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華炳 by Xia Huabing
在欣賞類畫石(畫面石)時,我們發(fā)現(xiàn)畫面上有的地方比較虛,給人開闊、明晰、舒朗、清爽、靈動或松散、輕浮、空虛等感覺,有的地方比較實,給人密集、緊湊、穩(wěn)重、堅定或擁塞、堆砌、呆板、沉悶等感覺,可見虛與實同畫面的美與丑密切相關。
虛,在繪畫中是一種區(qū)隔性、空曠性、流動性的畫面結構,泛指畫面上沒有物質實體的地方或看似沒有物質實體的地方及其結構形態(tài)。實,在繪畫中是一種物質性、實體性、穩(wěn)定性的畫面結構,泛指畫面上能夠看到的物質實體及其結構形態(tài)。
自然界和人類生活環(huán)境都是有虛有實,虛實相間的,反映自然界和人類生活的繪畫作品及類畫石(畫面石)上的畫面,自然也是有虛有實,虛實相間的。
虛與實是兩種互相依存,互相作用,有時又互相對立的客觀存在,沒有虛就沒有實,沒有實也沒有虛。虛與實在畫面上既可以是一種美的構成要素,也可以是一種丑的構成要素,二者互相作用,互相影響。
任何畫面的意蘊、主題、形象、美感都是通過畫面上描繪的各種物質實體的形態(tài)、表現(xiàn)、相互關系,以及合理布局創(chuàng)造出來的。
這些物質實體通常會占據(jù)畫面的大部分空間,最重要的位置,成為整幅畫的重心,被塑造為藝術形象(或類藝術形象)的主要觀賞內容。
揚無咎《雪梅圖》
仇英《沙汀鴛鴦圖》
孫克弘《玉堂芝蘭圖》
徐渭《蕉石圖》
弗拉格納爾《秋千》
佚名《百馬圖》
林椿《海棠圖》
曾鯨《王時敏小像》
王冕《梅花圖》
李方膺《梅花圖》
但是,如果這些物質實體之間沒有距離、間隔、遠近、層次、深度、穿透感,或者說如果沒有空間的區(qū)隔、反襯、烘托、比較,物質實體塑造的一切觀賞內容也是無法表現(xiàn)出來的。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自然界和人類生活中,虛,常常就是空,或是無,但在畫面上,虛,就不是空或無,而是相對于實的一種結構元素和表現(xiàn)形式,是以實為虛,如天空、海洋、河流、湖泊、云霧、山嵐、霞光、雪原、荒野、平地、空間感、距離感、層次感、深度感、虛幻感、流動感,等等。
中國畫上的“留白”(畫家有意留出的空白)也不是真正的空或無,而是一種精心設計的藝術布局,常常用來描繪天空、空間,及云、氣、水、雪等,是中國畫的一種奇妙而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
虛與實作為畫面上的兩個構成部分,總體關系是互相依存而又互相對立,基本形態(tài)是虛實相間。由于奇石畫面內容不同,“表現(xiàn)方法”“表現(xiàn)技巧”不同,虛與實在畫面結構上有很多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如上虛下實、下虛上實、左虛右實、右虛左實、中虛周實、周虛中實、虛實交錯、橫虛橫實、縱虛縱實、斜虛斜實、網格虛實、小虛大實、大虛小實、隱虛彰實、虛實對稱,虛實平衡,等等。
下面用一些中外著名繪畫的虛實結構來參照類畫石(畫面石)上類似的虛實結構。
上虛下實,是指主要空間在畫面上方的一種結構形式。如明·仇英《沙汀鴛鴦圖》,鴛鴦嬉戲的沙汀在畫面下方約占三分之一的畫幅,上方近三分之二的畫幅為天空,空中只有兩只小小的飛鳥和兩顆纖細的樹梢。
下虛上實,是指主要空間在畫面下方的一種結構形式。如宋·揚無咎《雪梅圖》,數(shù)枝積雪的梅花和竹葉從畫面上方向下伸展,下方則是大片純凈的空間。
左虛右實,是指主要空間在畫面左邊的一種結構形式。如明·孫克弘《玉堂芝蘭圖》,畫面右邊約五分之三是怪石、蘭草和白玉蘭等,左邊約五分之二是空白。
右虛左實,是指主要空間在畫面右邊的一種結構形式。如明·徐渭《蕉石圖》,畫面左邊約一半的地方怪石、蕉葉和梅枝、竹莖緊密地聚集在一起,右邊約一半的空間里只有稀疏交織的蕉葉和梅梢、竹梢。
中虛周實,是指主要空間在畫面中部的一種結構形式。如法國·弗拉格納爾《秋千》,一位少婦在樹林間蕩秋千,四周環(huán)繞著濃密的樹蔭,唯有透過中間的一處空隙才能見到一片藍天。
