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慧
(海南省東方市第二思源實驗學校 海南 東方 572600)
新課標中強調“在促進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發(fā)展中,教師應特別重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與整體把握能力[1]”。小學語文也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較強的學科,閱讀作為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識字、寫字、表達、交際等各項能力,讓他們獲取多元化知識。因此,教師應升級閱讀教學引導方式,以便開闊小學生的知識視野,助力他們身心發(fā)展,滿足不同學習能力孩子的差異化閱讀需求,呵護少年兒童的好奇心,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使其自主學習、廣泛探索,具有進取心、不斷地增加自身的知識儲備量。
基于“生本”教育視角下,為了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積累閱讀知識,需要教師進行循序漸進的施教。尤其是對于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局限,造成了閱讀學習流于表面問題。為使學生深入閱讀,使他們形成知識積累意識。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他們獲取字、詞等基本語言知識,鍛煉其口語表達能力,助力他們思維發(fā)展。
例如:在低段《小蝌蚪找媽媽》教學中,可從生字詞教學入手,讓學生提高識字、朗讀能力。在使學生初步了解小蝌蚪生長過程、激發(fā)他們熱愛自然之情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為什么它們會把烏龜誤認成媽媽呢?”、“烏龜為小蝌蚪提供了哪些‘關鍵信息’呀?”在逐層引導中,讓其認識到表述精準的重要性,使學生化身為“鯉魚阿姨”,注意優(yōu)化自身表述,幫助小蝌蚪更快地找到媽媽。在使學生獲取語言知識中,培養(yǎng)其形成閱讀思考意識,促進其積累和運用語言知識。
促進閱讀教學積累,使學生汲取文本知識,教師還應進行創(chuàng)新施教,運用多元化教學引導方式。譬如:可以通過對思維導圖、激疑導學、混合教學等不同的授課方式,使學生深入學習、連續(xù)閱讀。從而,顯著提升小學生的閱讀量,促進他們養(yǎng)成自主閱讀習慣。
例如:可充分利用部編教材,實現(xiàn)教學延伸、促進閱讀拓展。在《草原》教學后,可向學生推薦更多關于描寫祖國壯美山河、文質兼美的文章,使其展開《山湖草原》《天山景物記》《錫林郭勒大草原》等群文閱讀;在《少年閏土》學習后,可使對該篇文本感興趣的學生去閱讀《社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jīng)>》等文本,讓學生了解魯迅先生的成長經(jīng)歷,感受他的別樣童年;在《慈母情深》學習后,可使學生閱讀《我的母親》《寫給母親》《生日卡片》等。在創(chuàng)新語文教學中,促進學生進行知識積累,使其展開閱讀標注、摘錄難忘或給自己觸動較深的內(nèi)容。
為了讓學生將閱讀學習內(nèi)容、文本中的精華化為已用,使其形成較為深刻的學習印象,教師還需積極組織班級中的閱讀探討活動。讓學生就同一書籍的閱讀,發(fā)表自身的獨特感受,說一說人物的主要特點與性格,進行對某一故事情節(jié)的分析。從而,升級學生的閱讀體驗,促進他們創(chuàng)新想法的交流、碰撞,讓學生具有更為開闊的視野。教師則需適時參與學生的探討,給予他們有效指導。
同時,還應關注讀寫結合教學問題,使小學生進行仿寫訓練、展開結尾改寫或故事擴寫等。在使其進行觀察、感受與體驗中,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使其產(chǎn)生自主閱讀積極性。譬如:當學生看到晚霞染紅了天空,會想到曾在書中讀過的“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新月已生飛鳥外,落霞更在夕陽西”、“夕陽美如畫,清風醉晚霞[3]”等等。在回顧閱讀內(nèi)容、感知自然之美中,學生也會將此時內(nèi)心真實的想法訴諸筆端,進行微練筆。通過密切閱讀與習作教學,促進學生進行知識學習的積累,使其具有提升自我、不斷學習的意識。
綜上所述,為提升閱讀教學水平,提高小學生閱讀量,教師應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展開閱讀學習積累,使其逐漸完善自身的語文知識體系。從而,在不斷地積累、分析與運用中,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意義,能夠多讀好書、善于思考、勇于提問。進而,拉近教師與學生、學生同伴之間的距離,使閱讀成為促進多邊教學互動的重要載體,讓學生擁有高階思維。在閱讀積累中,使其感受世間真善美,擁有豁達的心境,能夠努力求知,以增加生命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