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良娟
(銅仁市人民醫(yī)院新生兒科,貴州 銅仁 554300)
顱內出血是新生兒科的一種常見病,發(fā)病率較高,發(fā)病誘因與新生兒顱腦畸形、血液病、腦外維生素K缺乏癥及高血壓等有關,該病臨床表現(xiàn)為突發(fā)頭痛、昏迷、嘔吐等,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與病死率,因此早期診斷、早期預防、有效治療對于新生兒顱內出血至關重要。MRI是新生兒顱內出血的診斷金標準,但MRI檢查費用較昂貴,且MRI設備掃描時間較長,應用于新生兒的檢測中較為困難。CT、顱腦B超均為診斷新生兒顱內出血的常用手段,顱內出血在CT中表現(xiàn)為密度增加,在CT聲像圖上可以比較清晰地顯示基底池、小腦幕高密度條片影,部分伴有矢狀竇旁三角征等特殊表現(xiàn);同時CT檢查還具有無創(chuàng)、成像快等優(yōu)勢,但由于部分出血量少的患兒僅在脈絡叢上形成血腫,室管膜下與腦室內沒有積血,因此對CT掃描而言是較大的盲區(qū),容易造成漏診[1]。顱腦B超具有操作簡單、價格低廉、無輻射等特點,尤其對于不易移動的重癥患兒更具優(yōu)勢,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于腦血管疾病的診斷與病因分類中[2]。本研究旨在探討篩查新生兒顱內出血時,應用顱腦B超和CT的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7月于銅仁市人民醫(yī)院出生并收治的60例疑似顱內出血的新生兒的臨床資料,其中男患兒38例,女患兒22例;年齡1~24 d,平均(12.07±0.01) d;體質量2.0~2.5 kg,平均(2.25±0.01) kg。納入標準:臨床表現(xiàn)為尖叫、驚厥、昏迷、呼吸抑制、肌張力低下或增高等;逐漸出現(xiàn)前囟飽滿或隆起、雙瞳孔大小不等表現(xiàn);產前均行排畸檢查;臨床資料完整者等。排除標準:先天性畸形、先天性代謝異常者;宮內感染、高度疑似產前和產時感染者;嚴重顱骨骨折者等。研究經院內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以MRI檢查結果為金標準,將《實用新生兒學》[3]中相關新生兒顱內出血診斷標準作為參考標準。所有患兒均于出生后1周內分別使用顱腦B超和CT進行檢查。CT檢查:采用計算機斷層掃描系統(tǒng)[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型號:Somatom Sensation 64]檢查;采用以聽眥線(外耳孔與同側眼外眥的連線)為基線,依次向頭頂掃描10個切層,層厚10 mm,層距10 mm,平掃之后再行增強掃描,通過腦池造影CT檢查小腦橋腦角池或鞍上池的小腫瘤。顱腦B超:采用全數(shù)字B型超聲診斷儀(徐州市凱信電子設備有限公司,型號:KX5000)檢查,高頻探頭頻率:3~8 MHz,放置于新生兒顱腦前囟部位與眶耳線90°處,探頭沿著冠狀切面的方向前后移動,額葉、枕葉及頂葉為掃查平面的先后順序。采用超聲束平面作矢狀切面與冠狀切面兩種掃查法,矢狀面掃查法是通過將探頭向左右作不同程度的傾斜,冠狀面掃查法是通過將探頭向前后作不同程度的傾斜,從而獲得各種斷面圖。為了保障檢查結果的準確性,本次研究需要由兩名資歷深厚的醫(yī)師來共同進行判斷。
1.3 觀察指標 ①以MRI檢查結果為金標準,比較兩種檢查方式對新生兒顱內不同部位的出血灶檢出情況。②以MRI檢查結果為金標準,比較顱腦B超和CT的檢查結果。③以MRI檢查結果為金標準,比較顱腦B超和CT兩種檢查方式診斷新生兒顱內出血的診斷效能,其中靈敏度=真陽性例數(shù)/(真陽性例數(shù)+假陰性例數(shù))×100%;特異度=真陰性例數(shù)/(真陰性例數(shù)+假陽性例數(shù))×100%;準確度=(真陽性+真陰性)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陽性預測值=真陽性例數(shù)/(真陽性例數(shù)+假陽性例數(shù))×100%;陰性預測值=真陰性例數(shù)/(真陰性例數(shù)+假陰性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計數(shù)資料以[ 例(%)]表示,行χ2檢驗。