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泰州市寺巷中心小學 李明熙
課前預習是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過程,課前預習到位,對之后學生對于課程的重視程度有直接的影響。研究表明,小學生通過之前的學習積累,已經有了一定的語文功底,知識面也相對豐富。但是要想讓學習的效率更高,對于課前的預習就必須重視,課前預習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老師讓學生進行預習的鍛煉,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對于語文的積極程度,本文對小學高年級的小說文體如何進行有效的預習作了分析。
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都有個體的差異,所以老師不可能制定出適合所有人的學習方法,學生要想完全適應老師的節(jié)奏難度是比較大的。所以需要學生課前、課后去自主學習。通過預習,學生可以提前了解知識點,根據課后要求找出重點,有針對性地學習。這樣在老師教授知識的時候,對于自己預習時沒有掌握的知識進行學習,將漏洞進行填補。
課前預習既是讓學生提前掌握知識,同時培養(yǎng)學生對于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如今要求老師在教書時不占據主要地位,起到輔導的作用,而需要學生多進行自主學習。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預習是通過老師的提醒,使用之前掌握的學習方法去自學新的知識。
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說,閱讀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礎,老師為了讓其閱讀能力進一步增強,要考慮到諸多因素。學生的閱讀能力有個體差異,所以老師對于不同的學生要安排不同的閱讀任務,來適應自身的能力。閱讀的首要目標就是讓學生可以通順地閱讀,將語氣把握準確。
每篇小說都有對應的時代背景,學生通過了解時代背景就可以對文章有大概的理解。比如,《半截蠟燭》一文,在預習時,學生需要了解到這篇小說的背景,是二戰(zhàn)的法國。通過查找資料,可以發(fā)現當時法國正在受到德國的侵略。所以,可以大概明白小說要講的故事。通過閱讀文章可知,文章講述的是法國人民對于戰(zhàn)爭所做的工作,將信件放在蠟燭之中,不讓德軍發(fā)現,和之前對于小說情節(jié)猜想一致,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感,幫助學生更快地理解文章。
預習中的思考環(huán)節(jié)尤為重要。讀和思兩者缺一不可,小學語文的預習講究的是對于語文字詞的理解和積累,要求學生了解文章語句的含義,之后就是理解整篇文章。關鍵的語句在必要的時候,學生要和全文連在一起思考。比如,在學習《半截蠟燭》的時候,學生看到題目思考:為什么以《半截蠟燭》為題?蠟燭是不是貫穿全文的線索?蠟燭上發(fā)生了什么事情?誰拿著半截蠟燭?可以發(fā)現,這些問題包含了文章的大部分內容。以“半截蠟燭”為題是因為蠟燭是本文最重要的線索,全文圍繞著蠟燭開展,法國居民將重要信件放在蠟燭之中,以此來傳遞重要消息。老師可以讓學生學會使用預習單,預習單中有預習需要完成的問題,不同的學生在預習的時候,一定會有不同的體驗,可以將自身的感悟或者是對于文章的疑惑寫在上面,老師可以對學生的預習情況有充分了解,并且進行解決。
現在對于語文的教學,將重點放在了知識的吸收和積累上面,但是對于漢字的要求卻被忽略。漢字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預習也要做好漢字書寫的工作。老師在預習單中的要求,也可增加一項——書寫漢字。比如,對于新課文中的生字詞進行抄寫,不能貪圖抄寫遍數的多少,而是要學生用練字的態(tài)度來書寫,將字寫得工整漂亮。這樣會讓學生對于小說產生興趣。
綜上所述,提高學生對于小說的預習工作,就是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預習是語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影響上課效率。對于小說而言,需要明白其背景和一些基本信息。比如人物、環(huán)境、故事情節(jié)等。老師對于預習單需要及時檢查,發(fā)現其中的問題,對于疑惑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