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天
(中南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湖南長沙 410000)
景觀空間以自由、豐富多變、重意境而不重局部形態(tài)為主要特征,借助眾多景觀要素,可呈現設計者想要傳達給解讀者的場景感受及內在精神。類似于在文學作品中,通過字詞句的組合及修辭手法的潤色,表達超出文本之外的多重內涵[1]。敘事學最早正是起源于文學領域,而后才逐漸在多個藝術學科領域中得以應用。事實上,“敘事”在古代景觀作品中早已有所體現,尤其在我國眾多優(yōu)秀的古典園林案例中,都融入大量的敘事性設計方法。而本質上來說,無論是敘事性的景觀設計還是敘事性的文學作品都是為了能將其本身的深層內涵傳達給觀者或讀者,使解讀者與創(chuàng)作者達到精神上的共鳴。將敘事學引入景觀空間設計中,耦合景觀空間的展開脈絡及其內在精神的傳達,優(yōu)化景觀設計思路,能夠增強景觀空間的可讀性和可感知度,對景觀空間文化內涵的有效表達具有重要意義。
主題的確立是敘事性景觀空間構建的首要步驟,設計者只有明確需要表達的主題才能夠進行空間的設計[2]。景觀設計中所有的設計思路及設計手法都是為表達主題而服務的,沒有主題的景觀空間是空洞的、表面的,無法賦予其整體的敘事性。主題的確立除了受設計者的自我意識主導之外,還與地域文化、場地的特點以及社會的需求等多方因素有關。針對不同的設計目標及場地,應有不同的設計主題與之相匹配。
確定整體的表達主題之后,需要進一步去編排景觀空間的展開脈絡。類似于文學作品中的行文結構,將想要表達的內容通過有序的組織逐一闡述。不同的結構編排往往能達到不同的表達效果,最常見的展開結構為單線式的展開,即利用一條游覽路徑將各個部分串聯(lián)起來,形成連續(xù)性體驗[3]。除單線式展開以外,還有組團式、多線并行式等展開方式,所有的展開方式都可以單一運用或者根據空間主題進行組合設置,以增加景觀的趣味性及空間的豐富性。
景觀設計中可采用的要素非常豐富,加之不同的組合方式,可以呈現極其多樣的景觀場景。單個要素本身帶有意象傳達的功能,比如說山有堅毅、清高之意,水有柔美、隨性之意;石有剛正、沉穩(wěn)之意等,在景觀場景中可起到“隱喻”的作用。要素的組合并不是簡單的堆砌,而是要營造具有內在組織結構和邏輯關聯(lián)的完整場景[4]。類似于文章中的組詞成句,通過對字詞的排列組合,形成具有明確表達內容的完整句子。要素構建場景的過程是極其考驗設計者功底的環(huán)節(jié),總體上來說,景觀空間的設計必須要滿足功能性、安全性及觀賞性的原則。功能性與安全性是要素的組合除了一些常用的設計手法之外,還需要考慮視覺的感受、空間的變化、光影的把控及聲音的收放等,形成尺度及感受各異的場景體驗。
五感即視覺、觸覺、嗅覺、聽覺和味覺,與人的五大感覺器官相對應。從五感的角度出發(fā),設計者可以通過一些特殊要素的融入來進一步提升游覽者在景觀空間中的多維體驗?,F有的傳統(tǒng)景觀多注重視覺景觀和聽覺景觀,體驗感較為單一。事實上,人的感覺器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存在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影響的內在關系[5]。因此,在敘事性景觀設計中,應加強多維感官景觀的設計,以構建沉浸式的觀賞效果。例如可以借助不同觸感、顏色的材質、現代的聲光電智能化技術及3D 虛擬技術來實現多感官的場景設計,以提升游覽者的綜合體驗。
