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
看《動物世界》有感
動物有一種本能,就是讓自己皮毛的顏色與外在的環(huán)境盡量接近,為了生存,必須去掉自己的特征和個性,要讓自己與周圍的環(huán)境融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生存。
有一篇短文,說每個人只有一半是屬于自己的,另一半則化妝成毫無個人特征的眾人皆同的模樣,身體的骨骼也必須是圓潤的,以換取各種各樣的“別人”在各種各樣的路口發(fā)放的通行證。你必須學會與他人“處于危險的一致”。
你必須舍棄一半本真的自我,最好就是讓其他獵物認不出你來。
中國的古話:木秀于林,風必摧之。
原來動物也懂得這個道理。
但青春的我們,也要像動物一般?
在社會需要自己的時候,我們要勇于亮出自己。
健全人的痛苦
在報紙上看到一則小短文:什么是幸福。很大的命題,很短的文字,大約是說作者剛住院出來,覺得不生病就是幸福。然后又引用了一位老者的話:幸福就是醫(yī)院里沒躺著咱家的人,監(jiān)獄里沒關咱家的人,夜里睡覺不怕敲門,白天不怕反貪局、公安局請喝咖啡。最后的結論是:對照起來,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是幸福的,但身在福中不知福。
在殘疾人眼里,健全人是幸福的,想看美景,健全的人擁有眼睛。想表達思想,健全的人可以講話。想思念一個人,健全的人四肢健全靈活,可以去想去的地方,見想見的人。
這些幸福,我們感受到了嗎?我們享受了嗎?
這些簡單的理所當然的行為,這些被殘疾人當成夢想的行為,在很多人眼里一文不值。
我們去旅行會抱怨時間不夠,去購物會抱怨錢不夠,還有健全的人嫌棄自己的容貌,寧愿做整容手術死去。
有句老話:心靈的缺陷比身體的缺陷更可怕。
健全人的痛苦莫過如此。
幸運曾經遇上
空曠的展廳,那面干凈的墻上,立著一位長發(fā)黑裙的女孩,濃密的劉海下一張少女清麗的面龐,一襲露背的黑裙,潤澤白皙的背部與手臂,讓人聯(lián)想到初荷的水潤與青蔥。她舉著右手,手中拿著的,是一根快門線。她回眸,用清亮的眼神望著站在面前的他,微微含著一點的笑意,仿佛在說,你后悔了吧,我會變成這樣漂亮,當年你喜歡我時,真的就沒有一點點的愛意嗎?
他站在那里,仿佛站了一百年,一動不動地站在女孩前面。他那深邃的大眼睛,定格在那面墻上,仿佛要望穿時間隧道,第一次見到女孩的情景那樣清晰地閃現在眼前,在一起的點點滴滴,一幕幕閃過。一行淚水,從男孩俊朗的面頰流過……
女孩給他的信說:再見,總有一天,我們會在別處相見。
他沒有想到,他在她的影展上見到的僅僅是她的照片,他再也見不到她本人了。喜愛攝影的她因為遺傳病去世了。
我勸過那個男生:在這個紛繁的世界,你曾經遇到她,你們有著共同的愛好,享受過美麗的青春歲月,也沒有什么好遺憾的。
一切美麗的青春都格外地打動人心,一切都不是幻影空靈,我們曾經幸福過,幸運曾經遇上……
形象,是自己塑造的
我一直認為,一個人的形象,起碼要注意兩點。一是干凈整齊,二是挺拔精神。一個人不管丑與美、老與少,只要干凈整齊,就不會讓人討厭,就容易與人相處。同時要注意身體的形態(tài),不管得意失意,不管高矮胖瘦,都要把腰背扳直了,這樣能挺胸抬頭,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有了這兩點,你就可以成為人群中的亮點,你就不會被人忽視。
因為你神清氣爽的樣子,說明你是熱愛生活的,說明你是有精力投入工作的,說明你的生命力還是旺盛的,說明你是可親可愛的,說明你沒有被困難打垮。
如果按照上面的說法,那么就不需要其他的裝扮了嗎?例如時裝?彩妝?發(fā)型?都不重要嗎?
是的,這些都不重要。
我不認為自己的形象是美的,也不認為自己是丑的。我也沒有感覺到長相對自己的生活、學習有多大的關系。難道你長得美,不用努力學習就可以擁有知識了嗎?因為美,你可以不用心工作就能有業(yè)績了嗎?因為美,你不需要去照顧家人,不需要付出愛就能得到得到所有人的寵愛了嗎?
很多事情,很多時候,與美丑無關。但與生活態(tài)度有關。
但我的衣物必須整齊合體,我的容顏必須干凈明亮,我的形態(tài)必須挺拔優(yōu)美,沒有彎腰駝背和不雅。
這既是我的形象,也是我的生活態(tài)度。
把自己整理妥當了,別人搞不亂你。
相由心生,形象,是自己塑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