫然有句云:“日本戰(zhàn)后首任民選首相吉田茂”。像下引用了1951年4月麥克阿瑟被解職時,吉田就“麥克阿瑟所推行的改革對戰(zhàn)后日本的歷史產(chǎn)生了極深遠的影響”,而向日本全國發(fā)表的廣播講話中動情贊美的3行話語。[55]然而,1946年的記者報道,對此早有明確闡述:“原文載紐約時報,10月28日上海大陸報曾轉載此文”:“最值得注意的是頭腦簡單的日本人在4月的大選中已經(jīng)證實他有民主國家人民選舉的能力”,“在這次投票中最主要的他們選出了一個人鳩山——自由黨首領,可是盟軍最高統(tǒng)帥麥帥未予法律上的許可與承認?!?37)《中央日報》(南京),1946年11月15日,第3版:“對日占領依然是‘一筆賭注’”,Lendesey Parrott著文、張世杰譯。毋庸贅言,日本戰(zhàn)后首位民選領袖并非吉田,而是鳩山一郎。只不過鳩山當選后旋遭整肅,轉而向吉田私相授受黨魁寶座,吉田遂得專美于前而已。而戰(zhàn)敗前夕,即創(chuàng)議建黨,聯(lián)擁鳩山而有創(chuàng)黨元勛首功的蘆田,反遭吉田打壓、排擠,此后旋即退黨,另創(chuàng)第二大保守黨民主黨。
2015年,布雷特·L.沃克出版《簡明日本史》,未提蘆田,而只是論述吉田稱:“盟軍最高司令部之所以青睞吉田茂,是因為他明確期望在經(jīng)濟和軍事上結成美日同盟。在之后被稱為‘吉田綱領’的政策下,吉田首相將沿著西方自由主義路線的經(jīng)濟恢復作為第一要務,而在軍事上則依靠美國的保護,這也成為戰(zhàn)后日本經(jīng)濟成功的一個關鍵要素。從本質(zhì)上而言,日本不必支付巨額國防賬單就得以重建。為了實現(xiàn)這些目標并驅(qū)逐無條件投降的幽靈,吉田茂簽署了《舊金山和約》和《美日安全保障條約》,在1952年4月正式結束了戰(zhàn)爭,與美國商議確立了日本的安全措施?!盵56]
美國學界日本通史及專史研究不足,也反映在世界通史、世界近現(xiàn)代史撰著環(huán)節(jié)中。斯塔夫里阿諾斯著、吳象嬰及梁赤民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全球通史:從史前到21世紀》如此,《現(xiàn)代世界史》亦復如是:第22章“冷戰(zhàn)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重建”第1節(jié)“冷戰(zhàn)展開的十年,1945—1955年”第4部分“日本的復興”,未提蘆田,書后所附“延伸閱讀:建議與書目”日本部分中,所列明的亦不過是賴肖爾與詹森的合著及約翰·道爾前著等,兩次提及的要人仍是天皇裕仁:“最好的關于當代日本的入門書是:E.O.Reischauer and M.B.Jansen, The Japanese Today: Change and Continuity (rev.1995)。分析日本戰(zhàn)敗后初期及占領時期的變化的著作包括:J.W.Dower, Embracing Defeat: Japan in the Wake of World War Ⅱ (1999),該書深入考察了美國對日本的占領;D.Irokawa, The Age of Hirohito, In Search of Modern Japan (1998)一書縱貫1926年至1989年的日本歷史,是一部著重研究日本由農(nóng)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變遷的出色的社會史著作?!?38)R.R.帕爾默著,喬·科爾頓、勞埃德·克萊默修訂,何兆武等譯《現(xiàn)代世界史》上下卷插圖第10版(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年版第733—735、983頁)。
