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建
生長在記憶深處的藿香
陽光普照,雨量豐沛,又是一年中藿香恣意生長的季節(jié),一叢一叢的藿香爭先恐后,碧綠色的葉片迎風招展,追趕著太陽的腳步。
記憶中的藿香,長滿了農家小院,院子一角的小菜園里有它們的身影,就連花盆那方寸之地也搖曳著它們秀麗的身姿。夜雨洗潤過的藿香葉綠得發(fā)亮,仿佛囊括了整個夏天的綠色。忍不住用手指輕捻,湊近鼻孔使勁一嗅,那熟悉親切的芳香霎時充盈了鼻腔,沁人心脾,令人陶醉。
在我兒時的印象里,除了寒冬季節(jié),藿香總是那么一片翠綠,不知疲倦地生長著。菜園里少不了它們的一席之地,城里人的陽臺上也不難覓到它們,亂石溝壑中它們也一樣自由自在地生長。兒時媽媽用藿香調劑著我們的味覺感受。一鍋稀松平常的湯面條,只要加上切成細絲的藿香葉,一家老小吃得是酣暢淋漓,胃口大開。爽口地道的自制紅薯涼粉,澆上適量的混有藿香葉、蒜泥、香醋、食鹽的調味汁,那爽滑細嫩的紅薯涼粉格外爽口,賽過山珍海味,在炎熱的夏日里不失為一種享受。
彼時,我最愛吃藿香面餅,一種媽媽自制的“美食”。新鮮的藿香葉洗凈切碎,適量的面粉、蔥花、鹽、五香粉、胡椒粉混合拌勻,加水調至稠糊狀,炒鍋內放油,用鍋鏟將油均勻地抹開,放入藿香面團,攤至厚薄適中,加熱,待一面金黃色時翻個,炕至另一面也金黃色,即可出鍋食用。這樣的主食既可當饃,也可當菜,配上一碗金燦燦的玉米糝或清湯面片,就足以犒勞辛苦一天的農人了。
來到城市后,方知藿香葉不止用來做餅,藿香葉做魚也是一大特色,南陽人叫“五香葉燉魚”。俗話說的“百里不同俗”,果然不虛,在老家叫了多年的“藿香葉”,來到六十公里外的南陽就叫“五香葉”了,諸如此類的還有很多,諸如“南瓜”在方城叫“窩瓜”,在南陽叫“北瓜”,“包菜”在方城叫“包菜”,在南陽叫“包包菜”等等。想要煮出又白又鮮美好喝的魚湯其實并不難,只要掌握兩個小技巧,你也能熬出湯白味鮮的魚湯。首先燉湯之前鯽魚要先入油鍋煎至兩面金黃,其次燉湯加水時要加開水。燉魚湯時將藿香葉洗凈,切末備用,出鍋前放入燙幾秒即可。藿香葉不能放入太早,其辛香味易揮發(fā)。
藿香性味辛,微溫,歸脾、胃、肺經。和中止嘔,發(fā)表解暑,理氣止痛。它還有殺菌功能,口含藿香葉可除口臭,有一定的預防傳染病功效,還是天然的防腐劑。藿香含有較高的鈣、胡蘿卜素,夏日用藿香煮粥或泡菜,對暑熱重癥,脾胃濕阻,脘腹脹滿,肢體重困,惡心嘔吐有較好療效。
藿香也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深山里有兄妹相依為命。妹妹的名字就叫“霍香”。哥娶妻后從軍,留下姑嫂二人。一年夏天,天氣悶熱潮濕,嫂子勞累中暑病倒?;粝氵B忙把嫂子扶上床說:“你怕是中暑了,治這種病不難,咱家的后山上就有能治這種病的香味藥草。我得趕快上山采摘一些,好給你治病?!鄙┳幽钚」米幽贻p,不想讓她去?;粝銋s執(zhí)意進山,一去就是一天,直到天黑,才跌跌撞撞地回來。