敘事性較強的景觀空間一定是設計者在明確的主觀意念作用下產生的,將創(chuàng)作者想要講述的“故事”借助空間這一載體傳達給觀賞者,進而完成敘事的過程。因此,這一類的景觀空間都具有明確的主題或文化內涵。其中較為典型的是紀念性景觀空間。紀念性景觀往往承載著深刻的精神意義,通過觀賞游覽能夠喚醒人們對重要歷史、人物和事件等的記憶與聯(lián)想。
坐落于湖南省寧鄉(xiāng)市花明樓鎮(zhèn)的劉少奇故居紀念園是為緬懷劉少奇同志而修建的紀念性游園。園區(qū)圍繞劉少奇同志的生平事跡展開,內有與劉少奇同志很多相關事物的紀念。景區(qū)整體空間結構是以游覽路線展開的單線式敘事脈絡,主要的游覽路線貫通景區(qū)的各個節(jié)點。從入口的門樓廣場開始,穿過寫有“劉少奇故居”五個大字的門樓,緊接著是連續(xù)的層級臺階的通行空間,兩側利用樹木進行空間的限定,更突出了連續(xù)上升臺階的序列感[6]。臺階走完之后,經過一段條形廣場,便到達劉少奇同志高大偉岸的銅像腳下,眼前的偉人雕像讓人肅然起敬。走出銅像廣場之后,空間形式突然發(fā)生變化,自然蜿蜒的景區(qū)道路與郁郁蔥蔥的山水景色融為一體,空間變得自由、柔和。而后,劉少奇同志紀念館、劉少奇同志故居及花明樓等核心景點緩緩展開。
劉少奇故居整體的空間結構呈單線式展開,根據其形式特點可以分成兩個部分,較為清晰簡單。第一部分即從景區(qū)門樓廣場到銅像雕塑部分,空間結構形式為對稱式的布局,呈現出較強的秩序感,直截了當地突出緬懷劉少奇同志這一核心主題。廣場及臺階的尺度也相對較大,與空間形式與空間主題十分契合。銅像廣場之后的空間呈現自由式的編排,借助景區(qū)內自然地形的起伏及景觀要素資源分布等,合理地設置游覽路線,將各個景區(qū)景點串聯(lián)起來,增強景區(qū)空間的觀賞趣味性。
整個紀念園的起始段——從門樓廣場到銅像廣場部分,由于該場景設置的目標是為了強調劉少奇同志所作出的豐功偉績,引起人們心中的追憶及緬懷之情。因此,在要素的選取上,采用石階、樹陣、廣場、門樓及銅像等較為規(guī)整的元素,再進一步通過整齊的、對稱式的排布方式,烘托出一種莊嚴肅穆的形式感,以凸顯劉少奇同志的偉大形象(見圖1、圖2)。
圖1 銅像廣場層級臺階(圖片來源:http://www.huaminglou.net/)
圖2 銅像廣場線狀場景(圖片來源:http://www.huaminglou.net/)
在劉少奇同志故居的場景中,利用山、水、林、路、壩子和屋舍等自然或人工要素,組成這一核心節(jié)點的景觀設計。所采用的要素均是農村田園中的典型要素,再結合我國一些傳統(tǒng)的營造思路利用與整合要素。故居房屋背山面水,周邊樹木環(huán)繞,環(huán)境幽靜,尺度宜人。人工建造的房屋、小路及前坪與自然融為一體。房屋前坪起到聯(lián)系、貫通其他景觀要素的作用,參觀前后的人們均可以在此集散、交談、休憩和拍照等,構成和諧、生動的畫面。要素顏色的選擇都是以飽和度較低的色彩為主,多為黑白、淺灰、淡黃及淺紅等,形成柔和淡雅的畫面感受,隱喻劉少奇同志溫文爾雅、待人平和的性格。
敘事性景觀空間的構建本質上是借助敘事學的視角來對景觀設計的思路及方法進行補充和深化,是一種追求空間“精神內涵”的設計思維,能夠有效增強景觀空間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對景觀空間的品質提升具有重大意義。本文分析敘事學與景觀設計的內在耦合關系,梳理出構建敘事性景觀空間的四大策略。但本文對于其深度融合的具體操作方法的研究和總結仍較為欠缺,有望在后續(xù)研究中進行更系統(tǒng)的分析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