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馨
不遠萬里從上海來到云南邊疆,過了三個多月的“半個農民半個兵”的軍墾生活,就遇到了中秋節(jié),“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啊,第一個中秋不在父母身邊過,百感交集。連隊的司務長老吳是1948年入伍的老兵,1955年軍隊大授銜時,也扛過一杠一花,是有過少尉軍銜的軍官身份的。吳司務長是安徽肥東人,整天樂樂呵呵,平時總對我們說,從華東地區(qū)六省一市論,我們與他也算是大同鄉(xiāng)。而且他和我們也一樣,十六歲就離開父母到云南來的,只不過我們是一路坐火車汽車來,他們參軍后,可是靠兩條腿一路走到云南的,邊走還要邊打仗。
一次晚飯后,老吳司務長喝了點苞谷酒,臉通紅通紅的,趁著酒興,對我說他參軍時是在二野陳賡將軍的四縱,后來全軍整編時改為十三軍。部隊過江后一路向西趕,他自己小仗打過幾次,但沒參加過什么真正的大仗硬仗,就是不停地追,不停地抓俘虜。老吳是過來人,非常懂我們這些少男少女們第一次在外過中秋的心情,一定會想家??!當天老吳除了安排炊事班殺豬宰雞,準備晚上大會餐外,知道我們愛吃花生米,還早早托了一位熟悉情況的當?shù)乩相l(xiāng),走了十幾公里路,到靠邊境的勐嘎中山那邊的互市上趕街,買了些深紅深紅的小粒美國花生米。雖然當?shù)乩相l(xiāng)都是這么叫的,我想這個美國花生米不大可能真是從美國大老遠運來,很可能是美國的種子,在緬甸種的吧。不過,這種美國花生米油脂含量很高,炒熟了吃起來特別的香。
更令人沒想到的,老吳了解到上海知青喜歡過節(jié)時有水果,便悄悄讓原本就生活在壩子周邊山上的農場老職工回家,請老鄉(xiāng)們的馬幫馱了十來垛梨子來連隊。這些老鄉(xiāng)們雖生活在很遠的大山里,從壩子往山那邊面看,云里霧里,很有神秘感。他們不是少數(shù)民族,都是漢人,據(jù)稱他們的先人們奉明朝皇帝之命,同樣是五百年前以軍人的身份,從內地長途跋涉到此屯墾戍邊的,所以自稱祖上都是南京人,照這個道理算下來,他們既是我們的先驅,也算是我們的大鄉(xiāng)親,值得尊敬。這些長年居住在中緬邊境大山里的漢人,與近期常被作為新聞熱點出現(xiàn)的果敢族(人),應該是同祖同宗的。
老鄉(xiāng)們的馬幫馱來垛子,一垛是兩筐,有個五六十斤。見到老鄉(xiāng)們從馬背上抬下來的梨子,我們一個個看的都傻了眼,這是什么東西啊?這些梨根本就沒個梨型,一個個像放大了十多倍的土豆,每個都有二三斤重,表皮與安徽的碭山梨相似,捧在手里能聞到散發(fā)著沁人心脾的甜香,怪里怪氣的外形使得我們也不削皮了,直接捧起來就啃,一口下去,真是又嫩又甜又多汁,是久違了的梨子味!
