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步凡
【摘 要】 近四十年來,學界對東漢宦官問題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宦官制度、宦官專權、宦官與外戚、士大夫斗爭等三個方面,既有對傳統(tǒng)觀點的認可,也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見解。本文通過對這些研究成果的梳理,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并反思宦官對東漢王朝政治的影響,以期立足于“東漢宦官政治的形成”,對該問題做更深入的綜合研究。
【關鍵詞】 東漢;宦官制度;宦官專權;宦官政治
【中圖分類號】 K23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4102(2021)05-0060-03
在中國古代的政治舞臺上,長期盤踞著一個無論身份還是歷史影響都頗為特殊的勢力,即宦官勢力,他們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影響和發(fā)揮的作用也并不相同,其中東漢、唐朝和明朝是宦官勢力達到巔峰的歷史時期。學界對唐朝、明朝宦官問題的研究已經(jīng)比較成熟,如王守棟的《唐代宦官政治》與衛(wèi)建林的《明代宦官政治》是對唐、明宦官現(xiàn)象比較系統(tǒng)的論著。而東漢宦官問題的研究雖然也有不少成果,但從整體來看仍存在一些不足,有可以繼續(xù)推進的空間。本文擬對東漢宦官問題的研究狀況進行具體分析后,提出自己的一些認識,未盡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一、東漢宦官問題研究現(xiàn)狀
東漢王朝是宦官勢力達到高峰的第一次歷史時期,因此學界并不缺乏對宦官問題的研究,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即宦官制度、宦官專權、宦官與外戚、士大夫斗爭等方面的研究。
(一)宦官制度研究
中國歷史上宦官制度的研究主要是余華青的著作《中國宦官制度史》,系統(tǒng)介紹了與整個王朝相始終的宦官制度的起源、發(fā)展和滅亡的歷史過程,而秦漢時期由于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確立,宦官制度相應地迅速走向成熟,成為宦官制度完善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另有李蘭芳的《制度與權勢——東漢宦官擅權道路上的制度建設》一文指出,東漢是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建設使宦官權力合法化的,如閹人專任內(nèi)廷官職、增加宦官機構、允許宦官養(yǎng)子嗣爵、加贈官號、宦者封侯、父兄子弟出任朝官等。還有些文章在探討東漢省官制度、宮禁制度中指出,宦官是在太后多臨朝、皇帝建立新“中朝”時,得以“中常侍、黃門”的身份把持“省中”,同時省中宿衛(wèi)也由原來的士、宦并用改為宦官專任,從而實現(xiàn)出納王命,飛黃騰達的。
(二)宦官專權研究
宦官專權歷來是學者研究的重點,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集中體現(xiàn)在宦官專權的原因、表現(xiàn)、影響及評價等方面。
1.宦官專權的原因
學術界已有多篇文章,多角度、多層次地分析了宦官專權的原因。劉修明認為,宦官從和帝時開始食封,這是宦官專權的社會物質(zhì)基礎。王林子和吳國璋都將宦官專權與皇帝加強皇權、削弱相權聯(lián)系起來,認為皇帝常常利用宦官來限制和鏟除對君權的威脅勢力,朱子彥則指出了宦官專權多產(chǎn)生于女主當政時期,這些政治因素為宦官專權提供了便利。除了經(jīng)濟、政治因素外,還有一些文章立足于心理層面,如蔣宗明著重分析了宦官追求財富、攫取權力的心理狀態(tài);顧蓉不僅從生理方面分析了宦官的心態(tài),還進一步指出原生家庭與生活環(huán)境對宦官專權的心理影響。
2.宦官專權的表現(xiàn)
冷冬和王連升主要是對東漢宦官專權表現(xiàn)的總體概括,觀點大同小異,論述了宦官專權表現(xiàn)在自擬詔書、掠取財富、干預察舉、掌握禁軍、掌理北寺獄和養(yǎng)子襲爵等六個方面。其他文章多是立足于其中某個方面的具體分析。例如,趙沛的兩篇文章從宦官養(yǎng)子和典領軍職兩方面分析了宦官專權。他認為,宦官往往通過養(yǎng)子的辦法來鞏固和發(fā)展自己的勢力,而典掌軍職是宦官專權的基礎和主要手段,只不過東漢宦官銜領軍職還只是一種榮譽,不具有統(tǒng)領軍隊的實權。陳曉倩則主要分析了宦官對察舉征辟的牢牢操控,通過提拔自己的親信,壟斷和控制了中央和地方的官職。還有些學者通過對宦官封侯、皇位繼承及皇帝選立的研究,指出東漢后期上層宦官封侯成為慣例,而宦官專權表現(xiàn)在東漢政權長期被宦官集團所把持并干預皇帝的選立。
