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耿 立
為什么地球上所有的人都穿衣服,而所有的動物都“一絲不掛”?這個問題問得顯然有毛病,愛打抱不平的詩人們開始絞盡腦汁地為動物家族辯解,看看他們是怎么回應(yīng)的吧!
英國詩人露西為小企鵝寫了一首《奇妙的服裝》:
好好瞧一瞧,/小企鵝多么愛漂亮呀,/它穿著晚禮服,從來也不脫下。/每次遇到它,/你別想能猜透:/它正要出門呢,/還是剛回家?
憨態(tài)可掬的小企鵝,白白的肚皮,黑黑的脊背,特別是那開著叉的尾巴,遠遠一看,真像一位穿著晚禮服的貴賓。露西詩中的第一句是祈使句,要求大家“好好瞧一瞧”,瞧什么呢?詩人接著說,“小企鵝多么愛漂亮呀”,這是一句結(jié)論式的贊美。它是怎么愛漂亮的呢?原來企鵝無論白天黑夜都穿著晚禮服,讓人捉摸不透它們的行蹤!要知道,人類只有在重要的場合才會穿晚禮服。詩人在最后設(shè)置的這個問題,需要所有的讀者來解答。在童詩寫作中,“設(shè)置懸念”是一個很常用也很好用的技巧,給人留下思考的空間,讓讀者能輕松參與詩歌構(gòu)建的情境之中。
炎熱的夏季,窗外一聲聲知了的嘶鳴喋喋不休:真熱呀,真熱呀!金子美鈴寫了一首《知了的外衣》幫它們解釋原因:
媽媽,屋后的樹蔭底下,/ 有一件/ 知了的外衣。/ 知了一定是熱了/ 才把它脫掉的,/ 脫下來,忘了/ 就飛走啦。/ 到了晚上/ 它一定很冷吧,/ 我們快把它/ 送到失物招領(lǐng)處去吧。/ 送到失物招領(lǐng)處去吧。
我們都知道,知了從幼蟲變成成蟲要走一次“程序”:幼蟲在夜里破土而出爬到樹上,然后把自己的殼像外衣一樣脫下(這件“外衣”通常被稱為“蟬蛻”)。蟬蛻還保留著幼蟲的外形,呈中空半透明棕黃色,可以做中藥材。童年時的我曾撐著一根長竹竿到樹干上尋找“知了的外衣”,賣了錢換冰糕吃。
金子美鈴寫的知了具有了人類的某些特征:人們熱了會脫衣服,隨手扔在一邊;等天冷了,人們才想起保暖的重要性。這首詩寫出了童心的善良和可愛。撿到知了的衣服,詩人決定把它送到失物招領(lǐng)處,等知了自己來領(lǐng)。這首詩用想象的方式把知了當成了粗心的孩子,饒有趣味。
冬天過去了,春天像個勤勞的裁縫一樣給許多的花做好了“花裙子”,當然也給蝴蝶做好了裙子。但蝴蝶提出了意見,它們想在裙子上加一些別的顏色,這可怎么辦?我寫了一首《兩只蝴蝶》描述這一情景:
一條白裙子和一條黃裙子/白的是姐姐,黃的是妹妹/她們是從花朵的染坊飛出的/去找另外的染料/她們想借點兒藍/在裙子上,撒上一些藍斑點/就好像加了一點兒夢幻
飛過油菜地/飛過蘋果樹/飛過我身邊/我把它們的悄悄話翻譯給你/它們說,這些地方都沒有藍色/它們只好祈求藍天,分給它們一點兒藍
很可惜,蝴蝶無論如何也找不到藍色的染料,只好向天空去借一點兒藍。這首詩從第一句開始鋪墊,行文中保持舒緩的敘事節(jié)奏,為最后的點題積蓄了力量。要知道,寫詩時用好欲揚先抑的手法,會讓揭開謎底的瞬間更為動人!
你還想到了哪些穿著神奇服裝的動物朋友?請在空白處為它們寫一首小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