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越史記全書》是研究越南后黎朝時期的珍貴史料。書中記載了大量的自然災害和禳災措施,其措施主要有祈禱、自責、大赦和錄囚等。
關鍵詞:《大越史記全書》;禳災;儒學災異思想
何為“禳”?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磔禳,祀除厲殃也”,段玉裁注:“厲殃,謂厲鬼兇害?!薄掇o海》則直接將其解釋為“祭禱消災”。通過相關記載和注釋可知,古人通過祭祀祈禱以圖消除災害的做法稱為“禳災”。災害研究一直是國內外史學界重點關注的領域之一,越南學界也不例外。“他們的研究成果相當豐富,包括諸如水患與干旱、灌溉農田、治水和水利、堤壩與墾荒、海洋潮汐等。
但是,就目前國內對越南的研究情況而言,我國對越南古代災害的研究較少。其實,位于熱帶季風氣候區(qū)的越南,自古就是一個災害頻繁的國家。面對自然災害,禳災在古代越南十分流行。因此,在越南的漢文古籍中,我們常能看到“禳”、“禱”、“荒政”等說法。漢文《大越史記全書》是越南后黎朝時期官修的編年體著作,它是研究越南后黎朝歷史非常重要的文獻之一。據筆者統(tǒng)計,在《大越史記全書》中,后黎朝這361年間曾發(fā)生過226次的自然災害,包括水、旱、蝗、震、雹、風、疫等。總地來說,后黎朝時期自然災害的發(fā)生還是比較頻繁的。因此,本文試從《大越史記全書》視角,對越南后黎朝時期的禳災進行分析,并窺探其背后的災異觀,以期豐富對越南古代災害史的認識。
一、《大越史記全書》中關于越南后黎朝時期的自然災害
越南后黎朝時期,自然災害曾多次發(fā)生。據《大越史記全書》記載統(tǒng)計,后黎朝時期共有水災70次,旱災69次,地震22次,蝗災14次,風災17次,雹災16次,疫災10次,其爆發(fā)頻率為0.6次/年。這對靠天吃飯的越南先民而言,其影響較大。
水旱災害往往對農業(yè)國家的生產和社會的穩(wěn)定影響最大。它們對農業(yè)的破壞是致命的,不僅造成糧食的絕收,還常引發(fā)饑荒和流民的慘狀。據統(tǒng)計,僅世宗時期就有20次水災和15次旱災,這對當時社會的影響較大。以世宗為例,世宗光興十五年(1592年),“七月六日,洪水驟至,河水橫流,丘陵漲溢,清華道河谷不登。十五日,水又潦,西南之民亦饑餓?!背怂疄模雷诠馀d十九年(1596年),“是時大旱,夏務禾谷不得收,陂澤枯涸,草木多黃落,花果不實,盜劫群聚于民間。大者七八百人,小者亦不下數百人,日夜燒毀人家,劫掠財畜,水陸不通,道途閉塞,民多饑餓,死者過半?!?/p>
較之水旱災害,其他災害造成的危害也比較大?;葹娜菀着c水災或旱災形成明顯的災害鏈,這是因為大雨或干旱為蝗蟲的滋生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如嘉宗德元十年(1679年),“清華大水,堤路潰決。蝗蟲傷稼,民多流散?!绷硗?,蝗蟲會在沿途吞食田地里的作物,嚴重時會造成饑荒,使得社會混亂。如顯宗景興四十五年(1785年),“十二月,蝗。天下饑饉,盜賊蜂起。”地震偶然性大,一旦發(fā)生地震,對人物造成巨大的破壞。如顯宗景興十八年(1757年),“十二月,太原白通州山崩二十余處,水溢,渰沒人畜,損傷禾谷甚眾?!盵4](P1145)雨雹不僅使農作物莖葉和果實遭受損傷,也會造成少量人畜的傷亡。如神宗陽和五年(1631年),“海陽處雨雹,如大石、如馬頭,人物被害?!憋L災來勢迅猛,難以預測,破壞農舍、農作物、牲畜等。如神宗盛德五年(1657年),“九月,大風雨,拔木折屋,清華及山南下畔諸縣人民陷沒,禾谷盡偃?!币邽拇蠖嗷蛳然蚝蟮嘏c其它自然災害相伴而生,其爆發(fā)會造成大量的人畜死亡或者百姓逃亡。如英宗洪福元年(1572年),“是年,乂安各縣田野荒蕪,一谷不收,民大饑餓,更被瘟?,死者過半,人多流亡,或散之南方,或漂居東北,境內肅然?!?/p>
二、禳災措施
(一)祈禱弭災
越南后黎朝時期,統(tǒng)治者十分重視祈禱,這是當時較為常見的一種消災形式。據《大越史記全書》記載,圣宗光順十六年(1475年),“夏四月,旱。二十三日,祈于昊天上帝,以自冬迄夏嗇雨故也。按祈雨表畧云:‘否德人臣黎某,敢竭至誠。上請于太上開天執(zhí)符御歷含真體道昊天至尊玉皇上帝陛下,茲以自冬迄夏,嗇雨恒陽?!干膺^宥罪,轉災為祥,大雨甘露,遠覃率土,臣謹愿奏祈以聞?!庇纱吮砜梢钥闯?,仁宗言辭懇切,他希望以此打動神靈消除災害。另外,皇帝還會命令百姓參與并制定相關的懲罰措施。如圣宗洪德八年(1477年),“夏四月十八日,敕諭各處承憲府縣官:‘尋常民事如旱雨不禱,潦不即疏,利不即興,害不即禱,災異而不祈禱,以流罪罪之?!?/p>
(二)因災自責
統(tǒng)治者認為災害是上天的懲罰,一般會采取下詔自責的方式來消災。據《大越史記全書》記載統(tǒng)計,越南后黎朝的統(tǒng)治者在災后下罪己詔書有13次,尤以仁宗次數最多,共7次。書中記載,仁宗大和三年(1445年),“冬,十月,以災異下詔曰:‘……是故比年以來,災異相仍,雷霆屢作,霖雨過度,洚水漲溢。防堤沖潰,而壞下民之屋盧;螟螣滋生,而害浦田之禾稼。潭池塌塞,桑菜渰槁。抑時政有闕,而傷天地之和……’”從此詔書可知,仁宗認為是自己的政治缺失導致災害發(fā)生。除了皇帝,大臣們也會有自責的表現(xiàn),為此他們會提出建議以求消災。如顯宗景興二十八年(1767年),大旱。當時任醴澤侯的阮伯璘就向顯宗提出了“請伸屈抑、寬連坐,拯流民、蠲積存、赦加租”的具體建議,以求通過改良政治來平息上天的“懲罰”,消除災害。