3.宦官專權的影響及評價
有些學者對宦官專權的評價力圖更客觀,更具有分析性。陳安民的《“正史”宦者列傳的宦官意識略論》指出史家多從儒家倫理和以史為鑒的理念評定宦官的所作所為,探討宦者何以為亂與如何避其為亂是各傳的基本目標,因此總的傾向是負面的。葛承雍與趙興元的文章集中代表了一部分學者的看法,他們針對前人觀點的局限性,對宦官的出身、本性以及對皇權的影響給以新的闡釋,認為前人把宦官視為災星、禍水的看法都有失偏頗,在探討宦官問題時不能一概而論,而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并進一步提出歷史研究要科學、嚴謹,盡力擺脫情感與道德上的主觀態(tài)度。王永平則補充了東漢宦官對社會文化所作出的貢獻,認為宦官對文化典籍的整理、??币约耙M、吸納民間文化使當時宮廷文化有了世俗化和市井化的傾向。張娟的《東漢末黨錮之禍新解》一文則對宦官給予了更大的同情,她站在宦官的立場,抨擊了前人研究對宦官的批判態(tài)度及儒學學養(yǎng)貴族對宦官階層的譴責,論述了宦官參與權力結構的合理性,認為宦官是當時為改變自己階層卑微地位而努力掙扎的命運不濟的人群。
(三)宦官與外戚、士大夫的斗爭
東漢時期多太后臨朝,隨之外戚勢力強大,而宦官集團的勢力也急速膨脹,加上傳統(tǒng)的士大夫官僚集團,三方面勢力既有勾聯(lián)又相互斗爭,對東漢政局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因而,宦官與外戚、士大夫的斗爭也是學界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
1.宦官與外戚的斗爭
宦官與外戚的關系,學者們從現(xiàn)象看本質(zhì),指出由于東漢的太后多出身于當時的世家大族,因此二者斗爭的實質(zhì)是東漢皇權與世家豪族間的政治斗爭。這方面研究最具代表性的當屬何茲全的《東漢宦官與外戚的斗爭》一文。更為具體的研究有王丹的《竇氏家族研究》和范黧的《東漢西北大族與皇權政治研究》兩篇碩士論文,王丹在對東漢竇氏家族成敗的研究中認為,竇武失敗的根本原因在于宦官逐漸在尚書臺占據(jù)了有利地位,范黧則對竇武失敗后東漢權力結構的變化做了進一步分析,認為此后宦官在朝廷中獨攬大權,標志著東漢王朝統(tǒng)治的最終衰亡。此外,方燕還把宦官與外戚的斗爭作為士大夫群體的大裂變、大轉折時期,指出他們或交結宦官,或依附外戚,或在斗爭旋渦中清介自持,最終作為一支獨立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
2.宦官與士大夫的斗爭
學術界對宦官與士大夫的斗爭研究總體上立足于“黨錮之禍”事件,多數(shù)研究都是站在士大夫的角度,將宦官放在對立面進行批判,因此結論也大體相同,在一些傳統(tǒng)看法之外,也有人從不同層面出發(fā),提出了不同見解。朱子彥、陳生民把兩者斗爭的原因歸結于對選官權的爭奪,原來掌握在官僚士大夫手中的選官權在東漢后期逐漸往宦官手里集中,最終導致了“黨錮之禍”。朱順玲則認為,東漢后期勢力日益膨脹的士大夫集團形成了與專制皇權相抗衡的局面,宦官集團成功地利用皇權達到了消滅政敵的目的。朱時宇的文章則重點研究了靈帝時期宦官與竇武、陳藩的斗爭,分析了他們各自的特點,認為竇武的軍隊臨陣倒戈體現(xiàn)了宦官權勢之盛,而宦官劫持靈帝與太后則反映了他們依附性之外的反叛性。
二、東漢宦官問題研究的不足與反思
綜上所述,學界在東漢宦官制度、宦官專權、宦官與外戚士大夫的斗爭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學術基礎。但總體來看,這些研究呈現(xiàn)出孤立、分散的狀態(tài)?;鹿佻F(xiàn)象貫穿了東漢中期以后的王朝政治,歷時久、影響大,而至今沒有關于東漢宦官問題的系統(tǒng)研究,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正因為缺乏整體研究,就無法將各方面問題的聯(lián)系梳理建構起來,有些問題就無法解決。如宦官制度在東漢時期的演變狀況如何,與宦官勢力發(fā)展有何關系?宦官與外戚、士大夫集團的博弈對宦官權勢增長有什么影響?宦官專權與皇權控制、文官政治的關系是什么,與唐、明時期有什么不同?什么是宦官專權,又該如何界定?對宦官專權的評價是否只能是非此即彼的對立?
