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俊霖
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提到《水滸傳》中的好漢,多數(shù)人腦海中都會浮現(xiàn)出這樣的豪氣形象!實際上,除了肉類,《水滸傳》里也有其他美食的身影,豆腐便是其中之一。
豆腐在《水滸傳》里出現(xiàn)過三次,第一次是“楊志賣刀”。話說楊志為了生計而出賣自己的寶刀,當時汴京城的無賴牛二驗貨之后卻不肯出錢,便耍賴說:“甚么鳥刀!要賣許多錢!我三十文買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這里的豆腐,明顯是牛二為了耍潑騙刀而搬出來的比喻,為的是凸顯一個“軟”字。
第二處依然與楊志有關(guān)。楊志在大名府與副牌軍周瑾比武時展現(xiàn)了高超武藝,周謹身上恰似打翻了的豆腐“斑斑點點”。斑斑點點說明大小不一、頗為雜亂,正好符合碎豆腐的形態(tài)。
而真正的豆腐在第三十九回登場。宋江在江州潯陽樓喝了個酩酊大醉,在酒樓墻上寫了一首發(fā)牢騷的詩,最終被江州通判黃文炳定義為“反詩”,并匯報給了知府蔡得章。于是,宋江被捉拿入獄。
蔡得章是當時太師蔡京的兒子,排行第九,人稱蔡九。蔡九派戴宗帶著信到汴京向蔡京匯報案情邀功。戴宗一路狂奔,恰好進了朱貴的酒店歇腳。因為要施行神行法趕路,戴宗進店后對酒保說:“我卻不吃葷腥,有甚么素湯下飯?”于是,酒保隆重介紹了一道“加料麻辣熝豆腐”,戴宗聽了直呼:“最好,最好!”
酒保端了一碗豆腐和兩碟菜蔬上桌,戴宗胃口大好,就著麻辣豆腐和蔬菜連喝三大碗酒。結(jié)果“只見天旋地轉(zhuǎn),頭暈眼花,就凳邊便倒”。朱貴發(fā)現(xiàn)蔡九的書信后,便領(lǐng)著戴宗上梁山,最終好漢們偽造蔡京回信,并設(shè)計搭救宋江。
以上便是豆腐在《水滸傳》中的全部“戲份”,那道“麻辣豆腐”也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當然,《水滸傳》中的“麻辣豆腐”和今天的麻辣豆腐不太一樣。
首先在烹飪方式上,“熝”是熬煮的意思,而今人們做麻辣豆腐多半得紅燒。其次,如今的麻辣豆腐多用辣椒調(diào)味,但辣椒原產(chǎn)于美洲,無論是《水滸傳》故事發(fā)生的北宋還是作者施耐庵生活的明初,辣椒都還沒有傳入中國,那時辛辣味的調(diào)味品主要是花椒、姜和茱萸。
雖然北宋沒有辣椒,但豆腐是有的,而且非常受歡迎,人們吃豆腐的花樣也非常多。宋朝人吳自牧在《夢梁錄》中就提到,當時南宋都城臨安的酒店有豆腐羹和煎豆腐出售。
除了“麻辣豆腐”,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記載過一道甜味的“蜜漬豆腐”。陸游家族中的一位老伯父年輕時認識仲殊長老,這位長老和蘇東坡是好朋友,而且喜歡吃蜜,連豆腐也要蘸蜜吃,當時的人吃不慣甜味豆腐,只有蘇東坡吃得歡,能與長老共飽。
到了明代,曾在順天府宛平縣(今屬北京)當過知縣的沈榜,根據(jù)當時的實際情況編著了一本《宛署雜記》。書中記載了當時的風俗民情,其中就提到過豆腐巷、豆腐行等地名,這些區(qū)域應(yīng)該都是以制作豆腐而聞名的。
同樣成書于明代的小說《西游記》里,豆腐的“戲份”便很足。除用作形容詞外,豆腐也有近十次是以食物的形式出現(xiàn)。
當然,豆腐并非平民階層的專屬。比如《紅樓夢》第六十一回,就有司棋要吃豆腐的描寫。由此可見,豆腐是一種極具包容性的美食,真是一種不論貴賤的大眾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