(三)因災錄囚、大赦
“錄囚就是對在押犯人進行審核判決并對獄政管理情況進行檢查,以糾正冤假錯案,督辦積壓案件。”統(tǒng)治者認為災害的發(fā)生是陰陽失調的結果。如圣宗光順二十一年(1480年),“六月,旱。二十日,旨:‘刑官及各處承憲府縣勘理獄訟,徇貨者多,從公者寡?;蜓蜏陌?,經三四年?;蛏舷卵瞄T,互相推轉,變白為黑,從偽為真,奸詐百端,莫能伸理,冤濫愁嘆,馴致旱干?!庇稍t書可知,圣宗認為旱災的出現(xiàn)是牢獄中積累了太多的冤情,打破了陰陽平衡才造成的。因此,君主常采取理清冤案、大赦等措施。這在《大越史記全書》中也有不少記載。如顯宗丁酉三十八年(1777年),“春二月。以天久不雨,命該勘各衙,緩勘諸訟?!比缣诮B平元年(1434年),“赦輕囚數十人,以久旱故也?!?/p>
三、越南后黎朝的禳災思想
北宋以前,安南地區(qū)一直處于中國封建王朝的管轄之下。而中國的儒學自漢代起也不斷影響著安南地區(qū)的思想文化。并且,儒學在越南后黎朝時期成為了官方正統(tǒng)思想。因此,其禳災措施蘊含著豐富的儒學觀。
以天人感應為特征的儒家災異思想為后黎朝的禳災措施提供了理論依據?!疤烊烁袘枷胧枪湃松耢`觀念與自然崇拜觀念高度發(fā)展的結果,是禳災發(fā)生的最主要的思想來源之一,神人感應是天人感應的早期形式,它認為神的意志和人的行為之間存在著某種聯(lián)系,人的行為的好壞會引起神的福禍和獎懲?!?,據記載,圣宗洪德二十二年(1491年)秋八月發(fā)生過一次洪澇災害。災后,黎圣宗與大臣言:“政治闕失,天示災變,朕之過舉。所以召之,百姓何辜哉?!盵4](P738)他篤信儒家學說中的“天命觀”,認為災異的出現(xiàn)與自己失政有關。另外,災異天譴思想也是天人感應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疤熳l”在漢代大儒董仲舒的話解釋就是:“凡災異之本,盡生于國家之失,國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災害以譴告之;譴告之,而不知變,乃見怪異以驚駭之;驚駭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痹谒磥?,災異發(fā)生的根本原因是“國家之失”。因此,“欲消在穹之譴”的思想對越南后黎朝影響很大。如太宗紹平元年(1434年),“土木重大,師蕩勞于役作,竊言曰:‘天子不德,以致旱災。大臣受賄,舉用無功。有何善而必崇寺佛乎?!逼渲芯椭苯又赋錾咸旖禐呐c“天子不德”有關。于是,“畏天”使后黎朝的統(tǒng)治者在災害發(fā)生時紛紛祈禱、下罪己詔書、大赦、錄囚等,惟恐自己失德、失道。所以,修德救災一直備受后黎朝統(tǒng)治者的青睞。
由上述可知,以儒家災異思想為理論來源的后黎朝禳災,是一種神秘和現(xiàn)實共存的措施。由于對自然災害缺乏了解,每當災害發(fā)生時,恐懼的人們不知道采用何種有效的方式來禳除災害。再加上受中國儒家天人感應思想的影響,后黎朝的人們不得不求助于虛幻的上天。雖然對現(xiàn)代的人來說,這些禳災措施很愚昧的。但是那些“意外的”、“巧合的”成功的禳災在今天看來卻帶有神秘的色彩。如世宗戊戌二十一年(1598年),“九月,旱。是時連月亢旱,禾苗枯死,帝乃密禱禁中,又合祭各神于夢橋,始得雨?!狈粗@些措施無非也是為了維護王朝的統(tǒng)治和社會穩(wěn)定的現(xiàn)實目的。但值得強調的是,其附帶的仁政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有效的。
參考文獻
[1](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辭海編輯委員會:《辭?!穂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
[3](越)黎氏梅:《越南廣南古代生態(tài)環(huán)境與文化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6年5月。
[4] (越)吳士連等著、陳荊和合校:《大越史記全書》,日本東京大學東洋研究所,1984年。
[5]袁祖亮主編:《中國災害通史·秦漢卷》[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
[6]李長輝:《儒學與漢代禳災關系研究》,曲阜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4月。
[7] (西周)董仲舒,(清)蘇輿義正:《春秋繁露義正》[M].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作者簡介] 張露 (1994—),女,鄭州大學歷史學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世界史東南亞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