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赳赳
獨處是誠實面對自我的時刻,許多人不愿意獨處,其實是不愿意面對自我——與自我打交道比與他人打交道更累。獨處的時候人會反省自己,與自己低語,有時候也不得不解剖自己,人在獨處時智商是最高的。
倘若到了人群中,智商便被迅速拉低了。有那么多題外的因素要考慮和顧忌:身份、地位、他人的壓力等。在群體中,人不得不說一些違心的話,至少是不想說但又不得不說的話,首先起碼的禮儀是要有的,時間長了便發(fā)展出面子的問題,冠冕堂皇的稱謂,稍不注意,如若控制不好,很容易說了肉麻的話而不自知,也極其容易說了隨大流的話——這時要注意了,你喪失了自己獨特的思考,開始用集體思維代替自我的判斷。
在集體中人會贏得一種虛妄,以為自己很重要,或嘗試讓他人覺得自己很重要。人在集體中追求那種膚淺的價值感:牛逼。所謂牛逼具備炫耀的一切特征。炫耀是一種原始本能,它大多數(shù)時候是不文明的。這也是姜文的電影為什么讓人隱隱討厭的緣故——用文化偽裝出來的炫耀,每一幀畫面都是為了牛逼的目的,但牛逼和文化又是如此格格不入。牛逼是原始本能的,文化是使原始本能升華的。
不成功的文化使人馴服或者馴化,絕大多數(shù)統(tǒng)治者制訂的文化方針都是不成功的,但這時不成功恰恰是他們的得意之作,因為他們的目的不是為了使原始本能升華,而是為了便于統(tǒng)治。人在群體中或組織中,很容易被他人利用。因此人必須建造一個他自己的價值觀,只有這樣,他才可以免于回到獨處的狀態(tài),從而受集體挾持:受人利用的價值和對他人有用的價值是一個本質(zhì)的不同描述。
但是只有回到獨處,人的自我才是完整的?;蛘哒f他才能不斷發(fā)現(xiàn)那些不完整的地方,這就像一個拼圖,人的自我要拼接完整,他必須反復擺弄其自身。人和他人的關(guān)系沒有人和以上帝為鏡像的關(guān)系重要。良知良能的發(fā)動,不在集體當中而在獨處當中。集體之中的人是昏耽的,而獨處之中的人是警覺的、清醒的。在集體之中,人不免要讓渡出去諸項權(quán)力,以此獲得一個位置;但在獨處時則大可不必,你是一個本真的人,沒有職務,沒有社會關(guān)系,你是自己的王也是自己的奴仆——即便將來死亡,你也是這個狀態(tài),或者說這個狀態(tài)是最其嚴峻與真實的。
正是由于其嚴峻與逼真,使人喘不過氣來,大多數(shù)人傾向于逃避獨處。獨處需要訓練。最開始獨處時,人會啃噬他的內(nèi)心。人會變得無所適從,他要面對自我的蒼白與貧瘠,這是一個從一無所有到無所不有的過程。獨處時發(fā)現(xiàn)人的豐富性,發(fā)現(xiàn)人性的幽微之處,也是一個長期而漫長的訓練。并不是說,只要你獨處,你就可以獲得自豪、能量或者其它利于你去集體中大吹大擂的東西。恰恰這種有所獲的念頭就是多余之物,是沒有完全安靜下來的雜質(zhì)。
獨處是為了完全的、完而全之地安靜下來。只有安靜下來,內(nèi)心不起任何波瀾,你才剛剛打開獨處的大門。當內(nèi)心不起波瀾時你才可以掀起波瀾。你內(nèi)心足夠平靜,才可以充分暴怒。假若你去聽貝多芬,不管他的曲子如何不屈從,但那底子是一腔子平靜之水。如果你要跟貝多芬較勁的話,首先你要學會獨處,摒棄掉觀念與理解,沉入其音樂之中,才會穿越其激情而抵達某種寧靜。否則,你會被他的激情俘獲,甚至暈頭轉(zhuǎn)向,你在他的炮火之中抱頭鼠竄,正如不堪高濃度的酒精之醉。
獨處時人性得到了修復,人的機體有時間清理自己,老古話叫做“寶劍用后急需磨”,人需要在獨處時重新變得完整。見多了人群中各式各樣的嘴臉,比如說從善到偽善,可能只是一句話、一個動作或是一個得意的神色之間的距離。這些東西都可以為人所察覺。過猶不及,稍微過一點點,人便走向自身的反面,他從一個人性光輝的頂點下滑而不自知。人都有自己的高光時刻,問題是這個高光時刻可以保存多久?它值得你以什么樣的代價去追逐?所以說諸多表現(xiàn)在獨處者看來都是不智的:追逐外物,追求外界事物對自己的認同,追求鏡花水月般的愛情最終發(fā)現(xiàn)只是自戀而已。
所以獨處的人早就看穿了這一點,他們不玩這樣的虛妄游戲。即便玩一下,也只是淺嘗輒止,或者是為了照顧他人虛與委蛇一下。因此獨處的人有時候表現(xiàn)得很無情,也不講情面,也會被他人痛斥為自私。但正是因為他不在意這些外在評價,他才能獨處下去,也因此這些外在評價自然失效。
不使自己的觀念放逸,這是獨處時慢慢鍛煉出來的專注力。獨處時人的思考能力是聚焦的——用思考能力的說法會引起誤解,嚴格來講是某些思考自己涌現(xiàn),就像打開水龍頭就有水一樣,事物自如地涌現(xiàn),這才是思考能力。
如同鍛煉你的肌肉,如同你的肌肉會擁有肌肉記憶,大腦的這種鍛煉也是如此,在曠日持久的一點點施壓時,大腦的結(jié)構(gòu)也會變得強健起來,你可以閱讀少數(shù)人讀得懂的哲學著作,這種能力在世俗生活中用不上,但對于精神生活而言,簡直是必殺技。
獨處時精神首先會雜亂,這像健身時你堅持不了多久一樣。但你要每天獨處一下,一刻鐘到一個時辰,你自己選擇。獨處時你的欲望減輕,你的負擔便也自然而然地減輕了。獨處時你不抱有目的,因此你的身體的運行再也不是俯沖式或推進式的,你進入到了一個純粹的無目的的世界。
獨處時你一無所有,所以你無所不有。起初要借助書、音樂、書法或其它的感官刺激,你才能專注下來,但要明曉這只是引渡的工具,最終你要放棄它們,任何一種感官的攝入都要放棄。嬰兒七竅未鑿前就是這個狀態(tài)。當你的感官得不到任何刺激時,它便恢復了它的靈敏和易感。假如說此時你認識到獨處的好處,那么亦是危險的。因為你會停留在感官的敏銳上,不愿意再往前踏足一步。許多人到這里就停滯下來了,探索自我的內(nèi)心既然是向未知的進發(fā),就不免有些恐懼?,F(xiàn)成的功勞足以使你成為一個藝術(shù)家,成為一個依靠某一方面的特殊技能而立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