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宇明
成熟的標(biāo)志不是會說大道理,而是開始理解身邊的小事情
常聽人說:“工作是為了生活,生活不是為了工作。”乍一聽,這句話沒毛病,但仔細一想:此話其實有失偏頗,它強調(diào)了工作對生存的作用,卻忽視了它的另一面:工作有時也是一個人生活、生命的一部分,本應(yīng)給我們帶來無限的快樂。
一位朋友一直在大學(xué)教書,業(yè)余從事小說寫作,迄今已發(fā)表了800多萬字的作品,出的書一版再版,在地方上小有名氣,可他依然堅持每天6點起床寫作,不分寒暑,也無論節(jié)假日。周圍的人勸他好好歇歇:“50多歲的人了,馬上就是夕陽滿天,你難道真的想獲諾貝爾文學(xué)獎啊!”朋友淡淡一笑,說:“我寫作并非一定要得到什么利益,每天寫點東西,改好了投向報刊,不時可以看到自己的作品走向讀者,便很開心,這些就夠了!”
想起剛剛逝世的袁隆平先生,逝世前兩個月,他還在海南三亞的育種基地工作,只是因為摔了一跤,才住進醫(yī)院,不得不放棄工作。要說名利,袁隆平獲得過全國最高科技獎、共和國勛章、國際沃爾夫農(nóng)業(yè)獎,還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捐出去的獎金就有幾百萬元,袁先生這樣拼,一方面是希望全天下人都吃飽飯,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從工作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最大價值。
乍一看,快樂的長相都差不多,無非就是心情好,滿臉帶笑,愿意哼支小曲、跳個小舞什么的,然而,其深處,它的來源差別極大。有的人只將工作當(dāng)成謀生之道,生計無憂或年齡到點,便迅速脫離“上班”二字,找點其他的事做,比如搓麻將、蹦極、野游等,認為這樣才足夠快樂、瀟灑,這也沒什么,只要他們的所作所為不危害公序良俗,不產(chǎn)生道德負值,不影響家庭和諧就可以。同樣,有的人視工作為生命的“功德”,愿意為此付出常人不愿付出的辛勞,你也千萬不可認為人家是不懂得享受、一定是出于某種不得已。人與人對自己的要求是有區(qū)別的,有的人安于成為一條小溪,有的人卻想成為一條大江;有的人甘心做一只樹上的小鳥,有的人卻渴望成為一只翱翔九天的大鵬。而越是志向高遠的人,越能從工作中感受到更多的快樂。
因工作而生的快樂往往是獨享的,這是它最迷人的一面。現(xiàn)在流行一種說法,叫快樂應(yīng)該共享,作為一種處世理念是有積極意義的。不過,能夠共享的快樂也是浮在表面的,比如獲獎、升職等,而深處的快樂永遠只能一個人感知,比如解決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將行業(yè)向前推進了一步,其名字在歷史的長河里變得閃閃發(fā)光。正因為這種獨特性和獨享性,我們才有在工作上不斷投入心血的沖動,也才有遭受挫折之后擦干血痕繼續(xù)奔跑的勇氣。
一般的快樂因時因境而異,工作中產(chǎn)生的快樂卻穩(wěn)定得多,它本質(zhì)上已超越生命的庸常、閃爍著意義的光芒,可謂大快樂。
(責(zé)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