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飛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39-355
“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交換后每人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交流后每人有兩種思想”?!巴n異構”的教研方式,可以引發(fā)參與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長善救失,取長補短,明顯提高教育教學效果,同時也為教師們提供了一個面對面交流互動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中,老師們共同探討教學中的熱點,難點問題,探討教學的藝術,交流彼此的經驗,共享成功的喜悅。目前,我們對“同課異構”的理解和認識還只停留在初級階段,在今后的教學研究中我們還將繼續(xù)“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要把追求課堂教學的高效作為我們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
“同課異構”之“異”:“貌”、“度”、“疑”
(一)同課異貌
其實,按我的理解,是不存在真正的“同課同構”的,即便是同樣的教學設計,不同的老師也都會講出不同的風格;即使是同樣的教學方法,使用起來也各有特色、各不相同。所以,并不存在真的“同課異構”。我們更多呈現(xiàn)出來的更多的是“同課異貌”,也就是看起來外在形貌有所不同。在“同課異貌”中真正能夠展現(xiàn)出來的首先是教師的教學個性。
“同課異構”的目的在于促進思考、加強交流、便于比較,可以看到同一種問題不同的解決思路,這是“同課異構”很關鍵的價值。在“同課異貌”中我們更關注的是學生的行為,不管老師是怎么樣的教學風貌,我們期待看到學生一直在“動”的課堂。我們平時的課就是讓學生“動”的太少,我們教師“動”的太多。教師能用自己的設計、提問,甚至肢體語言推動學生在“動”,才能夠達到一節(jié)課真正的目的。只有學生在“動”,“學本式成長課堂”才能“走”起來。
(二)同課異度
這里的“度”指的是解讀角度。教學活動中學習的主體——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不可預測性也使我們不可能將教學活動看作是編好程序、按部就班進行的機械運動。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就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讓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類型的學生在學業(yè)上有所收獲,有所提高,有所進步。從整體入手直抵精髓,通過對比引導學生理解,從細節(jié)導入,連詞成句、成篇,再拓展至課外不斷延伸學習的深度與廣度,這應該是我們大部分人想在“同課異構”活動中感受到的不同。而不管采取怎樣的解讀角度與思維方向,學生都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獨特的思考,這一點是很難得的。但遺憾的是,在這兩節(jié)中,學生雖有思考,但思考的還不夠深,教師提出的問題還不具備把學生推入思考的力量。教師提的問題應該是學生不會的,應該把問題的難度再適當加大。
(三)同課異感
“感”是指“個性感悟”。兩位老師通過不同的教學設計殊途同歸,最后都回歸到“母親”這個環(huán)節(jié)上,把握住了本篇課文的主旨,這一點完全正確。個性解讀這件事,也必須要在指定的范圍內,雖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也必須是哈姆雷特,而不能解讀成諸葛亮,不能單純地為了求異而不顧實際的隨意創(chuàng)新。這兩節(jié)課的教師,可以看見學生的感悟,但遺憾的是,有個性的感悟卻極少體現(xiàn)。是不是一個學生答對就等于全班都會?是不是一個人的感受就能代替所有學生的感受?這個時候,我們應該關注的是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母親,每一個學生都針對這個問題有自己的看法,關鍵我們要知道這些母親、這些感受“異”在哪里,我們需要把它找出來,需要傳遞給學生人云亦云的不云、老生常談的不談的觀念?!巴n異構”是為了教學高效,教學高效是為了學生受益。如果我們的教師在教學中教學真正做到了尊重學生,真正地把學生當成了一個個鮮活靈動的生命,教師關注的不僅僅是學生的現(xiàn)在更是把學生的未來、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fā)展作為了自己的使命,高效教學的最終受益者就是學生了。
“同課異構”的教研方式,可以引發(fā)參與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長善救失,取長補短,明顯提高教育教學效果,同時也為教師們提供了一個面對面交流互動的平臺。同課異構的基礎是“同課”,即同一教學內容,基本一致的教學目標,“異構”則體現(xiàn)在兩位(或多位)教師的不同呈現(xiàn)?!巴n異構”要求教師精心研究教材,潛心鉆研教法和學法,以便各顯風采,各具特色,為集體研討提供很好的研究平臺。它是教師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總結教學經驗的一條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