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qū)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qū)第五小學 梁 麗 柏 艷
微課是指在人的認知規(guī)律的指導下,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將那些碎片化的學習內容、過程,加工成為結構化的數(shù)字資源加以呈現(xiàn)的教學方法。與傳統(tǒng)的以靜態(tài)教學課件播放為載體的多媒體教學方式相比,微課教學的內容更加豐富,過程更加生動。雖然近年來在學校的組織、引導和培養(yǎng)下,教師逐漸開始認識和使用微課教學方法,但由于對微課應用認知的不深入以及微課制作的技術性要求,部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運用微課仍然存在薄弱之處。
微課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通常體現(xiàn)為學生獨立自主地進行微視頻內容的學習、理解,并就學習中遇到的趣味點、問題點與教師、同學交流分享,教師則根據(jù)學生的視頻反饋進行或集中或單獨的閱讀指導,增進學生對閱讀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據(jù)此可以看出,基于微課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學生是否按規(guī)定觀看微視頻,并記錄和反饋自己的閱讀問題,會直接影響到閱讀教學的效果。因此,制作學生感興趣的微課教學視頻就成為微課應用的關鍵性因素。
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掌握學生的閱讀興趣點,明確視頻制作的方向和切入點。因此,教師在微視頻制作過程中,要以閱讀教學素材中的文章段落為藍本,設置穿插相應的圖片、音樂等元素,使視頻看上去更加精彩,以吸引學生深入閱讀。例如,在制作古詩《題西林壁》的微視頻時,考慮到學生對山川風光的喜愛之情,教師可以在視頻中穿插一些廬山景色的動態(tài)視頻,使學生能夠較為真實地感受到“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宏偉景觀,以此激發(fā)學生觀看視頻的興趣??紤]到學生閱讀興趣點可能存在明顯不同的實際情況,教師在微視頻制作中要盡可能地避免要素穿插的單調性和重復性,將與閱讀教學主體相關的更多元素融入視頻之中,吸引大多數(shù)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
在閱讀教學中發(fā)現(xiàn),部分教師只是將教材或者課件中的內容照搬到微視頻之中,教材、課件、微視頻的區(qū)別主要表現(xiàn)為形式上的差異,這種重復性的閱讀教學內容呈現(xiàn)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因此,在微課教學中,教師要以微視頻為載體,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學習、感悟、理解和轉化,從而升華閱讀教學的成果。
在引導學生學習方面,教師可以采用開放式的交流分享手段。即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復述、概括微視頻教學內容的主題,然后分享自己對這些內容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在總結、分享的過程中更透徹地理解教學內容。例如,在開展《觀潮》一節(jié)的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圍繞“潮來前、潮來時和潮頭過后的景象分別是怎樣的”“用一個詞形容你對課文描寫的潮來時的景象的感悟”等問題進行討論和分享,使學生在獨立思考、總結,以及彼此交流討論的過程中對閱讀的內容產生深刻的理解。
微課是以微視頻課程為載體進行的閱讀教學,雖然微視頻中豐富的內容元素增進了學生對閱讀教學內容的理解,但視頻的虛擬性也增加了學生直觀感受的難度,不利于學生閱讀所獲得知識和能力的遷移。因此,教師要適當?shù)貏?chuàng)設相應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從視頻中走出來,通過尋找視頻與現(xiàn)實的共同點,來深化學生對閱讀教學內容現(xiàn)實意義的感受。
在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展示生活實物、開展戶外閱讀體驗等方式實現(xiàn)。例如,在教學《爬山虎的腳》時,教師除了組織學生學習微視頻的內容以外,還可以帶領學生去學校圍墻旁、小區(qū)涼亭等有爬山虎的地方,讓學生仔細觀察爬山虎的腳。從課堂教學、微課視頻、親身觀察體驗三方面去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好習慣。
綜合來說,微課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為增進學生對閱讀教學內容的理解創(chuàng)造了新的路徑。但是,由于學生微課學習的個性化特點的存在,教師除了按照常規(guī)的計劃和流程開展微課制作和學習以外,還要通過關注學生閱讀興趣、引導學生交流分享、創(chuàng)設與視頻相關的教學情境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微課學習興趣,深化學生對微課內容的理解,切實提升閱讀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