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其旻
(西安交通大學蘇州附屬初級中學 江蘇蘇州 215021)
中國武術的發(fā)展大體上可以分為3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原始社會末期到奴隸社會時期,這個階段為武術的萌芽階段。武術的萌芽,產生于早期人類的生產活動,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人類為了必要的生存彼此之間會進行食物和物資的搶奪,人與人、人與獸,以及人與大自然之間的抗爭推動了原始武術的產生。手、足的解放與靈活運動使人類與動物逐漸分離開來,大大促進了社會文明的發(fā)展。
隨著手的解放,人類的頭腦也進一步發(fā)展起來。首先表現在對生產生活條件和大自然規(guī)律的摸索上,在原始人類長期的進化發(fā)展中,人腦的腦量變大,絕對腦重增加,人腦皮質層有了語言功能區(qū)的分化,視、聽覺的發(fā)達,第二信號系統(tǒng)的出現構成了人類特有的思維活動,并在勞動過程中由于人手部的靈活和使用工具,腦部也發(fā)生相應的變化,思維發(fā)展,手腦結合,人類逐漸學會制造簡單的木器和石器工具。求知欲是人的天性,一切人類知識都源于人類本性的一種基本傾向,人類感官生活的整個范圍都受制于這一傾向[1]。在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下,人類逐漸學會了制造和使用器具,原始人類實現類本能到自覺意識的轉化,中國武術在這種思維的發(fā)展中生根萌芽。
情緒是一個心理學名詞,指人對客觀事物的態(tài)度體驗及相應的行為反應。一般認為,情緒是以個體愿望和需要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活動,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通稱。情緒一般指主觀的內在體驗,但是當情緒發(fā)生時,常伴隨外在的表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面部表情、姿態(tài)表情、語調表情和感覺反饋。前3個方面比較好理解,而感覺反饋指的就是身姿的活動對情緒的影響,具體是指:“人們的情緒是通過面部肌肉、骨骼肌肉系統(tǒng)的活動來表達的,近幾十年來,人們發(fā)現通過身體的反饋活動可以增強情緒的體驗;表情中的身體姿勢也能提供感覺反饋,并影響人的情緒;伸展體姿能振奮精神,收縮姿勢會降低活力。言語行為也同樣影響人們的情緒?!鼻榫w具有動力性、激動性、強度和緊張度等特點。例如,當人的某些需要得到滿足時,其動力性就會增加,反之則會減小;激動性表現在人高興時的狂喜、悲傷時的恐懼,以及在平常狀態(tài)下的極度平靜等情緒的特征是對立的狀態(tài)存在,具有兩極性。
眾所周知,情感的表達可分為語言表達和身體表達等,在人類語言還沒有形成前,人類的信息交流主要靠肢體語言的傳遞。肢體是情感表達最原始也是最直接的方式,通過身體活動能調節(jié)體內激素的分泌,起到抒發(fā)情感的作用?!睹献印るx婁上》中有記載“樂則生矣;全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边@就是說,當一個人開心的時候,不自覺的就揮動手腳,不能自已,高興的情感只有通過肢體才能表達出來。萌芽于原始社會、發(fā)端于中國傳統(tǒng)儒道哲學文化的武術,首先是一種身體、肢體的活動,是一種肢體語言,因此,情感情緒也可以通過武術這種身體語言形式表達出來。
原始的生產勞動促進了古代武術的萌芽,在與自然界的斗爭中,人類學會了制造和使用工具,工具的使用進一步推動了武術的發(fā)展。最初出現的防御和進攻的意識和動作不能看作武術,那只能說是動物對外界刺激的本能反應。面對“人類少而禽獸眾”的局面,為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只能進行本能的“動物性”搏斗與撕咬,這樣才能保存性命。武術最初的萌芽就是為了適應人類這樣的生存方式與狀態(tài),搏斗高級意識的出現,形成了簡單的“擊”“刺”等武術動作。非語言交流時期,人類最初捕殺食物和搶奪地盤時,會以怒吼或肢體的夸張動作來恐嚇對手,從而占據主動地位,就如同大猩猩用雙手擊打自己的胸部一樣。這是最初的動物性宣泄。隨著人類文明意識的發(fā)展,獸性的一面削減,人的社會性增強,人類學會了隱藏和控制自己的情緒,除了最初的野蠻表達方式,也延伸了更多的情感宣泄方式。例如,戰(zhàn)士出征前的“戰(zhàn)舞”,就是迎合了部落之間的斗爭而產生,目的在于威懾對手,擾亂軍心,并為自己的團隊鼓舞士氣,這是以“武”的形式,展現出戰(zhàn)士的必勝信心,以“武舞”來抒發(fā)內心情感。
