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在的社交活動中,我們在初識陌生人時最常見的一個動作就是交換彼此的名片。殊不知,這張小小的薄卡片卻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古代,人們交換“名片”可能要這樣說:“請受在下一刺?!?/p>
由謁到名刺
亞洲使用名片的歷史可追溯到中國戰(zhàn)國時期的官場拜會。彼時,思想界百家爭鳴,政治家縱橫捭闔,交往逐漸增多,經常要聯(lián)系“業(yè)務”。一些重要卻又陌生的人士來訪,想要在有限時間內確定所來之人是否是重要人物,該怎么辦?作為拜訪者的介紹文書,謁便應運而生了。
《說文解字》(本刊有售,全4冊,原價598元,現價180元,訂購熱線:027-87927015):“謁,白也。從言曷聲。于歇切?!倍斡癫茫ㄇ宕淖钟栐b學家、經學家)注:“謁者,若后人書刺,自列爵里姓名,并列所白事?!笨梢哉f,謁就是最早的名片,當時是用竹片或木片制成的。
秦始皇建立秦朝后,咸陽成了帝國中心。各郡縣每隔一段時間就要進京述職,為了拉近與朝廷的關系,謁就必不可少了。民間亦然,有史料記載:“高祖(劉邦)為亭長,素易諸吏,乃紿為謁曰‘賀錢萬,實不持一錢。謁入,呂公大驚,起,迎之門。呂公者,好相人,見高祖狀貌,因重敬之,引入坐。”用假名片的劉邦,最終娶了呂公的女兒,后來建立了漢朝。
東漢末期,謁被改稱為刺,有學者指出名刺的來源應與公文之爵里刺(指寫有官爵和鄉(xiāng)里的名片)更為密切。名刺上除了有姓名、職稱外,還有表字、號、籍貫等資料。在1984年的考古發(fā)掘中,工作人員在東吳武將朱然墓中發(fā)現了隨葬品名刺,這是現今發(fā)現的最古老的名刺。
不過謁與名刺在內容和形式上有些差別:謁多用寬板,內容上往往會附上拜謁人、對象及目的等信息,禮儀性較重;而名刺則多寫在狹長的木簡上,且僅會說明投刺人的信息,更輕便,運用更廣泛。所以,當時的人們在交換“名片”時,多會說:“請受在下一刺?!?/p>
門狀的出現
唐朝的名刺大多使用紙張制作,也叫“名紙”。
科舉制度在唐代廣泛實行,一些有才能的庶民也能靠自己的努力進入到統(tǒng)治階級中來。為了與世襲貴族爭權奪利,他們在官場上相互提攜,拉幫結派的門閥也開始形成。
唐詩有很多投刺的詩句,如李商隱曾道:“下客依蓮幕,明公念竹林。縱然膺使命,何以奉徽音。投刺雖傷晚,酬恩豈在今……”賈島則在《寄河中楊少尹》中表達了晉身之野望:“非惟咎曩時,投刺詣門遲。悵望三秋后,參差萬里期……”
每次新科及第考生都要四處拜訪位高權重的前輩,并拜為師,以便將來被提攜。想拜訪老師,先要遞交門狀——“唐李德裕為相貴盛,人務加禮,改具銜候起居之狀,謂之門狀?!?/p>
晚唐時期,李德裕權傾朝野,百官認為過去送刺的禮節(jié)太輕,改用價錢更高的紙張,把上朝時候見宰相的禮節(jié)用在了李家,在門狀上寫著本人的官銜。大概在大中年間(公元810年-859年),刺的名稱逐漸被門狀代替了。
后來,民間也開始流行用門狀。門狀比名刺字數更多,敬詞也更多,還寫有年月日,書寫格式也更嚴謹。
宋朝版的賀年片
宋朝前期,士大夫往來仍用唐朝的門狀。元豐年間改革官制,門狀的寫法便發(fā)生了改變。門狀根據使用對象分為三種:用于高官的叫大狀,用于普通官員的叫平狀,用于平輩的叫手刺、手狀。
《游宦紀聞》記載了元祐年間一些士大夫寫的拜賀門狀:“觀,敬賀子允學士尊兄。正旦,高郵秦觀手狀。”“庭堅奉謝子允學士同舍。正月日,江南黃庭堅手狀?!边@種門狀也用于拜年,“宋元祐年間,新年賀節(jié),往往使用傭仆持門狀代往”。派仆人持門狀拜年,類似于現代的賀年片。
南宋人周密的表舅吳四丈很幽默,趕上節(jié)日他家沒有仆人能派出送門狀。正好有朋友派仆人給他送門狀,吳四丈便用酒灌醉了仆人,換上了自己的門狀,結果親戚朋友收到的都是吳四丈的門狀,一時傳為笑談。
拜匣的出現
明代讀書識字的人大量增加,學生見老師、小官見大官都要先遞上介紹自己的名帖,即唐宋時的門狀。
名帖這時才與“名”字有了瓜葛。明代的名帖為長方形,一般長七寸、寬三寸,遞帖人的名字要寫滿整個帖面。如遞帖給長者或上司,名帖上所書名字要大,表示謙恭,寫小了會被視為狂傲。
為了令拜帖顯得莊重,不出現壓疊形成的皺褶疊痕,有身份地位的來客會用一只專用的小木匣盛裝拜帖,一來顯示對主人的尊重;二來通過這種用具間接地告訴主人,自己是什么身份檔次、財富地位。這種專門用來盛裝拜帖的木匣也是眾多文房用具中的一種,稱之為拜匣,又名拜帖盒。
拜匣的材質及精美程度可以彰顯主人的身份地位,因而所用材料大多為名貴木材,其結構通常很簡單,就是一個上下開合的扁形小木箱。為了便于攜帶,箱的四角常包鑲有銅片加固,箱口設有鎖扣,在遞送給重要對象時可上鎖防丟。
名片正式登場
到了清朝,才正式有了“名片”這一稱呼。這時的名片開始向小型化發(fā)展,特別是在官場,官小使用較大的名片以示謙恭,官大使用較小的名片以示地位。早期名片主要是手寫。
民國時期,中國主動接受西方的文化、美學,自然也少不了西化的名片。西方人認為,黃金分割法所切割成的長方形看起來最美,所以均是采用黃金分割法來制作名片。因此,民眾開始效仿制作名片。
隨著鉛字印刷技術傳入中國,名片也開始擺脫用筆書寫的舊形式,采用這一新的印刷方式。當時,由于電話遠未普及,名片的內容相當簡單。名片作為時髦的高檔消費品,只局限于有身份和地位的人使用。
一般說來,名片上的數據通常比口述更可信,因為接收者可按其內容多方查證。另外,制作假名片或有牢獄之災。因此,名片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仍沒有被替代,一直發(fā)揮著其獨特的作用。(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