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士剛,田 佳,吳 鐵,樊書榮
肝位于右側隔下和季肋的深面,受到外力撞擊或銳器刺傷時容易出現(xiàn)破裂出血。當肝臟因疾病出現(xiàn)腫大時,在外力撞擊下更容易出現(xiàn)損傷,往往肝破裂后會造成出血性休克。此時,膽汁也會漏入腹腔形成膽汁性腹膜炎和繼發(fā)感染[1,2]。有學者報道肝破裂在腹部外傷的占比高達15%,為腹部損傷中常見的一種疾病,且發(fā)病后病情復雜、兇險,多伴有多處臟器損傷,具有較高的病死率[3,4]。近年來,腹部損傷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肝破裂患者也明顯增多。如何快速控制肝破裂后出血已成為臨床所面臨的一大難題。損傷控制性手術(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在上世紀80年代被提出,是在簡便手術處理、控制傷情后為爭取搶救時間,待患者生命復蘇后進一步處理的機會,完成二次手術,國外學者已應用于臨床多年[5],發(fā)現(xiàn)采用DCS治療能夠縮短住院時間,改善預后。本研究采用DCS救治創(chuàng)傷性肝破裂(traumatic liver rupture,TLR)患者,獲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病例來源 2016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創(chuàng)傷性肝破裂患者63例,男48例,女15例;年齡為19~53歲,平均年齡為(40.6±5.1)歲。所有患者均因外傷急診入院,經(jīng)腹部超聲檢查診斷為肝破裂。排除標準:既往有腹部手術史、傷前存在嚴重的器官功能異常、傷后接受過其他治療、合并惡性腫瘤。按患者入院順序排序,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A組和B組,兩組基線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本研究方案上報至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得到批準(批號2016-22號),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密切監(jiān)測生命體征,開放2條或以上靜脈通路,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行氣管插管。在A組,施行一期常規(guī)手術治療,即一次性剖腹、修復肝臟,止血、控制污染;在B組,行DCS治療,具體實施如下:①早期手術:于腹直肌或右肋下緣切口行剖腹探查。將斷裂的血管結扎、修補,以Pringh手法阻斷第一肝門,控制出血,再使用大網(wǎng)膜填塞或行褥式縫合,處理局部肝裂傷。當處理后創(chuàng)面仍出血者,則用敷料填塞于肝周;②術后復蘇:保護重要臟器,如心、肺、腦、腎等,行體溫、液體復蘇,糾正酸中毒、改善凝血功能、預防性應用抗生素,并在術后嚴密監(jiān)視72 h,至患者基本生理功能復常后開展確定性手術;③確定性手術:在手術中將早期手術中填塞物取出,再次探查損傷,實施確定性修復、重建肝臟,放置引流管,關閉腹腔。
1.3 指標檢測 采用ELISA法檢測血清皮質醇(cortisol,COR)和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北京杰輝博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化學發(fā)光法檢測血清腎上腺素(epinephrine,EP)和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索靈公司);使用法國Sysmex T22000i全自動血凝儀檢測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時間(thrombin time,TT)、部分活化的凝血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
2.1 兩組搶救成功率比較 肝外傷患者CT表現(xiàn)見圖1。A組搶救成功20例(64.5%),B組搶救成功26例(81.3%,P=0.032)。
圖1 肝外傷患者腹部CT表現(xiàn)①:B組患者術后40 d肝臟恢復情況;②:B組術后6個月肝臟恢復情況
2.2 兩組圍術期相關臨床指標比較 兩組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體溫復常時間和乳酸清除時間顯著短于或少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圍術期相關臨床指標比較
