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玲
[摘 要]比喻是修辭手法的一種,與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并列為小學語文學習中常見的修辭手法?;诒扔餍揶o的教學講解與應用探索,能夠使教師獲得常見修辭手法的教學類比經(jīng)驗。在比喻修辭手法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引入比喻概念,為學生明確修辭種類;然后進行修辭講解,激發(fā)學生的感知興趣;在此基礎上再加強分析教學,強化模仿表達,并在實踐運用中提升學生修辭技巧的習得。這樣教學,兼顧理論與實踐,能夠為之后其他修辭手法的學習提供優(yōu)質(zhì)參考。
[關(guān)鍵詞]修辭手法;比喻;講解;運用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31-0051-02
修辭的種類繁多,而學生最先接觸且最熟悉的修辭手法是比喻。因此在修辭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比喻手法的講解入手,運用讀寫結(jié)合的理念,循序漸進地為學生推開修辭教學。首先,教師可以結(jié)合教材課文引入比喻這一修辭手法的概念,幫助學生明確修辭的種類;其次,以引入案例或者開展活動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輔助學生理解比喻的實際含義;再次,拓展學生學習與了解修辭手法的渠道,以豐富的資源強化學生對修辭技巧的理解;最后,以微寫作的方式引導學生應用修辭手法,強化學生對比喻修辭的應用能力。
一、引入概念,明確修辭種類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比喻等修辭手法在大部分文章中都有豐富的體現(xiàn)。教師應當在閱讀教學中抓住學生的質(zhì)疑點,以課文為案例,引入比喻修辭手法的概念,并引導學生結(jié)合生活經(jīng)驗去尋找不同的本體和不同的喻體,使學生對各種比喻修辭手法的應用案例有明確的認知。
以《青蛙寫詩》為例,學生在朗讀后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生1:老師,蝌蚪和小泡泡變成了逗號和句號,那它們還能變回來嗎?
生2:我來回答,它們沒有真的變,而是像我們玩游戲一樣,只是說一說。
師:說得對,它們沒有真的變,而是它們自己的樣子像逗號和句號。這是一種叫作比喻的修辭手法。這種手法以聯(lián)想為基礎,以不同東西之間的相似之處為連接,用具體的東西來替代不具體的東西。你看,蝌蚪有一個大大的頭和一條長長的尾巴,如果蝌蚪將尾巴彎成一個弧形,像這樣(在黑板上畫?。?,那是不是很像一個逗號呢?
生3:那它們?yōu)槭裁匆@樣說呢?
師:你們想,水里有逗號嗎?沒有!本來動物們要靠想象,想著那里有個逗號。但蝌蚪說自己來當逗號,大家一看就明白了。
生4:我懂了,這是打比方,就像我媽媽在夸我的時候就會說我的臉蛋紅紅的像蘋果,很可愛。雖然我不知道我的臉有多紅,但是一說到蘋果,我就知道了,和蘋果一樣紅。
師:沒錯,這就是比喻了。而且,比喻分為兩部分,本體和喻體。其中,被比喻的事物,也就是臉或者蝌蚪的身體,就是本體;用來打比方的事物,也就是逗號和蘋果,就是喻體。而且相同的本體還可以有很多喻體,如紅紅的、可愛的臉,你們覺得還可以用什么喻體呢?
生5:像一朵紅紅的花一樣,其中花是喻體,臉是本體。
生6:還可以比作水蜜桃,粉紅粉紅的。
教師抓住學生話語中表露出的對教材中修辭手法應用案例的疑惑作為教學切入點,引導學生以課文或者生活案例為基礎,明確比喻等修辭手法的基礎概念,并以細化提問的方式輔助學生明確修辭手法的具體定義,學生在熟悉的事物中很快就掌握了修辭手法的概念。
二、激發(fā)興趣,進行修辭講解
從語文學科的視角來看,比喻手法是一種具有趣味性的修辭,作者通過比喻能夠?qū)⒆匀换蛏钪械母黜検挛镆钥鋸垺㈦x奇或者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方式展現(xiàn)給讀者。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實踐活動或者趣味案例引導學生代入作者的視角,去感受比喻手法的趣味性,去關(guān)注比喻的本體和喻體,然后以分享訣竅的方式間接講解本體、喻體的含義,從而增強學生對比喻修辭的理解能力。
以《富饒的西沙群島》這一課的教學為例,在引導學生朗讀完全文之后,教師進行了激趣引導。
師:課文中好幾個地方應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現(xiàn)在看看哪個同學擁有火眼金睛,能夠最快找到比喻句。
生1:我找到了。在第三段,珊瑚像花朵、珊瑚像鹿角。
生2:我也找到了。第四段也有,“像插著好些扇子”和“像皮球一樣圓”都是比喻句。
教師組織全班學生鼓掌,然后展示三幅圖片。第一幅圖片內(nèi)容為七彩顏色且類似于花的形狀的珊瑚,第二幅圖片是分支眾多類似鹿角的柳珊瑚,第三幅圖片則是河豚吸氣膨脹的動態(tài)圖。
師:老師依據(jù)三個比喻句找到了三張圖片,看誰能又快有準地將比喻句和圖片聯(lián)系在一起。
生1:我知道第一幅和“像花朵”的比喻句是一對,第二幅是鹿角,第三幅是球。
師:剛剛我們了解了比喻包含本體和喻體,想一想,上面的句子哪些是本體,哪些是喻體呢?
