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wèi)群,王進祥
(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 浙江 寧波 315300)
《少女小漁》這部電影是由嚴歌苓的短篇小說改編而成的。它主要通過主人公小漁和江偉在海外的艱難生活表現(xiàn)了中國人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早期向海外移民的生動鏡頭。
中國女孩小漁為了幫半工半讀的男友江偉分擔壓力,到美國紐約做勞工。江偉為了讓自己獲得美國永久居住權并加入美國國籍,就讓小漁與居住在紐約的意大利老頭馬里奧做假結婚的交易,以便獲得美國綠卡。
迫于移民局的不斷追查,小漁只得搬到馬里奧家和他同住。小漁在了解了馬里奧的悲慘經(jīng)歷后,開始對其進行無微不至的照顧,而對小漁并無好感的馬里奧也被她的單純打動。兩個人在相處中,從剛開始的時有沖突,到最終的相互理解、相互關心,并漸生微妙的感情。當小漁順利拿到綠卡時,馬里奧卻生病了。小漁不忍離他而去,想留下再照顧他一段時間,卻遭到江偉的竭力反對。最終,小漁第一次對江偉表現(xiàn)出了強硬,一句“阿偉,你別逼我”預示著她的選擇,也標志著其人物形象的蛻變。
《少女小漁》的主角小漁因為解決經(jīng)濟問題而去了美國,隨后引發(fā)了中西方文化沖突的問題。故事將我們拉回30 年前,回顧了故事年代背景下中西方人民經(jīng)濟生活的差異、文化觀念的沖突,以及建立在人性相通基礎上的相互妥協(xié)。本文將借助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來分析電影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中西文化的差異和融合。
文化維度理論是由吉爾特·霍夫斯泰德提出,用于衡量不同國家之間文化差異的理論,被廣泛地應用在跨文化交際實踐中。
1967 年,霍夫斯泰德為了分析不同國家的員工在價值觀上的差異,在其公司開始了一項有關文化價值觀的調(diào)查。通過歷時多年的調(diào)查和分析,得出衡量價值觀的六個維度,分別是:權力距離、不確定性的規(guī)避、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男性化與女性化、長期取向與短期取向、自身放縱與約束。其中“權力距離”“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男性化與女性化”這三個維度在電影《少女小漁》中的體現(xiàn)最為明顯。
權力距離是指弱勢群體對不平等分配的接受程度。不同社會對權力距離的概念不同,這導致中西方國家在價值觀的文化維度上存有差異。主角小漁代表著20 世紀90 年代的中國婦女,其婚姻觀體現(xiàn)了中西方價值觀的文化維度差異。[婚姻對每個人都極為重要,但中西方的婚姻觀是大相徑庭的。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婚姻是終身大事,是兩個人的捆綁、兩個家庭的融合。古代民間常流傳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導致大多數(shù)人在婚姻中是沒有選擇權的,只不過是門當戶對、傳宗接代,甚至為了家族利益而犧牲個人情感。中國千年來以“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觀念作為基本人際原則,因此女子從小就學習了在夫家要做到“三從四德”。在家里以自己的男人為重,以男人為天,要照顧好他們。在婚姻中她們不屬于自己,只屬于這個家庭,沒有自由,一心一意地為這個家庭付出。
就像電影中的小漁,她來到紐約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她心中的“家”和“男人”。在小漁的婚姻觀里,江偉就是全部。然而在西方人看來,婚姻是個人的事情,除了當事人之外沒有人可以進行干涉,從來就沒有所謂的服從。他們的婚姻都是建立在個人感情的基礎之上,自己選擇和決定自己的婚姻,父母不太會去干涉他們。同時,在他們的觀念中夫妻雙方是平等的,不需要對方為家庭而做出犧牲,他們都是獨立自主的個體,自己永遠是家庭中最重要的那部分。他們的婚姻是開放的,雖然保持著婚姻關系,但仍然自由,不會被家庭所束縛,就像馬里奧不會把自己的妻子Rita 困在身邊,任由她去享受自己的生活。這就讓江偉和小漁的捆綁生活與馬里奧和妻子Rita 的開放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男性化與女性化維度,是一個評價男性品質(zhì)與女性品質(zhì)多少的尺度。一個社會的男性度指數(shù)高,則該社會偏男性化,否則反之。電影中的江偉和馬里奧均為男性,但他們身上所表現(xiàn)出的男性品質(zhì)還是截然不同的。
中國男性的典型特征便是大男子主義,身上有著濃厚的男權主義思想。就像江偉,他占有欲強、自私、霸道,要求小漁無條件地服從自己,容不得小漁對別的男人有絲毫動心。在小漁和馬里奧的關系處理上,江偉沒有征求小漁的意見,直接作出決定讓小漁與馬里奧假結婚。當看到小漁和馬里奧在生活上互相關心時,江偉內(nèi)心又不平衡,開始懷疑猜忌小漁。江偉看到她和馬里奧一起回來時,怒斥小漁并且毆打馬里奧。在小漁選擇留下來照顧身患重病的馬里奧時,江偉冷漠地開車離開了。江偉就是典型的中國男人,電影把這種典型的大男子主義形象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江偉對小漁擁有占有和控制的欲望,而從不會考慮小漁的感受,更別說征求小漁的意見。在江偉的心中,小漁只是他的附屬品,像一件聽話的工具。他不僅不了解小漁,也不尊重她。
