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媛
(云南藝術(shù)學(xué)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在二十六史中,并非諸史都有樂志、律志和藝文志,在研究中要注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宋書》為南朝梁沈約編撰。《宋書·樂志》最早以八音為序分門別類介紹各種樂器,并盡可能地考辨其發(fā)展源流,這種分類記述法對后世影響深遠?!杜f唐書》為后晉劉昫等編撰?!杜f唐書·音樂志》在具體介紹各種樂器的來歷、結(jié)構(gòu)、形制、制作材料和音色等方面時,不按八音的順序。其中,箏的記載排在第十二位,體現(xiàn)出箏樂在當(dāng)時樂隊中的作用。
《中國音樂文獻學(xué)》梳理二十六史樂志、律志和藝文志中有關(guān)箏樂的史料,明確提及在《宋書·樂志》八音樂器分類法下,絲類樂器中有記載箏樂的史料;《舊唐書·音樂志》記載的盛唐時期,著名的燕樂繁榮發(fā)展,絲竹類樂器日益重要,其中有涉及箏樂的史料。在進一步查閱古籍進行研究時,首先要注意《宋書》在長期流傳中殘缺和錯誤不少,需要多方面查找文獻進行對比核對;其次,雖然《舊唐書·音樂志》的史料價值勝于《新唐書·禮樂志》,但是《舊唐書》和《新唐書》各有優(yōu)缺點,都有存在價值,研究時最好參照使用,不至于偏廢一隅。
會要是斷代的典章制度專史,特點是分門別類,便于查考。歷代會要中,除《春秋會要》之外,均設(shè)有“樂門”,門下再分細目,記述一代音樂史事。會典是官修的典章制度史,會典注重章程法令和各種典禮,與會要略有差異。
《七國考》由明末董說編纂?!镀邍肌肪硎試覟樾?,記述戰(zhàn)國時期七國的音樂。在秦音樂中,記載有樂器箏;在趙音樂中,記載有樂器靈文箏。若進一步對書中所提及的內(nèi)容進行對比分析研究,可以清楚地知道秦地和趙地的箏樂有何異同之處。
《唐會要》為宋代王溥編纂。書中所保存的唐代史料異常豐富,可補《新唐書》和《舊唐書》記載之不足。《唐會要》卷三十二《雅樂上》和卷三十三《雅樂下》主要詳述唐朝樂制沿革。其中記載道:“唐高祖時,命太常少卿祖孝孫考正雅樂。孝孫以陳梁舊樂,雜用吳楚之音,周齊舊樂,多涉胡戎之伎,于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而作大唐雅樂。貞觀初,張文收復(fù)采三禮,更加厘革。開元中,又造三和樂,又制文舞、武舞,采用鐘、磬、柷、敔、晉鼓、琴、瑟、箏、竽、笙、笛、塤、蕭等,謂之雅樂?!睆闹锌梢娞拼~樂在雅樂中的使用情況。
《宋會要輯稿》為宋代官修,樂三主要記載宋代各種樂隊的樂器和人員配置等。書中有言:“雅樂登歌用工員三十一,歌四,塤、篪、巢、笙和笛各二,編鐘、編磬各一,箏、阮咸、九弦琴、七弦琴、筑、瑟、蕭各二?!绷硗狻端螘嫺濉窐匪闹翗肺逯饕浭鰳菲?、樂舞及樂種,基本上是以時間為序介紹歷朝樂器的制造、修補及各種樂隊、樂種的配器,可供研究者進一步查找是否有關(guān)于箏樂的記載。
《大清會典事例》是清代光緒年間編纂的,史料的準(zhǔn)確性較高。《大清會典事例》卷五百二十九至五百三十均以八音為序詳盡地記載了各種樂器的形狀結(jié)構(gòu)和顏色裝飾等,絲之屬有箏樂方面的史料。另外,《大清會典事例》卷五百三十有關(guān)于少數(shù)民族和鄰邦樂器的記載,其中,蒙古樂器記載有箏,番部樂器記載有箏和軋箏。如再參照《大清會典圖》卷三十六至四十四中的樂器圖,我們可以準(zhǔn)確地復(fù)原清代各種樂器。這些史料有圖有文,可圖文結(jié)合,使研究更加直觀和形象,是研究者進行研究必不可少的好材料。
