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瑩
(廣西玉林農(nóng)業(yè)學校 廣西 玉林 537000)
舞蹈作為一個能夠給人以美的享受的藝術門類,必然具有其自身的審美特性,但是與音樂、美術作品不同,舞蹈藝術并沒有在表現(xiàn)之外形成一個類似聲音、形象的獨立存在以供人欣賞。這就使得舞蹈作品的審美內(nèi)涵的呈現(xiàn)方式與其他的藝術作品相比有了一些不同的特征。
特別是中國古典舞,其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帶有中國藝術精神所賦予的特質(zhì),具體來說,就是對于藝術的境界、意蘊的追求,而這又是通過舞蹈表演者具體的動作來加以顯現(xiàn)的。下面筆者將結合具體的舞蹈作品,從舞蹈動作、舞蹈中氣的運用及舞蹈所體現(xiàn)的意境幾個角度來探討古典舞作品中審美內(nèi)涵的體現(xiàn)方式。
作為一門表現(xiàn)型的時間性藝術,舞蹈作品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動作形態(tài)是其核心內(nèi)容。舞蹈藝術的本質(zhì)就是通過各種身體動作的展現(xiàn)與組合來呈現(xiàn)出藝術美。
古典舞的動作形態(tài)具有鮮明的特征,這就是動作的相對性。雖然觀眾所看到的舞蹈形態(tài)只是肢體的伸展等某一具體的動作,但對于古典舞的表演者來說,這一動作卻是由相反的兩種運動傾向綜合而成的,即觀眾所看到的某一古典舞動作實際上包含了兩種相反傾向的動作,這兩種相反的運動傾向相反相成,綜合形成了展現(xiàn)出來的舞蹈形態(tài)。下文以古典舞中常見的“晃手”動作為例來做具體說明:
古典舞的演員在表演晃手動作時,如果是向上晃手,就要先向下;反之,如果是向下晃手,就要先向上。也就是說,看似簡單的一個晃手動作,實際上是由兩個趨勢相反、時間先后相接的動作疊加而成的。當表演者要做出朝向某一個方向的晃手動作時,他需要在呼吸的引領下做出一個反方向的動作,即欲下先上、欲左先右,某一動作的完成要在與之相反的動作的引導下進行。
這很容易讓我們聯(lián)想到《道德經(jīng)》中的“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边@段說的是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辯證性,即事物向相反方向轉(zhuǎn)化的道理。而舞蹈動作也具有與之暗合的相反相成的過程,這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古典舞表演藝術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這種動作形態(tài)內(nèi)含的辯證性因素背后,我們可以感受到古典舞在審美取向上的兩個特點:其一是對對比性因素的利用與強調(diào)。如在上文所舉的晃手的例子當中,通過前期的一個反方向的動作,后期的手部的運動軌跡得到了更好的凸顯和強調(diào)。在向下晃手的動作中,通過前期的向上晃手的動作,強調(diào)了之后手部的向下運動。通過對方向相反的不同動作的幅度、力度不同的展示,舞蹈表演的動作形態(tài)得到了更好的表現(xiàn)。其二是對中和的追求,即它所追求的并不是單一的某種傾向,而是帶有綜合性、平衡的色彩。通過對兩種不同傾向動作的展示,舞蹈動作中的單一性被消解了,取而代之的是整體的均衡、和諧。
事實上,這是古典舞表演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構成對比的因素不只是方向相反的動作而已。舞蹈中的其他因素,如動作的緩急、力度的剛?cè)?、形態(tài)的動靜等都可以形成這種對比,下文再舉一例:
在孫燦表演的舞蹈《唐印》中,動作的構成非常具有特色,很好地表現(xiàn)了緩急這兩種不同的速度與節(jié)奏及張弛這兩種不同的動作幅度之間的對比。在舞蹈的開始階段,表演者的動作遲緩、幅度較小,舞蹈的動作形態(tài)以靜態(tài)的呈現(xiàn)為主,此后,動作加快,不僅動作的幅度變大,就連動作的難度也隨之有了明顯的增加,在尾聲部分,動作再次慢了下來,直至結束。
如果著眼于這部舞蹈作品的速度的話,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它明顯地可以劃分成“快—慢—快”這三個不同的段落。這幾部分之間既形成鮮明的對比,又具有發(fā)展上的階段性,給觀眾帶來了一種很特殊的審美體驗。一方面,他們感受到了舞蹈中不同速度、不同動作幅度的對比;另一方面,這種對比并不突兀,而是隨著舞蹈的情緒表現(xiàn)自然而然地發(fā)展而來的。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古典舞在動作形態(tài)的對比中對于中和這樣一種審美范式的追求。構成對比的相反因素在此得到了抵消,不同的審美傾向得以中和。這不僅是古典舞的審美特征,同時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精神。
在古典舞的表演中,氣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它是潛藏在舞蹈動作背后的核心所在。
