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瑰芬
浙江省臺州職業(yè)技術學院
最近幾年來,黨和國家十分重視高校育人活動的開展,高校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高校重點將育人理念落實到工作中,積極探索勞動教育與資助育人的新方法,高校勞動教育與貧困生資助二者具有很高的契合性,通過研究這二者的契合性能夠促進高校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勞動教育是我國教育育人的理念下提出來的,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教育發(fā)展的實質與要求上來講,在整個現代化教育體系中勞動教育是教育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勞動教育的重要載體,雖然表現出來的主要形式為勞動,但是這種勞動又不能與簡單的勞動技能相提并論,教學中勞動之所以與勞動教育聯合在一起,體現了勞動教育對于高校德育教育培養(yǎng)的重要體現。由此可見,勞動教育的根據思想是立德樹人,在新的時期,高校開展勞動教育的目的是:既是一種提升高校貧困生生活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高校貧困生體力發(fā)展與智力發(fā)展的重要范疇。貧困生資助作為高校資助育人的重要手段,其根本任務的立德樹人,以培養(yǎng)青年學生全面發(fā)展作為資助育人工作的目標,在現代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中已經逐漸完善了資助育人工作,著力向原來的保障型資助向發(fā)展型資助轉變。由此可見,二者在實施的過程中所堅持的思想都是立德樹人,培養(yǎng)貧困生的全面發(fā)展,在思想上具有共同性。
現階段,高校加強對學生的勞動教育與貧困生資助都可以通過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形式,以多樣化的活動為育人載體,讓貧困生在切身體驗中受到教育,不斷提升育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增強育人的親和力和感染力。勞動教育開展的途徑主要有基層實踐、企業(yè)實踐及學校實踐這三大類,通過參與到不同形式的勞動實踐活動中讓學生感悟勞動的價值與意義,一方面,參加勞動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能力,實現自身的價值;另一方面,通過不同形式的活動能夠為勞動教育融入到高校貧困生生活與學習中,幫助貧困生更好的走入社會,適應社會。一般而言,資助育人的活動形式有勵志教育主題活動、感恩教育主題活動、誠信教育主題活動等,通過這些不同類型的活動可以幫助貧困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為實現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奠定基礎。當前,對黨的歷史和國情民情了解有待加深,影響到他們的政治辨別力與價值判斷力,是落實高中學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能忽視的現實情況,通過勞動教育與貧困生資助工作能夠讓貧困學生在高校教育中全面、客觀、理性地認識國情、民情,應通過勞動教育與貧困生資助進行教育育人,引導學生全面客觀理性認識世情、國情、民情。通過二者的實踐活動的形式和方法來看,高校勞動教育與貧困生資助工作都是以實踐的形式為載體的,二者在實踐方法上面是具有契合性的。
高校是教育育人的高校勞動教育與貧困生資助育人二者的實踐方向是為了培養(yǎng)高素質社會人才,因此,二者的實踐方向具有統(tǒng)一性的。國家領導在全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解決思想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穩(wěn)人心的工作,在關心人、幫助人中教育人、引導人。這一理念的提出對于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的要求進一步明確,重點將資助工作的目標放在育人上面。大學生參與這些勞動實踐,在與他人合作勞動中,學會妥善處理個人與他人關系,學會尊重他人的勞動及勞動成果,有助于提升關心他人、愛護他人、增益他人的責任意識。同時,還可以在勞動教育中培養(yǎng)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感。通過參與勞動教育實踐,充分認識勞動及集體的力量,當國家面臨重大疫情、重大災害等危機時,能夠挺身而出、主動作為,奉獻智慧與力量,在勞動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對自然的責任感。
高校勞動教育工作與貧困生資助工作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在立德樹人理念的引導下,達到教育育人的目標。高校勞動教育能夠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與社會責任感與擔當,重在培養(yǎng)對他人、國家、民族及自然的責任感。新時代高校貧困生應該更加注重對個人價值、個人實現的追求,但對他人、社會、國家的責任意識有待加強,開展勞動教育與資助育人對于增強高中生責任感具有積極意義。通過勞動教育與資助育人二者結合在一起能夠發(fā)揮出高校育人的作用,首先,促進高校受助學生的良好精神品質,為社會發(fā)展做貢獻;其次是培養(yǎng)高校受助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樹立自強不息、敢于擔當的民族精神。
高校勞動教育與貧困生資助二者是共同促進的關系,具有契合性,在我國高校人才培育工作中二者的思想方法具有共同性性、實踐方向具有統(tǒng)一性、實踐方法具有相似性、實踐的目標具有一致性,深入落實好這兩項工作關注到我國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與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