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錦
天津市和平文化宮
群眾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中的重要方面軍。目前,群眾文化正在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科學學科,對于群眾文化,有很多理論文章甚至理論專著,例如《中國群眾文化發(fā)展史》《群眾文化管理學》《文化館學》等等。從資料顯示上可以了解到,群眾文化是廣大人民群眾直接參加的社會文化活動,其主要的特征就是非職業(yè)性,其主要的特點是業(yè)余自愿小型多樣。對于它的功能,則有不同的表述。就本人所了解的主要包括四個方面。這就是為黨和政府傳達執(zhí)政理念和執(zhí)政方針服務的宣教功能、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娛樂功能、體現(xiàn)弘揚民族文化,讓傳統(tǒng)文化綿延不斷的承遞功能,以及與社會生產(chǎn)力發(fā)展緊密相聯(lián)的實用功能。
近年來,隨著“以人為本”理念的深入發(fā)展,群眾文化的宣教功能似乎從原來的位置逐漸退居,甚至很少有人提及。但筆者認為,不僅是在中國,而且是在其他任何一個國家,宣傳教育都應是文化工作的重要功能,只是對于群眾文化這種文化形態(tài)來說,宣傳教育絕不是標語口號式的,而應當是與“娛樂”密切相連的“寓教于樂”,這種“寓教于樂”也是采取“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進行的。
這是在參與和平文化宮“廉潤初心”文化展示中心創(chuàng)建過程中,深切體驗并領悟到的。
“廉潤初心”文化展示中心是和平文化宮的一個分館,它是在各級文化部門的關懷領導下,建立起來的。它坐落在著名的天津“五大道”旅游區(qū),自開放以來,接待了成千上萬的觀眾,以獨特的“潤澤”方式,傳遞著廉潔文化思想,已經(jīng)成為天津市旅游業(yè)的一個重要“看點”。這一“華北唯一、全國一流”的展覽館,是文化與廉潔思想傳播工作的有機結合體,也是群眾文化為黨和國家的廉潔建設做貢獻的一個很好典型。
為“廉潔文化”專門建立一個文化推廣中心,是一個拓展,這是創(chuàng)新競進的結果。該中心為歐式建筑風格,四層結構。第一層為“鑒古箴言”展示的全是“古銅鏡”。第二層為“竹影清言”展示的為竹雕藝術品。第三層為“金玉良言”,展示的為玉石制品。第四層為“家國情懷”展示的是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中國人民為振興中華民族所進行的艱苦卓絕的斗爭,特別是進行文化建設的堅強決心。整個展館完全沒有人們慣常思維中那種政治說教,而是通過展品體現(xiàn)出的文化內(nèi)涵,以及策劃者苦心孤詣傳達出的理念,達到心靈洗滌和“宣教”與“娛樂”兩大功能的完美統(tǒng)一。報紙、電臺、電視臺、各種網(wǎng)絡對于這種新型的文化教育方式進行了多方位的報道,甚至成為天津旅游勝地“五大道”景區(qū)重要的參觀點。
這個展館是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 周年的時候開館,并交付和平文化宮使用的。一個文化館能夠擁有這樣的教育載體,在全國可能也是少見的。而它從立項開館進行的反復論證與策劃,也恰恰體現(xiàn)了“廉潤初心”從“灌輸”到“潤澤”的過程。
十八大召開以后,和平區(qū)委確定了建設一個“反映文化工作的展示中心”的決策,并交由文化和旅游局實施。作為該項項目的承辦者,文旅局很快就拿出了方案。這個方案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思想性,曾經(jīng)受到許多領導的肯定和支持。
(1)《中華文明史上源遠流長的廉政文化》,其中回溯古代的“廉政文化”和“廉政格言”。
(2)《中國共產(chǎn)黨始終注重廉政建設》,反映建黨初期、紅色政權成立后、抗戰(zhàn)時期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建國初期、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的廉政建設。
(3)十八大以來重要廉潔文化介紹。
(4)天津市重要廉潔文化介紹、和平區(qū)廉潔文化工作。
(1)建立廉潔教育影院,看紅色電影、讀紅色書籍、唱紅色歌曲、講紅色故事。
(2)“多媒體警示教育設備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通過AR 技術教育觀眾。
(3)“敲響廉潔警鐘”,參觀者走到警鐘前,敲擊實物警鐘,全息大屏幕上就會分別出現(xiàn)一組組視頻案例,并伴隨洪亮的敲鐘聲,時刻警示人們廉潔文化的必要性。
(4)《廉潔承諾留言簿》,簽名和留言可直接打印到印有的廉潔明信片上,贈送嘉賓以作留念。
(5)《宣誓廳》,面向黨旗,重溫入黨誓詞等。