一部古典舞作品的開端始于氣的運行,而其結束則終于氣的收聚。氣的運用既是古典舞動作的本源,同時也是古典舞區(qū)別于其他舞蹈的一個重要特征。不同舞蹈動作的銜接、組合,實際上就是氣的不同運用的過程。表演者通過對氣做出不同的處理,而表現(xiàn)出不同的動作、不同的造型、不同的節(jié)奏。
“云手”這一動作就是如此?!霸剖帧笔枪诺湮柚休^為常見的一個動作,在表演這個動作時,氣的運用貫穿始終。在具體的表演過程中,表演者首先要含胸提氣,然后將雙手提起,在胸前做出揉球、抱球的動作,這是觀眾眼中的“云手”動作。而從表演者的角度來說,則是一個氣的運行過程:首先是氣的提升,然后是氣的凝聚,接下來是氣的含有,最后是氣的下沉。可以說,整個“云手”的舞蹈動作是表演者通過對氣的狀態(tài)的不同處理而完成的。也就是說,舞蹈表演的過程就是氣的聚散、運行及呈現(xiàn)為不同狀態(tài)的過程。表演者通過對氣的控制,而做出不同的舞蹈動作,表現(xiàn)出不同的身體姿態(tài),從而讓觀眾感受到舞蹈作品所特有的美感。氣本身是無形的,但是這種無形的氣卻通過表演者具體的舞蹈動作得到了展現(xiàn)。也就是說,這其中存在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
《道德經(jīng)》中說:“天下萬物皆生于有,有生于無。”這一點在氣與舞蹈動作的關系中就有很好的體現(xiàn)。氣這樣一種無形無質(zhì)、無法感知與捕捉的東西通過舞蹈表演者的不同表現(xiàn)而變得有形,能夠為觀眾所感知。有學者在談到舞蹈動作時,認為這是人的氣與宇宙的氣的交融,這是一個很精彩的解釋。中國古典哲學歷來強調(diào)“天人合一”,而舞蹈藝術中對氣的運用正屬于這樣的一個范疇。
在內(nèi)在于表演者的氣的引領和運轉(zhuǎn)下,表演者的表演呈現(xiàn)出了特有的藝術的“韻”。這個韻很難做出明確的界定,它更多的是指一種審美狀態(tài),即舞蹈表演者通過控制自身的氣做出一系列的舞蹈動作,觀眾從這一系列動作中感受、體驗到舞蹈表演者特有的風采、神韻,從而進入一種主客體交融的審美狀態(tài)。與具體的舞蹈動作形態(tài)不同,這個內(nèi)含在舞蹈中的“韻”是比較虛的,它無形無象,雖然是觀眾通過視覺觀察到的,但對它的體驗卻是一個審美的過程,而非一個理性認知的過程。這樣一種比較虛的“韻”,正是舞蹈者通過調(diào)動、控制氣而形成的,也就是說,因氣而成韻。
古典舞的表演是具體的,它可以分解為若干肢體動作的組合,但是在這種具體的形象背后,又存在著無形的、內(nèi)在的、潛藏著的意境。舞蹈表演者的動作所呈現(xiàn)出的是一個個具體的外在形象,而隱藏在形象背后的意境則需要觀眾進入審美狀態(tài)后才能體驗到。
這事實上也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所共有的一個特點。如在中國古代的山水畫中,形似并非最高層面的追求。不論是畫家還是觀賞者,所追求的都是畫面之中的意境。這種意境存在于具體的畫面之中,但并非像山水那樣被明確表現(xiàn)出來,而是隱藏在畫中形象的背后,需要觀賞者從自己的主觀出發(fā)去體驗。同樣,古典詩歌也是如此。古典詩歌的魅力除了體物窮形盡相、抒情直白顯豁之外,更在于言有盡而意無窮,即讀者在讀完詩歌之后可以在詩歌的語言描述之外產(chǎn)生新的聯(lián)想,從而獲得新的審美體驗。我們常說的文外之意、畫外之音正是基于這個意義說的。
仍以前文中談到的孫燦表演的舞蹈《唐印》為例,在這部舞蹈作品中我們看到的是表演者一個個的具體動作,但是我們卻從中獲得了一種優(yōu)雅的審美體驗,這種優(yōu)雅的美感正是從舞蹈的意境中來的。表演者通過對特定動作的表現(xiàn)讓我們在感受到人體美的同時獲得了人體美之外的審美體驗。正如前文所說的,這部作品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對緩急對比的充分運用。正是在這種舒緩有致、舒展流暢的表演中,我們體驗到了舞蹈動作之外的美感。這雖然是通過具體的動作傳達的,卻超越于具體的動作形態(tài)之上。
在古典舞中,這種意境當然會因舞蹈內(nèi)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不過大致來說,中和是古典舞普遍追求的一種審美特征。對此,前文在分析孫燦的《唐印》時已有了很好的說明。在這里筆者只是想強調(diào),這正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無過無不及”的觀念的體現(xiàn),如儒家的詩教中就有“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原則。這樣一種中和沖淡的審美理想正是古典舞所傳達出的意境的一項核心內(nèi)容。
本文分別從古典舞的動作形態(tài)、舞蹈中氣的運用及舞蹈的意境這樣幾個角度分析了古典舞作品的審美內(nèi)涵及其表現(xiàn)方式。總的來說,相比其他舞蹈,古典舞的一個重要特點就在于中和這一觀念貫穿了舞蹈表演過程的始終,并融入了舞蹈的審美特質(zhì)當中。這既是古典舞的特征之所在,同時也是其生命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