英國學者馬丁·吉爾伯特,1997、1998、1999年出版3卷本《二十世紀世界史》,稱“這部歷史是這樣一部歷史:國家的沖突和它們的結盟、帝國的掙扎和它們的垮臺、民族斗爭和民族的聚合,這一切成為本書的敘述中心,正如它們成為本世紀的中心一樣?!比欢@部巨著并未提及日美同盟的形成與蘆田外交的關系,參考書目也未引用日文著作。或許囿于日本史上吉田外交的巨大影響這一傳統(tǒng)敘述習慣,他注意到的,仍只是占領后期吉田對美結盟的作用而敘述1949年道:“日本重新找回的自信在日本與蘇聯(lián)就一項和平條約進行談判期間有所表露,當時,日本首相吉田茂——他在戰(zhàn)前為日本駐倫敦大使——聲明說,如果俄國的提議太不利于日本,日本將隨時離開談判。盡管吉田茂很快就撤回了聲明,但他已經(jīng)清楚地表明了一個獨立的日本特色思想的回歸?!?39)馬丁·吉爾伯特著,周啟朋等譯《二十世紀世界史》(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第1卷上冊導言部分第4頁、第2卷下冊第926頁。
法國學者讓·巴蒂斯特·迪羅塞爾,1978年出版第7版《外交史(1919—1978年)》,論述了1947年至1948年美蘇冷戰(zhàn)及兩大集團形成,并在下卷第2章“冷戰(zhàn)和地區(qū)性糾紛(1948—1953年)”第10節(jié)“對日和約”部分,就“美國對日政策”過于夸張地指出:“顯而易見,美國從1947年開始,已經(jīng)不再依靠國民黨中國,而是集中注意力,和日本建立良好關系。這就需要結束對日占領,因此也就需要簽訂對日和約,不論蘇聯(lián)是否參加?!比欢?,通篇仍然不提蘆田及其外交,而兩處述及舊金山議和中的吉田:“1951年初,美國國務院顧問,共和黨人福斯特·杜勒斯,在東京進行了為期兩周的訪問,并且和日本首相吉田茂進行了重要會談?!薄?951年12月24日,吉田茂政府決定遵循美國的政策,和蔣介石舉行關于簽訂雙邊條約的談判,它不承認共產(chǎn)黨中國,后者已經(jīng)變成了日本的潛在的敵人。”(40)讓·巴蒂斯特·迪羅塞爾著,李倉人等譯《外交史(1919—1978年)》下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154—157頁)。引者按:原文“美國從1947年開始,已經(jīng)不再依靠國民黨中國”有誤。
德國學者赫曼·金德等所撰《世界史百科》,寫到了吉田、裕仁、鳩山一郎、池田勇人等,卻仍未提蘆田。末章第20章“1945年起的當代史”第12節(jié)“中國、日本(1945—1965年)”之“日本(1945—1965年)”部分,甚至論稱:“1949—1954年吉田茂第二次組閣:東西對立迫使美國爭取日本為盟國?!盵57]此種“美國爭取日本結盟論”,大有似受前述賴肖爾“美國強迫日本結盟論”影響,從而將雙方結盟過程中,日方積極、主動地努力爭取,美方最后方才同意、接納的關系完全顛倒了。
挪威學者蓋爾·倫德斯塔德所著《戰(zhàn)后國際關系史》,錯誤地認為“很多日本人支持”麥克阿瑟的“遠東瑞士”日本觀,而與書中并未論及的蘆田、吉田等主流社會,一再積極主動地對美請求結盟及片面議和史實截然相反。從其參考賴肖爾及日裔美籍學者入江昭等的文獻可以看出,深受賴肖爾“美國強迫日本結盟論”影響,且入江昭美日關系史研究重心僅在二戰(zhàn)結束之前而非戰(zhàn)后。與“堪稱戰(zhàn)后史、冷戰(zhàn)國際史領域內(nèi)第一流的通行教材,迄今為止,在關于1945年至今的全球史領域內(nèi)的所有教材中,就覆蓋面之廣、線索之清晰、敘述之簡練而論,再也找不到第二本”之譽,不成比例。第11章“東亞的崛起”即稱:“麥克阿瑟想要與日本締結和平條約,這就可以使日本——他稱之為東方的瑞士——既沒有軍事力量,美國也無須在日本建立軍事基地。他的想法為很多日本人所支持,但是在這個問題上華盛頓并不同意將軍的看法,也不同意日本人的意見。特別是國防部堅持簽訂和平條約必須附有安全協(xié)定,以保證美國在日本的基本權力。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以后,美國軍隊從日本轉移到了朝鮮,要求日本建立起半軍事性自衛(wèi)隊的壓力陡然上升?!薄氨M管1951—1952年簽訂的和平條約正式標志著日本重返世界舞臺,但這個國家仍然與美國保持緊密聯(lián)系。蘇聯(lián)和它的同盟,包括中國,并沒有參與簽訂這個條約。當參議員堅持日本應承認臺灣當局時,美國的影響進一步增強,這是使條約生效的代價。日本人又一次只能屈服,盡管很多日本人擔心,如果切斷與中國大陸的聯(lián)系,日本經(jīng)濟會變得非常脆弱?!?41)蓋爾·倫德斯塔德著,張云雷譯《戰(zhàn)后國際關系史》(第6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譯后記、正文第170頁。