老吳司務長從梨子卸下來開始,就看著我們瘋,你一個我一個,差不多等我們幾乎把肚子快撐圓了,連打飽嗝冒出來的都全是梨子味時,才在一旁叫我們別吃了,給待會兒的大會餐的各式硬菜留點肚子。這時我們才想起問司務長這是什么梨,怎么這么大這么好吃。
“這叫跩梨”,司務長的笑眼都瞇成一條縫了,“跩”是個諧音,這個字正確該怎么寫,我現(xiàn)在也不知道,它是當?shù)卮鲎寰邦H族等少數(shù)民族老鄉(xiāng)們約定俗成的一種計量單位,一跩就是十六兩制老秤的三市斤,可見此梨大號叫跩梨,其個頭真是名副其實。
離開云南多年后,我又數(shù)次回到那個地方,最近幾年我?guī)缀趺磕甓蓟厝ィ看味枷朐儋I些跩梨來舊味重嘗,可沒有一次如愿,最近幾年更是離譜,問當?shù)氐哪贻p朋友,他們都說沒聽過有什么“跩梨”?。?/p>
一個跩梨讓我思念了近五十年,可見那個中秋過得真甜。
來云南之前,我是通過地理書上的介紹,了解到我國南方的許多地區(qū),并不是按我們熟悉的春、夏、秋、冬分四季,而只分雨、旱兩季,當時感覺還真是有點不解,等人真的到了芒市之后,經歷了雨季和旱季的截然不同,才明白了,適應這神奇的時令之分,已成為我們生活必需的一部分。
我們是七月一日到達芒市的,七八月份,正是雨季最盛的兩個月,不是幾乎,而是天天都下雨,還都是雷雨,但下雨的時間不長,白天往往十幾分鐘一場雨就過去了。但到了晚上,一個霹靂下來,隆隆的雷聲會在山谷中久久回蕩,甚至震得屋頂上的瓦片都嘩嘩作響,剛開始的時候確實有點怕啊,老想拖著老馬班長別走,可又受不了他身上的汗味,真是進退兩難。后來逐漸習慣了,白天上山干活,累得回到宿舍躺在床上就不想動了,晚上雷聲哪怕大到可以掀翻屋頂,我也照睡不誤,一覺到天亮。
九十月的雨,又是另一番模樣,一改七八月的火暴脾氣,變成了溫柔少女,綿綿細細的,長雨不斷,一天到晚就沒停的時候。不管上山種樹鋤草,還是下田犁地薅秧,什么鞋都穿不成,最好的辦法就是打赤腳,還得把褲腿卷到大腿,晚上弄盆水把腳沖一下,上床睡覺,第二天下床再光腳著地,一天重新開始。
到了中秋節(jié)過后,雨就開始逐步少了,直至消失得無影無蹤。十一月前后正式進入旱季,旱季就是旱季的樣子,實實在在,一滴雨水也不見。一到旱季,從團部到營部,必開幾次大會,部署動員每年都進行的開荒大會戰(zhàn),一般有大戰(zhàn)三十天,大戰(zhàn)六十天等。最長的一次我記得是連續(xù)大干一百天,實際上也是個口號喊得響,效率卻不高的疲勞戰(zhàn),任務就是上山開荒修梯田,挖坑打塘,為雨季到來前的橡膠樹苗,金雞納樹苗移植上山做好準備。
連隊附近的荒山,基本上也不算是真正的荒山,以前的農場時期也種過咖啡和茶葉,咖啡不算是必需品,茶葉與戰(zhàn)略物資橡膠和金雞納霜比起來,也不是“要準備打仗”的戰(zhàn)備品,加上“文革”初期的鬧騰,林子沒人管理,亞熱帶氣候濕潤溫和,雨量充沛,沒幾年便成次生林,雜草叢生,灌木瘋長覆蓋了原有的植樹,山上又成為荒坡。所以,這時期的開荒還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開荒,重點是清理依稀可辨的原有梯田,把雜草雜樹砍鋤干凈,重新修整梯田,同時開辟新的道路,以便今后拖拉機可以直接上山,實現(xiàn)夢想中的農業(yè)機械化。
