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華明
在全黨上下喜迎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我們聯(lián)系實際認真學習黨史、軍史,回眸新四軍抗戰(zhàn)征程,愈發(fā)感到:新四軍是鐵軍更是黨軍。新四軍之所以能夠贏得鐵軍之美譽,并永遠保持和弘揚偉大的鐵軍精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信仰之花常開不敗。鐵軍的戰(zhàn)歌得以傳唱,鐵軍的血脈得以傳承,鐵軍的精神歷久彌新,從根本上說,都是信仰之使然,是初心的不變,主義的常青,軍魂的永駐。
1927年1月武漢軍民歡慶北伐勝利,部分旅居武漢的廣東籍人士委托漢陽兵工廠制作了一塊高1米、寬0.5米的鐵軍盾牌,送給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葉挺獨立團代表第四軍接受了這塊盾牌。盾牌正面鐫刻“鐵軍”兩個大字,背面刻有銘文16句64個字:“烈士之血,主義之花,四軍偉績,威震遐邇。能守紀律,能毋怠夸,能愛百姓,能救國家。沖鋒陷陣,如鐵之堅,革命抱負,如鐵之肩。功用若鐵,人民倚焉,愿壽如鐵,垂億萬年?!便懳膶Φ谒能姷馁澰S,首先和始終肯定的是其懷抱信仰、志存高遠的鐵軍特質。文中的“主義之花”就是信仰之花。銘文真實地反映了民眾的意愿和心聲。
從鐵軍盾牌的由來可以看出,新四軍的鐵軍稱號源于葉挺獨立團。這個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支革命武裝,聽黨話,跟黨走,守軍魂,揚軍威,始終為信仰而戰(zhàn),屢破強敵,戰(zhàn)功卓著,從而贏得了鐵軍的稱號,錘煉出獨具特色的鐵軍精神。
葉挺獨立團是國民革命軍從廣東出師北伐的第一路主力的先遣隊、鐵拳頭。在出師前一次黨員干部會議上,葉挺說:“我們是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又是北伐先鋒隊。我們不但代表革命軍,而且代表共產黨。這是北伐第一仗,我們一定要打勝?!弊肿昼H鏘有力,句句擲地有聲。“代表共產黨”,逐漸成了獨立團官兵的堅定信念。
葉挺在獨立團中建立了黨的支部,下設六個黨小組,還建立了團組織,直接隸屬黨支部領導,加強了軍政訓練,提高了官兵軍政素質。獨立團官兵同吃一鍋飯,同睡一樣鋪,同學革命理,同唱《國際歌》,營房里還掛有馬克思、列寧的像。國民革命軍第四軍領導在專程視察時情不自禁地說:“你們真是革命軍!但是太紅了?!比~挺隨口回答道:“紅才能打勝仗!”
深扎信仰之根,筑牢忠誠之魂,就能不畏艱難,不怕犧牲,勇往直前。在攻打武昌的戰(zhàn)斗中,第二營營長許繼慎給全營下達了一道死命令:“一直向前沖,占領對岸敵陣地,只許前進,不準后退?!边@個命令被官兵牢牢印在腦海中:革命軍人有進無退!第一營攻城中一次次沖鋒,但因城高壕寬,易守難攻,大部分人員壯烈犧牲,營長曹淵向葉挺報告:“天已拂曉,進城無望,職營傷亡將盡,現(xiàn)存十余人,但革命軍人有進無退,如何處置,請指示。”曹淵把寫好的字條交通信員送葉挺后,隨即躍上竹制云梯,高呼“革命軍萬歲”,呼聲余音未斷,他被數(shù)發(fā)子彈擊中,從云梯墜落。
有鐵人,有鐵魂,才有鐵軍。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特別是作為先遣隊的獨立團,從廣東肇慶出發(fā),首戰(zhàn)淥田,長驅醴陵,力克平江,特別是經(jīng)過著名的汀泗橋、賀勝橋和武昌三大戰(zhàn)役,所向披靡,無堅不摧,無往不勝。他們用行動一次又一次地昭示:鐵是打出來的,鋼是煉出來的。葉挺獨立團最早向世人宣誓了鐵軍的初衷,初步實踐了人民軍隊的宗旨;鐵軍盾牌的銘文,初步詮釋了鐵軍的深刻內涵,彰顯了鐵軍的初心。