第179頁文獻:“有關美國與日本關系的研究可參看:Edwin O.Reischauer, The Japanese (Cambridge, 1978); Charles E.Neu, The Troubled Encounter: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New York, 1975); Akira Iriye and Warren I.Cohen (eds.),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in the Postwar World (Lexington, 1989).W.G.Beasley, The Rise of Modern Japan: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Change Since 1850 (London, 1995) 細致地梳理了日本近代史”。
蘇聯(lián)學界千篇一律,已如前述,A.C.阿尼金等編多卷本《外交史》,亦可再添一例。該書未提蘆田外交,反而依然堅持錯誤的過時的觀點,即美國強迫日本接受片面和約、軍事盟約及吉田對美結盟云云:“美國外交力圖強迫日本接受它的條約,即美國帝國主義勢力在占領制度廢除后仍能繼續(xù)利用日本為其侵略目的服務。對這樣的條件,社會主義國家是不同意的。于是,美國就采取了締結單獨和約的方針?!薄耙约锩癁槭椎娜毡菊谷贿`背民族利益,同意了這一方針。吉田在30年代歷任外務次官、駐羅馬和倫敦大使,與實業(yè)界和官僚集團關系密切。戰(zhàn)時他沒有任職,這一點是麥克阿瑟總部起用他的決定因素。這位年邁的首相身上,集中體現(xiàn)了日本統(tǒng)治集團中一部分人的親美方針。他為這一時期日本外交的基礎——‘與美國合作’提供‘理論’根據(jù),并加以實際驗證,因而名聲不佳?!盵58]
至于出生于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7年之前的蘆田,從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中日關系史角度而言,尤不失其較大學術研究價值。2006年夏,王振邦等即對接受訪談的羅志田談稱:“你剛才提到,甲午戰(zhàn)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天翻地覆的重要轉折點;同樣的,8年(全面)抗戰(zhàn),對中國的沖擊與影響,也極其深遠??墒?,兩岸史學界對于這些波瀾壯闊的歷史大事,雖然做過一點研究、出版了一些著作,夷考其實,大抵都是以考訂史實為主的‘史釋’之作,而幾乎看不到一部規(guī)制恢弘、統(tǒng)攝全局的‘史著’之作?!?42)原載于《思想》(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有限公司出版)第6輯,2007年8月出版。轉引自羅志田《經(jīng)典淡出之后:20世紀中國史學的轉變與延續(xù)》(三聯(lián)書店2013年版第264頁)。更遑論普遍性重吉輕蘆之立論措意了。
中國大陸學界,不僅與歐美相似,因受日本國內(nèi)蘆田外交研究弱勢的影響而跟風緩行,多未關注蘆田及其外交,反而廣受“日本戰(zhàn)后無外交及外交思想”等偏見的誤導。入江昭1966年提出“無思想的日本外交論”,認為“日本外交缺乏一般性的抽象的思想,這乃是貫穿整個近代日本史的一大特色”,堅稱明治初期以后的近代日本,外交上體現(xiàn)出的只是政府的現(xiàn)實主義與民間的理想主義相互對立的類型。[59]前外相、首相大平正芳也認為日本“戰(zhàn)后無外交”,強調(diào)國民經(jīng)歷前所未有的戰(zhàn)敗沖擊引起認識混亂,而和政治家們忙于生存和生活上亟待解決的問題。昭和20年代為吃飯奔波,30年代為某種程度改善衣著和住房忙碌,40年代豐衣足食卻關注住房等生活環(huán)境的不足;政府主張并沿襲對美協(xié)調(diào)之一邊倒既定路線,賴以專心致志于恢復和發(fā)展經(jīng)濟,沒有值得稱為外交的自主政策,外務省高官們也承認戰(zhàn)后外交一貫被動并墮落到無所作為的地步,自民黨部分干部也在同樣反省。[60]伊藤隆也認為,“從戰(zhàn)爭期間到占領時期,幾乎沒有什么外交。在這種情況下,同許多日本政治家一樣,岸信介在國際關系方面,和外國政治家素無交往,完全是一個不知名的人物。”[61]松本一男亦稱,“因為缺乏耐性,日本的政策就缺乏一貫性和長期設想。在國際外交舞臺上,人們常說:‘日本在外交政策上沒有一貫主張,而是隨機應變的機會主義’,原因就在于此?!盵62]
