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識圖譜視角"/>
夏佳璐 周贊 張一弛 劉紹勇
(紹興文理學院教師教育學院 浙江紹興 312000)
體質是人體的質量,是在遺傳性和獲得性的基礎上表現出來的人體形態(tài)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等綜合的、相對穩(wěn)定的特征[1]。北京奧運前夕,學術界認識到青少年形態(tài)結構、生理功能和身心素質可通過體育干預改善,所以體質研究成為我國體育科學界最為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2]。近年來,該領域學者采用不同理論解釋體質治理問題、不同干預方式解決體質改善問題、追溯和回顧體質等方式關注我國青少年體質問題。如2014年,楊成偉以米特—霍恩政策執(zhí)行系統(tǒng)模型對青少年體質健康政策執(zhí)行進行分析[3];2018年,張業(yè)安從媒介責任理論角度,揭示媒介履行對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責任等問題[4]。也有學者借助他山之石,助力青少年體質改善,如李紅娟借鑒美國經驗,制訂青少年體力活動指南,并在健康促進生態(tài)學模型的基礎上,提出青少年體力活動促進模型和多方參與的學校整體策略[5]。同時,分析和回顧青少年體質的研究也顯得非常有必要。
該文以CNKI數據庫為檢索源,使用高級搜索,以“體質”為標題和“青少年”或“中小學”為主題,設置1981—2019年區(qū)間進行搜索,剔除會議論文、碩士博士論文、期刊公告等,最后選取256篇核心期刊文獻。從文獻中保存標題、作者、摘要、關鍵詞、發(fā)表日期、研究機構及期刊等信息,并作為研究內容。
研究采用美國德雷塞爾大學陳超美團隊開發(fā)的文獻計量工具:CiteSpace軟件。它將聚類分析、社會網絡分析、多維尺度分析等多種方法融合到一起,是一種在知識可視化背景下開發(fā)出來的引文可視化分析軟件。該軟件側重于分析某學科研究前沿的演變趨勢、研究前沿與其知識基礎之間的關系,以及不同研究前沿之間的內部聯(lián)系。
該研究對樣本的發(fā)文時間進行統(tǒng)計,結合我國國情,可將我國青少年體質研究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9—1981年),起步階段。國家頒布政策關注青少年體質,但社會對“體質”還未形成清晰的概念,基本沒有研究成果。實踐中青少年參加勞作、軍隊訓練、活動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強體質,但缺少良好的環(huán)境,根本無法從本質上提高體質。此階段,大饑荒、自然災害頻發(fā)等使得人們的生活長期處于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無法開展嚴謹的學術研究。
第二階段(1982—2006年),摸索階段。我國青少年體質方面的研究較少,25年間論文發(fā)表量僅占總數的7%。1999—2006年間,正處于我國課程改革初期,學校教育成了社會關注的焦點,雖然課程改革對體育課程進行了新探索,提出了新要求,但受我國多年實行應試教育的影響,社會對文化課的關注度高于體育課,體育鍛煉被多數學校所忽視。該階段社會對青少年體質的關注程度較低,導致研究的成果偏少。
第三階段(2007—2019年),發(fā)展階段。該階段我國青少年體質研究論文數呈現上升趨勢,論文發(fā)表量占總數的93%,并在2007年出現快速增長期。后奧運期,國家、社會、家庭更加聚焦青少年體質問題,全民對體育運動關注度提升,引發(fā)青少年體質研究熱潮。研究呈波動式發(fā)展,但波動幅度相對穩(wěn)定。
分析某一領域的知識群體是理解基礎知識、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的有效途徑。作者的發(fā)文量和論文被引頻次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作者在該領域的影響力與貢獻值。研究發(fā)現,我國青少年體質領域中發(fā)表論文被引頻次較高的作者有鄒志春、陳佩杰、何玲等。陳佩杰團隊研究青少年體質的力量較強,其團隊致力于研究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并對影響其體質健康的因素進行分析。
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較少,共有12個研究機構和2個合作環(huán)節(jié)。其中大多數節(jié)點是孤立點,只有少數組織有合作經驗,合作的強度也較弱。部分節(jié)點間的關系表明,近5年,各研究所之間開始有意識地進行交流合作。如上海體育學院與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在近2年有合作成果,他們主要研究運動干預與青少年體質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的頻次表示學者對該領域的關注程度。研究發(fā)現,“青少年”“體質”為初始被引年份最早,被引頻次最高,表明“青少年”“體質”是研究的熱點詞語,是該研究的對象和內容。2006—2008年的熱點關鍵詞頻出,該時期為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即北京奧運會前期,國家出臺政策,社會高度關注,青少年體質和健康成了社會問題,學術界研究百花齊放。
青少年體質研究是一個永恒的研究熱點。從戰(zhàn)國時期人們開始觸及“體質”的相關問題,到出現體育學人們開始關注青少年體質,再到自1949年建國以來,不論國家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我國各代領導人對體育的重視程度只增不減。從中國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號召全國青年做到“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到目前我國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將體質健康考核納入高校升學標準,無不體現出我國領導人對青少年體育的重視。
我國青少年體質研究分為3個階段,即起步階段、摸索階段和發(fā)展階段,直觀地反映了國家、社會對青少年體質的重視演進。然而,通過研究也發(fā)現,即使在2007年后的發(fā)展階段平均每年有70篇研究成果產出,但該領域的學者或研究機構還沒有形成實質性的合作,沒有較成熟的合作鏈,研究機構合作網絡較為稀疏。
青少年體質與健康促進和體質治理問題是青少年體質研究的熱點,涉及青少年肥胖干預、青少年靜態(tài)行為研究、青少年體質評價指標體系研究、體育與健康促進的歸因研究及不同地區(qū)青少年體質調研等范疇。體力活動干預、運動處方的量化研究、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政策評估、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治理現代化及不同體質健康類型差異的表達研究等將成為今后的研究趨勢。
青少年體育建設是我國建設體育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青少年體質領域的相關研究人員與學者應該繼續(xù)關注我國青少年體質發(fā)展狀況,應嘗試在原有的基礎上,利用新的研究方法、研究技術,對青少年體質進行更全面的、多維度的科學研究。
對于學者與研究機構,可以構建學術研究共同體,加強彼此之間的學術聯(lián)系與合作,使得青少年體質研究產生更多的研究成果。互相的學術交流還可以在經驗對換的基礎上,提高研究成果的質量,最終呈現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從而促進我國體育教育事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推動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體系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