只見她手提一小筐藥草,兩腿發(fā)直,精神萎靡,一進門便仆倒在地上。嫂子連忙把她扶起來詢問緣由,才知道霍香在采藥時,不慎被毒蛇咬傷了右腳,中了蛇毒。嫂子一面驚叫,一面抬起霍香的右腳, 準備從傷口處吸吮毒汁?;粝銋s怕連累嫂子,執(zhí)意不肯。等鄉(xiāng)親們聽到呼救把郎中找來,卻為時已晚,霍香就這樣去世了。嫂子用小姑子采來的藥草治好了暑熱病,并在鄉(xiāng)親們的幫助下埋葬了霍香。為時刻牢記小姑子的深情,嫂子便把這種有香味的藥草親切地稱為“霍香”,并讓鄉(xiāng)親們種植在房前屋后,以便隨時采用。從此,“霍香”的名聲越傳越遠,治好了不少中暑病人。因為是藥草的緣故,時間長了,人們便在“霍”字頭上加了一個“草”頭,“霍香”就成了如今的“藿香?!?/p>
提起藿香,人們自然會想起“藿香正氣水”這個預防和治療中暑的神藥。
藿香正氣水具有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的作用。用于治療外感風寒、內傷濕滯、外感暑熱。還可治療夏傷暑濕導致的感冒,癥見頭痛昏重、胸滿痞悶、脘腹脹痛、嘔吐泄瀉等。
宋代文豪蘇軾,不僅是文學大家,也是一名“業(yè)余醫(yī)生”。閑暇時,他就喜歡給鄉(xiāng)親們診病。故有不少歌詠草藥的詩詞,卻沒有直接提及藿香的。但傳說他曾和一名醫(yī)生用中草藥名字做對聯(lián)。醫(yī)生先出上聯(lián):神州到處有親人,不論生地熟地。蘇軾略加思索,從容應對:春風來時盡看花,但聞藿香木香。
荔枝草
今天,我準備為家人做一道——蛤蟆皮棵煎雞蛋,不為療疾,只為尋找熟悉的味道。
兒時身體羸弱,經常生病,每到秋冬季節(jié),咳嗽咽痛經常發(fā)作,有時能綿延數(shù)日,村里郎中把那中藥、西藥用了個遍,仍不見好轉。萬般無奈,爹媽想起了鄉(xiāng)間流傳的一個專治久咳的小偏方,用“蛤蟆皮棵”(荔枝草的本地土名)煎雞蛋,結果吃了幾次,久治不愈的咳嗽竟然奇跡般痊愈。具體做法是:將薅來的“蛤蟆皮棵”洗凈切碎,放入碗中,打入一兩個雞蛋,用筷子攪勻,不放任何佐料,鍋中放入小磨油,油熱后放入“蛤蟆皮棵”蛋液,煎至兩面金黃的餅狀,即可食用。
前幾年,在一中陪讀時,感冒之后留下咳嗽的毛病,每日白天咳夜間咳,直把嗓子、胸口咳得生痛。煩人的咳嗽不但影響自己的工作、生活,也影響正在沖刺高考的兒子正常學習,不知怎么的,我忽然就想起了兒時的“蛤蟆皮棵”。我所生活的城市里,自然是不會有這種原生態(tài)植物的,郊區(qū)也許有,但已多年離鄉(xiāng)的我卻害怕認不準,于是,打電話給鄉(xiāng)下親戚。不多時,一袋新鮮的“蛤蟆皮棵”就送了過來。我按照記憶里媽媽為我煎制“蛤蟆皮棵”餅的步驟,親自下廚給自己做了煎餅。沒有鹽沒有任何調料的煎餅,濃郁的小磨油香味背后,植物的清香若有若無,經過咀嚼后滯留于唇齒間。特別好吃倒也說不上,但這種小偏方經過簡單的烹調,就變成了兼具治療作用的食品,按現(xiàn)在的說法應該叫“藥膳”吧,不能不算是一種“創(chuàng)造”。吃起來雖略有苦味,卻是珍饈美味,多年后想起依然回味無窮。