每天一早,抬頭望望還掩隱在一片白茫茫濃霧中的山頭,看不見山頂,沿著依山勢而筑的便道,我們稀稀拉拉扛著鋤頭緩步向上,很快,四周的一切都看不見了,人已在山腰的晨霧中,向上向下都是一片白茫茫。繼續(xù)拾步向上,迷霧逐漸被排開,露出了早已燦爛的陽光,再努力向上攀登到達山頂,只見山下連隊的一切,都被鎖在了厚厚的迷霧中,什么也看不見了。但這時的山頂上卻早已陽光明媚,環(huán)顧四周,潔白的迷霧中,群山連綿起伏,仿佛人已置身于仙境,融入了神話般的另一個世界。如此大好的風光美景,那時候對我們來說,也就是每天如此的一瞥,掄鋤頭干活吧。
十天半月后,一層層梯田開始清晰起來,因為開荒前,營部有技術人員做了等高線標志,所以梯田層次分明,夕陽西下時環(huán)視四周,望著我們自己的勞動成果,綿延起伏,感覺有一種粗獷豪放的美奔來眼底。收工時,我和老馬班長最后下山,信步走在新墾出的梯田上,忽然腳下一松,似乎踩上了一個人為的陷阱,還沒明白怎么回事,一條腿已被陷下去過了膝蓋,慌亂中我不知所措,老馬忙趕過來把我拉了出來,好家伙,竟然顯出了一個水桶般大小的空洞!誰干的?我一頭霧水,可老馬班長卻樂了,招呼我別忙著下山,只見他俯下身子,把洞穴中的浮土捧出,很快,我也看明白了,這個空洞居然是一個白蚊巢穴,看著從浮土中爬出的無數(shù)白蟻,我覺得這有什么可弄,催促老馬班長趕緊下山吧??蛇@時老馬班長更樂了,他問我身上有沒有手帕,“有啊”,手帕隨身攜帶是怕萬一有皮肉傷可作包扎布用,“趕緊給我”,老馬接過我遞上的手帕,繼續(xù)把洞中的一片片,似乎是脆脆的土片用手刨出,快到洞底時,我看到了一片白色晶瑩的顆粒,圓圓的,比芝麻粒大一點,很漂亮,“這是螞蟻蛋,可是好東西!”老馬班長極小心地把這些混著白色顆粒紅土捧出,輕輕地放在我給他的手帕上,動作極其認真,小心到了幾乎一粒也不能漏掉。
看看淘得差不多了,老馬班長把手帕四角提起,再打了個結,包嚴實放在一邊,再次把手伸到洞穴中一陣用力亂摸,不一會兒找到了一個手掌大小的土盒子,我定神一看,這個土盒子還分了錯落有致的幾層,很是精致。老馬班長這時的神情真是得意無比,見我在一旁看的愣神,他拍拍我肩膀說:“這是白蚊的皇宮,里面有大大的蟻后,我們今天發(fā)財啦!”
下山的路上,老馬班長告訴我,白螞蟻和雞樅菌是一家子,有白螞蟻的地方一定有雞樅菌子,到了明年的雨季來臨,晚上只要雷聲一響,第二天你早點上山,一定能在白蟻窩旁找到大大的一叢雞樅菌。
那天老馬班長與我沒有直接回連隊,他帶我到了山下的一條小溪邊,把手帕中裹著的白螞蟻蛋一遍又一遍地淘洗干凈,最后只剩淺淺能填滿手掌的一捧白蟻蛋,白生生亮晶晶,其中還有二三粒豌豆般大,很是可愛,老馬告訴我這大粒的孵出來就是蟻后,又是令我一驚。隨后他將蟻蛋再次小心翼翼地包好,兩只褲袋一邊放蟻蛋,一邊放蟻后“皇宮”,帶著我急急向連隊西面二三公里遠的一個傣家寨子走去。
芒市壩子過了十一月以后,就到了忙碌的甘蔗收割季節(jié),太陽下山前天氣涼快,寨子邊一片片甘蔗田里,老鄉(xiāng)們正在有序地砍收甘蔗。看來老馬班長與正在忙活的傣家大哥很熟悉,他走過去與他們打了招呼,說了什么我也聽不清,但看得出老鄉(xiāng)聽罷非常開心,我站在田埂上,還沒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只見那位傣家大哥朝我揮揮手,大聲喊道:
“小伙子啊,都到田里了別客氣,甘蔗你隨便吃,愛吃多少吃多少!”
