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恩東
(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福建 福州 350111)
《西游記》是一部享譽全球的浪漫主義古典名著,小說中人物描寫細膩立體,特別是作為主人公的孫悟空,神通廣大、桀驁不馴,有著天生的正義感和叛逆精神,引讀者產生無限想象,也使之成為各類藝術創(chuàng)作的對象。在我國的戲曲舞臺上,“猴戲”更是源遠流長,最早在元雜劇中就已經有了以孫悟空為主角的劇本。到了民國以后,各大劇種、名家流派的“猴戲”層出不窮,從表演到臉譜造型也是各有講究和各有風格。在京劇舞臺上,甚至出現了風格鮮明的南、北兩派。
北派也叫京派,清末時逐漸形成,主要特點是重視基礎功夫的鍛煉,嚴格講究藝術規(guī)格,表演上注重體現人物氣度,動作要求規(guī)范嚴謹,以京劇武生的形體動作為基礎,通過屈膝、端肩、縮脖子等動作體現人物形態(tài),對繼承傳統(tǒng)的京劇表演藝術有著很大貢獻。北派的悟空戲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無疑就是“武生泰斗”“一代宗師”楊派武生創(chuàng)始人楊小樓,他最早提出了“猴學人”的藝術觀點,追求形神兼?zhèn)涞乃囆g境界。之后的李萬春和李少春二位藝術家,在繼承楊派表演藝術特點的基礎上,改革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出了自己的藝術特點,進一步充實了北派悟空戲的表演特色。
南派也稱海派、外江派,表演上細膩、靈巧,多以跟斗、棍花、打出手見長,同時勇于革新創(chuàng)造,善于吸收新鮮事物。特別是南派的“鄭派”悟空戲創(chuàng)始人,人稱“小活猴”的鄭法祥,他的悟空戲由其父也就是人稱“賽活猴”的鄭長泰親授。鄭長泰原是河北梆子演員,因此鄭法祥認為他父親教授的悟空戲非正統(tǒng)京劇,還有許多梆子戲的痕跡,為此,他潛心研讀《西游記》原著,虛心向前輩學習,進一步鉆研各流派悟空戲的特點,博取眾家之長,開創(chuàng)了風格獨特、亦莊亦諧,具有自己鮮明個性的南派悟空戲。
鄭法祥很忌諱人們把悟空戲稱為“猴戲”,他認為孫悟空是堂堂齊天大圣,跟隨唐僧取回真經后,又成為“斗戰(zhàn)勝佛”,絕非一般猢猻,形態(tài)上不能毛毛躁躁、蹦蹦跳跳,應當力求穩(wěn)重。為此,他到動物園中觀察黑猩猩、猿猴等大型靈長類動物的行為狀態(tài),還走訪各地寺廟,搜集整理表演孫悟空的相關素材。鄭法祥的代表劇目《金刀陣》,在表演形態(tài)上就很注重人物的分量感和威信的塑造,因為此時的孫悟空已經成為“斗戰(zhàn)勝佛”,不能再像取經路上那樣抓耳撓腮了,動作應當沉穩(wěn)、有力。鄭法祥通過觀察猩猩等大型靈長類動物的行走坐臥,對如何在舞臺上塑造孫悟空的表演形態(tài)獲得了很大的啟發(fā),如三掌(叼掌、扣掌、伸掌)和二拳(卷拳、螳螂拳)就是從猩猩身上得來的靈感創(chuàng)造出來的。除了形態(tài)動作,鄭法祥在塑造孫悟空時對孫悟空的扮相也下功夫研究。通過實踐,鄭法祥發(fā)現楊小樓等前輩所勾畫的孫悟空的臉譜造型并不適合他自己,于是他通過鉆研打造了一套更適合自己臉型的臉譜,將傳統(tǒng)的剪刀型的臉譜修改成了桃子型,把臉膛勾滿,同時對眼窩和鼻窩進行調整,使得孫悟空的形象更美觀,也更具威信。鄭法祥還在他的悟空戲中獨創(chuàng)了四個分別代表不同時期孫悟空的臉譜,從《猴王出世》時期眼圈、腦門、兩腮的全白色,到已經學成七十二般變化的《刀劈混世魔》時期的銀色,再到《鬧天宮》時練就了火眼金睛的眼圈被勾成金色,最后到《金刀陣》中成為“斗戰(zhàn)勝佛”后,眼圈、腦門、兩腮著全金色。隨著孫悟空的不斷成長變化而呈現不同的臉譜,既讓觀眾對不同時期的孫悟空一目了然,也增加了舞臺的觀賞性、可看性。正如小王桂卿所說:“京劇舞臺上,讓孫悟空這一角色,有了自己的固定扮相,那是從鄭法祥老師開始的?!?/p>
