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視譯是同聲傳譯研究及口譯研究中無法忽略的研究對象,在口譯教學領(lǐng)域充當系統(tǒng)口譯訓練的重要實踐形式意義重大。顯化是翻譯實踐中常見的翻譯現(xiàn)象。然而,雖然視譯與顯化翻譯皆是翻譯研究中的熱點研究對象,但將兩者作為研究對象卻少有人涉及,仍有較大的研究空間,因此本文對視譯領(lǐng)域中的顯化翻譯進行探索。
【關(guān)鍵詞】視譯;顯化;顯化翻譯
一、視譯簡述
(一)視譯定義
視譯是一種特殊的口譯形式,歸屬于會議口譯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也可以稱為視稿翻譯(秦亞青,1987)。不同的翻譯家賦予視譯的定義也是各有差異。Gile與Lambert將視譯定義為口頭翻譯書面文本的翻譯方式,是兼具筆譯與口譯的翻譯表現(xiàn)形式,即是口譯的特殊變體也是筆譯的具體形式。
(二)視譯研究回顧
國內(nèi)研究中,筆者以知網(wǎng)為檢索工具對國內(nèi)視譯研究進行數(shù)據(jù)檢索(檢索時間為2021年5月21日星期五),其篇關(guān)摘檢索結(jié)果為554篇學術(shù)期刊,220篇碩博士論文(博士論文6篇,碩士論文216篇),共計872篇。縱觀國內(nèi)視譯研究,針對視譯本體研究總是繞不開視譯的定性問題即視譯究竟應(yīng)歸屬于口譯的一種形式還是僅作為口譯訓練的重要訓練方法。國外視譯研究中,Lambert于1991年指出視譯也可以被視作“附有文本的同聲傳譯”,也是重要的口譯訓練方式。筆者在國際期刊檢索網(wǎng)站以Sight Translation 以及 Sight interpreting進行主題檢索,檢索結(jié)果為108篇學術(shù)文獻。視譯研究熱點呈變化式特點,研究對象由視譯處理技巧類實踐技巧研究轉(zhuǎn)變至實驗性研究如眼動研究以及與認知科學相交叉的交叉學科向研究。國外研究主要集中于視譯課程教學以及視譯技巧研究。許多海外翻譯類知名院校如蒙特雷國際研究學院高級翻譯學院、巴黎高等翻譯學院等均開設(shè)視譯課程(錢多秀、唐露,2014)。
二、顯化研究
(一)顯化與顯化假說、顯化分類
“顯化”(explicitation)的概念首先由 Vinay & Darbelnet(1958)提出,認為“在目標語中對源語中隱含的但可以從語境或情境中推斷出的信息加以明示的過程”。Blum-Kulka (1986)對顯化現(xiàn)象進行系統(tǒng)性研究,最早提出顯化假說即“譯者對原文的解讀可能引起譯文較原文更冗長”(Blum-Kulka 1986:19)。對于顯化的類型和形式,學界尚未達成一致。國內(nèi)為更認可Klaudy的顯化研究分類。其早期的顯化分類由三種添加策略組成:強制性添加、非強制性添加和語用添加。后修正為四類顯化:強制性顯化、非強制性顯化、語用顯化、翻譯過程的內(nèi)在顯化(translation-inherent explicitation),并指出第四類才是顯化研究的真正對象。
三、視譯中的顯化實例分析
(一)強制顯化
(1)巴沙爾阿薩德領(lǐng)導的政權(quán)用坦克和槍支襲擊了和平抗議者。
譯成The regime, led by Bashar al Assad, has attacked peaceful protestors with tanks and guns動詞由主動變被動是英漢構(gòu)句固有差異造成的強制顯化。
(二)語用顯化
(2)“護甲”在古代尤為流行,尤其受富貴家庭的女性歡迎。
“Fostering nails” had been a fad in ancient times, especially for females of wealthy familie“護”譯成foster是漢語“養(yǎng)護”的意義對等。
四、結(jié)語
視譯本身具有處理時間短,處理任務(wù)多樣化的特點,因此很容易出現(xiàn)增補或省略原文意項的翻譯現(xiàn)象。本文從翻譯顯化現(xiàn)象入手,希望通過視譯的方式對文本進行即時性的翻譯,以此觀察顯化翻譯的使用情況及使用特點。
參考文獻:
[1]秦亞青.(1987).淺談英中視譯.外交學院學報(01),61-64+70. doi:10.13569/j.cnki.far.1987.01.011.
[2]錢多秀&唐璐.(2014).視譯課程教學思考.中國翻譯(03),53-56. doi:.
[3]Blum-Kulka, S. Shifts of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Translation [A]. In House, J.& Blum-Kulka, S.(eds.). Interlingu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 Tübingen: Narr,1986:17-35.
[4]Klaudy, K. Explicitation[A].In M.Baker(ed.).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Z].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8.
[5]Vinay, J. P.& Darbelnet, J. Comparative Stylistics of French and English: A Methodology for Translation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58.
作者簡介:王婧琦(1998.8—),女,漢族,籍貫:遼寧沈陽人,沈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0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yè):翻譯,研究方向:英語口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