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權煒
(蘇州工業(yè)園區(qū)第二實驗小學 江蘇蘇州 225000)
“運動密度”,引用季瀏教授提出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中“運動負荷”,運動負荷涉及到強度和密度,他指出運動密度是指一節(jié)體育課中學生的練習時間與一節(jié)課總時間的比例,運動強度往往用每分鐘心率來表示。
我國專家學者關于定義“運動密度”有多種,它的歷程主要分為“體育課密度”“一般密度”“運動密度”“一般密度”“專項密度”,“體育課密度”的概念定義比較籠統(tǒng),而“一般密度”“運動密度”“一般密度”“專項密度”對于體育課中運動密度區(qū)分更加細化。
蘇堅貞等學者在《基于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的“運動密度”概念探析》一文中對季瀏教授提出的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中“運動密度”的測算方法進行詳細的闡述,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下的運動密度有2種測量方法。第一是“運動密度=(體育課實際上課總時間-全班學生停頓時間)/體育課實際上課總時間× 100%”。它將課中教師要求全體學生“停頓”下來聽其講解、動作示范、提出要求、分配練習任務、講評、小結等時間作為“全班學生停頓時間”。值得注意的是,教師要求個別學生或其中某一組停頓下來對其進行指導,其他學生繼續(xù)練習,這段時間不計為“停頓”時間。第二是“運動密度=全班學生總的移動時間/體育課實際上課總時間×100%”,移動時間的確定不能以學生個體的身體活動來判斷,而是以學生集體的身體活動來確定。
至于期間有專家學者提出了“練習密度”和“教學密度”,以及季瀏教授提出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中的“運動密度”,它們與“體育課密度”“一般密度”和“運動密度”及“一般密度”和“專項密度”等大同小異,主要的區(qū)別是學生在課中運動時間的涵蓋的內容界定不一樣。筆者認為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中“運動密度”的2種測算方法與“一般密度”和“運動密度”(“專項密度”)的測算方法相同。
運動強度來源于物理學的“強度”,它是運動相交叉領域衍生出一個詞。
運動強度有4種分類:第一種是按平均速度(v)進行的運動強度分類,“P=W/T=(F×D)/T=F×V”;第二種是按活動時能耗量與基礎代謝比率(即相對代謝率-RMR)來劃分運動強度,“運動強度(RMR)=運動時能量代謝/基礎代謝”;第三種是按運動時的吸氧量與安靜時吸氧量的比率(梅脫-MET)來劃分運動強度。第四種是按運動時吸氧量占本人最大吸氧量的百分比(VO2max)進行運動強度分類。
以上4種運動強度的測算方法是國際公認的方法。為了在運動中能夠快速、有效地測量運動強度,在體育中常運用心率的測算方法來評定運動強度,即MVPA的計算公式是“[(220-年齡)-安靜心率]×(40%~59%)+安靜心率”。
我國一些專家學者對運動密度和運動強度提出了一些范圍。毛振明等學者在2001年版《中學教師進修高等師范本科教材》中提出全課練習密度要求達到35%以上,基本部分練習密度達到25%以上。周登嵩等學者在2004年版《學校體育學》中提出教學過程中練習密度一般控制在45%左右。季瀏教授提出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認為兒童、青少年學生持續(xù)運動的時間要占一堂課總時間的75%左右,平均的運動心率達到140~160次/min。
從以上專家提出關于體育課的運動密度和運動強度的范圍來看,基本上處于合理范圍內,但是從單獨一節(jié)體育課來看,既要達到運動密度又要達到運動強度(參考季瀏教授提出的運動密度在75%左右,運動強度達到140~160次/min(平均的運動心率)),這在平時的體育課堂中不常見。在常規(guī)的體育課堂中,體育教師一般通過學生練習的次數和運動之后呼吸的頻率來大體判定運動密度和運動強度。筆者認為在常規(guī)的體育課中,可以將運動強度和運動密度進行互補設置。根據水平段、課時段、學習能力程度、活動形式等不同設置運動強度和運動密度。
3.2.1 不同水平段的運動密度與運動強度的設置
結合學生水平段和身心特點,認為小學生在不同水平段,體育課堂的運動強度和運動密度的設置應不同。水平一階段的體育課堂以運動強度為輔,運動密度為主;水平二階段的體育課堂以運動強度為主/輔,運動密度為輔/主;水平三階段的體育課堂以運動強度為主,運動密度為輔。
3.2.2 不同課時階段的運動強度和運動密度的設置
從一個單元計劃的設定來看,一個運動技能的學習基本上安排5~6個課時,每個課時段的運動強度和運動密度也不同。課時一和課時二主要是學習技能動作的動作要領和學生模仿教師的動作,該階段學習技能動作的密度不高,所以可以增加一些運動強度的練習。課時三和課時四主要是改進和提高技能動作,該階段的運動密度較高。課時五和課時六主要是鞏固技能動作和技能動作考核,該階段的運動運動不高。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安排一些其他運動強度的練習,而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還是以鞏固技能動作為主,所以這個階段的運動強度和運動密度是因學生而異。
3.2.3 不同學習能力程度的運動強度和運動密度的設置
學生在不同運動項目上,所表現出的運動能力也不同。如投擲項目,雖然男、女生的達標標準不一樣,但是他們所表現出來的運動能力差異性比較大。如韻律操,它對協調性、靈敏性的要求較高。男、女生所表現出來的運動能力差異性也比較大。因此,對于在某些運動項目中學習能力強的學生,體育課堂內容的安排以運動強度為主,運動密度為輔;對于在某些運動項目中學習能力弱的學生,體育課堂內容的安排以運動強度為輔,運動密度為主。
3.2.4 不同活動形式的運動強度和運動密度的設置
體育課上,常運用不同的練習形式來激發(fā)學生上課練習的興趣,比如個人的練習、兩人(或多人)一組練習、小組之間練習等,不同的活動形式,學生可能參與的程度不一樣,那么課堂預設的目標效果就不一樣。筆者認為,一般情況下,個人的練習、兩人(或多人)一組練習和小組之間練習,學生所表現出來的積極程度是逐漸遞增,體育教師可以將個人練習為主的項目以運動強度為輔,運動密度為主來進行設置,而將兩人(或多人)一組練習、小組之間練習的項目以運動強度為主,運動密度為輔來設置。
體育課可以根據以上不同的水平段、不同的課時段、不同的學習能力程度和不同活動形式(個人的練習、兩人(或多人)一組練習、小組之間練習)來設置不同的運動強度和運動密度,當然也可以根據不同運動項目(球類、武術、操類、跑、跳、投等)來設置不同的運動強度和運動密度。
在每一節(jié)的常規(guī)體育課堂中,既要實現運動強度,又要達到運動密度,是每一位一線體育教師努力追求的方向。這需要體育教師在課前備課中將每一節(jié)常規(guī)體育課的運動強度和運動密度進行合理的設置,以保證學生能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當然在課堂中追求實現這兩個目標的同時,還需要檢查學生運動技能的達標情況,以及關注學生的課堂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