知道“蛤蟆皮棵”的藥用名還是不久前,今春有一天,在菜市場閑逛時,路邊一位老農模樣的人面前擺了幾樣常用中草藥,其中就有一小堆“蛤蟆皮棵”,另外有“車轱轆棵”(車前子的土名)、“半枝蓮”、“黃黃苗”(蒲公英的土名)等,這幾樣中草藥我剛好都認識。那一瞬間我對“蛤蟆皮棵”產生了極大興趣,也許是它曾“數(shù)醫(yī)我咳”之故吧,詢問老者“蛤蟆皮棵”的藥名,亦不知,遂拿出手機使用“識花識草”小程序對著“蛤蟆皮棵”掃描,手機屏幕上立刻彈出如下字樣:“荔枝草,為一年或兩年生直立草本植物,高50—90厘米。多分枝。主根肥厚,向下延伸,有多數(shù)須根。清熱、解毒、涼血、利尿。用于咽喉腫痛、支氣管炎、腎炎水腫、癰腫;外治乳腺炎、痔瘡腫痛、出血。荔枝草又名蛤蟆草、癩蛤蟆草、雪見草,入藥選取冬季或春季嫩草,藥效更好?!币彩菑倪@一刻起,我記住了“荔枝草”這個名字,并努力在心里把它和“蛤蟆皮棵”聯(lián)系在一起。
“蛤蟆皮棵”根生葉叢生,貼伏地面,葉片長橢圓形至梢針形,葉面有明顯的深皺褶,葉面凸起密集的小點兒,形似“癩蛤蟆”的皮膚,兩面均被短毛,色青翠,多生于山坡、路旁、荒地、河邊濕地上。
雖然“蛤蟆皮棵”長相很普通,而且在路邊很常見,但它的功效和作用卻不容小視。首先,如果有上火導致的咽喉腫痛癥狀,可取少量“蛤蟆皮棵”溫水沖服,反復多次,咽喉腫痛就會很快消失。腮腺炎是一種傳染病,可取少量“蛤蟆皮棵”擠壓出的汁液敷于患處,再內服“蛤蟆皮棵”煎液,非常有效。
如今,沒有咽喉痛,沒有咳嗽,但我卻想再嘗嘗“蛤蟆皮棵”的味道,我就拿起一顆,輕輕地嗅著,揪下一片葉子放入口中,細細地嚼著。熟悉的淡淡苦味在口腔蔓延。哦,那是媽媽的味道,淳樸、善良、勤勞!
又是紫蘇飄香時
小區(qū)旁邊的區(qū)間道即是一個菜市場,那里聚集著大量的菜販,各種時令果蔬均可見到。更難得的是一些老農也常在這里擺攤叫賣,他們來自近郊鄉(xiāng)間,各種山野菜、中草藥都是他們的商品,茅草根、黃花苗、折耳根、蛤蟆皮草、馬齒莧都有。一日閑逛,只見一位老翁將剛剛采摘的紫蘇擺在地攤上,禁不住誘惑,便買來幾棵。計劃用來炒雞蛋,或是與番茄、豆角搭配,做上一碗可口的紫蘇湯面條。
紫蘇,是一種草本植物,更是一種多用途的植物,主要用途有藥用、油用、香料、食用等。它的葉子(蘇葉)、梗(蘇梗)、果實(蘇子)皆可入藥,新鮮生長的嫩葉可直接生食或煮湯,也經常用作調味料。
炎炎夏日里,正是紫蘇茂盛生長的好時光,一棵棵紫蘇長高,一片片蘇葉長大。形秀雅,葉如名。
紫蘇最具個性的地方就是葉的顏色,用陰陽來區(qū)分它的正面與背面也許最為恰當。同一片葉子,朝陽向上的一面為翠綠色,背陰朝下的一面為紫紅色。一陰一陽,陰陽同體,陰陽平衡。