老馬班長把淘洗干凈的白蟻蛋和藏有蟻后的泥塊送給了傣家大哥,與他告別時,我和老馬一人挑了兩大捆甘蔗回連隊,而且都是傣家大哥親手挑選的,又粗又紅亮的那種,看著就十分誘人?;剡B隊的路上,天已快黑了,老馬班長一路上氣喘吁吁地告訴我,白蟻蛋在傣家老鄉(xiāng)眼里,是很難得的食物又是補品,而那個泥巴皇宮,老鄉(xiāng)叫它“飯盒”,里面有一條比春蠶小些的蟻后,更不得了,是補品中的極品,一般都要送給家中輩分最高的長者享用。
挑回來的兩捆甘蔗,堆放在宿舍的門背后,我和宿友小趙、小胡三人,整整啃了一個星期,腮幫子幾乎都嚼到抬不起來的地步。
第一次在芒市到帕地鄉(xiāng)趕街,什么都感到新奇,山上下來景頗族老鄉(xiāng),德昂族老鄉(xiāng),壩子里來的傣族老鄉(xiāng),還有我們各色漢人,熙熙攘攘擠在一起,很是熱鬧。剛挪進去時,對街子里濃烈的酸筍味非常不適,但很快就被地上擺放的各色鮮果吸引住了。我逛了一會兒,發(fā)現(xiàn)有一位傣族大姐的量具很有意思,她賣的是李子,有兩種,一堆是紫色的,個頭比較大,一堆是黃色的,小一點。有趣的是她既不用秤稱,也不是論個數(shù)數(shù),而是用一個粗粗的毛竹筒,你要買,自己抓,放滿一筒五分錢。
我實際并不想買李子,街子里鮮果很多,想買的是菠蘿啊,香蕉啊什么的,在她的面前停留,是被這種新奇而原始的稱量法吸引,“希(吃)嗎,希(吃)嗎”,她見我不走,以為我想買李子,挑了個紫李子遞給我,“希嗎,很好吃,酸甜酸甜的”。
傣家大姐的熱情讓我有點不好意思了,接過她遞過來的李子,因不知味道如何,只是小小的咬了一口,啊哈,真是領教了,這個李子酸得我連冷汗都冒了出來!這以后,傣家大姐啊小姐啊,賣的水果有不少我們都不識,但凡稱“酸甜酸甜”的,我就知道一定是酸多甜少。不過時間一長,還是應了那句老話,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吃飯的時候配有一點酸菜,還感覺挺爽的。
我們有一個連隊,以成都知青為主,而且是女生居多,這個連隊的位置有個特點,他們去主要作業(yè)的橡膠樹、金雞納霜樹苗圃,必須經過一個傣家寨子,中間還有一條小河。有一陣子因知青相互打架,出了點亂子,我作為營部工作組成員去該連協(xié)助工作,代理該連的指導員,與大家同吃同住。
八月份是芒市雨季的最盛期,與其他月份不同,八月下的雨不是綿雨,而是陣雨,往往一天要下好幾場,來得快去得也快,時間不過十數(shù)分鐘,有時看著遠處雨霧壓來,趕緊到田頭去拿雨披,甚至還沒來得及披上,那頭的雨就停了。若收工前下了陣大雨,那么寨子后的小河水最深可漲到齊腰深,這時候傣族小伙子們,就會把他們的水牛群趕到河里,伙子與水牛在河里一起嬉水,其樂融融。
河上有一座用三四根大龍竹搭成的便橋,是該連知青收工回連隊宿舍的必經之路。有一天收工前下了一場大雨,大部分女孩子都淋濕了,我見狀就讓大家提前收工,我走在隊伍的最后面,經過寨子時一切順利,大家高高興興的,快要過橋時,發(fā)現(xiàn)隊伍不動了。我不知發(fā)生了什么事,便朝前趕去,問她們發(fā)生什么事,可她們一個個你推我,我推你往后退,都不愿說。看到這里,我有點火了,剛想發(fā)作,這時有個女班長用手指了指不遠處的小河。
小河有七八米寬,能有什么事,難道是橋被沖斷了?我趕緊上前查看,不看則罷,一看還真有事,原來橋邊的河水中有五六頭水牛,已洗的亮晶晶的了,與水牛同在還有五六位傣族小樸冒(就是小伙子),一個個赤條條地站在水中嬉戲打鬧,河水只有過膝深,這情景怎么讓姑娘們過橋啊,難怪她們停下來不走了。
見此狀,我趕緊跑到河邊,好在我們那時有個傳統(tǒng),新任的連隊黨支部書記一定要與駐地村寨的黨支部建立聯(lián)系,我當時代理了指導員也就代理了連隊支部書記,所以去過幾次寨子,與他們村的黨支部書記聯(lián)系。仔細一看,在河中的有一位小伙子稍有點熟悉,我就走到河邊對他說:小樸冒,小樸少(就是小姑娘)她們害羞啊。我示意他們在姑娘們過橋時,蹲在水中,別站起來,他們表示同意,嘴上一邊說著不害羞啊,一邊人還是蹲了下去。
我見他們都蹲好了,再說下雨后的河水也比較渾,沒問題,就示意姑娘們趕緊上橋過河,剛開始還好,雖然過橋的女生有點緊張,但局面在掌控中,大家都低著頭,一個緊跟一個快速過橋。但過著過著,不知是害怕還是興奮,過橋的女生中有一人突然尖叫了一聲,這下不好了,姑娘們在竹橋上慌亂地尖叫著跑了起來,又喊又叫地鬧成了一片,局面一下子大亂,完全失控了,河里原本老老實實蹲在水里的小樸冒們,一下子被姑娘們的尖叫聲激得比橋上的姑娘們還興奮,瞬間他們什么也顧不上了,一個個呼啦呼啦又從水中站了起來……
還好失控的時間很短,很快又恢復了平靜?,F(xiàn)在每次想這件事,都想大笑,以前總是找不到適當?shù)脑~句來描述當時的狀況,今天突然覺得:
酸甜酸甜的!如何?
