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師范時,沒有相機,沒有手機,沒有網(wǎng)絡(luò),最初認識龍勝,緣于我那龍勝籍的同桌。
“老水牛嘍嘍角彎彎,兩角彎彎嘍嘍像個圓。我坐牛背多神氣啰,長大要當宇航員啰?!蹦菚r,同桌經(jīng)常教我唱山歌,唱熟了以后,我們時不時一起哼歌,我向來嗓音嘶啞,不敢唱歌,是同桌鼓勵我,我才大聲與她一起唱。同桌是侗族,除了唱山歌,還會唱《呀啰耶》等侗歌。那些侗歌我聽不懂也學不會,不過,受她的影響,我打開了身心,與她一起快樂歌唱,那可真是一段快樂時光。除了教唱歌,同桌告訴我,她家住吊腳樓,一樓是關(guān)牲畜與放雜物的,二三樓住人。她說放假了就帶我去住吊腳樓,不能怕遠,不能怕走……如今,畢業(yè)二十多年,女兒都到了我們坐在教室唱歌的年齡,卻一直還沒有機會去她家住我心心念念的吊腳樓。
去年秋天,我去三門鎮(zhèn)辦事,特意去瓢里中心小學找同桌,她就住在學校斜對面、有著200多年歷史的騎樓古街上,她那個房子是她爺爺教書時住過的。如今,古街得到重新修復與打造,條件更好了……因靠著潯江,昔日的瓢里非常繁華,僅靠江的碼頭就有十來個,出名的有漁業(yè)隊碼頭、上渡船碼頭、染布廠碼頭、元安李記碼頭、十字碼頭、溫富記碼頭、復泰何家碼頭……碼頭多,船多,人來人往,難怪當時的瓢里鎮(zhèn)有“小上?!敝雷u。我們在江邊散步,在民族廣場看文化浮雕。同桌說:“我們學校的舊址是粵東會館,我再帶你去看看湖南會館,那屋脊上還有雕塑?!痹谀敲雌У纳嚼镉龅角咫h的小鎮(zhèn),感覺突然邂逅了一個如同桌一般清秀的古典美女。雖然新式的磚瓦房取代了舊時的古商鋪,古石板路也變了樣,但是不管歲月如何變遷,歷史的痕跡永遠無法抹掉,那些仍然存在的標志承載著過去,裝點著今人的記憶。
散步歸來,輕睡淺夢。醒來,卻見同桌與她弟媳蒸好了她家的臘肉臘腸,用盤子裝好,放上幾片紅蘿卜與兩片青菜葉,擺成了美麗的圖案迎接我的到來。我忍不住破壞了圖案一角,她說:“咦,先喝雞湯呀,還是跟讀書時一樣,心急火燎的……”
她永遠抿著嘴笑,永遠穩(wěn)重踏實,走路也好,說話也好,做事也好,不慌不忙,溫和賢淑。我說她不像山里人,但是又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山里人。我們那時候畢業(yè)的師范生,大部分從哪個山里來又回到哪個山里去,大家在鄉(xiāng)鎮(zhèn)待了幾年后,大多數(shù)進了城,不進城的也到了初中甚至高中教學。只有她,二十幾年如一日,一直待在那個叫瓢里的地方,扎扎實實教著書。
同桌拿出她家自釀的紅糯米酒,我只能淺飲一口,因為還要開車回全州縣城。我跟她再次約定,哪次休了假,一定要了卻心愿,去住她家的吊腳樓,去聽她那說新化話的媽媽與說侗話的爸爸交流,還要喝那紅糯米酒,半醒半醉間在吊腳樓欄桿邊唱“老水牛嘍嘍角彎彎”……
真是緣深情重,盡管沒能去同桌家住吊腳樓,去年初冬,卻有了一次陪著母親與女兒等親人在馬堤鄉(xiāng)住吊腳樓的美好經(jīng)歷。
我的大姨在38歲就患病去世了,那時候兩個表妹還小。表妹們參加工作后,為她們的老爸找了一個老伴,她就是龍勝馬堤鄉(xiāng)的江姨。有段時間,江姨腿不好,便從市里回到龍勝的兒子家休養(yǎng)。一個周末,媽媽說想去看看她,我就開車帶上媽媽與她的朋友一同前去,按著江姨給的微信定位,穿過好多隧洞,過了好幾條山脈,一直將車開到了半山腰上。當車行到一個山脊上,我看到一座木樓臨路而建,江姨已在木樓邊等待我們多時。我們下了車,從房子的右邊大門進去,就是木樓的二樓大廳,只見木板鑲木頭嵌的木樓又寬又亮又潔凈,壁板漆得光亮光亮的,并嵌有花窗,通風向陽?;ù扮U刻有“雙鳳朝陽”圖案,古樸而秀雅。房子共分為三層,一樓放干柴米酒放雜物,二樓有大廳、廚房、客房,三樓是主人房間。整座木樓非常舒服,即使是廚房,即使是燒木柴的,地面上一點灰也沒有。
我興奮地問江姨:“你不是苗族嗎?怎么又住侗族的吊腳樓?”江姨的小兒媳婦邊招呼我們坐邊說:“我是侗族,媽媽她是苗族,我老公是瑤族呢!”