以P< 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新生兒顱內不同部位出血灶檢出情況 經金標準檢查出88個出血灶,其中腦室管膜下31個,蛛網膜下腔8個,硬腦膜下12個,腦實質18個,腦室內19個。顱腦B超檢查在蛛網膜下腔、硬腦膜下部位的出血灶檢出率均顯著低于CT檢查,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0.05);顱腦B超檢查在腦室管膜下、腦室內部位的出血灶檢出率均高于CT檢查,但兩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檢查方式對新生兒顱內不同部位的出血灶檢出率比較[ 例(%)]
2.2 檢查結果 經金標準檢查結果顯示,60例患兒中,陽性為58例,陰性為2例;CT檢查結果顯示:真陽性為56例,真陰性為2例,誤診0例,漏診2例;顱腦B超檢查結果顯示:真陽性為52例,真陰性為1例,誤診1例,漏診6例,見表2。
表2 兩種檢查方式檢查結果比較(例)
2.3 診斷效能 兩種檢查方式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3。
表3 兩種檢查方式的診斷效能比較(%)
新生兒顱內出血病情進展快,可導致急性顱壓增高、腦干功能受損,以致新生兒死亡,因而盡早診斷、合理治療是改善患兒生存質量的關鍵。CT檢查對選擇性神經元壞死的彌漫型皮層損傷、基底核和丘腦損傷,以及局灶性腦壞死等能提供重要的診斷信息,但對于小病灶容易漏診,且有輻射,會對新生兒健康造成影響[4]。
顱腦B超檢查是一種具有無放射性、可重復性且實時動態(tài)的一項檢查,其可以獲得受檢臟器切面圖像,能較為直觀地觀察臟器形態(tài),具有費用低、操作簡單、成像快、不需要使用鎮(zhèn)靜劑、可床邊檢查等優(yōu)點,但在蛛網膜下腔、硬腦膜下的檢出率較低[5]。本研究結果顯示,顱腦B超檢查在蛛網膜下腔、硬腦膜下部位的出血灶檢出率均顯著低于CT檢測;顱腦B超檢查在腦室管膜下、腦室內部位的出血灶檢出率均高于CT檢查,但兩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顱腦B超檢查對腦室內、腦室管膜下出血灶顯示優(yōu)勢較為明顯,CT檢查在蛛網膜下腔、硬腦膜下部位的出血灶檢出率均高于顱腦B超檢查,可根據患兒具體情況,選擇檢查方式。分析原因可能為,顱內出血與正常腦組織結構分界清晰,早期在顱腦B超檢查中呈高回聲反射,便于診斷,其主要是由于血液的聲阻抗高于腦實質與腦脊液,不同聲阻抗的組織形成界面,引起回聲反射。而蛛網膜下腔、腦硬膜下出血表現(xiàn)為緊貼顱骨腦實質外高密度病灶,臨近腦溝腦池腦實質受壓變小且向對側移位,同時顱腦外周本身呈正?;芈暦瓷?,不宜鑒別血液或正常腦組織,因此顱腦B超檢查只有在大量出血的情況下才能被發(fā)現(xiàn)。
新生兒大腦尚未發(fā)育成熟,內在的腦血管反應性和自動調節(jié)功能較差,使此處的內皮細胞受到缺氧、酸中毒、腦血流量的增加或減少等因素影響后,易出現(xiàn)壞死崩解,導致室管膜下胚胎生發(fā)層基質出血,隨著出血量的不斷增加,使出血向內穿破室管膜,血液經室管膜進入側腦室,繼而形成腦室內出血。CT診斷容易漏診的原因主要是腦脊液與腦室內脈絡叢交互在一起,且腦室內脈絡叢出血量較小,同時腦室內血腫的密度表現(xiàn)與正常的脈絡叢組織相一致,使正常組織與顱內出血病灶的結構無法被區(qū)分,導致漏診[6]。顱腦B超檢查主要通過前囟高頻探頭對很小的脈絡叢血腫進行檢測,在決定對腦室內出血連續(xù)腰穿的指征、治療時腦室面積的監(jiān)測以及腰穿療效的評估中更起著關鍵作用,同時可以追蹤病變、顯示立體變化,而不受其成像分層的限制[7-8]。本研究結果顯示,顱腦B超檢查與CT檢查的診斷效能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顱腦B超檢查與CT檢查在新生兒顱腦出血中的診斷價值相同,但顱腦B超具備方便、快捷的優(yōu)勢,其中顱腦B超檢查的限制性小、無電離輻射,可作為首選的診斷方式。
綜上,CT檢查和顱腦B超檢查在診斷不同部位的顱內出血中均有各自的優(yōu)勢,臨床上可根據出血部位、出血時間及出血量合理選擇檢查方式,以達到最佳診斷效果,但顱腦B超檢查具有費用低、操作簡單、成像快等特點,可作為首選診斷方式,此外,由于本研究樣本量較小,未來仍需擴大樣本量進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