2.3 兩組血清應激因子比較 術前,兩組血清應激因子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7 d,B組血清COR、CRP、EP和IL-6水平顯著低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血清應激因子比較
2.4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術前,兩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7 d,B組PT、TT和APTT水平顯著低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2.5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B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4)。
表4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肝臟是人體重要的代謝器官,受到外力撞擊后較容易出現(xiàn)肝破裂,影響患者生理機能的同時也導致內環(huán)境紊亂,即凝血、體溫異常和酸中毒。若治療不及時,則會導致機體出現(xiàn)不可逆的休克,甚至還會危及患者生命[6,7]。傳統(tǒng)的外科手術遵循手術操作原則,操作應盡善盡美,但危重外科患者身體狀態(tài)較差,不適當?shù)氖中g可能會影響患者的生存,故在肝破裂患者的治療方面,臨床醫(yī)師應避免因追求手術成功率而影響患者生存率[8-10]。DCS是近年新出現(xiàn)的一種外科急診手術治療方法,目前國外已應用于多種疾病的治療[11-13]。本研究在創(chuàng)傷性肝破裂患者,采用DCS治療策略,并對術后的搶救成功率及血清應激因子和凝血功能指標進行了觀察,為該病的治療提供臨床參考依據(jù)。
本研究結果顯示,B組搶救成功率顯著高于A組,提示相對于一期常規(guī)手術,對創(chuàng)傷性肝破裂患者行DCS能夠提高搶救成功率。常規(guī)的外科手術治療時需在患者生命體征調整平穩(wěn)后方可開展。當生命體征不穩(wěn)定時,行復雜手術則會對機體產(chǎn)生負面影響,造成手術失敗,嚴重者甚至會導致患者器官生理功能衰竭,導致患者死亡。DCS分為三個步驟進行,在早期手術中控制出血,在術后復蘇過程中控制感染、維持體內環(huán)境的穩(wěn)定,為后續(xù)的確定性手術提供支撐,最后在確定性手術中探查、修復早期手術中未修復的損傷,避免了患者因應急手術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故搶救成功率得到了提高[14]。適當?shù)膽迷摾砟钅軌蚪档透闻K手術患者病死率,改善患者預后[15]。應用損傷控制性外科手術能夠提高普外科患者生存率[16]。
在圍術期相關指標觀察中發(fā)現(xiàn),B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體溫復常時間和血清乳酸清除時間均顯著少于或短于A組,表明采用DCS處理創(chuàng)傷性肝破裂患者能夠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促進患者術后恢復。創(chuàng)傷性肝破裂患者傷情復雜,往往會合并多個部位或器官的損傷,較容易出現(xiàn)體溫降低、凝血功能異常、代謝性酸中毒,其中乳酸清除時間越長,患者病死率越高。體溫降低則能夠引發(fā)心律失常、凝血因子減少,抑制血小板聚集,引起凝血功能異常[17,18]。而B組上述各項指標均優(yōu)于A組,可能是DCS在早期手術即對患者行腹部探查,快速對損傷進行了止血,從而控制了傷情、減少了患者術中出血。同時,術后復蘇對患者進行了體溫、液體復蘇,糾正了酸中毒、改善凝血功能,使患者能夠獲得更好的生理狀態(tài),盡快行確定性手術,更好地縮短了手術時間、體溫復常時間和乳酸清除時間。另外,在手術前后血清指標檢測中發(fā)現(xiàn),術后B組血清COR、CRP、EP和IL-6水平顯著低于A組,且B組術后PT、TT和APTT水平顯著低于A組。我們認為應激相關指標降低與DCS快速對患者進行了止血,控制了傷情、減少了患者術中出血密不可分。最后,在術后的并發(fā)癥觀察中發(fā)現(xiàn),B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A組,可見DCS治療創(chuàng)傷性肝破裂患者安全、可行。我們認為B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與DCS治療過程中及時控制出血,穩(wěn)定機體內環(huán)境,促進術后快速康復有很大的關系[19,20]。
綜上所述,采用DCS手術處理創(chuàng)傷性肝破裂患者能夠提高搶救成功率,可能與抑制了機體的應激反應、降低了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改善了凝血功能、促進了患者術后康復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