關于紫蘇的身世,有一個傳說,東漢時,名醫(yī)華佗曾和一群年輕人同住一個旅館,他見這些年輕人吃螃蟹時,只顧大快朵頤,絲毫沒有節(jié)制,遂好心勸之,但年輕人們不聽勸阻,依然貪吃不止。因為吃了大量的螃蟹,夜半時分一個個腹部劇痛,嚎啕大哭。華佗忽然想起曾在河邊見過一只水獺吞吃了大量魚類后,腹脹如鼓,痛苦地扭曲著身子爬向岸邊,吞吃了數(shù)片紫色的植物后,健康如初。華佗遂去野外采了一些紫色的葉子,煎湯后讓那些年輕人服下,不大一會兒,便止住了疼痛。于是,華佗便隨口叫它“紫舒”,意為這種紫色的植物服下去,可讓人舒服,天長地久,不知什么時候“舒”便演化為“蘇”了。
記憶里兒時老家的紫蘇,到了夏季可長半人高,亭亭玉立的蘇梗,形似桑葉的蘇葉,一束束淡紫色的小花,貞靜安然。紫蘇宛如一位青春俊逸的鄉(xiāng)村少女,在雜草叢生的村莊里清新脫俗,一陣陣山野的風吹來,紫蘇搖曳著修長的身體,那一刻,紫蘇就是大自然的精靈。偶有調皮的風兒翻動它的葉子,會露出背面隱藏著的那一抹淡紫,有幾分優(yōu)雅,有幾分寂寥,有幾分矜持,有幾分高貴。
《爾雅》這樣記述:“取紫蘇嫩莖葉研汁煮粥,長服令人體白身香?!币苍S這樣的描述對于愛美的人們有著極大的誘惑,讓世人常常對紫蘇產生無限遐想。
紫蘇葉和梗入藥,可解表散寒,理氣寬中。淋雨受涼后,煮一碗濃郁的紫蘇水,趁熱喝下去,再捂上被子睡一覺,醒來就會一身輕松,可免去感冒之苦。紫蘇食用作調料,最常見的是和魚搭配。漢代時就有一道名菜叫作“鯉魚片綴紫蘇”,光聽這名字就能想象到它的美麗與美味,現(xiàn)在的日本生魚片和韓國料理、意大利細面也紛紛采用紫蘇葉做食材。紫蘇天然的香味不僅可以祛除魚腥味,它的辛溫藥性,還可以抵消魚蝦及海鮮的寒性。
紫蘇子同樣是寶貝,中藥名叫蘇子。古時人們常用來裝枕頭或榨油,據說蘇子油點燈可以明目提神,祛除屋中異味。蘇子油燈我沒有用過,也沒有見過,可蘇子藥用卻很常見。蘇子搭配菜服子和白芥子,就是中藥經方里的“三子養(yǎng)親湯”。
老年人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咳嗽氣喘,痰癰心肺,不思飲食,上氣不接下氣,煮上一碗“三子養(yǎng)親湯”趁熱喝下,氣順神清,呼吸道立馬通暢,食欲大增。
清代中醫(yī)大家唐容川對藥草研究最透,他給紫蘇的點評是:紫蘇色紅味辛香,能散血分肌肉中之寒,枝葉分離,故主散之性多,而主升之性少……發(fā)散風氣宜用葉,清利口下宜用子,近世多用以發(fā)散風寒……因而,寒風冷雨夜,頭痛肌緊,泡上一杯紫蘇水,應是不錯的。
紫蘇的生命力極強,廣袤肥沃的田野可生長,貧瘠寡薄的土地亦可生長,連那僅存星點泥土的亂石間也可生長。它們的繁盛與凋落皆不需要特別的照料。從弱小的紫蘇歡喜出土,到壯年的紫蘇干枯葉落,一年時光又將熬過去。熱鬧過得,冷清過得,真正的隨遇而安,想來這紫蘇,要比人大度從容許多呢!
“荏苒冬春謝,寒暑忽流易。”這“荏”即指紫蘇,“苒”意指生長旺盛。去年種下的一棵紫蘇,今年就會繁生一片,那翻天覆地的一片紫呀,紫云曼妙,如夢如幻。
惟愿與紫蘇相伴的年年歲歲,熱愛著自己熱愛的,喜歡著自己喜歡的,擁有著自己擁有的,讓內心始終如一地充滿著喜悅和詩意。
如此,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