由此,馮昭奎《21世紀的日本:戰(zhàn)略的貧困》斷言:“面對一個變化中的世界,日本盡管有一個指導眼前政策制定的基本戰(zhàn)略思想,但可以說至今尚未真正形成一套明確的、完整而統(tǒng)一的對外戰(zhàn)略。其主要原因是:①日本政界尚處在不斷地分化重組過程中,黨派并非是以明確的政治主張來畫線的,盡管總的傾向是趨于保守,但一個穩(wěn)定的政治核心遠未形成;(該書246頁注釋1:一位日中友協(xié)人士說得很深刻:“日本沒有什么戰(zhàn)略,有的只是‘選舉對策’。”)②日本尚未形成一個能擁有權威的‘戰(zhàn)略政治家型’的政治領導人或領導集團;(該書246頁注釋2:中曾根說:“日本應形成以政策為中心的政治集團?!薄艾F(xiàn)在的政治家光注意眼前的經(jīng)濟景氣,沒有戰(zhàn)略,沒有‘戰(zhàn)略政治家’?!敝性栽倿閼?zhàn)略政治家,“在他之后沒出現(xiàn)過一個。小澤一郎曾被認為是,但實際上不是”。)③日本的周邊環(huán)境乃至整個世界繼續(xù)處在變化不定的狀態(tài)之中,迫使日本根據(jù)形勢的變化不斷修改自己本來就不大成形的戰(zhàn)略?!盵63]
中國大陸學者所撰日本外交史、美日關系史、美國對日占領政策史等論著,雖有異于日本通史書,如馮瑋3處寫到蘆田政黨活動,卻只字未提蘆田外交情形,[64]但仍大多止于強調(diào)一種或兩種蘆田備忘錄而非其整體外交,即便這兩種備忘錄也多是突出前者而輕略后者:或稱《蘆田意見書》《蘆田書簡》,[65]或稱“‘蘆田締和意見書’:又稱‘蘆田備忘錄’。反映日本片山內(nèi)閣媾和設想的文件,由外相蘆田均在外務省秘密起草,并于1947年7月26日遞交美國駐日大使艾奇遜和盟軍司令部?!薄巴?月13日,蘆田又通過美第8軍司令艾克爾伯格向美國政府提交意見書,但在安全保障問題上不再要求增強日本警力,強調(diào)要依靠美軍力量?!盵3)1228該詞目撰寫者與前述日本外務省所編《日本外交史辭典》蘆田備忘錄條目的撰者頗為相似,都是偏重于7月26日備忘錄而詳列其9條主要內(nèi)容,反而將修改后的成為蘆田外交主要方面的9月13日備忘錄視為不太重要而僅以數(shù)個字符一句帶過,不免主次顛倒、輕重混淆。受此影響,尚書《美日同盟關系走向》一書,在“戰(zhàn)后日本政要對日本發(fā)展軍事大國所持的主要態(tài)度及所起的作用”一節(jié)中,也照例簡略后者,匆匆數(shù)語道:“片山哲內(nèi)閣與蘆田均內(nèi)閣:因蘆田均在片山內(nèi)閣任過外務大臣,因此二者的防衛(wèi)政策基本接近。1947年9月13日,時任片山內(nèi)閣外務大臣的蘆田均在向美國提交的文件中,提出了日美安全條約方案,其基本內(nèi)容為:一旦美蘇關系惡化難以期待由聯(lián)合國主導來保障日本的安全時,根據(jù)日美之間的特別協(xié)定‘將日本的防衛(wèi)委托美國’?!盵66]王新生《戰(zhàn)后日本史》一書,在論述“舊金山媾和”“通向媾和之路”一節(jié)中,也就蘆田備忘錄只提前者,對后者一句帶過:“1947年5月,日本政府決定向媾和有關國家表明自己的意見,因而在外務大臣蘆田均指導下,形成了史稱‘蘆田均備忘錄’的文件,其中主要內(nèi)容有日本參加公正的和會、以國際法原則及《波茨坦宣言》為基礎完成媾和、日本自行履約、日本早日加入聯(lián)合國、日本增加警察力量、在日本經(jīng)濟自立和保持相當水平的基礎上進行賠償、對日本的經(jīng)濟活動不加限制等。其后日本政府通過各種渠道向盟軍總部傳遞上述備忘錄精神,但在有關安全保障問題上逐漸從依靠聯(lián)合國轉向依靠美國?!盵67]總之,蘆田備忘錄前后兩次,后者才是奠定蘆田歷史地位更重要者,一般為史書所言及蘆田備忘錄者乃指此次。如果包括占領后期他向西博爾德遞交之1950年7月21日、28日兩書簡及1951年1月14日英文備忘錄在內(nèi),可謂3、4次甚或5次之多,然而較其外相期前二備忘錄而言,此時已屬在野身份,而且,致西博爾德3次備忘錄所起作用、影響皆較為次,一般也不為史書所重。