“哇,真是熱鬧啊,一個家里,竟然有三個少數(shù)民族?!蔽殷@喜不已。
“這在我們這里很正常,我們這里的苗族、侗族、瑤族等都住吊腳樓,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習慣。”
“現(xiàn)在好難得見到這樣新砌的木樓。”
“我們還是覺得住木樓舒服,山里濕氣重,土地不多,有的是木頭,我們靠山,或者靠河,砍下好的木料支撐起木樓來,三面有欄桿,吊著懸柱,防濕防潮,所以才叫吊腳樓。”江姨的大兒子口才好得很,聽說是做小老板的。
我們圍著火籠坐下,小弟媳將已熬制好的油茶給我們每個人斟上一碗,放粑粑,放炸好的花生等。油茶入肚,一股暖流流經(jīng)全身,驅(qū)走了全身的疲憊,兩碗茶下去,滿足得很。江姨把茶鍋收拾好,說晚點再喝,隨即搬來一張鋁合金做成的矮桌子,中間的空剛好可以套在火籠上,上面放一鍋雞湯。我第一次見這樣干凈又溫暖地吃火鍋。雞湯周圍,放滿了臘肉、竹筍等特色菜。江姨的兒子為我們倒酒,他說酒是他用雜糧釀的。我雖然酒量不好,但也抵不住這暖暖的熱情和醇香的米酒,大家都開心地慢飲細嘗……
飯后,我們到山腰的梯田采摘野菜,已經(jīng)過了收獲的季節(jié),那一塊塊如行云般的梯田里有的插著稻草人,有的種著辣椒,紅的青的都有,靈動鮮亮。
江姨說,她小時候因為家里兄妹多,又因為家離學校太遠,從來沒有進過學堂,大字不認識幾個,后來認得的字都是她的孫女教的?,F(xiàn)在村村通水泥路,有自來水接到家,生活方便,經(jīng)濟也好,種菜、撈野菜、養(yǎng)雞都能掙到錢,他們齊心協(xié)力送孩子們多讀書,如果兒子兒媳沒有時間,她就用電動車接送孫女,反正出行便利。后來,她遇到我表妹,才找了老伴,但也經(jīng)?;貋恚瑑鹤觾合睂λ己懿诲e?,F(xiàn)在,小孫女已上初中住校了。
我們在田里邊采野菜邊聊天,這時,隔壁的山脊上有人在唱山歌,只聽得江姨也站起來對唱:“好久不見南風起,不覺今又起南風;好久不見姊妹了,不料今日又相逢?!?/p>
“你八字命好嫁好郎,五六十了似姑娘;明天帶我全州耍,看看全州啥模樣?”對面的姨娘回答得好快。我媽媽也愛唱山歌,一聽到固定的音調(diào),配內(nèi)容進去就跟著唱起來。還有一位周阿姨,從來不唱的,受我媽與江姨的感染,也和起山歌來,真是愉悅似神仙一樣的生活??!瓢里也好,馬堤也好,三門也好,都是綠水青山,處處有梯田美似畫,青山悠悠,綠水漣漣,安靜如處子,美麗如仙境,令人流連忘返。
紅軍巖真是美得很,我已去過好幾次了,每一次去,都有新的收獲。