在具體研究中,要注意《七國考》雖然取材豐富,但所引史料訛誤不少,在使用時必須核對原文?!短茣放c《宋會要輯稿》保存了大量未經(jīng)刪減的原始資料,因此在考證史料正誤方面尤有價值,但在查閱《宋會要輯稿》時,最好能同時參考《文獻通考·樂考》和《宋史·樂志》中的相關(guān)記載。會典事例主要是對會典的補充,《大清會典事例》中有關(guān)箏樂的部分,應(yīng)引起研究者的關(guān)注。
《十通》是一套關(guān)于中國歷代典章制度的大型工具書,規(guī)模宏大,內(nèi)容廣博?!妒ā分?,《通典》系統(tǒng)有“樂典”,《通志》系統(tǒng)有“樂略”,《文獻通考》系統(tǒng)有“樂考”,樂典、樂略、樂考的編著體例不盡相同。一般說來,樂略系列的內(nèi)容最為簡略,樂考系列在音樂分類和編寫順序上分類更加細致。《十通》中“三通”的價值最高。
《通典》《續(xù)通典》中的樂典均為七卷,《清通典》樂典則為五卷。三典中的樂四記載從遠古到清代乾隆時期的樂器,按質(zhì)地材料以八音分類法對樂器進行分類?!锻ǖ洹返洹吩诮榻B絲類樂器時記載有箏,另外《清通典·樂典》記載有箏和六弦箏,可供研究者查閱。
《文獻通考》樂考七至樂考十三以《通典·樂典四》為藍本,記述得更為詳盡。絲之屬胡部之下記載有臥箏、搊箏、彈箏,俗部之下記載有五弦箏、十二弦箏、十三弦箏、銀裝箏、云和箏、鹿爪箏、軋箏和鼓箏。所提及的箏種類豐富,值得研究者進一步挖掘整理。《清文獻通考》樂考九和樂考十絲之屬輯錄箏、六弦箏和軋箏?!肚謇m(xù)文獻通考》樂考五至樂考九將樂器分為雅樂、眾樂和西樂三個方面進行論述,其鮮明的特色是在介紹每一種樂器時,均附有精美的插圖。《清續(xù)文獻通考·樂考》所記載的樂器有十五弦箏、南箏、十四弦箏、十三弦箏、五弦箏和軋箏。由此可見,樂考系列所記載的箏種類繁多、資料翔實,值得研究者深入研究。
《十通》中大部分內(nèi)容主要取材于二手材料,在加以應(yīng)用時,最好能與原始材料進行核對。值得一提的是,《通典》和《清通典》中的樂典,尤其《通典》中有關(guān)唐代的音樂史料,出于當(dāng)時人之手,彌足珍貴。《文獻通考》《續(xù)文獻通考》《清文獻通考》《清續(xù)文獻通考》有缺漏訛誤之處,引用其中的樂考要注意考證辨析。
類書是一種便于查尋、征引的極為有用的工具書,許多百科類書籍在分類中均有樂類。《中國音樂文獻學(xué)》在卷帙浩繁的類書中重點介紹了《北堂書抄》《藝文類聚》《初學(xué)記》《太平御覽》和《古今圖書集成》中的音樂文獻,筆者梳理了其中有關(guān)箏樂的史料,發(fā)現(xiàn)類書中涉及箏的內(nèi)容是比較集中且豐富的。
《北堂書抄》由虞世南編纂而成,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類書?!侗碧脮反罅恳脷v代文學(xué)作品中有關(guān)音樂的史事,如傅玄、阮瑀和曹霖的《箏賦》等,是研究箏樂不可或缺的資料?!侗碧脮窐凡克闹疗哂涊d了樂器箏,書中所記大致包括樂器的來歷、形狀結(jié)構(gòu)、特征、作用、音色、演奏方式以及與此樂器相關(guān)的史事等,值得研究者關(guān)注。
《藝文類聚》是唐初編輯的一部類書,具有重要的文獻資料價值?!端囄念惥邸窐凡克妮嬩浟藰菲鞴~的相關(guān)史事與詩賦?!端囄念惥邸纷畲蟮奶攸c是完整摘錄有關(guān)描述各種樂器的詩或賦,這些詩賦贊銘為我們了解當(dāng)時的樂器,提供了豐富完整的第一手資料。