可以說,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方案。但經(jīng)過反復論證和研討,仍然未能通過,原因很簡單:必須擯棄“灌輸式教育”的思維,想辦法讓廉政教育與群眾的休閑游覽結合起來,把思維轉變到“潤物細無聲”上,讓“展館”變成“旅游點”。研討的結果是,徹底轉變思想,不正面展示“廉潔文化”,把“展館”定名為“廉潤初心文化展示中心”,其主導思想是:堅定文化自信,傳承優(yōu)秀文化基因。吸收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先進的思想、道德、操守、意識、情懷等優(yōu)秀基因,弘揚忠誠正派、實事求是、清正廉潔的人生價值觀。
不進行正面說教,而是采取“以器載道”的方式,是一個重大突破。在倡導文化自信時,往往需要積十年甚至數(shù)十年之功,才會真正產(chǎn)生不可逆轉的影響力,進而逐漸內(nèi)化為人們的血脈和基因。策劃人員經(jīng)過學習習總書記關于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是力量源泉的教導,終于確定了策劃的方向。“廉潤初心”文化傳播中心旨在為黨員干部、群眾百姓提供一個寓教于樂、以德潤心、文以化人之場所,以潤物無聲的形式,增強我們共同的民族自豪感,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期盼已久的中國夢,奮斗不息。
思路定下來,“展館”便按照“文化推廣中心”的模式設計。經(jīng)過反復篩選,決定通過古鏡、竹雕、美玉作為展品,將展館建成能夠吸引觀眾游覽興趣的展示場所。
青銅鏡被使用了近4000 年,它已經(jīng)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照面飾容的用途,深深融入了我們的社會生活和文化意識之中。“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的千古名句耳熟能詳,是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是獨特的精神標識。
“持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走近文化,可以加強學習提升素養(yǎng),為生活中的想問題、辦事情,增強底氣和信心。
傳統(tǒng)文化中,竹子是君子修德立身的榜樣,更是氣節(jié)和風骨的寫照。竹有十德,其挺拔灑脫、正直清高、清秀俊逸也正是中國文人的人格追求。古人愛竹,文人墨客為之揮毫吟詠,繪畫抒懷,也形成了獨有的竹文化。留下了不朽的詠竹詩和竹畫藝術作品。崇德修身無論對個人還是對國家、對民族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修身修的是道德素養(yǎng),修的是人生觀、價值觀,修的是品格、氣節(jié)。這便是“竹文化”的內(nèi)涵。
玉石的品質(zhì),歷代比喻君子的品德。《禮記·學記》中載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的話語,多指君子學識性情的養(yǎng)成。重情重義,愛惜名節(jié),方可為“仁”。玉石文化中的“寧為玉碎”的愛國民族氣節(jié)、“化為玉帛”的團結友愛之風、“潤澤以溫”的無私奉獻品德、“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潔氣魄,是一顆明珠,在中國歷史文化中放射出燦爛的光輝,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重要象征之一。也是黨員干部、群眾百姓所遵循的道德操守和力量源泉。
關于“國”和“家”概念,習總書記有飽含深情、非常準確的描述。在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讓每一位觀眾了解到、感知到“家是什么樣子的家,國是什么樣子的國”,這是黨的初心,也是文化傳播中心的初心。
選取“借鑒、氣節(jié)、美德、情懷”作為文化教育的“載道”之器,可以吸引大批游客和觀眾,接受“潤德”的教育。但政確引導始終是第一位的?!安惶岢幕癁檎畏铡辈⒉皇钦f文化就不要政治。在策劃過程中,一以貫之的就只能是黨的指導思想。這是生命所在、靈魂所在。
因此,在整個展示中,仍然采取了“潛移默化”的方式進行主旋律的教育。
我館的“廉潔文化展示中心”秉承“以器載道”的理念,通過“古銅鏡”“竹器”“玉器”來體現(xiàn)“廉潤初心”的主題。具有創(chuàng)新性,是一大特點與特色,可以避免直接的政治說教帶給的一些弊病,可以增強觀眾的興趣,做到寓教于樂,并帶動周邊的旅游事業(yè)。做到切實“載道”,以器帶人、以器帶事,以人為主,通過“器物”與“廉潔文化”和“不忘初心”有機聯(lián)系在一起,可以實現(xiàn)群眾文化“寓教于樂”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