大陸學界研究不足,也集中反映于外交史、國際關系史、國際政治等教材編著中,依然忽略對美英為主片面議和及對美結盟決策者蘆田,而僅僅論述舊金山和會,吉田茂所簽兩約,及其與中國臺灣當局簽約,為舊金山體制的形成與確立起到重要作用等。[68-69]
中國臺灣地區(qū),重吉輕蘆之風由來有自。施嘉明編譯、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小冊子《戰(zhàn)后日本政治外交簡史:戰(zhàn)敗至越戰(zhàn)》亦復如此,任德山編著《圖說日本史》更甚其事。任著第12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日本”,專設“日本在(巴黎)和會上的籌謀”一條,其文字解說之上所配圖像,并非日本代表團首腦或團員蘆田等的合照,卻偏偏“圖示為日本代表團成員之一的吉田茂”,此時的吉田,亦可謂風華正茂,然而,該圖選用的卻是其晚年扶策而立的全身銅鑄塑像。第14章“二戰(zhàn)后的初期改革與重建”,則又集中7處,對吉田專條解說,諸如,“可以稱之為日本戰(zhàn)后最具影響力的政壇人物。他主張日本必須集中精力發(fā)展經(jīng)濟,恢復元氣;在政治上,日本應當緊隨美國,讓美軍來保衛(wèi)日本”,“在外交方面,吉田的態(tài)度是依附于美國,借助其力量維護日本安定”等。此外,該章還有重光葵、鳩山一郎的照片及專條介紹,也曾一句提及片山哲,[70]卻沒有只言片語提及蘆田。
蘆田外交研究,應以新的視角和方法,以其外交思想形成、發(fā)展、影響為主題,以中美日三角關系合作、沖突、調(diào)整為主線,著重探討其對美英為主片面議和及對美結盟決策過程,充分認識其開啟日本現(xiàn)代外交進程之獨創(chuàng)性、開拓性作用與影響。史料運用上,尤宜依據(jù)日本外交檔案縮微膠卷、日本新刊外交文書、日本國立公文書館、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文獻,以及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國民政府檔案、中國臺灣新刊蔣介石檔案,美國對外關系文件集、美國要員文件縮微膠卷、AMD歷史與文化珍稀史料數(shù)據(jù)庫、Gale數(shù)據(jù)庫、ProQuest History Vault 數(shù)據(jù)庫等美英外交原始檔案,同時輔以私人日記、通信、回憶錄、新聞電訊、報刊報導與評論等多元史料,以便建立在盡可能翔實完備的資料基礎之上,力求論據(jù)充分并有說服力,增強關于蘆田外交原創(chuàng)性研究、原發(fā)型思維分析的深度與廣度,再現(xiàn)其國民心態(tài)、大眾傳媒、國際動向、時代脈絡等戰(zhàn)敗改組、國家重建之社會原生態(tài)場景。
蘆田外交研究,亦應重點將美國對日占領政策的制定、實施及轉變,與日本對美等同盟國集團議和及安保政策的制定、實施及轉變相結合,闡述盟軍占領、宮廷改革、政黨紛爭、美蘇冷戰(zhàn)、中國內(nèi)戰(zhàn)等內(nèi)外環(huán)境下,蘆田個人理念、性格特征、核心決策作用等實踐前提和基本成因,及其與昭和天皇、吉田茂、片山哲、重光葵、幣原喜重郎、三井財閥、美方要員等之關系,同時兼及蘆田周圍政軍界、財界、思想界、學術界、知識界、新聞界等日本及同盟國要人間的淵源聯(lián)系,旨在窮原竟委,揭示重大事件發(fā)生的背后內(nèi)幕與深遠意義,分析日美友好關系如何重啟、日美同盟如何確立的契合點,論證蘆田外交這一日本現(xiàn)代外交的起源論命題,加深了解日本外交史特別是其戰(zhàn)后外交、現(xiàn)代外交的來龍去脈,把握其外交主流思想前后相承的淵源流派、傳承譜系,以及與日本現(xiàn)代化進程等之內(nèi)在聯(lián)系,說明外交每每成為日本社會發(fā)展和歷史變遷之關鍵時期的首要問題,加深認識東方冷戰(zhàn)及同盟國對日早期議和、舊金山議和、日美結盟以及琉球、“臺獨”等問題的形成原因,尤其是,中日早期議和外交,因?qū)Σ卟煌奥殬I(yè)外交制度建設差異等,而產(chǎn)生的不同結局、利弊得失乃至延續(xù)至今的深遠影響,進而,從日本外交及美國遠東外交的自身規(guī)律,分析和預測其未來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