生2:我知道,珊瑚是本體,花朵、鹿角等都是喻體。
師:你真棒,能說一說你的訣竅嗎?
生3:我有兩個訣竅。第一個是看課文主要講的東西。比如,這幾段話講的是珊瑚,所以比喻句中的本體基本上都是珊瑚。第二個訣竅是判斷哪個更具體,更具體的是喻體。比喻是用具體的東西來代替不具體、抽象的東西,珊瑚的形狀是不具體的、不規(guī)則的,而鹿角、花朵這些都是一看就知道的東西。
從比喻的教學案例中,教師能夠獲得這樣的經(jīng)驗:在教學時可以用競賽提問或展示新奇、精美的圖片的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在確定要講解的內(nèi)容后,教師還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fā)言,以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并以間接的方式完成教學。
三、加強教學,強化修辭技巧
比喻手法往往帶有作者強烈的主觀意識,因此教師可以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或者課外讀物,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課外案例資源,以課外案例資源來拓展學生對比喻的實際應用認知。在展示案例之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結(jié)合圖片對課外資源進行評價與修改。這兩個策略的應用,能夠強化學生對比喻技巧的了解,并能使學生初步展開比喻應用訓練。
以《富饒的西沙群島》為例,教師在多媒體上展示了更多描寫珊瑚的比喻句。
師:找一找,句子中哪些是喻體?
生1:喻體分別為“亭亭玉立的小姑娘”“一只正在開屏的孔雀”“熊熊燃燒的火焰”“夜晚美麗的煙花”。
師:你們能夠想象這些珊瑚的樣子么?
生2:第一句比喻為小姑娘,那珊瑚應該是高高的,不是貼在石頭上的,并且珊瑚沒有很多,不然就該說是一個胖胖的阿姨了。
生3:第二句比喻為正在開屏的孔雀,那珊瑚就應該是以綠色為主的,而且像扇子一樣。
(教師展示與比喻句相匹配的圖片)
師:你們覺得比喻句比喻得像嗎?如果不像,那么你認為這些比喻句該怎么修改呢?
生4:我覺得第一幅不是很像,如果用畫筆將圖中的珊瑚涂黑,那就像一個小姑娘的影子,但是直接看的話因為珊瑚之間是空的,所以不像。我覺得它像皮影戲中的小人,一樣多彩、漂亮,而且中間也是空的。
通過引入課外案例,學生對比喻手法有了更多的了解。而引入不同質(zhì)量的比喻句,教師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質(zhì)疑、自主思考的能力,還可以開展評價活動,使學生在簡單的實踐中增進對修辭手法正確應用方式的理解。
四、強化表達,注重實踐應用
在教學比喻手法時,教師應當讓學生意識到比喻手法的應用應以實際需要為基礎,不能為了使用比喻而使用比喻。教師在教學中應當以課文主題或者生活內(nèi)容為基礎,組織開展微寫作訓練活動,通過實踐鍛煉學生對比喻手法的應用能力。
在基本完成《富饒的西沙群島》的教學之后,教師設計了微寫作題目:在教室和走廊上自由活動3分鐘,然后運用比喻這一修辭手法,描寫你看到的某個內(nèi)容,可以討論交流。三分鐘后,學生自覺圍成小組,展開了討論。
以甲小組為例。
生1:你們寫什么?寫操場上的人,還是寫樹?
生2:我們比一比,就寫剛剛看到的球場上的那個運動員射門的情景,怎么樣?
(其他成員表示同意)
生3:看我的句子:“飛出的足球像流星一樣墜向球門?!?/p>
生4:我寫的是運動員:“運動員射門后的怒吼就像雄獅戰(zhàn)勝對手后的咆哮一樣?!?/p>
生5:我覺得,“足球就像一個沖陣的忍者,以靈活的身姿躲過守衛(wèi),達成了‘刺殺的目的。”
生6:我想寫:“運動員射門前的靈活身姿,像一條泥地中的泥鰍。”怎么樣?泥鰍很靈活的。
生7:你看那個人那么強壯,怎么會像泥鰍呢?
生8:泥鰍好像是在罵人,可我們要表揚他的。
生9:可以找一找其他更合適的動物,要靈活、兇猛的。
生10:那獵豹怎么樣,又快又兇猛。
要鍛煉學生應用修辭的能力,就需要讓學生進行觀察或者實踐,以此激發(fā)學生的靈感,而不是以生硬的題目逼著學生去模仿。在學生完成練筆后,教師還要組織生生互評,以學生之間的交流來提升寫作實踐的質(zhì)量。
綜上所述,比喻是常見修辭手法的一種,探索其教法策略能夠為其他修辭手法的教學積累經(jīng)驗。在比喻修辭的講解與運用探索中,教師首先需要以日常的教學活動來幫助學生明確比喻的概念;再以合適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理解興趣;之后引入課外案例資源,來強化學生對比喻修辭的理解;最后,教師可以開展寫作訓練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吸收內(nèi)化所學知識。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