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秉祥
夏衍在《寫文章的群眾觀點》中,有一段講述魯迅寫作的情形:“魯迅先生寫文章的時候,遣詞造句,非常精細,一字一語,都顧及讀者的了解,倘無相當(dāng)合適的口語,則寧可引用文言,決不堆奇疊怪,硬造生句,而當(dāng)一篇文稿完篇之后,大抵要讀兩遍,有不順口之處,盡量增刪,務(wù)期使人讀了,明白易懂?!彼€有一篇談寫作的文章,干脆就把題目叫做《文章是寫給別人看的》,直接表明了作者的觀點。
寫散文,首先得符合語言規(guī)律,用詞恰當(dāng),邏輯清晰。如果矯揉造作、無病呻吟,就像葉圣陶說的:“有些人的文字里,卻犯著虛偽、浮夸、玩戲的弊病……又譬如抒情,為素養(yǎng)所拘,自以為很有價值,但其實近于惡趣,就此寫下來,便成為玩戲了。”文章抒發(fā)的感情,是通過整篇的描述來感動讀者,而不在于個別句子的華麗?!墩l是最可愛的人》《荔枝蜜》這樣的作品,誰讀了不受感動?
說話和寫文章,還涉及邏輯和修辭問題。凡是正確的語言表述,總是邏輯清楚,修辭恰當(dāng)。掌握一定的邏輯和修辭知識,對于任何一個寫作者來說,都是非常必要的。毫無疑問,一篇邏輯混亂,詞不達意,甚至故意制造奇怪的表述方法的文章,絕不是一篇合格的文章。所以,哪怕再有博聞強識的能力,讀書寫作時,必要的工具書還是要準(zhǔn)備一些。讀書時,不懂的字詞需要查字典;寫作時,拿不準(zhǔn)的地方要翻閱資料,決不可想當(dāng)然地編造別人不懂的詞語和表述方法。至于寫文章時的謀篇布局、材料的繁簡舍取,屬于另一個層次的問題。
古人對寫作用詞是非常認真的,“推敲”一詞,就來自于如何更準(zhǔn)確地使用詞語,而從不馬虎了事的故事。前人有“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悉心修煉,還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堅韌意志。這些,都是我們喜愛寫作的人應(yīng)當(dāng)好好學(xué)習(xí)的修養(yǎng)。最終,將魯迅先生在《作文秘訣》里告誡我們的十二字訣寫出來,作為共勉并努力踐行之:“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p>
(選自《云南政協(xié)報》2020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