武術因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產生,當滿足了這些需求后,人類會根據更高級的需求而進行武動作的升華。《禮記·樂記》中有記載:“凡音之起,由心之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同理,武術也是一樣,無論是武術套路的創(chuàng)作過程還是演練上都體現出寓情于“武”的情懷,這些“情”不僅包括了自信、果敢、無畏、淡定、堅持等性格表現,還包含了喜、怒、哀、思、恐等情感。武術動作在創(chuàng)編或者是演練的過程中,人的情感也會參與到其中,當武術動作中融入情感并與表情、節(jié)奏、韻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時,動作就更加有“神韻”了。動作是情感的外在表現,情感是動作的結果。武術動作有“十二型”之說,是用自然景物表現武術的動靜氣勢,動如濤、靜如岳、起如猿、落如鵲、站如松、立如雞、轉如輪、折如弓、快如風、緩如鷹、輕如葉、重如鐵,這些比喻形象而生動地描繪出武術形體變化中神韻,加上動作組合錯落有序更使得情感外向化[2]。太極拳中站樁,雙眼微閉,雙手環(huán)抱于胸前,周身放松,虛靈頂勁,讓自身融入自然,達到一種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心境。站樁是情感放松的一種表現,當然,也只有處于一種平靜的情緒下,才能起到站樁的效果,二者相輔相成。
眼睛是心靈的窗口,通過眼神可以了解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因為情緒可以通過眼睛表現出來。中國武術講究“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眼神對武術的演練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比如以剛猛為特點的南拳,不單單是要發(fā)勁短促有力,必須配合以眼神的兇狠,這樣才能體現出南拳的靈魂。武術演練者的內心情感是要通過武術的動作、神態(tài)表現出來的。
情感刺激能夠使人的身體行為發(fā)生改變,而行為改變則會產生相應的情感體驗。身體不是單一的物質或者心靈的存在,而是身心統(tǒng)一體。身體是一種表達的空間。借由身體,行為主體的情感、記憶才得以傳達[3]。當一個人情緒低落或者出現了極端憤怒的時候,很容易伴有肢體動作的發(fā)生,這也是情緒失控的一種表現,人氣憤的時候會摔東西,會用自己的拳頭擊打身邊的物體,以此來發(fā)泄自己的內心情感。一部分練習武術散打的人,學習散打的原因除了能強身健體、防身自衛(wèi)外,也可以充當合理情緒發(fā)泄的方式,在沒地方發(fā)泄又不能觸犯法律的情況下能讓自己平靜下來,踢打幾下沙袋,的確是不錯的選擇。當然,武術練習練者在進行武術練習時,也逐漸會從外在身體運動的感知轉化到內在精神的體驗上,以太極拳為例,練習太極拳時,動作剛柔相濟、虛實變幻、形神合一的特點會讓人們感受到內心的平和與安寧,逐漸能掌握自己的情緒表達。
武術的本質是技擊技術,武術是一種身體運動,也是一種身體藝術。在當今和平年代,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但快節(jié)奏的生活也使很多人處于一種亞健康的狀態(tài),中國武術蘊含了豐富的傳統(tǒng)哲學思想,集健身、修心為一體,習練武術可以運用肢體動作對人進行科學的引導疏通,從而達到一種情感的釋放,緩解身心疲勞的作用。武術是一種情感宣泄方式,也是當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長期習練武術能增強情緒的自我控制能力,使人心靜如水、恬淡自然,從而達到一種真正的健康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