《初學(xué)記》是唐玄宗命集賢院的學(xué)士徐堅等編撰的一部類書。《初學(xué)記》樂部分為上下兩卷,樂部下輯錄有樂器箏?!短接[》為北宋李昉等人奉敕編修。從總體上看,《太平御覽》樂部篇幅增加較多,分類細密,便于查閱?!短接[》樂部十三至二十二輯錄古代各種樂器,其中樂部十四輯錄了箏,可供研究者進行查閱。
《古今圖書集成》原是清代陳夢雷編撰的,后由蔣廷錫重加編校而成。《古今圖書集成》的《樂律典》篇幅較大,其取材廣泛,內(nèi)容豐富,分目細致?!稑仿傻洹返谝话僖皇磔嬩浻泄~?!稑仿傻洹方榻B的絕大部分樂器都附上了精致的插圖,栩栩如生,為研究者查檢資料提供了很大便利。
必須指出的是,各種類書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問題,研究者在閱讀引用時,應(yīng)注意考辨,要盡可能核對原始材料?!侗碧脮芬牟贿B貫,且多不注明出處;《藝文類聚》存在著不少疏漏失誤之處;《太平御覽》材料不夠謹嚴(yán);《古今圖書集成》最大的不足之處是引文錯誤較多。這些問題在具體查閱史料時需要留意。
中國古代音樂著作數(shù)不勝數(shù),這些著作大都以記述音樂為主要內(nèi)容。在《中國音樂文獻學(xué)》中,只提到《樂府雜錄》《樂書》和《律呂正義》這三本著作中有關(guān)于箏樂的內(nèi)容。
《樂府雜錄》別名《琵琶錄》,作者是段安節(jié),該書結(jié)構(gòu)井然有序,是中國古代一部著名的音樂著作?!吨袊魳肺墨I學(xué)》一書只是簡單提及《樂府雜錄》中有關(guān)于“箏”等諸多樂器的記載,具體內(nèi)容沒有論述。
《樂書》的作者是北宋時期的陳旸,其中一百三十三卷至一百五十卷記錄了俗部樂器,絲之屬記載有五弦箏、十二弦箏、十三弦箏、銀裝箏、云和箏、鹿爪箏和軋箏,這些記載對于研究箏的弦制演變和箏的類型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律呂正義》是清代康乾兩朝宮廷敕撰的?!堵蓞握x》后編卷六十二至七十七為樂器考,在慶隆舞樂器和笳吹樂器中有關(guān)于箏的記載,另外在番部合奏樂器中也記載有箏、軋箏。《律呂正義》的優(yōu)點在于有詳盡具體的記述并附有畫圖,可使讀者更好地了解樂器的發(fā)展演變脈絡(luò)。
綜上所述,筆者立足于《中國音樂文獻學(xué)》古代音樂文獻部分,分別從二十六史、會要會典、《十通》、類書和中國古代音樂著作五個方面梳理書中采錄的有關(guān)箏樂的全部內(nèi)容。通過認真細致的梳理,可見類書和《十通》中的箏樂史料較多,其次是會要會典和中國古代音樂著作。限于篇幅,《中國音樂文獻學(xué)》在二十六史中提及箏樂的內(nèi)容并不多。由此可以得出如下思考:今后在研究中國古代箏樂的歷史沿革與發(fā)展方面,可在類書和《十通》中查找資料,其史料相對豐富集中,便于查考;《北堂書抄》《藝文類聚》等類書中有與箏樂相關(guān)的詩賦類文獻,這些文學(xué)類史料可補正史記載之不足;會要會典中的材料,如《大清會典事例》和《大清會典圖》這種圖文結(jié)合的史料值得重點關(guān)注。此外,在研究中,各種類型的文獻要使用得當(dāng),相互考證辨析,為更好地得出研究結(jié)果服務(wù)。當(dāng)然,必須指出的是,《中國音樂文獻學(xué)》提到的古代箏樂史料只是滄海之一粟,研究者可拓寬視野,探尋更多相關(guān)的史料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