在西方國家,西方人講究的是個人主義,不論男女,他們都有著強烈的自我主義意識。在小漁認為江偉背叛自己,不想辦綠卡時,馬里奧非常尊重小漁的決定,告訴她要為自己而活。在西方人的眼里,做一件事情只看自己的個人意愿。他們非常注重紳士風度,紳士的重要評判標準就是不論女士的年齡如何,都要對女士好。對于他們來說,被女士說自己的行為不夠紳士,那是莫大的恥辱。雖然這個所謂的紳士風度也是一種大男子主義的體現(xiàn),但是這種大男子主義是對弱勢的保護。就像電影中的馬里奧,即便是對小漁發(fā)火時也會一直說“please”,對小漁幫他收拾房間不滿時也不忘說“thanks”。
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維度衡量社會成員對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注度。個人主義更側重自己以及小家庭的感受,集體主義則更側重于社會、群體的發(fā)展。
中西方思想文化的不同讓人們在生活方式上有著一定的差異。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中國是一個喜歡交際的國家,崇尚友好和平?!墩撜Z》中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多個朋友多條路”,這些交際之道也一直被人們口頭傳頌著。在大多數(shù)中國人眼里,朋友之間是可以相互依靠的,在遇到麻煩的時候會請朋友幫助。所以中國人喜歡集體生活,喜歡大家湊在一起的熱鬧,喜歡有人陪伴自己。中國的群體性文化,突出了對朋友、親人之間關系的重視,因此大多數(shù)中國父母總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離家太遠,關系要好的朋友們也總是喜歡住得較近,以便交往。正是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下,中國人偏向集體主義。
對于西方人來說卻是完全相反的,他們喜歡獨來獨往。西方人的個人主義思想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非常獨立自主。他們的價值觀偏向個人主義,嚴守個人空間和自由,而不喜歡自己的生活方式被別人打擾?!盎ゲ桓缮妗北闶俏鞣饺酥g最好的相處模式。西方人的獨立性是非常強的。西方的父母在孩子成年之后就沒有撫養(yǎng)孩子的義務,而在他們年老時也不需要孩子們的贍養(yǎng)。這種中西方文化之間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碰撞,在電影《少女小漁》中也是隨處可見的。
馬里奧喜歡自由,所以他不在意居住環(huán)境的凌亂,小漁喜歡干凈整齊的環(huán)境。在電影中,我們經(jīng)??梢钥吹叫O、江偉和朋友們圍著在家里涮火鍋的熱鬧場景以及馬里奧一個人在家里孤獨地吃飯睡覺,兩種生活形成強烈的對比,形象地體現(xiàn)出了中西方在生活方式上的差異。
中西方之間雖然存在著一定的文化差異,但隨著現(xiàn)代化技術的進步和發(fā)展,中西方的文化已經(jīng)開始相互影響、相互聯(lián)系。經(jīng)過了這么多年的文化碰撞和交流,中西文化兩條互不相交的河流已經(jīng)開始有了交匯點。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許多中國年輕人過著“圣誕節(jié)”“情人節(jié)”等西方傳統(tǒng)節(jié)日,平安夜互送蘋果、圣誕節(jié)贈送賀卡、情人節(jié)送花這些活動在中國已經(jīng)廣為流傳,可見西方文化已經(jīng)逐漸走入中國人的生活中。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西方人開始學習漢語,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文化吸引著他們。中餐館、漢服等中國文化符號在國外的普及也都體現(xiàn)著西方人在感受著中國文化的魅力。
電影《少女小漁》中,小漁和馬里奧從一開始的小心翼翼到后面的互相關心,他們逐漸接受了對方。小漁用自己善良、獨特的東方女性形象感化了存在著種種差異的馬里奧。馬里奧開始尊重小漁,在意小漁的感受,會給晚下班回來的小漁留燈,為小漁修好客廳的鬧鐘,在小漁睡覺的時候會主動調(diào)低電視音量。馬里奧給遠在異鄉(xiāng)的小漁一種家的感覺,讓她享受到了女性的尊嚴。在面對中西方文化的各種差異時,小漁發(fā)揚了東方女性的真善美,主動尊重、接受西方文化,通過馬里奧,小漁明白了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自己也值得被人尊重和關心,而江偉也不是自己生命中的唯一。小漁獨立自主意識的覺醒是在西方文化的帶動之下實現(xiàn)的。
電影《少女小漁》不僅給觀眾展現(xiàn)了中西文化的差異和融合,更是給予了觀眾在中西文化交流上的一些啟示。隨著經(jīng)濟的全球化發(fā)展,世界各國的聯(lián)系會越來越緊密,跨文化交際也會日益頻繁。因此,在面對文化差異時,我們要以包容開放的心態(tài)去對待,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也要對西方文化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學習。同時,我們還得學習西方文化中好的部分,根據(jù)自身的條件來選擇性地借鑒和吸收,以此豐富自己的文化,使自己的文化更具備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