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東縣實驗小學 王 莉
在閱讀過程中圍繞整本書進行學習的方式叫做整本書閱讀。整本書閱讀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能片面地進行閱讀學習,需要從整本書出發(fā),從聯(lián)系發(fā)展的角度開展學習任務,也要求教師在開展教學任務的過程中重視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yǎng)學生的大局觀、整體觀,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向。當然,整本書閱讀不是只讀一本,在閱讀過程中也可以利用其他輔助資料來提升閱讀的效果。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閱讀的過程,就是學生通過文字與作者交流的過程,這種交流沖破了空間與時間的枷鎖,將學生帶到作者筆下的小小王國中,讓學生在這個自由的王國里遨游,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開闊學生的視野。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疲憊、厭倦的情緒,這種現(xiàn)象在整本書閱讀中出現(xiàn)的頻率尤其高,故小學語文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閱讀活動時,必須提高學生自身的閱讀興趣,使興趣成為學生的老師。為此,教師在選擇圖書的工作中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不同的學生,應該推薦不一樣的圖書。
針對性格活潑的學生,教師可推薦學生閱讀《淘氣包埃米爾》這類圖書,不僅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善良、憐憫這樣的品質(zhì);對好奇心重的學生,可以推薦一些知識面寬廣的圖書,例如《魔戒》《湯姆索亞歷險記》,這類書籍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提高閱讀的興趣和效果;對低年級學生,選擇的書籍語言要簡潔明朗,含義要清楚明白,讓學生能較為順利地明白閱讀文字的意義,可以選擇《格林童話》《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話》此類書籍;而對高年級學生,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儲備,選擇一些較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的著作,比如《西游記》《三國演義》等。
在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閱讀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閱讀的效果,對學生的學習效率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閱讀方法就像工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指導學生找到最貼合自身的閱讀方式,將指導閱讀方法的工作作為閱讀教學的重中之重。首先,在學生開始閱讀之前,教師應對學生所選書籍的基本信息進行簡單的介紹,讓學生能初步了解書的基本結(jié)構(gòu),為整本書閱讀做好準備。其次,教師需要為學生制訂閱讀計劃,細化每天的閱讀任務。整本書閱讀需要的時間很長,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厭倦、懈怠的現(xiàn)象,通過每天制定一個容易完成的小目標,激勵學生完成每日任務,提高整本書閱讀的效率。
在高年級學生閱讀《三國演義》時,教師提前做好準備,為學生梳理整本書的脈絡,將整本書有計劃地劃分成多個部分,將幾個相近的章回作為一天的閱讀任務。例如,第一回“宴桃園豪杰三結(jié)義”到第三回“議溫明董卓叱丁原”可作為一天的閱讀量;在為低年級學生制定學習規(guī)劃時,要考慮學生的耐性,每日閱讀量不應過多。
整本書閱讀是一個耗時較長的學習活動,艾賓浩斯曲線顯示,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對所閱讀內(nèi)容的遺忘比例越來越高,同時,高年級學生平常也有較多的學習任務,可能存在閱讀間歇的情況,導致閱讀效果不佳。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編寫思維導圖,督促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將每日閱讀的重點內(nèi)容作一個簡單的描述,教師還可針對不同的分區(qū)提出不同的問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nèi)容,為之后的閱讀交流任務做準備。
例如在學生進行《紅樓夢》的閱讀任務時,教師引導學生將整本書分為多個大分塊,如黛玉進賈府前、黛玉初進賈府等,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將一回回的章節(jié)分到這幾個大分塊中,這樣會讓學生在閱讀中集中注意力,提高閱讀效率。閱讀完成后將所思所想記錄在思維導圖上,方便后續(xù)學生對書籍主旨的理解。
總之,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中,應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大局觀,努力提高學生閱讀興趣,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在整本書閱讀的教學中,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更是對教師的一種提升,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最終完成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