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qū)東橋中心小學 任 燕
語文學習中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品德水平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立足于小學語文閱讀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培養(yǎng)具有高尚品質的學生是重要的教學任務。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效滲透德育內容呢?
如今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精選的課文都具備很高的教育價值,對學生的品德教育是教育價值中的一種。我們要充分利用語文閱讀教材,挖掘其德育素材,運用恰當?shù)姆椒▽崿F(xiàn)語文知識與德育共融。
課文中的詞語大多蘊含著豐富的情感與高尚的思想品德內涵,老師要將其中的某些關鍵字詞進行挑選,并在課堂上重點分析,把握住中心思想,對學生進行思想上的熏陶與情感上的培養(yǎng)。比如,課文《我不能失信》一文寫了宋慶齡女士的“說到做到”這種誠信品質,文中的“信”就是切入點。老師通過講解、引導、啟發(fā),讓學生在理解詞義的基礎上了解其包含的深刻含義,對一諾千金、信守承諾的精神品質有充分的認識。
小學語文教材中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是靈魂,課文都是圍繞這個情節(jié)而展開的,學生通過學習明白人生哲理。比如,課文《神筆馬良》《龜兔賽跑》《田忌賽馬》《烏鴉喝水》等,都有德育的內容。在閱讀教學中,老師通過分析文章的故事情節(jié),挖掘其中的品德內容,對學生進行情感上的熏陶,達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學生的閱讀過程就是知識的獲取過程,有些閱讀材料中的日常知識是學生沒有見過的,所以,在理解上就會產生一定的困難,對材料的內涵把握小有困難。對此,老師要指導學生注重把握材料的背景知識,對不清楚的地方可以查閱資料或者找老師與父母問,這對于接下來的閱讀有很大幫助。材料的背景能反應作者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其中的思想情感與當時的背景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了解背景的基礎上就會更容易提升道德品質。比如,在學習古詩《示兒》時,由于這首詩的題材較為久遠,小學生很難理解當時的背景,此時,要求學生對當時的歷史有所了解,弄清楚當時處于南宋時期,久經戰(zhàn)亂導致人民生活疾苦,以大量土地割讓給南宋人帶來莫大的恥辱,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感。學生了解這一歷史背景之后,對古詩的理解就更容易了。
每篇文章都包含著作者的思想情感,要了解課文思想情感,就要了解作者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處于什么時代,他有什么思想主張等,都會對課文產生影響。學生在閱讀之前,老師要介紹作者生平,弄明白作者在那個年代經歷了什么,這些經歷對作者的思想形成有什么樣的作用。在介紹作者的同時,由衷地產生仰慕之情。比如,在學習古詩《游子吟》的時候,從詩中無法了解作者的情況,更無法了解作者是在一種什么樣的環(huán)境與心情中寫作出此詩。
多媒體技術已經成為學校教育的必備工具,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對學生實施品德教育也可以運用多媒體的特殊功能。多媒體是一項綜合性的教學工具,運用多媒體技術能創(chuàng)設良好的閱讀情境,引導學生置身于情境之中,通過親身感受,體會出文章中的思想情感,更好地實現(xiàn)思想品德的熏陶。比如,在閱讀《桂林山水》時,老師主要運用視頻與音樂的結合,制作了精美的課件,課件包含情境因素,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體驗到了桂林山水的美,那生動形象的畫面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對那美麗的山水產生深厚的興趣,體驗到了桂林山水的魅力,促使學生產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總之,德育無處不在,而小學語文教材中卻有著豐富的德育內容。在對學生實施閱讀教學中,老師要充分利用這一平臺,把思想品德的內容融入其中,充分挖掘課內的德育素材、課外閱讀素材,積極運用多媒體技術對學生進行德育培養(yǎng),使他們的思想得到熏陶的同時,也促進他們成為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