伙房后面有個水塘,嚴格說來也是個是土壩攔起來的小水庫,我們到連隊后不久,有一天晩上遇到了一場很罕見的大暴雨,從山上傾瀉下來的洪水很快就漫過了壩頂,很可能會出現(xiàn)整個水壩垮塌的危情,老齊指導員不在連隊,陳連長帶著我們幾個勇敢者,手拉手越過已漫水的壩頂,到山腳下水壩的另一頭,冒著如注的暴雨在壩頂上挖開了一條排水溝,順著洪水的水勢,溝被越沖越深,最后形成了一個四五米寬的大口子,塘里的水位一下子就降了下去,洪水從水壩下的山溝排走了。
天亮以后,太陽一出來,我們看到水壩的大部是保住了,可塘里的水幾乎見了底。芒市只有雨旱兩季,別看雨季幾乎天天有雨,水多的無處去,可到了旱季,一滴雨也沒有。水壩上被挖開的大口子一時還沒填上,緊跟著旱季就來了,伙房天天要大量用水,老職工家屬日常生活天天也要用水,水源就這么點,你挑我挑大家挑,沒多久,塘里的水幾乎干涸,不久前的暴雨成水災,一下子又變成了缺水的旱災。
老齊見狀,圍著連隊四周轉了幾天,最后決定就在伙房后面的空地上打口井,以解決伙房用水和大家吃水的難題。連隊的伙房當時可是全連最大最好的建筑物,既是食堂也是禮堂,開會學習都在這里,而挖井的地方距伙房最多也就七八米遠,弄不好連伙房都可能塌倒,所以老齊不敢自己蠻干,專門托人到城里去請了個“專業(yè)”的打井隊來查看,與老齊談定后,過了幾天來了兩三個當?shù)匦』镒?,其中有兩個好像還是我們連昆明知青的朋友,以前見過。他們把伙房后的場地清理了一下,即刻開干,起先我也沒注意,后來見井口越挖越大,越挖越深,就過去看了一眼,也就是個口徑四五米的圓坑,幾把鐵鍬幾個竹編籮筐,什么專業(yè)工具也沒有。
這兩三個人干活倒是挺賣力的,天黑了也不停,挑燈夜戰(zhàn),還動員了幾個昆明知青幫忙,四五天后,井挖得有七八米深了,挖出的黑土在旁邊堆得有一人多高,還是不見有水花冒出來,這下來人有點急了,還繼續(xù)挖嗎,我見他們停了一天后,第二天不挖了,扛了一根長長的鋼釬下去,用重錘打下去,再撥出來,還是不見叮點兒水花冒出來,完了。
過了幾天,老齊讓我用樹枝把井坑圍了起來,說是怕小孩調皮掉下去出事情,轟轟烈烈的打井事,就算這么過去了,沒人再去提起。
大約半個月后,那幾個打井的小伙子又來到了我們連,完全是變了個樣,一身新衣服,每人騎了一輛嶄新的鳳凰牌自行車,耀武揚威,好不氣派,看得我們心里癢癢的,不知他們從哪里發(fā)了大財。過后不久,就有風言風語傳出,他們的財就是在我們連打井時發(fā)的。
很快,團政治處派了個以蘇干事為頭的調查組來到了營部,事實立馬查清了,老齊與這幾個打井的人簽了合同,但其中沒有不出水不算完工的條款,結果井打了八米,而且是五米深以后每挖深一米工錢加倍,最后滴水未出,老齊卻按合同付了人家六百多元工錢,這在當時可不算個小數(shù)目。那怎么會被團部發(fā)現(xiàn)問題的呢?原來這幾人中有兩人是親兄弟,就住在團部大院旁的一排破棚子里,平日里靠給建筑公司敲碎石賺點小錢糊口,怎么忽然就闊了起來,又是買新衣,又是買自行車的,哪來的錢?蘇干事在部隊可是當過保衛(wèi)干事的,一下警覺起來,一調查,原來是在我們這里發(fā)的財。