周虛中實,是指主要空間在畫面周邊的一種結構形式。如明·曾鯨《王時敏小像》,王時敏端坐正中,四周空無一物。
虛實交錯,是指虛空和實物在畫面上各自分散而又互相交織在一起的一種結構形式。如唐·佚名《百馬圖》,近百匹馬和數(shù)十個人物或聚或散,姿態(tài)各異,在他們之間則是大小、間隔、形態(tài)各不相同而又彼此聯(lián)通的許多空間。
橫虛橫實,是指虛空和實物在畫面上橫向分布的一種結構形式。如元·王冕《梅花圖》,一枝清麗的梅花從右面向左橫向伸出,使整個畫面的空間呈橫向布局。
縱虛縱實,是指虛空和實物在畫面上縱向分布的一種結構形式。如清·李方膺《梅花圖》,一枝蒼勁的梅花從畫面底部直立地伸展到畫面頂端,使整個畫面的空間呈縱向布局。
斜虛斜實,是指虛空和實物在畫面上斜向分布的一種結構形式。如宋·林椿《海棠圖》,一枝盛開的海棠花從左上方向右下方斜向伸出,使整個畫面的空間呈斜向布局。
網格虛實,是指虛空和實物在畫面上像網格一樣的結構形式。如清·虛谷《枇杷圖》,在枇杷枝葉和果實的縱橫交錯中,使畫面成為網格一樣的布局。
小虛大實,是指空間很小,實物很大的一種結構形式。如宋·范寬《雪山蕭寺圖》,雪山占了約五分之四的畫幅,天空只占約五分之一。
吳灌《梅竹圖》
傅抱石《平沙落雁》
虛谷《枇杷圖》
范寬《雪山蕭寺圖》
徐悲鴻《泰戈爾像》
拉斐爾《西斯廷圣母》
大虛小實,是指空間很大,實物很小的一種結構形式。如元·吳灌《梅竹圖》,在大幅的畫面上,只有幾片竹葉和兩顆枝頭上的數(shù)朵梅花,虛實之比約為三十比一。
隱虛彰實,是指空間完全或幾乎完全隱藏在實物之間的一種結構形式。如徐悲鴻《泰戈爾像》,在泰戈爾坐像之外,背景是枝葉茂密的綠色樹叢,完全看不到通常所說的空間,這是為了突出白須白發(fā),身著淺色衣衫的泰戈爾形象的需要,實際上通過畫家在人物和樹叢之間營造的距離感、層次感、縱深感等,我們仍然可以感覺到空間的存在。
虛實對稱,是指虛空和實物在畫面上呈現(xiàn)對稱性的一種結構形式。如意大利·拉斐爾《西斯廷圣母》,圣母懷抱圣嬰,腳踏祥云從天而降,左右兩邊分別是圣西斯圖和信徒芭芭拉,下面是分列左右的兩位小天使,形成了一個以圣母為中軸的左右、虛實對稱結構。
虛實平衡,是指虛空和實物在畫面上呈現(xiàn)平衡性的一種結構形式。如傅抱石《平沙落雁》,空間超過三分之二的畫幅,粗看上去畫面太空,虛實失衡,然而,空中幾群遠飛的大雁使廣大的空間產生了深遠的意境,從而使畫面做到了虛實平衡。
在繪畫作品中,畫面的虛實結構更復雜,更多樣,畫家們會根據(jù)需要將某種結構形式加以變化,也會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結構形式綜合利用到一幅畫上。
對于繪畫作品和類畫石(畫面石),各種虛實結構,本身沒有好與不好的問題,只要適合于表現(xiàn)內容,彰顯主題,揭示內涵,就是好的。反之,破壞內容,模糊主題,掩蓋內涵,就不好。這要看畫家和自然在創(chuàng)作時能否正確選擇和巧妙運用。
由于奇石的天然性,類畫石(畫面石)上的虛實結構形式變化更多,更為復雜多樣。同時也往往不盡人意,如虛實不當,虛實錯亂,虛實失衡,虛實輕重倒置等。
虛實不當,是指虛空和實物在畫面上的大小、形狀、方向、位置不當?shù)囊环N結構形式。虛實錯亂,是指虛空和實物在畫面上交錯無序,雜亂無章的一種結構形式。虛實失衡,是指虛空或實物在畫面上過大過小,過輕過重,過強過弱,過明過暗的一種結構形式。虛實輕重倒置,是指虛空和實物在畫面上的分量與繪畫主題需要相反的一種結構形式。
題名:【日出】 石種:長江石
虛實結構是畫面上的一種重要結構形式,一定的繪畫內容和表現(xiàn)手段、表現(xiàn)方法適合于一定的虛實結構。
賞石審美中,了解繪畫的虛實結構,有利于發(fā)現(xiàn)奇石畫面,解讀畫面內容,欣賞奇石之美。如發(fā)現(xiàn)虛實不當,虛實錯亂,虛實失衡,虛實輕重倒置等,可考慮選擇虛實結構較好的其它觀賞內容。
題名:【倩影】 石種:大灣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