紅軍巖原名龍舌巖,位于龍勝泗水鄉(xiāng)周家村白面瑤寨旁。紅軍過龍勝期間,紅三軍團途經(jīng)龍舌巖處,深入瑤寨與瑤族群眾促膝談心,了解少數(shù)民族疾苦。巖壁上至今還有“紅軍絕對保護瑤民”“繼續(xù)斗爭,再尋光明”等標語。為紀念這一具有深遠革命意義的事件,當?shù)厝罕姲选褒埳鄮r”改名為“紅軍巖”。這段紅色的歷史讓我對紅軍巖,對這里的村民都肅然起敬。
三年前,同學聚會選在這個瑤寨,看完荷花,與木屋石子路拍完照片,我們在一個木樓里休息。吃飯前,木樓主人帶著我們唱《北京的金山上》,唱得起勁時,大家干脆手拉手跳起舞來,跳完一曲覺得還不夠,又唱了好多首紅歌。
江姨說想帶她兩個姐姐去紅軍巖看看,我自然是開車陪同。剛到紅軍巖,我為小女兒拍照,就聽到江姨她們又唱起山歌來:“從來不到我的家,姨的房屋三個叉;屋脊蓋起絲毛草,大門夾起爛排杉……”原來,在紅軍亭賣紀念品的那阿婆是江姨的遠房小姨,她過來牽著我的手跟我說話,叫我去她家里打油茶喝,我看看時間還早得很,如果去喝茶,又耽誤她賣東西。阿婆說:“我是純粹的好玩,你們來了,還賣什么東西??!”我故意說:“婆婆,我來過幾次了,以前怎么不見您請我去您家喝茶。”阿婆也相當健談:“你是小江的外甥女,就是我的外孫女,以后你來了就直接去我家找我,我們家房子修好了,寬得很,你想住幾天就住幾天?!?/p>
在上山往阿婆家走的路上,江姨告訴我:“我姨叫龍國英,她可是一個名人,還當過全國人大代表呢,又會說話又會做事,現(xiàn)在80多歲了,還精神得很!”路過阿婆家的百香果園,阿婆去摘果子給我們吃。同來的周姨看著山下清清的潯江,看著腳下美麗的梯田,看著對面山上青青的樹木,無不羨慕地說:“我們那里也是山區(qū),交通也方便,但我還是喜歡這里,這里真是好過我們那里好幾倍。那時候?qū)嵲谏?,怎么不知道把女兒嫁到這邊來呢!”她認真地說著,“這里的水就是比我們那里的綠些,空氣就是好些,總之什么都好一些……”說得我們都笑彎了腰。
這時,江姨唱起來山歌來:“六十歲的周小秧,后悔沒嫁來山崗;現(xiàn)在正要討媳婦,哪個介紹個姑娘?”
“龍勝是個好地方,好山好水好姑娘;哪個想做我媳婦,我仔來做上門郎?!贝蠹夷阋痪湮乙痪涞馗{(diào)子隨意唱,唱完又是嘻嘻哈哈一陣笑鬧。
來到阿婆家,阿婆泡米花,做粑粑,打油茶,拿出甜津津的百香果給我們吃,孩子們在房前的空地玩耍,我坐在門口,聽幾個老人家談話聊天,沒有一點陌生與不適感。每次到龍勝都有歸家的感覺,難道前生我與龍勝有淵源?
當然,對于龍勝,我只是一個客人,只是,我已把龍勝當作了心靈休憩的地方,有時間我就想去,一個人也好,一群人也行,開著汽車上高速,往南開……
如果你生活不如意,
就向南轉(zhuǎn)西去瓢里。
如果你生活不開心,
就去馬堤泗水找親人。
如果你生活很順利,
做客龍勝有驚喜……
作者簡介:周洛吉,廣西全州縣人。桂林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