說到南派悟空戲,小王桂卿(王強華)和他的兩個兄弟——小二王桂卿(王芥華)、小三王桂卿(王芪華)也是不能不提到的代表人物。兄弟三人自小跟隨父親——江南名武生王桂卿練功學戲,后又拜師于鄭法祥門下,特別是在南派悟空戲方面,受益匪淺。王家父子的悟空戲既吸收了鄭法祥的表演特點,也有一些蓋叫天的東西,不能說宗的哪派,但是有自己獨創(chuàng)的東西。比如,王家三兄弟合力出演的劇目《西游二猴》,兄弟三人分別飾演孫悟空、孫悟空的化身和六耳獼猴,三張一模一樣的臉,近乎一樣的身段、動作,舞臺上真猴、假猴輪番上陣,互不見面,觀眾意識到孫悟空有真有假,但不知誰是真,誰是假,讓表演充滿懸念,引人入勝。劇情的高潮部分,三只猴子一齊亮相舞臺,三人開打,臺下觀眾無不驚嘆,既驚奇于三人一模一樣的扮相,又為兄弟三人間默契的配合、行云流水的招式所折服。在20 世紀50 年代,王氏兄弟的一出《西游二猴》可以說是名震京滬,轟動一時。
王家悟空戲還有一個絕活就是小王桂卿的耍鞭。傳統(tǒng)耍鞭只耍兩根鞭,而小王桂卿則是手腳并用,同時耍四根鞭。這個絕活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了。由于學習難度太大,傳承不易,小王桂卿在中國戲曲學院講學時,曾展示過這一絕技,并拍攝記錄下來,作為教學資料供后輩觀摩學習。
王家悟空戲的劇目非常豐富,加上由其父親王桂卿帶領兄弟三人合力演出,可以說在梨園界是獨此一份兒。而前面介紹的鄭法祥作為南派悟空戲的代表,集前輩與同行們的表演精髓于一身,又具有自己的鮮明特色,因而,時至今日,悟空戲也還是宗鄭派的多,最年輕的一代當數上海京劇院的青年武丑演員嚴慶谷。
嚴慶谷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張春華先生入室弟子,也廣拜名師,得到過閻世喜、孫正陽、劉云龍、陳正柱、鈕驃、劉異龍等名師的指點。并非出生梨園世家的嚴慶谷,與戲結緣,只因母親對京劇的喜愛。母親告訴他京劇是國粹,問他是否愿意嘗試學習,于是,11 歲的嚴慶谷進入了上海戲劇學校,從此開啟了他的戲曲之路。20 世紀90 年代初,從上海戲校畢業(yè)的嚴慶谷,進入了上海京劇院,成為一名職業(yè)京劇演員。他由于扎實、出色的業(yè)務能力,很快成為滬上名角,深受觀眾喜愛。就在此時,嚴慶谷卻選擇了北上進京攻讀研究生,成為了中國京劇歷史上的第一批研究生。當時有很多人疑惑嚴慶谷為何在事業(yè)如日中天的時候選擇離開,這樣不僅會錯失很多演出交流的機會,也會失去很多現有的觀眾,而嚴慶谷卻認為,在日新月異的新時代,舞臺上需要的是有知識有文化的學術性藝術家,這就要求演員既要有過硬的業(yè)務能力,也要有深厚的理論基礎,這樣才能達到實踐與理論的平衡。
嚴慶谷最早開始接觸鄭派悟空戲是在上海戲劇學校就讀時,他的主教老師閻世喜推薦他跟隨鄭派悟空戲傳人劉云龍老師學習悟空戲。從學習第一處開蒙戲《借扇》起,嚴慶谷就感受到了鄭派悟空戲的學習難度和它區(qū)別于別的流派的獨特藝術魅力。鄭派悟空戲不僅講究功架和造型,而且對基本功的要求非常高,尤其是下盤的功夫,如馬步、弓步、踏步、半蹲步以及登云步等,加之鄭派悟空戲不同于一般表演的獨特體系,給人以大氣磅礴、威武神勇、亦莊亦諧的印象。
悟空戲是京劇武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歷史上流派紛呈,名角輩出,但是因為種種原因,近年來舞臺上的悟空戲相對較少,南派悟空戲更是少見。嚴慶谷從1986 年開始學習鄭派悟空戲,到2016 年恰好三十年,而2016 年正值中國猴年,嚴慶谷提前2 年就開始策劃以孫悟空為主角的系列演出,取名“大圣來也”。當時的戲曲市場久振不興,但是這一系列演出的市場反響和票房熱度,著實讓關心戲曲、關心京劇武戲和關心悟空戲的人們?yōu)橹駣^。該系列演出分為吉祥篇、勵志篇和功德篇三個部分,劇目涵蓋了《齊天大圣》《五百年后孫悟空》《真假美猴王》以及鄭派悟空戲的代表劇目《鬧天宮》《借扇》《金刀陣》等,展現了孫悟空經歷一路困難和挑戰(zhàn),從齊天大圣到西行之路再到功德圓滿,從猴王成為斗戰(zhàn)勝佛的成長歷程,這仿佛就像是嚴慶谷的藝術之路。他的從藝之路何嘗不是一種修行,從11 歲入科學戲,歷經四十余個寒暑,一路走來有困難、有挑戰(zhàn),終在舞臺上系統(tǒng)而又完整地呈現了鄭派悟空戲的精彩。
鄭派悟空戲從鄭法祥創(chuàng)立之初,歷經七十余載,三代傳承,從王氏父子,再到新一代的“美猴王”嚴慶谷,這期間有經典傳承,也有大膽創(chuàng)新。一代代人不斷賦予孫悟空這一中國經典的神話人物新的生命力,也不斷豐富現今的京劇舞臺,讓更多的人走進劇院,感受國粹魅力。
注釋:
①金勇勤.卿本戲癡:小王桂卿[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