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兩岸方面授權民間團體簽署的第一份書面協(xié)議是1993年《汪辜會談共同協(xié)議》。其實不然,真正的“破冰”是1990年兩岸紅十字會受權簽署的《金門協(xié)議》。只是由于內容敏感,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彼此都秘而不宣。
妥善解決遣返問題
事情的起源是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發(fā)生的多起偷渡客遣返悲劇。這讓海峽兩岸都意識到,雙方應該盡快進行接觸,商討如何妥善解決偷渡客遣返的問題。在兩岸政治關系沒有明確之前,雙方務實地授權民間組織紅十字會在金門進行談判。當時,金門還屬于戰(zhàn)時地區(qū),由臺灣方面“警備總司令部”管理。臺灣紅十字會總會秘書長陳長文與軍方關系密切,深受軍人出身、時任臺灣當局行政機構負責人郝柏村的信任。臺灣軍方同意全力協(xié)助兩岸紅十字會開展務實合作,當局參謀本部進行規(guī)劃作業(yè),當時被列為“極機密”。
規(guī)劃中定下幾條原則:比如,兩岸紅十字會會談過程中,完全不使用任何書面授權函件,不得留下會議記錄,聯(lián)系只能使用口頭形式。為了便于掌控局面,臺灣軍方派出了作戰(zhàn)次長室執(zhí)行官鄧定秩中將為“監(jiān)軍”,以紅十字會顧問的名義,直接參與會談。
而擔任大陸方面主談代表的是中國紅十字總會秘書長韓長林。在會談前夕,他住在福州西湖賓館,因為要與臺灣紅十字會副秘書長常松茂密切聯(lián)系,一天要與臺北打很多個長途電話。飯店總機小姐發(fā)覺他與臺灣“有異常聯(lián)系”,還向有關方面匯報,得到的答復是:“不要多管閑事,接線就行了?!?/p>
臺軍人假扮服務員
1990年9月11日清晨6時,一艘懸掛著白色紅十字旗,沒有任何船只編號的漁船,在臺灣軍人扮演的漁民掌舵下,從金門金湖漁港出海,在沿岸臺灣軍警高度警戒下,駛向所謂“海峽中線”附近浯嶼島海面。船上坐的是臺灣紅十字會副秘書長常松茂。另一邊,上午7時半,大陸方面人員乘坐的“廈漁507號”漁輪從廈門東渡碼頭啟航。
在約定的會船地點,互相確認身份后,常松茂乘坐的漁船,帶領大陸漁船進入了金湖漁港。
臺灣紅十字會總會秘書長陳長文、“國際組”主任徐祖安等臺方官員,在岸上迎候大陸方面代表。作為談判人員,樂美真成為首位踏上金門土地的國臺辦官員,只不過他是以紅十字會理事的身份參加談判。
臺灣方面安排大陸人士入住金門的“仁愛新莊”。一同來到金門的大陸紅十字會臺灣事務部副部長的張希林很快發(fā)現(xiàn),“仁愛新莊”中的服務員全是臺軍方士兵客串的,因為他們進入房門前,都會先敲門,并喊一聲“報告”,完全是軍隊的模式。
務實處理敏感問題
5個共產(chǎn)黨人(韓長林、樂美真、張希林、福建省紅十字會副會長計克良和福州市委副書記方慶云)與4個國民黨人(陳長文、常松茂、徐祖安、鄧定秩)開始了談判。對于敏感問題,雙方都進行了務實處理。(下轉第41頁)
(上接第39頁)比如遣返的對象。原來稱是“非法入境的居民”,經(jīng)過仔細推敲,改為 “違反有關規(guī)定,進入對方地區(qū)的居民”。
比如協(xié)議落款的名稱。使用雙方都能夠接受的兩岸紅十字組織名稱。
比如協(xié)議的簽字人,用兩岸紅十字組織代表韓長林、陳長文的名字,不體現(xiàn)職務的全稱,也沒蓋公章。
在協(xié)議中,確定了彼此遣返交接地點:雙方商定為馬尾-馬祖(馬祖-馬尾),但依被遣返人員的原居地分布情況及氣候、海象等因素,雙方得協(xié)議另擇廈門-金門(金門-廈門)。
協(xié)議規(guī)范了遣返程序:(一)一方應將被遣返人員的有關資料通知對方,對方應于二十日內核查答復,并按商定時間、地點遣返交接。如核查對象有疑問者,亦應通知對方以便復查。(二)遣返交接雙方均用紅十字專用船,并用民用船只在約定地點引導。遣返船、引導船均懸掛白底紅十字旗(不掛其它旗幟,不使用其他的標志)。(三)遣返交接時,應由雙方事先約定的人員代表二方簽署交接見證書。
9月12日上午,雙方達成協(xié)議。9月19日10時,陳長文在臺北召開發(fā)布會,對外公布了兩岸商談達成的協(xié)議。新華社也在同一時間發(fā)布了《海峽兩岸紅十字會組織在金門商談達成有關海上遣返協(xié)議》。
這是1949年后兩岸民間團體受權簽訂的第一個書面協(xié)議,是兩岸民間團體以事務性商談的方式解決法律事務問題的有益嘗試,堪稱兩岸協(xié)商的“破冰”。同年10月8日,第一批55名偷渡人員從馬祖順利遣返至馬尾。
(摘自《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