信仰,人皆有之。新四軍的信仰根正苗紅,源清流長,堅定崇高,不可撼動。1927年的八一南昌起義,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正式誕生。從此,鐵軍的延續(xù)和傳承有了更為廣闊的天地和堅實的依托。
了解我黨歷史的人都知道,上個世紀30年代上半期,是中國革命最艱難的時期。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主力戰(zhàn)略轉移,北上抗日;留下部分紅軍堅持打游擊,無論紅軍主力長征,或是在南方留下堅持三年游擊戰(zhàn)爭,都被軍事專家評為我黨我軍民主革命時期三次最艱難時期中的兩次。在這一時期,葉挺獨立團被編為紅一方面軍一軍團二師四團,在長征中擔任“開路先鋒”的重任。大渡河水急浪高,是紅軍前往川西的最大障礙。中央軍委決定搶占瀘定橋,并把這個任務交給紅四團。此時離瀘定橋有120公里,給他們的時間只有一晝夜。紅四團義無反顧,一路急行軍,中間擊破沿途敵人的阻截,又遭大雨,一路泥濘,就這么邊打邊走,硬是在規(guī)定時間內趕到目的地。瀘定橋是100多米長、3米寬的鐵索橋,橋板已被抽去,只剩下13根鐵索鏈。對岸守橋之敵已經(jīng)筑好了堅固的防御工事,槍口、炮口早已對準橋上。在火力掩護下,紅二連連長廖大珠等22名共產黨員突擊隊員背插馬刀,攜帶短槍,迎著密集的炮火,向對岸沖擊。三連連長王友才帶領戰(zhàn)士在后面鋪設橋板。官兵們用血肉之軀贏來了戰(zhàn)斗的勝利,為紅軍北上打開了通道。毛澤東經(jīng)過瀘定橋時感慨地說:“這樣險要橋面的橋能奪取,說明紅軍是不可戰(zhàn)勝的?!?/p>
留在南方八省十四個游擊區(qū)打游擊的紅軍部隊,同樣面臨著不亞于長征的艱苦和慘烈。國民黨蔣介石為了徹底消滅留守紅軍,無所不用其極,一時出現(xiàn)了“無不焚之居,無不伐之樹,無不殺之雞犬,無遺留之壯丁,閭閻不見炊煙,田野但聞鬼哭”的慘狀。官兵們過著野人般的生活:陳毅多次遇險,項英曾三天三夜沒吃任何東西。就這樣,他們硬是靠著堅定的革命信仰堅持下來了,既為革命保留了多支武裝力量,也保留了幾塊戰(zhàn)略要地并成為抗戰(zhàn)的重要支點。經(jīng)過長征和三年游擊戰(zhàn)爭,黨和紅軍浴火重生,鳳凰涅槃,鐵軍迎來了新的春天。
1937年7月,全民抗戰(zhàn)爆發(fā),隨后,戰(zhàn)斗在南方八省十四塊游擊區(qū)的紅軍被編一個軍,由當年領導葉挺獨立團的葉挺任軍長。為了繼承和發(fā)揚當年鐵軍的光榮傳統(tǒng),葉挺提議這個軍取名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因此,新四軍是鐵軍的傳承,有著鐵軍的基因。新四軍一組建,既堅持黨領導下的紅軍建軍的根本原則和制度,又保持和發(fā)揚鐵軍的紅色基因和光榮傳統(tǒng),不斷豐富和發(fā)展了鐵軍精神。軍長葉挺無時無刻不把自己當成黨的人,一心一意為黨做事,跟共產黨走。他第一次到延安就向毛主席表態(tài):“今后一定遵照黨所指示的道路走,在黨和毛主席正確領導下,堅持抗戰(zhàn)到底?!?/p>
新四軍軍分會書記項英更是注重政治建軍。他按照中央指示,首先在新四軍全軍上下健全黨的組織:軍有中共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支隊建有軍政委員會和黨務委員會,團有軍政委員會和黨總支部,連有黨支部,排有黨小組。新四軍高度重視發(fā)展黨員工作,到1939年,部隊中共產黨員已占全軍總人數(shù)的40%以上。項英特別注重教育部隊發(fā)揚紅軍優(yōu)良傳統(tǒng),始終抓住政治建軍的“看家本領”。
