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晉強
(太原市政工程勘測設計院,山西 太原 030012)
當前,我們正處于基礎設施項目的關鍵階段,城市規(guī)劃和建設項目的比重急劇上升,城市道路設計中無障礙道路設計的思路將進一步完善公共空間。城市道路設計中,城市道路建設項目的設備和功能將充分考慮到不同程度身心損傷和正常運行能力的人民的需要,以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創(chuàng)造人性化、現(xiàn)代的生存環(huán)境。
所謂的市政道路無障礙設計就是針對國家殘障人士,為了解決其出行便利性,保障其出行的安全性、減小其出行的心理壓力的設計理論。市政道路無障礙設計理論充分考慮了殘障人員的出行困難,通過調整市政道路設計范圍,并引入盲道、坡道、臺階等具體措施來保證殘障人士通行。
為了將無障礙設計理念納入城市道路設計,設計人員應熟悉人體工程學、殘疾人行為和殘疾人身體使用原則。以下是城市道路無障礙設計要求:1)一般要求。近年來城市化進程加劇,城市道路建設與城市交通系統(tǒng)密切相關,在全面了解城市建設智能城市規(guī)劃的基礎上,無障礙設計應考慮城市公共空間的完整性和所有城市交通系統(tǒng)的完整性,使殘疾人能夠建立良好的生存系統(tǒng)。2)等級和紀律要求。城市軌道是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人們的出行規(guī)劃和正常生活。在實際設計過程中,設計師應根據(jù)其與環(huán)境的關系、對環(huán)境的意識及其對無障礙環(huán)境設計的心理影響來設計無障礙城市政策。3)動態(tài)、多樣的要求。城市公共空間無障礙設計必須符合安全、維護、適應和系統(tǒng)性原則,在此基礎上,應對城市道路建設在實際發(fā)展過程中的個性化進行適當分析,以提高積極主體的參與程度,提高對合理設計的認識,并注重優(yōu)化詳細流程,滿足所有人的多種應用需求。
伴隨著城市人口數(shù)量持續(xù)增多,過街天橋在城市交通中的應用也日益普遍。過街天橋能夠使得行人和車輛分離開來,不僅僅能夠提高交通效率,還能夠確保行人安全通行。過街天橋在設計時應遵循以下幾項原則:1)在過街天橋側面應當布設輪椅專用坡道,且坡道寬度應不小于2m、坡度應不大于8%。與此同時,還要對輪椅專用車道進行防滑處理,減小降雨或積雪的影響。此外,輪椅專用車道的兩側必須設置護欄和扶手,用來保障行人安全。如果輪椅專用車道的坡道高度大,護欄和扶手要設置在中間平臺位置。2)針對過街天橋某些關鍵設施的臺階表面,應當設置防滑條等措施。3)在過街天橋上應當設置盲文銘牌,從而為視力障礙人群的通行提供一定的保障。
在標識線上加上濃重的顏色,標志牌的位置要醒目,便于查找。內容要簡單明了,一目了然。標志文字應設置凹凸、精美、大小適中和相應的盲文,使盲人能夠獲得信息,在一定程度上,由于不同的人的記憶和視覺上的差異,老人和兒童很難清楚地把標志的內容弄清楚。此時,我們需要進行具體的表達設計,對現(xiàn)有的文字和符號進行再加工,使被疏遠的人能夠正確識別。在實際的道路設計過程中,需要使用簡潔明了的圖形符號。另外,具體的字符和符號需要以某種方式填寫。
1)道路設計。在具體設計環(huán)節(jié),應當保證體現(xiàn)規(guī)整性,避免存在坑洼的狀況。在高低地勢的區(qū)間應當設計緩坡性的通道。助力出行不方便人員在通行中能夠進一步體現(xiàn)穩(wěn)定和順暢。例如在坡度相對交陡的區(qū)域,就應當在具體設計環(huán)節(jié)結合現(xiàn)實條件對斜坡區(qū)域跨度進行合理的延展;在地勢高度和坡度超出相關標準的條件下,就需要增設具有實用價值的支撐性設施,促進出行人員在此區(qū)域出入時,能夠體現(xiàn)順暢和穩(wěn)定;在階梯區(qū)域,則需要在階梯邊緣增設相對平緩的坡道,如此一來,就會為肢體殘缺人員輪椅模式出行提供便利。2)地標設計。大部分出行不方便人員的活動范都較為恒定,所以就應考慮在其基本活動空間內增設具有相應性的地標設施,可以在通道的出入?yún)^(qū)增設支撐性和指向性設施,避免其在通行中迷失方向或無力???。除此之外,在具體設計環(huán)節(jié),還應當設計有利于以上人員順暢出行的線路,防止對基本性的通行帶來困難,進而最小化或消除安全風險。
在市政道路中,坡道應用十分普遍,但殘障人士在坡道通行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風險。因此,在進行市政道路的無障礙設計時,坡道的設計也是十分關鍵的環(huán)節(jié)。為了使殘障人士順利通行,在設計坡道時要依據(jù)以下2大原則:一方面,要使坡道的坡度不宜太陡;另一方面,要對坡道路面進行定期的清理,以保障坡道坡面的平整度。必要時要在坡道表面設置防滑材料。坡道防滑材料一般有混凝土和橡膠。橡膠坡道往往設置在天橋、行人通道等,混凝土坡道設置在建筑工程出口或市政道路交叉路口。
盲道的主要目的是給盲人一種不同的腳底感覺,并通過他們的腳感來識別方向和情況走廊分為盲文和盲文提示。盲文使用的地磚表面很小,可以通過腳的感覺引導盲人判斷方向。盲區(qū)的起點和終點大于盲文的長度。要建立盲文圖,盲文使用的地磚表面是圓形的,主要設置在盲區(qū)的拐角處。為提醒盲人前方有曲面,設置在服務設施的終點和位置,提醒視力障礙者前方道路設施的變化,標志牌高度為1.3m,盲區(qū)邊緣距離一般為0.6~1.0m即招牌信息應以盲文為主,內容簡潔,意義強烈。這不僅不妨礙視障人士的正常通行,而且有利于他們停車,并有明顯的標志防止損壞。在盲文包裝過程中,盲文表面有可觸摸部分的磚石和行人過街處的瓷磚厚度相同,以防止盲人行走時因高差造成的危險。盲文包裝應該更連續(xù)。包裝過程中,電桿、木料等視覺障礙物不能正常行走。盲文不能裝在井蓋的路上,如果井蓋不見了,就要防止視力殘疾者在危險中行走。
在人們出行、活動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會有身體健全的人,也會有行動上不方便的人,這些人們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活動中都不能體現(xiàn)明顯的順暢性。這就應當在無障礙設計環(huán)節(jié),基于人性化的角度進行考慮,進一步注重出行活動不方便的人。為其營造周到、優(yōu)質的出行活動條件。從視覺缺陷者和肢體缺陷者的角度來說,兩者都屬于國民群體中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