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芳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霞浦是福建東部的一個古老的縣邑,1700多年的建縣歷史使其沉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蘊。霞浦民間剪紙在具有整體豪放、細節(jié)生動、充滿象征吉祥寓意的漢族剪紙?zhí)卣鞯耐瑫r,也涌現(xiàn)出海洋文化特征,同時還有樸實明快、粗壯有力、外形隨意挺勁的畬族剪紙?zhí)卣?,折射出神秘的鄉(xiāng)土氣息。其剪紙所表現(xiàn)出來的藝術特征毫無疑問是受當?shù)厍暌詠淼奈幕绊憽?/p>
霞浦是古代閩越族的聚居地之一,其歷史并不是從西晉太康三年建縣起,早在新石器時代黃瓜山一帶就有古越先人勞動生息,有著3500多年的先秦古文化遺存。據(jù)《霞浦縣志》所載,霞浦在夏、商時期屬古九州之一的揚州地,而古揚州為中國民間剪紙流行最早的地區(qū)之一,霞浦的剪紙藝術大概可從這里說起。
秦漢時期,漢人南遷入閩,造成漢越雜居,閩越文化初步受到中原漢文化的影響;西晉時期,中州動蕩,眾多中原士族為避亂輾轉入閩,部分遷居霞浦境內(nèi),進一步促進了中原文化與閩越文化的交融;唐末王潮、王審知兄弟率部治閩,原有的閩越土著文化被慢慢邊緣化,他們留閩后不僅帶來了先進的技術,而且融進許多中原民間習俗,其中就有業(yè)已成熟的民間剪紙。
至清代,中原富有吉祥寓意的剪紙就已深入民間,《霞浦縣志》中的方技篇出現(xiàn)了漢族剪紙的最早文字記載:“清,東社游萼園之后游寶德,善剪紙花……所操食力之具,一虎爪耳,疊紙四重高,寸長,三之,不描稿其上,隨主人意作人物、仙靈、花果、禽蟲,但見剪鋒屈曲,須臾而花樣成,不混不斷……群呼為‘剪花德’。”這是清朝時期霞浦民間剪紙的真實寫照,可見中原漢族剪紙在霞浦的存在形式。
霞浦位于我國東南沿海亞熱帶地區(qū)的東海之濱,擁有“福建省五最”之稱,即海域面積最大、海岸線最長、淺海灘涂最廣、島嶼最多、港口最多,素有“海濱鄒魯”“海疆重鎮(zhèn)”“閩浙要沖”的美稱,且被譽為“中國海帶之鄉(xiāng)”“中國紫菜之鄉(xiāng)”,盡顯海洋文化。
從古至今,霞浦人民不論是生產(chǎn)活動、文化娛樂活動,還是精神生活,無一不與海洋掛鉤。黃瓜山貝丘遺址面臨東吾洋,出土了大量的貝殼類堆積層,表明了先民與海洋密切的依存關系,代表了霞浦最早期的海洋文化。其剪紙藝術在保有中原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也呈現(xiàn)出鮮明的海洋文化特征,不僅反映了霞浦人民對海洋的敬畏,更給霞浦剪紙增添了濃郁的生活氣息,體現(xiàn)出人們對生活的美好向往。
唐宋時期,霞浦境內(nèi)居住的大多為漢民,元代起,逐漸有少數(shù)民族遷徙入境,促進漢民族與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交融。畬民多是明清時期遷入霞浦的偏僻山村并定居繁衍。中原文化不斷流入使畬族也慢慢受到了漢文化的影響,但畬族作為一個古老的民族,有著十分傳統(tǒng)的民俗,經(jīng)濟條件、人文精神和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使其原有的特性并未全部消失殆盡,仍舊保留了一些畬族的特色。
畬民們在社會結構、習俗禮儀、婦女服飾、節(jié)日活動等方面都保留著鮮明的民族特點,剪紙也不例外。在剪紙的傳承中,保留了傳男不傳女的民俗傳統(tǒng),只有男性才能繼承家族剪紙、刺繡的手藝,不似其他地方大多由業(yè)余或半業(yè)余勞動婦女所創(chuàng)作,剪紙藝人一般都是世代或師徒傳承,把剪紙當作第一職業(yè),以此為生。剪紙內(nèi)容上,亦顯露出帶有畬族特色的神秘色彩。
霞浦現(xiàn)有2個街道、12個鄉(xiāng)鎮(zhèn),剪紙傳承人主要集中于西北部老區(qū)重點鄉(xiāng)崇儒鄉(xiāng)和中部松城街道、沙江鎮(zhèn),如松城街道的吳仕英是松城街道的剪紙世家。此外,東北部三沙鎮(zhèn)的黃金菊及東南部海島鄉(xiāng)的陳菊金也是家喻戶曉的剪花婆,培養(yǎng)了不少擅長剪紙、刺繡的漁家女。畬族的剪紙傳承則主要在西南部溪南鎮(zhèn)的白露坑半月里村,主要傳承人為鐘李發(fā)。民間藝術家們以紙為材,經(jīng)剪成藝,賦予花樣吉祥寓意,在不斷發(fā)展中融入地域、時代特征,繼承且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經(jīng)久不衰的霞浦民間剪紙成了霞浦民俗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