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君
小說在中國古代長久處于低下或從屬地位。及至明清時期小說才進入鼎盛時期,出現(xiàn)了明代四大奇書和清初的《紅樓夢》《儒林外史》《聊齋志異》等。其中蒲松齡傾其一生才華所創(chuàng)作的《聊齋志異》是中國古代文言小說的最高峰,自誕生之日起即廣為流傳并備受贊譽。郭沫若評其為“寫人寫鬼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同時,小說在國外也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1880年,英國漢學家翟里斯譯《聊齋志異選》,收文164篇。英國《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寫道:“小說構(gòu)思奇妙,或借狐鬼精靈寫人類社會,或使幽冥地府與現(xiàn)實交融,在離奇怪誕中蘊含人生哲理。”
2007年,外文出版社的《大中華文庫》——《聊齋志異選》共收文216篇,其中Denis C. Mair 與 Victor H.Mair 譯文23篇。本研究即是對二人翻譯的《連城》進行分析。
對《聊齋志異》的研究包含很多方面,包括作者研究、作品研究、版本研究、比較研究等。其中對作品本身的相關(guān)研究也有很多。文軍和馮丹丹的《國內(nèi)〈聊齋志異〉英譯研究:評述與建議》中,根據(jù)中國知網(wǎng)和萬方數(shù)據(jù)庫收錄的發(fā)表于1979—2010年間的 35 篇“聊齋志異英譯”的相關(guān)文章,從譯者研究、翻譯策略、文化研究、語言學視角研究等方面對重點論文進行了評述。馬瑞在《接受美學視域下的翟理斯英譯本〈聊齋志異〉淺評》中,從譯者對譯文的選取、小說翻譯特點和注釋中的文化解讀三個角度對譯本進行研究。龍春芳和熊欣在《從跨文化翻譯視角看〈聊齋志異〉兩個英譯本》中,對Giles和Mair兩個英譯本跨文化翻譯角度進行分析,探討其在文化信息處理上的異同。
弗米爾1978年提出的翻譯目的論是功能翻譯理論最核心的理論。其核心概念是,決定翻譯過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體翻譯行為的目的。為適應譯入語讀者需要,翻譯策略的選擇必須由翻譯目的來決定。翻譯過程需要遵守三個總體原則: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信原則。決定翻譯目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受眾。
在目的論理論中,原文不再是譯者堅持的唯一標準。就《聊齋志異》的翻譯而言,譯者的最高目的就是盡可能地進行跨語言和跨文化翻譯,實現(xiàn)其譯文的社會和文化功能,讓讀者理解這部中國古典文言小說的語言特色和藝術(shù)價值。下面將從詞匯層面、句子層面探討譯者如何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實現(xiàn)其翻譯目的。
詞匯是翻譯的基本元素,準確理解原文并準確翻譯是譯者實現(xiàn)其翻譯目的基礎(chǔ)。
1.宰終于任,家口淹滯不能歸,生破產(chǎn)扶柩,往返二千余里。
When the district magistrate died in office,leaving the members of his household stranded far from home,the scholar liquidated his holdings to escort the coffin of the deceased to his hometown,which entailed a round trip of nearly a thousand miles.
從以上譯文可以看出,在遣詞層面譯者做到了理解和譯詞選擇的準確。“破產(chǎn)”是指喬生為了幫助邑宰還鄉(xiāng)而變賣自己家產(chǎn)。liquidate是經(jīng)濟學術(shù)語,此處liquidate his holdings 和原文“破產(chǎn)”完全同義, 體現(xiàn)了譯文對原文詞義的精確理解。譯文在詞匯層面上符合忠信原則,也達到了翻譯目的。
2.未幾,女病瘵,沉痼不起。
本句中,“瘵”為一種肺病,古人稱肺結(jié)核病為癆瘵之疾,俗稱肺癆。
Before long the girl was stricken so badly with consumption that she could not rise.
譯者沒有把瘵譯為tuberculosis,而是獨辟蹊徑用了consumption,該詞是表示肺結(jié)核病的古舊用詞,精妙地譯出了“瘵”之古意。這一用詞體現(xiàn)了譯者對原文的理解準確,譯入詞語選擇精當,也體現(xiàn)了忠信原則。
3.生怫然曰:“仆所以不愛膺肉者,聊以報知己耳。豈貨肉哉!”拂袖而歸。
“拂袖而歸”四字譯為 He walked out with a disdainful flourish of his sleeves.
譯文生動而形象地反映出當時喬生舍自己救連城不為金錢所動的內(nèi)涵,集中體現(xiàn)在disdainful和 flourish兩個詞上。按照《韋氏高階英漢雙解詞典》解釋,flourish作為名詞,指的是“(能引人注目的)利索動作”,此處指喬生輕蔑的甩袖動作。disdainful原文似無此意,但譯者加入這一詞匯則把喬生重知己、輕金錢的內(nèi)心狀態(tài)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來了。
1. 邑宰以文相契重;宰終于任,家口淹滯不能歸,生破產(chǎn)扶柩,往返二千余里。
When the district magistrate,who had prized his talent,died in office,leaving the members of his household stranded far from home,the scholar liquidated his holdings to escort the coffin of the deceased to his hometown,which entailed a round trip of nearly a thousand miles.
這段文字描寫喬生為人有肝膽,不惜自己變賣家產(chǎn)助邑宰還鄉(xiāng)。原文主要使用了流水句式和連動句式,這是漢語的典型句式,信息量非常大。從英譯句子結(jié)構(gòu)來看,綜合使用了定語從句、分詞短語、不定式等典型的英語句式,充分發(fā)揮了譯入語的優(yōu)勢,同時使用了die in office,leave...stranded far from home等詞組,巧妙地將原文的意思準確流暢地傳達出來,實現(xiàn)其交際和社會功能,很好地遵循了連貫原則。
2.連城泣曰:“如此負義人,尚不吐棄之,身殉何為?然已不能許君今生,愿矢來世耳。”
The tears rolled down as she said,“ I behaved like such an ingrate and still you did not spurn me. Why should you sacrifice your life for me?It is impossible to give myself to you in this life. I want nothing more than to promise my next life to you.”
本句為典型的流水句,小句都省略了主語。從譯文可以看出,譯者對原文理解準確,原文所缺主語所指均已補入,譯入語表達符合英語習慣。原文的小句譯成了四個獨立句子?!霸甘竵硎蓝?,譯者采用強調(diào)的方式I want nothing more than to,把連城擲地有聲的誓言傳遞給譯入語讀者,譯文體現(xiàn)了連貫原則和目的原則。
綜合來看,譯者對原文的理解非常準確,能夠遵循不同的翻譯原則,使譯文生動傳神,翻譯的目的近乎完美的實現(xiàn)。但同時,對于人名翻譯似有不足,如標題“連城”和田橫。小說的主題是“知己”,作者選擇“連城”作為題目,便有將知己視作價值連城之意,而譯者只用音譯,造成文化缺失,無法理解這一名字的深層內(nèi)涵;田橫的翻譯也采用了音譯。如果在音譯后加上適當解釋,譯入語讀者就可以理解人名含義,也能更深入地理解小說的精神內(nèi)涵,進而更好地達到翻譯的目的。
《聊齋志異》作為蒲松齡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文學和美學價值。本文運用目的論理論,從詞匯和句子層面對《連城》英譯進行分析,盡管個別翻譯值得商榷,但總體上譯者對原文理解準確,并能運用不同的翻譯策略使譯文準確傳神,近乎完美地實現(xiàn)了翻譯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