皖南事變后重建軍部,新四軍進入新的發(fā)展時期。代軍長陳毅、政治委員劉少奇堅持政治建軍原則,適時提出了“把新四軍建設成強大的正規(guī)化的黨軍”的目標,并明確正規(guī)化黨軍的要求是:“絕對服從共產黨的領導,有高度的政治覺悟和階級覺悟,堅決執(zhí)行共產黨的政策和命令,完成共產黨賦予的任務?!?/p>
新四軍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在斗爭中成長,成了華中人民的長城、華中敵后抗戰(zhàn)的中流砥柱。這么多年來,人們對新四軍鐵軍精神的理解和闡述,雖然由于角度不同而不盡相同,但“跟黨舉旗、聽黨指揮”始終是新四軍信念之所在。當年,廣大新四軍將士在黨的領導下,縱橫馳騁于大江南北,與“武裝到牙齒”的敵人進行殊死較量,把堅如磐石的崇高追求和為信仰為人民而戰(zhàn)的政治優(yōu)勢,轉化為壓倒一切敵人和困難而決不被敵人和困難所壓倒的力量優(yōu)勢。時至今日,鐵軍這面鮮紅的精神旗幟,穿透歷史的塵埃,依舊閃耀著聽黨指揮的時代光輝。
1947年1月,新四軍番號取消,但鐵軍的血脈仍在延續(xù)。從北到南,從戰(zhàn)爭年代到和平年代,鐵軍的傳人從來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
解放戰(zhàn)爭中,新四軍部隊大部參加了蘇中、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豫東、濟南、淮海、渡江戰(zhàn)役和解放上海戰(zhàn)役,以及進軍福建等戰(zhàn)役戰(zhàn)斗。華野、三野,威震敵膽,聲名天下。原新四軍三師部隊在黃克誠帶領下,千里轉戰(zhàn)大東北,參加了遼沈、平津戰(zhàn)役,一直打到海南島;原新四軍五師部隊取得中原突圍的勝利,開辟了新的戰(zhàn)場;原新四軍第四師十一旅、睢杞太獨立團、宿東游擊隊等編成的第十八軍,奉命擔負了進藏的任務。他們開路于懸崖、架橋于冰河,在亙古荒原、高寒凍土上筑出進藏路,幾乎每一公里就有一名戰(zhàn)士倒下……
新中國建立初期的抗美援朝,好幾支新四軍老部隊都立了大功。在長津湖戰(zhàn)役中,志愿軍20軍59師177團6連在零下30多攝氏度的極寒中堅守死鷹嶺高地,結果穿著單衣的125名官兵,全部凍死在陣地上。冰天雪地中,官兵們犧牲后仍然保持著戰(zhàn)斗姿態(tài),猶如一個個隨時準備躍起的冰雕。在堅守陣地的戰(zhàn)斗中,常常幾天喝不上水,嘴唇干裂出血,還有人因在坑道時間太長患上夜盲癥,但大家始終保持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互相激勵斗志。他們因忘我而高尚,因無我而偉大,因舍我而不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革命戰(zhàn)士面前,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zhàn)勝不了的敵人?!边@“三個不相信”,是特級戰(zhàn)斗英雄、新四軍戰(zhàn)士楊根思生前的豪邁誓言,是楊根思連的連魂,也是志愿軍敢打必勝的永恒軍語。
在長期的和平建設時期,新四軍傳承部隊同樣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以對黨對人民的無限忠誠立大功作貢獻,鑄造新的輝煌。在大興安嶺撲滅山火中,在“九八”抗洪中,在汶川地震救援中,都能看到鐵軍的身影,聽到鐵軍的聲音,切實感受到鐵軍的精神。
革命歲月,信仰是鮮血鑄成的豐碑;和平年代,信仰是民族不屈的脊梁;新時代,信仰是照亮復興之路的明燈。
(編輯 易 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