團部認為,老齊是個1948年就入黨的老同志,為什么犯這樣的低級錯誤,會不會有其他問題存在?深入調查后,老齊自己也承認,在付給他們的工錢后,他們兄弟倆送了一套刨子、鋸子、鑿子等木工工具給他,因為平時老齊也喜歡自己干點木工活計。
不久后,團里任命了六連的指導員老丁為三營的副教導員,原本這個位置鐵板釘釘是老齊的,無論資格、能力,老齊都高出老丁一籌。這個任命下達后,老齊話更少了。開始建新營房時,他天天頂著烈日,帶著綽號小矮子的小趙認真為房子打走廊的磚柱,這可是最有技術含量的泥工活,我知道,他也跟我說過,要走了,要離開芒市回山東老家了,走前他還是想為連隊建設留下點什么。
我被提為指導員接了老齊的工作后,有一次去團部開會碰到了蘇干事,問起那兩個小伙子后來怎么啦?蘇干事告訴我這兩個小混混涉嫌詐騙被扣了起來,理由呢,是因為他們挖到兩米深時,就發(fā)現(xiàn)了泥炭土,他們是知道的,在本地,若打井時挖到泥炭層是不會出水的,即便有水滲出來,也是含各種有害物質的污水,完全不能飲用,但他們沒有停工還繼續(xù)挖下去,而老齊不是本地人,他不懂這個道理。
人扣了以后,蘇干事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他們兄弟倆家中還有一位七十多歲的老母,無依無靠也無收入來源,也是窮苦人家。算了,把買的新自行車和剩下沒花掉的兩百多元錢充了公,在三營營部關了幾天,好像還挨了胖營長十幾個大嘴巴后,放了。
二營的底子,是原來的芒市囯營華僑農場,60年代從東南亞各國歸來的華僑分配來芒市定居的,都安置在那里。國家那個時候對這些農場逐年有投入,各方面的條件比較好,還有很氣派的大禮堂,所以團部除了一年一度的生產會議大多安排在這里開之外,還有一些團里的重要會議,也會放在此召開。
知青們陸續(xù)到達連隊后,基層干部在如何管理他們上,辦法不多,意見并不統(tǒng)一,尤其對現(xiàn)役的軍隊干部來說,各地來的知青完全不同于他們以前大多面對的農村兵,不好管。再加之從中央開始,各級領導部門又有嚴格的政策要求,時間久了,不滿的情緒開始發(fā)酵,牢騷話不少,在具體的工作中,也不斷出現(xiàn)了簡單粗暴的苗子。師團領導覺察到這是個問題,決定再召開一次專題會議,學習討論,統(tǒng)一思想,參加者是各連領導一人帶一名知青,我那時已被提拔為排長,老齊指導員自然就把我?guī)狭恕?/p>
會議在二營的禮堂召開,師里來了一位副師長做報告,看得出他資格很老,級別也不會低,可他卻講得實在太慢,提不起大家的精神,臺下聽的人差不多都快睡著了,我更是連眼皮都撐不起來了,但還得強忍著,因為這可是師首長在做報告。好不容易挨到了會議結束,什么統(tǒng)一的想法也沒有形成,好在晚上的伙食還不錯,從一營來的幾位連隊干部還偷偷喝了些酒,被團里的協(xié)理員發(fā)現(xiàn)后,狠狠挨了一頓訓。