在對以上問題的思考中,筆者也充分研讀了王守棟的《唐代宦官政治》和衛(wèi)建林的《明代宦官政治》兩本專著,所受啟發(fā)很大。通過比較研究和綜合分析,筆者認為東漢宦官勢力的發(fā)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對東漢政治持續(xù)發(fā)生影響,這種影響可以用“宦官政治”來定義。東漢宦官政治的形成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東漢初期,在光武帝、明帝和章帝三位皇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過程中,宦官制度也在逐漸完善,為“宦官政治”的形成提供制度保障?;鹿贆C構的增加使宦官人數(shù)開始增多,宦官的選用及升黜機制使宦官群體開始分層,一些等級較高的宦官能進入禁中,成為皇帝的忠實耳目,進而在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
第二個階段是東漢中期,這一階段的主要表現(xiàn)為宦官與外戚的斗爭。隨著太后臨朝,外戚的勢力顯著提高,他們都擔任王朝的重要職務并干預朝政,形成對皇帝權力的分割。在皇帝的支持下,身邊的宦官們與外戚集團相抗衡,起到了維護皇權的關鍵作用。和帝封宦官鄭眾為剿鄉(xiāng)侯開東漢宦官封侯的先例,宦官開始干政;順帝時期,眾多宦官同時封侯并能養(yǎng)子繼嗣,形成了宦官集團,東漢的宦官勢力崛起。
第三階段為東漢末年桓靈時期,這一階段是“宦官政治”的形成階段,主要表現(xiàn)為宦官與清流士大夫的斗爭。清流士大夫通過一系列的“清議”與政治請愿活動,形成了龐大的勢力集團,他們對宦官集團的激烈抨擊,不可避免地對皇權造成嚴重威脅?;鹿倥c清流士大夫集團的斗爭導致了“黨錮之禍”,而“黨錮之禍”之所以能夠發(fā)生,與維護皇權的尊嚴有一定的聯(lián)系。在此之后,宦官掌握了王朝的選舉權與人事權,滲透中樞機構并獨霸中樞權力,由宦官掌管的“黃門北寺獄”成為宦官打擊異己的重要場所,而對皇權起到重要支撐作用的禁軍也由宦官典領,宦官勢力達到權傾朝野的地步。此時的宦官成為支配東漢王朝以皇帝為核心的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重要力量,東漢的“宦官政治”由此顯現(xiàn)。
中國歷史進程中曾出現(xiàn)過三次典型的宦官專權現(xiàn)象,分別是東漢、唐朝和明朝時期。作為歷史上第一個宦官現(xiàn)象典型的時期,學者們對東漢宦官問題雖然有一定的研究,但在諸多方面還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東漢的宦官問題是可以立足于東漢“宦官政治”來研究的。盡管宦官問題看似是老生常談,但如果從皇帝對宦官制度的加強、宦官與外戚大族的斗爭、宦官與清流士大夫的斗爭等三個方面,分析東漢宦官在維護皇權中走向權力巔峰的歷史過程,并試圖在與唐朝和明朝的比較中說明什么是“宦官政治”、“宦官政治”形成的因素以及東漢“宦官政治”的特點等問題,不僅是對東漢宦官問題整體性、系統(tǒng)性的綜合研究,還對認識東漢的社會發(fā)展、政治演變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1]余華青.中國宦官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4.
[2]李蘭芳.制度與權勢:東漢宦官擅權道路上的制度建設[J].史志學刊,2017(6):1—5.
[3]劉修明.東漢宦官集團的社會基礎[J].史林,1986(1):14—21.
[4]朱子彥.論中國封建社會的宦官干政[J].上海大學學報,1996(6):41—47.
[5]蔣宗明.論宦官的雙重人格[J].煙臺大學學報,1990(3):51—56.
[6]顧蓉.宦官人格及其心理行為結構[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2(3):140—148.
[7]趙沛.漢唐時期的宦官養(yǎng)子與宦官世家[J].東岳論叢,2005(4):116—119.
[8]趙沛.試論漢唐宦官典章軍職的演進特點[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6(1):135—137.
[9]陳安民.“正史”宦者列傳的宦官意識略論[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2009(4):62—67.
[10]葛承雍.不應一概貶斥東漢宦官[J].西北大學學報,1982(3):79—85.
[11]王永平.東漢中后期之宦官與社會文化變遷[J].江海學刊,2007(2):150—157.
[12]張娟.東漢末黨錮之禍新解[J].惠州學院學報,2003(4):58—62.
[13]何茲全.東漢宦官與外戚的斗爭[J].文史知識,1983(4):14—19.
[14]方燕.東漢外戚、宦官之間的斗爭與士大夫的分化整合[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1992(2):156—161.
[15]朱子彥,陳生民.漢代的選官制度與朋黨勢力的形成[J].上海大學學報,1992(2),89—93.
[16]朱時宇.論東漢靈帝時期的宦官[J].南都學壇,2017(5):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