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太倉市朱棣文小學 沈娜
所謂預習,就是指學生事先自學將要講授的內(nèi)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有關于這個方面的教學理論,那就是“以學定教”。這一教學理論將教學活動定位于“學”,指出學生的學先于教,先學后教,即以學生的預習活動啟動教師的教學活動。
做好課前預習不僅能提高聽課效果,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在預習中不僅要動口、動手,還要動腦,通過默讀或朗讀了解課文內(nèi)容,要自己動腦筋完成預習提示或教師所提出的具體要求。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由此可見,課前預習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基礎保障之一。因此,在“學會學習”的大背景下,教會學生預習的方法也是指導“學會學習”的一個重要手段。
縱觀我們目前的語文課堂,我們的預習走入了幾個誤區(qū):首先是預習目標不明確,學生對不同體裁的課文該預習什么、怎么預習沒有明確的概念,預習的目標模糊,這勢必影響預習的效果。其次,預習內(nèi)容的單調(diào),學生單純地以為組個詞,把課文中不懂的詞語解釋一下,這就是預習。其實這是每課預習的基本動作,而針對不同的課文應該有不同的預習方式,這才是行之有效的。最后是預習形式的單調(diào),現(xiàn)在的預習就是填空式或閱讀式。其實預習可以有很多的方式,可開放,可合作,可探究。
(1)講。說話是語文的一個重點,所以當學生讀完一篇文章后,能大致把課文內(nèi)容說清楚是預習的一個關鍵。尤其在中高年級的課后習題中有不少是讓學生復述課文或者復述一下故事。在教學前,可以在小組內(nèi)先把課文故事說給組員聽,組員在聽的同時等于再一次對文本進行了解讀,同時,有個別學生對原文有一定的閱讀,那說出來的故事肯定更有“厚度”。我認為,在相互的影響與補充下進行的預習,才是對課堂教學有幫助的。
(2)演。對不同類型的故事類課文,可以進行不同的預習,例如獨幕劇,文本中有清楚的人物和對白,學生在第一次預習的過程中就可以進行嘗試性的表演,這樣既增加了對課文的理解,同時又讓小組內(nèi)的每個成員得到了鍛煉的機會,在合作中完成了對文本的解讀。
(3)寫。語文學習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寫,當學生讀完文本后,教師經(jīng)常會布置學生寫寫自己的感受或體會。我認為,在教師講之前先對文本有個初步的理解,這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預習時,可以讓學生寫寫故事的梗概,由此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同時使其熟悉文本,一舉兩得。
小組討論的本質(zhì)是合作,小組合作對提升小學生的素養(yǎng)以及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等都有著推動作用。小組合作預習能充分留給學生交流的空間,并且,學生在交流中能相互幫助,尤其是學習好的能提點學困生,讓那些平時不敢發(fā)言、膽小的學生也有展現(xiàn)自己的機會。教師要想高效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就要讓學生最大限度地達到預期學習效果,完成教學目標。而小組合作預習可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課堂積極性,為高效課堂做好前期準備。
說明類的文章大多條理比較清晰,學生很容易就能抓住重點,因此,在預習時,我傾向于學生自己獨立地完成。我認為,表格式的預習是一種比較適宜的方式,能教會學生用抓重點的方式把握全文。例如,《人類的“老師”》這課是一篇介紹仿生學的課文,經(jīng)過預習,孩子們基本對文本中的幾位具體的“老師”有所了解,我設計表格讓學生完成,讓學生對文章的思路有更清晰的認識。
說明性文章的預習也不只有設計表格一種,還可以是設計導學單或者是利用多媒體的手段進行文本知識的升華等。我們主要的目的就是教會學生用最適合的方法了解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了解課文的寫作方法,以便師生間更有效地溝通。說明文體固有的特點是預習和教學時應遵循的基本依據(jù)。引導學生明確它的特點,就等于給了他們一把打開說明文閱讀之門的鑰匙。說明文是客觀地說明事物的一種文體,它的寫作目的是給人以知識。
(1)畫一畫。說理類的文章一般結構比較清晰,也總是會在開始或者結尾時清楚地闡明自己的觀點。學生預習最起碼要能找出文章所要說明的道理是什么。例如,在《說勤奮》一文中,開始就提出了作者的觀點:“人人心中都有一個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什么?古今中外每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對此,可以讓學生在預習時在原文中畫出作者的觀點。如此可以讓學生明白哪些才是文章的重點語句,明白作者想表達的觀點或情感,掌握重點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
(2)補一補。說理類的文章都要通過一些名人的事例來論證自己的觀點。例如,《談禮貌》中首先用牛皋、岳飛的事例旗幟鮮明地告訴學生“禮到人心暖,無禮討人嫌”。我讓學生在預習時就會聯(lián)系自己生活中發(fā)生的事情,講講身邊的故事。通過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補事例,能把枯燥的大道理潛移默化地變成生活中的小學問。學生之間的講述不僅可以增強小學生語言的敘述效果,還可以改善學習氛圍,由學生被動學習改變?yōu)橹鲃訉W習。
預習是學生接受課堂教學的第一步,擁有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學生在學習中才能有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才能更好地配合課堂教學,并提高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而說理類的文章條理清晰,學生在預習過程中以為只要找到中心論點就是對文章的預習,其實作者的寫作目的是讓學生在文字中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因此,在預習的指導上也不能單純地流連于課文,而要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學會生活,領悟簡單的語言文字背后所蘊含的做人道理。培根曾說:“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學生的課前準備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1)讀作者。每位作者都是有故事的人,如果你對作家不了解,那么你就很難走進他的文章。例如,讀季羨林的《夾竹桃》就必須先從作者的成長經(jīng)歷,知道他游子在外的心情,才能讀懂為什么他最喜歡家里的夾竹桃。此方法能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當時的創(chuàng)作心情和作者內(nèi)心的情感,讓學生感同身受地理解文章中的各個細節(jié)部分。
(2)讀方法。能成為大家,就一定有其個性的寫作方法。因此,我們要讓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有意識地讀到作者的寫作特色。例如,在教學《趵突泉》時,我讓學生先讀一讀老舍是怎么寫的,當學生看到原文中的三個“冒”字時,自然而然地就對趵突泉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不需要我刻意引導學生去感悟“冒”字的含義。此方法可以讓學生較為準確地理解文章的寫作方法和文章特點,為學生在以后的創(chuàng)作中提供寫作技巧和寫作方法方面的幫助。
(3)讀原著。通常教材中只選擇比較經(jīng)典的或者是適合學生閱讀的,多數(shù)都進行了一定的改編。所以,在預習時可以先讓學生閱讀原著,因為有了閱讀原著的積淀和積累,所以讀書本中的文章時也就變得輕松簡單了,并且對文章的理解程度也具有明顯的改善,提升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
對抒情類課文的預習,教師需明確預習的目標、內(nèi)容,適時地對學生進行預習指導。這不僅是學生理解課文的有效途徑,同時能提高學生的表達和鑒賞水平。只有在預習時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工作,課堂教學才會一氣呵成。教師根據(jù)不同的課文體裁,指導學生用相應的方法去預習課文,讓學生在預習中不僅要動口、動腦,還要動手。長此以往,學生的自學能力也就得到了培養(yǎng)。同時,也向“學會學習”這樣的目標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