吃晚飯時,老齊悄悄地問我,離這里不遠,有個天然的溫泉,想不想一起去泡泡?泡溫泉,太不可思議了,到芒市已一年多了,天氣熱,活路重,每天都是汗流浹背,澡一定是天天要洗的,伙房倒也每天會燒一大鍋熱水,陳連長一開始就關照過,那是為女孩子準備的,沒我們的份。所以我天天洗的都是冷水澡,大部分就是跳到水庫里暢游一番,上岸后一切都妥了。熱水澡的記憶,還停留在上海進澡堂子時,在熱氣中搓背時的情景。老齊見我很想去,叫我快點吃完,說我們早點走,還有點路呢。
同行的還有一位另一個連隊的指導員老朗,他是紅河那邊的哈尼族,也是不久前才從部隊轉業(yè)下來的干部,性格很活潑。我們三人緊趕慢趕,很快就來到了一條大河邊,河水并不深,最深的河中心估計也最多齊胸,但河水非常清澈,河底大大小小的鵝卵石歷歷可見。沿著河岸向西走了沒多久,就感覺空氣中飄來了一陣一陣的硫黃味,越是向前氣味越濃,老齊興奮起來,“快到了,你看那邊”,我順著老齊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不遠處有一排銹跡斑駁的鐵皮廠房,還豎著幾座高高的井架,那是當?shù)氐囊粋€還在生產的硫黃礦,溫泉水就是從礦上流到河里的。
再沿著河岸走了一段路,我看到在河邊用鵝卵石圍了幾個圈子,每個圈子相隔十來米遠,隨隨便便的散落在河邊,從礦上向河邊有一條半米寬的人工水渠,從礦上流出的溫泉水散發(fā)出濃烈硫黃味,冒著滾滾的熱氣,奔向河邊的石圈子附近,最后融入清澈的河水中。我對眼前所見非常好奇,直接跑到水渠邊,用手試了試,哦,好燙,這應該叫高熱泉水才準確。
下到了河邊,我才發(fā)現(xiàn)水中的石圈子壘的是多么巧妙。鵝卵石壘起來的圈子并不能把水完全擋住,圈子里底部是細小的鵝卵石,水深剛好過膝,天色正在巧暗了下來,我們脫了衣褲鞋襪,赤條條跳進水中,水溫合適,躺下坐下都相宜,圈子的外側是清涼的河水,內側則是滾熱的泉水,圈子中的水溫若覺得高了,把外側搬掉幾塊鵝卵石讓河水流入多點,內側堵上幾塊鵝卵石,讓流入的熱水少點,作用與如同冷熱水龍頭,很是神奇。
全身的角角落落都洗搓干凈了,不久,天色已完全入黑,我舒展四肢,枕了一塊平滑的石塊,仰面躺在水中,感覺之爽妙不可言。夜空中繁星點點,我正在水中舒舒坦坦放空思緒發(fā)著呆,突然老朗靠過來拍了拍我的肩膀,我不明白發(fā)生了什么,他忙示意我別說話,指了指不遠處的另一個石圈子,我才隱隱約約看到那邊來了幾位傣家妹子,有說有笑也脫了個赤條條跳入溫泉中,她們可不似我們老老實實躺在水中泡澡,而是不停地相互嬉笑打鬧,遠遠望過去,稀稀落落的星光下,恰似一個個白色的忘我精靈,歡舞在清澈的河水中。
不一會兒,悠悠地從那邊的石圈子傳來一陣陣歌聲,開始是輕輕地,很快,便是放歌了,是傣家語言,詞是聽不懂,但旋律非常美,聽來很像情歌。這時老朗耐不住了,突然也放開了喉嚨,和著唱了起來,唱什么我也聽不懂,但感覺雙方很合拍,你一句我一句,你一段我一段,反復來回,像是在對歌。我不好意思打擾他們,就問老齊他們唱什么,老齊說他也聽不懂,湊合著聽吧,因為老朗是哈尼族啊。很可惜啊!我那時眼睛已經近視了,只有0.6,又沒眼鏡,加之只有天黑后的點點星光,始終沒能看清傣家姑娘們曼妙的身影,現(xiàn)在回想起來,也只能是朦朦朧朧的虛幻景象而已。
第二天起床,老齊說我昨晚上打呼嚕了,還很響,可我平時睡覺是一點聲音也沒有的。